心理访谈教师意见怎么写,教师的意见或建议怎么写
1、教师的意见或建议怎么写
建议书
建议书是个人、单位和有关方面,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而倡议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情,或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也叫倡议书、意见书。
建议书是应用文的一种类型。其内容很广泛,像弘扬雷锋精神,开展精神文明活动,援助贫困山区孩子读书,开展工作拥军优属活动家等,都可以写建议书。
建议书是面对群体时,虽然也带有建议,但主要是宣传、鼓动对方去做,具有一定的号召性。建议书是面对领导和有关部门时,一般是中肯地提出自己对对方工作的意见和自己的建议,没有要求对方去做的意思。不具有号召性。建议书的格式和一般书信大体相同:
1、标题 一般只写“建议书”三个字,有时为了突出建议的具体内容,可以写《关于×××的建议书》。题目要写在第一行的中间,字体要大些。
2、称呼 提出的建议希望得到哪些人的响应,称呼就写那些人。要写在第二行顶格,后面加冒号。
3、正文 就是建议的内容,从第三行空两格开始写。先写提出建议的理由,再写建议的具体内容。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条写。
4、 署名 在右下角写出建议人的姓名,即提出建议的团体的名称或个人的名字。
5、日期 写在建议人姓名的下方。
写建议书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提意见、写建议要根据具体问题、实际需要和可能的条件,而不能凭空想像,不着边际地提,这样才有助于改进工作方法,开展有益活动。
说话得体,有分寸
首先,所提意见和建议应当比较准确、比较合理,并且要掌握一定的分寸。意欲晓之以理,首先动之以情,这样写,意见容易被接受,从而到达目的。其次,要使意见和建议在现实条件下行得通,不应该说过头话,也不应该提过高的要求,否则就无济于事了。
2、内容具体、清楚、实在
建议书的核心部分是所提建议的内容。因此,写建议书不管是分条开列,还是不列条款,都应当把建议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使人一目了然。这样领导、机关、单位和个人在考虑和采纳的时候才容易落到实处。切记不要说空话、套话,不要抽象、笼统。
3、语言准确、精练
建议书是人们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一种工具,因此,语言一定要准确精练,要言简义明地把具体的办法、具体的措施准确地、一目了然地写出来,而不是过多的分析和去论证。
小试锋芒
阅读下面的例文,结合建议书的格式及要求写出批注。
老师讲课十分认真投入,内容纲举目分,条理性很强,而且特别善于举例,让同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起来十分轻松,而且印象深刻,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为人和蔼,课堂能与同学们互动,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还有就是细致入微,讲解清晰,与同学关系融洽。但如果讲课时声音放大点,多举一些实例,生动一些,讲到重、难点部分速度稍微放慢一点会更好,我们需要一个反应吸纳的过程
2、对学校及孩子所在班级,今后教育工作意见或建议.要怎么写?
先道一声老师辛苦了。
希望老师能关心到每一个孩子的 现在人都知道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要一天就盯着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转。有很潜力股的孩子只是不知道怎么发挥出来 或者是心情不好 引起的。老师一定要把孩子的情绪及时汇报给家长 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心和教育。
真正作到减负 真正作到为孩子
老师工作很认真,也很负责任。这是有目共睹。在这我替每位家长说一声:“老师你们辛苦了”。今后,我希望老师能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注意全面培养。孩子需要的不仅是成绩更是能力。也希望老师能跟多关注孩子的心理,不要给予过多的压力。
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或教师有甚么意见或建议怎样写? 答: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家长1定配合老师,积极给孩子创造条件把英语给遇上去!
3、如何给参评作文写评语和推荐意见
在作文教学中,写好评语是很重要的一环。它要求教师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灵最细微的活动,以巧妙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写好一条评语必须狠下工夫,诸如“中心不突出”“写景缺乏层次”“论证不够有力”等千篇一律的套话,以及“基本功太差,不可救药”“一窍不通”“一塌糊涂”等严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评语,不仅对学生写好作文毫无裨益,而且会大大挫伤学生写作的兴趣。
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写好评语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一、针对性
作文评语如果求其全面,会使学生不得要领。教师在评改时要从细处落墨,抓住学生习作中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立意角度、结构语言等主要方面进行点评,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明辨优劣,引起足够的重视。评语的着眼点要放在文章对写作意图的体现上。教师布置指导的每一篇习作训练,都是有目的的,或是训练组织结构能力,或是训练想象描写能力,批改时要注意将既定的写作意图作为点评的焦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鉴赏性
评语要落在一个“赏”字上。赏其取材新,赏其立意深,赏其见解独到,赏其构思巧妙,赏其态度认真??使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功和喜悦。教师在作文评语中不能冷漠地、纯客观地刻板
鉴定和纯粹着眼于匡正,而应尽量发掘学生习作中的成功之处,小至字词句,大至节段篇,并写下大红的批语,如“此文立意深刻,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表现了作者观察生活的深刻”,“构思巧妙,善于从课文中汲取营养以借鉴、引申、发挥”,“用此一字,以尽传精神”等。当然这种赏识性的赞语也不能言过其实,有时候,越是好文章越要提出高要求,使作者既得到鼓励,又不至于自我陶醉。
三、文学性
一条好的评语应该具有文学色彩,语言生动活泼,含意耐人寻味,能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领会。如果教师的评语老是干瘪的几句话,那是没有资格去指责学生“语言欠生动”的,也没有资格要求学生对需要写的话题表现出兴趣和热心。写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的事情,评语更应该严肃认真。所谓为人师表,就该在此有所体现。教师既然要求学生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文学色彩,自己就该在评语中为学生作出表率。
四、幽默性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评语也是如此。枯燥无味、僵硬刻板的评语,学生必不乐意看,也就起不到导向的作用。一句深刻幽默的评语,即使是批评,学生也会乐于接受,而且还可以达到一种“笑过之后又令人深思”的效果。斯维特络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生活中的盐。我们的评语为什么就不可以放点
“盐”呢?但运用幽默性的评语也要注意适度,因为有些幽默本身含有讽刺性,把握不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五、启发性
教师可用商量探讨的口吻,提示学生理解并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如:“文中所举的张海迪的例子似乎不能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能换一个更适合的例子吗?”“这篇文章是你所写作文中水平最高的一篇,如果能在结尾写一段点题并升华主旨的文字,就更加完美了,相信你一定会写好的,对吗?”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性逐渐增强,他们期望教师与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老是居高临下,就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就能获得一种思索的冲动,产生再创造的欲望。
六、情感性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评语最关心的并不是技能技巧的指点、优劣得失的评价,而是颇费心思地从评语的字里行间窥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是扶持,还是厌弃??每个人窥测所得不同,其情绪也随之起伏波动,所以教师的评语要满怀深情。
学生一旦从评语中品出了鼓励和希望,就会马上兴奋起来,振作起来,积极投入到写作中去。
评语通常是用红墨水写成的,但仔细想来却应该是教师用心血来写就的。教师在评语上倾注的心血越多,它往往就越有光彩,学生的收获也就越多
4、如何写好一篇小孩的表现,老师的意见
写评语是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幼儿思想、品德、学习、生活、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它不仅能帮助幼儿正确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而且能帮助家长了解子女的情况,以便更有效地配合 我们对幼儿进行教育。因此,把评语写好至关重要。评语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优点、缺点、期望。优点一般来说是主要部分,往往写在前面。对优点要充分肯定,既要写得概括,又不能空洞。缺点一般来说是次要的,但也不能掩饰,要明确指出,也应注意用词造句的分寸感。
1、抓住特点,突出重点
每位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先天的发展水平和家庭教养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教师的评语切忌千篇一律,应该分析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家庭教养建议和配合方式,把家园配合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得到家长真心的认可和支持。
2、要有亲切感
合适的称呼,温馨的口吻能充分体现孩子与教师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也能拉近家长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更好的沟通。如:“小XX(姓名)”或称呼孩子的小名作为开头,采用第二人称,会显得更亲切,颇有亲和力。
3、客观公正,鼓励为主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的孩子当然也是如此。对幼儿的发展情况,教师应客观地反映,幼儿在园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切忌片面的反映幼儿的情况。好的孩子,也许他的潜能还未充分发挥;能力差的孩子,也会有许多闪光的地方,关键在于你平时如何去观察了解。写评语应力求客观反映幼儿的实际情况,既不把人夸得完美无缺,也不把人贬得一无是处。写评语时应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对幼儿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之再接再励。
这种东西都是有套路的。而且都是官方语言,不需要太多真情实感,一定要表扬为主,比如写孩子在家里多做家务,孝顺,学习刻苦,乐观向上,在家里是个乖乖的小孩之类的。缺点也可以说比如比较花姬羔肯薏厩割询公墨不爱说话什么的。对老师的意见那就是说让老师在学校多管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就指出来,或者与家长多沟通什么的。或者也可以写少留作业,给孩子多点自主发挥的空间什么的。希望能帮到您。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7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