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针是心理问题吗,晕针是生理作用还是心理作用
1、晕针是生理作用还是心理作用?
有心理的原因也有生理的原因。
心理原因就是对针有恐惧感而产生的,就像晕血的人一样
生理原因主要有药物原因,好像对一些药物过敏的人,注射了这些药物,就会引起恶心,出冷汗等症状了
是心理问题
以前我朋友就晕针
心理问题,
打针的时候把自己的意识都集中在脑部,
身体就没知觉了,真不行就当被咬了一口。
有的时候也许是药物的作用,并不见得都是晕针的
心理作用
2、为什么有的人会晕针
晕针是最常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晕针”一词,早见《金针赋》:“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但是,对晕针的原因及晕针后出现的症状、处理的描述,则始见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针灸甲乙经》。如《针灸甲乙经·奇邪血络第十四篇》云:“刺血络而仆者,何也?……。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明确指出了“晕针”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气虚之故。
在晕针的处理方面,《针灸甲乙经·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篇》指出:“……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能言,闷则急坐之也”。 一般来说,晕针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严重者。特别是一些延迟晕针患者,更应引起注意。另有晕罐、晕灸、晕于刺血、耳针和晕于穴位注射者,除使用的治疗器具不同外,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故不赘述 。
另外,临床中还发现,晕针一症多发生在青壮年,女性晕针的比男性多见。可能与针感反应灵敏、刺激强度相应增强有关。 关于晕针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其实,晕针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或称血管减压性晕厥),属于反射性晕厥的范畴。
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晕针应属于不良反应,值得指出的是,不少文章却提到晕针(或晕罐)之后,往往可使患者原有症状消失,有人曾集中观察过31例晕针患者,发现其中10例,疗效迅速提高,故认为晕针可能有助病症、特别是疼痛性疾病的缓解。
我们认为晕针与疗效的关系究竟如何,尚有待更多的实践来证实,其机理也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晕针究竟是一种给患者带来痛苦的不良反应,临床上仍应着重预防。 【损伤原因】 关于晕针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一、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
另外,《内经》载:“无刺大醉”、“已醉勿刺”,酒后针刺导致晕针的也有报道,如一53岁男性患者,因左肩前部疼痛3月余用针刺治疗。首次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复诊时得知病人当日中午饮酒过多,即劝其暂予休针。但患者坚持,无奈施以针术。针后不久。患者即感头目眩晕,心慌气短,腹部难受,恶心欲吐。额出冷汗,面色苍白,脉气细数[1]。 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
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作者曾遇到一例体格强壮的病人,因落枕要求针灸治疗。刚进针颈部阿是穴,尚未作手法,患者突然浑身一阵颤抖,扑倒于地,苦笑一下,随即面如死灰,意识丧失。给予嗅氨水,重掐人中等无效。注射强心剂及艾灸百会,约昏睡十余分钟后,始恢复正常。询问病人,并无饥饿、劳累等情况,但患者系初次针刺,曾有见血晕厥史。
二、心理原因 亦为主要原因。
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有对晕针者进行人格特征测定,发现,异常人格约占二分之一。在异常人格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可能是易出现晕针的因素。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病理原因 平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
四、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针。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一般在敏感点施针,或采用特殊手法,如气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诱发。在刺激的种类上,除毫针、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针亦可引起晕针。各种刺激对晕针症状轻重的影响似无明显差异。如一例男性胆结石症患者,行耳穴压丸治疗。
当治疗到第2次(轮换到左耳时),按压耳穴施予强刺激时,病人感觉心慌、气短、上腹疼痛、恶心欲吐,伴乏力,血压下降致休克状态。立即给予硫酸阿托品1m
g、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再肌肉注射升脉散4ml,1个多小时后才好转至正常。当晚,患者再次按压刺激上述穴位时,亦出现同样情况,重复使用以上治疗方法后获得缓解[2]。
五、体位原因 以立位及正坐位发生晕针者多见,但也有卧位晕针的。
有统计表明,卧位晕针约占28%。临床上观察到卧位晕针的症状多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
六、环境原因 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针,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临床表现】 先兆期 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视力模糊,耳鸣,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这一时期十分短暂,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发作期 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
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血压迅速下降,脉搏变缓,每分钟减缓至40~50次。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后期 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唾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上述为典型发作过程,但轻症者可仅出现先兆期即直接进入后期,而无发作期。 晕针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病人在取针后数分钟用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
被称为延迟晕针,值得注意。晕针只要处理及时,一般可很快恢复知觉,常无严重后果。
晕血症:
现实中有一些人遇见血或者打针之类的情形,会有相当程度的恐惧体验,并呈现独特的生理反应。这是特点对象恐惧症的一种,在人群中大约有3%-4%的比例。
当患有恐惧症的人面对他们恐惧的物体时,他们并非单纯地心跳增加与血压上升,因为这些人最初呈现心跳与血压上升之后却戏剧性地下降,且通常伴随着呕吐、头昏眼花与晕倒。的确,晕血受伤型恐惧症的人有75%在这些情境中有昏倒的病史。
有趣的是,晕血受伤型恐惧症在面对血液和受伤刺激时,只呈现它特有的生理反应形态,而在对其他物体的害怕上,却呈现较多典型的“战斗与逃跑”生理反应特征。
晕血受伤恐惧症有很强的家庭因素,有三分之二的患者直系亲属也患有同样的恐惧症。这一因素是否反映遗传因素影响着相同家庭成员分享共同的环境经验,结果尚不明确。但是从这个独特的生理反应形态可能发展出的特定目的就是:由晕血昏倒的发作机制来抑制未来的发作或警戒。
晕血恐惧
--------------------------------------------------------------------------------
现实中有一些人遇见血或者打针之类的情形,会有相当程度的恐惧体验,并呈现独特的生理反应。这是特点对象恐惧症的一种,在人群中大约有3%-4%的比例。
当患有恐惧症的人面对他们恐惧的物体时,他们并非单纯地心跳增加与血压上升,因为这些人最初呈现心跳与血压上升之后却戏剧性地下降,且通常伴随着呕吐、头昏眼花与晕倒。的确,晕血受伤型恐惧症的人有75%在这些情境中有昏倒的病史。
有趣的是,晕血受伤型恐惧症在面对血液和受伤刺激时,只呈现它特有的生理反应形态,而在对其他物体的害怕上,却呈现较多典型的“战斗与逃跑”生理反应特征。
晕血受伤恐惧症有很强的家庭因素,有三分之二的患者直系亲属也患有同样的恐惧症。这一因素是否反映遗传因素影响着相同家庭成员分享共同的环境经验,结果尚不明确。但是从这个独特的生理反应形态可能发展出的特定目的就是:由晕血昏倒的发作机制来抑制未来的发作或警戒。
晕针反应
【概述】
晕针是最常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晕针”一词,早见《金针赋》:“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但是,对晕针的原因及晕针后出现的症状、处理的描述,则始见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针灸甲乙经》。如《针灸甲乙经·奇邪血络第十四篇》云:“刺血络而仆者,何也?……。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明确指出了“晕针”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气虚之故。在晕针的处理方面,《针灸甲乙经·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篇》指出:“……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能言,闷则急坐之也”。
一般来说,晕针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严重者。特别是一些延迟晕针患者,更应引起注意。另有晕罐、晕灸、晕于刺血、耳针和晕于穴位注射者,除使用的治疗器具不同外,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故不赘述 。另外,临床中还发现,晕针一症多发生在青壮年,女性晕针的比男性多见。可能与针感反应灵敏、刺激强度相应增强有关。
关于晕针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其实,晕针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或称血管减压性晕厥),属于反射性晕厥的范畴。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晕针应属于不良反应,值得指出的是,不少文章却提到晕针(或晕罐)之后,往往可使患者原有症状消失,有人曾集中观察过31例晕针患者,发现其中10例,疗效迅速提高,故认为晕针可能有助病症、特别是疼痛性疾病的缓解。我们认为晕针与疗效的关系究竟如何,尚有待更多的实践来证实,其机理也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晕针究竟是一种给患者带来痛苦的不良反应,临床上仍应着重预防。
【损伤原因】
关于晕针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一、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另外,《内经》载:“无刺大醉”、“已醉勿刺”,酒后针刺导致晕针的也有报道,如一53岁男性患者,因左肩前部疼痛3月余用针刺治疗。首次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复诊时得知病人当日中午饮酒过多,即劝其暂予休针。但患者坚持,无奈施以针术。针后不久。患者即感头目眩晕,心慌气短,腹部难受,恶心欲吐。额出冷汗,面色苍白,脉气细数[1]。
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作者曾遇到一例体格强壮的病人,因落枕要求针灸治疗。刚进针颈部阿是穴,尚未作手法,患者突然浑身一阵颤抖,扑倒于地,苦笑一下,随即面如死灰,意识丧失。给予嗅氨水,重掐人中等无效。注射强心剂及艾灸百会,约昏睡十余分钟后,始恢复正常。询问病人,并无饥饿、劳累等情况,但患者系初次针刺,曾有见血晕厥史。
二、心理原因 亦为主要原因。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有对晕针者进行人格特征测定,发现,异常人格约占二分之一。在异常人格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可能是易出现晕针的因素。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病理原因 平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
四、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针。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一般在敏感点施针,或采用特殊手法,如气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诱发。在刺激的种类上,除毫针、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针亦可引起晕针。各种刺激对晕针症状轻重的影响似无明显差异。如一例男性胆结石症患者,行耳穴压丸治疗。当治疗到第2次(轮换到左耳时),按压耳穴施予强刺激时,病人感觉心慌、气短、上腹疼痛、恶心欲吐,伴乏力,血压下降致休克状态。立即给予硫酸阿托品1m
g、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再肌肉注射升脉散4ml,1个多小时后才好转至正常。当晚,患者再次按压刺激上述穴位时,亦出现同样情况,重复使用以上治疗方法后获得缓解[2]。
五、体位原因 以立位及正坐位发生晕针者多见,但也有卧位晕针的。有统计表明,卧位晕针约占28%。临床上观察到卧位晕针的症状多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
六、环境原因 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针,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临床表现】
先兆期 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视力模糊,耳鸣,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这一时期十分短暂,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发作期 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血压迅速下降,脉搏变缓,每分钟减缓至40~50次。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后期 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唾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上述为典型发作过程,但轻症者可仅出现先兆期即直接进入后期,而无发作期。
晕针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病人在取针后数分钟用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针,值得注意。晕针只要处理及时,一般可很快恢复知觉,常无严重后果。
【预防方法】
早在《内经》中,就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刺禁论》)。明·杨继洲说得更为明确:“下针之时,必令患人莫视所针之处,以手爪甲重切其穴,或卧或坐,而无昏闷之患也”(《针灸大成·卷二》)。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
一、心理预防 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刺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
(一)、语言诱导: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刺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二)、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进针。
(三)、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有人以此法对420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对预防晕针及其它不良反应有较好的作用。
二、生理预防 饥饿病人,针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史者和初次针灸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三、其它预防法
(一)、压眼预防法:国外应用一种压眼防晕法,经国内在有关单位试用,确有一定效果。方法是:让患者双眼向下看,闭眼,术者将双手拇 指指尖分别轩于患者双眼上睑,其余四指分别放在患者两面三刀耳前作支撑,然后用拇 指轻压眼球,注意用力方向由上斜向内下方,拇指尖应放在眼球的角膜 上方用力,避免指尖直接压迫角膜,按压大约5s后抬起手指约5s,然后再按上法按压抬起,持续约30s,再行针刺。注意:青光眼、高度近视眼者慎用。
(二)、浸热水预防法:对于特殊过敏体质晕针病人,有人主张,先嘱病人将两手浸入热水中,约5~10min后,再以毫针轻轻刺入两内关穴,约1min左右,开始针刺其它病中需要刺的穴位。可供读者临床参考。
在针灸过程中,一旦病人有先兆晕针症状,应立即处理。针灸拔罐后,令患者在诊室休息5~10min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针。
【处理方法】
一、轻度晕针 应迅速拔去所有的针或罐,或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躺下。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二、重度晕针 立即去针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病人可于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可配合施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措施。
3、晕针是什么原因呢?
正常情况下,是可能出现晕针的,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只要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你朋友多大年纪啊,以前有什么别的病吗?象你朋友这种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
1.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
1)血管抑制性晕厥如因疼痛、紧张、恐惧、受惊及各种创伤等原因诱发晕厥。我们常说的晕针就属于这种情况。
2)直立性低血压又称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久病卧床后突然起立;孕妇或站立过久;年老体弱者下蹲时间过长突然站起等原因诱发晕厥。
3)颈动脉窦综合征,常见突然转动颈部或衣领过紧所诱发,与颈动脉硬化或狭窄有关。
4)排尿性晕厥,常见于男性成人,清晨或半夜起床排尿时或排尿结束时诱发晕厥。
5)咳嗽晕厥。
2.心源性晕厥如各种心律失常、窦房综合征、阿斯综合征及心肌病、心肌梗塞等。
3.脑源性晕厥,常见于脑动脉硬化、一过性脑缺血、椎底动脉病变、主动脉弓综合征及癫痫小发作等。
4.其它如低血糖、重度贫血、急性失血、窒息、气体中毒及换气过度综合征等。
最好陪你朋友到正规医院做详细检查。
同意上面的说法,很多人不是因为有什么病,就是会晕,不用过于担心。可能的原因有体质虚弱,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适,针灸师手法过重等。
轻度晕针只有些心慌、虚弱感、胃部不适或轻度恶心、手足发麻等,一般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晕针稍重者可出现脸色苍白、心跳加快、恶心、打哈欠、出冷汗、手脚冰凉;严重晕针会突然失去知觉,呼吸减慢等。那晕针怎么办?
晕针多发生在疲劳、饥饿、精神过度紧张、甚至恐惧时,故预防接种应尽量避免在上述情况下进行,同时,加强宣传,使受接种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晕针处理原则:
1、使患者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饮热开水或热糖水,可以自然恢复,亦可刺激人中或合谷,促其苏醒。
2、如血压降低、脉博细弱,可给安钠咖肌注,50%葡萄糖静注,必要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毫升,儿童减量。
有的人就是晕针,没有什么毛病,和血压低不低没有关系。就像有的人就是晕车一样。
4、晕针或晕血是怎么引起的
晕血是一种心理疾病,属于恐惧症中的一种。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情绪之一,与焦虑不同,恐惧是对于真实存在的威胁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凡是能够对人构成危险或威胁的客观事物,都能够引发恐惧。当人们在通常不应该引起恐惧的情景或场合,产生了与实际危险不相协调的恐惧感时,就可能患上了恐惧性神经症,简称恐惧症。是一种特殊处境中的精神障碍.
晕血 又叫“血液恐怖症”,是指病人由于见到血液而产生的晕厥现象,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而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血压降低,脉搏细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施救时应首先将患者平卧,喂饮温开水或糖水,休息10-15分钟,一般可以恢复,必要时需给予药物抢救治疗。 晕血症非器质性疾病,而是一种心理疾病,属于恐惧症中的一种。 晕针 在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的现象。 晕针常由于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以致针刺时或留针时发生此证。
5、为什么有的病人会有晕针的情况?
晕针是由于内心恐惧紧张导致的大脑短暂性却血出现的哦,好常见的。 临床表现 一般在肌注完毕1分钟内,出现头晕、眼花、心慌、出冷汗
,手足冰凉,心跳
加快,经平卧2~3分钟后症状缓解,心率恢复正常,但觉疲乏无力,经继续休息10分钟后完
全恢复正常,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饮温热开水或葡萄糖水、吸氧。
3 原因分析
3.1 饥饿 临近进餐,或患者发热胃口欠佳,进食少,肌肉注射时有饥饿感,疼痛刺激敏
感性增强易发生晕针。
3.2 心理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害怕打针。护士的语言不当造成病人紧张而诱发晕
针。
3.3 生理因素 部分人体质虚弱,痛觉敏感,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管扩张,血管血
容量上升,回心血量急剧下降,血压下降。
3.4 体位因素 肌注为坐位时,疼痛使头部供血不足,易发生晕针。
3.5 护士的操作技术不规范,推针速度过快,造成肌注部位疼痛加剧。
4 对策 肌注前详细问病史,注射前、操作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多与病
人交流,以分散
注意力减轻病人恐惧,紧张情绪,采取无痛注射。尤其有饥饿感的病人应在进食后再进行肌
注,并均采取卧位注射。
看到血,怕,就叫晕血
晕针,你说呢?
是自己的精神过度紧张了。克服这种毛病最好的办法是打针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把注意力尽量不要放在打针这件事情上。打针时试着想一些开心快乐的事,或者采取精神激励法,想着打针后获得机体免疫力或治好自己的病,不再会有更大的痛苦,现在的痛又算什么,或者打针时和护士或身边的朋友亲戚谈一些与打针无关的事,当作没有打针这回事。怕打针其实是怕疼,想象比打针更大的痛苦(例如长时期的肚子疼),心里找回一点平衡感,打针时也不会精神过度紧张了。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76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