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较强的群体是哪些,在美国,消费能力比较强的人群是哪些
1、在美国,消费能力比较强的人群是哪些
还是中产阶级吧。
1、中产阶级有能力进行消费。
2、中产阶级的体量非常大。
低收入者消费少。高收入者人数少。所以说是中产阶级消费强。
心理学现在的专业极多,主要有心理应用,心理咨询等等。每个职业的侧重也不一样。总体来说是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亲和力!
2、消费群体构成及需求有哪些
首先是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状况,社会阶层,家庭,相关群体等方面;其次是个人特性因素,包括消费者对参照物的购买欲望
女性在家具涂料市场中愈占主动权
据我国人口普查统计,女性占我国人口的48.7%,其中消费能力较强、对消费影响较大的20-50岁中青年女性,约占人口总数的21%。同时有调查显示,在家庭消费行为中,女性往往充当家庭的“首席采购官”角色。尤其是在家居建材等消费品等环节中,是由妻子担当主角的。
女性的世界无一不与色彩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在家具的选择上,更是各有所好。都市女孩心仪时尚,崇尚色彩,有着天然的浪漫气质。而中年女性则更喜欢平和的中性暖色,当然也有偏好中性冷色一族的。年纪稍大的女性就偏好浅色的亮丽而明快,如白橡、白枫、浅核桃、淡紫、淡粉、淡黄、水绿等等。她们还喜欢在家中“统一”的色谱中安排一个反差较强烈的亮点。
目前越来越多的涂料产品都把视角对准了女性消费者市场。充满浪漫色彩的女性主义涂料正是时下涂料流行色彩的热点。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涂料流行的粉色、粉蓝色、粉绿色,这些带有透明感觉和糖果感觉的色彩在女性涂料消费者中流行开来。这种甜蜜的温馨的墙面色彩为家人营造一个甜蜜的生活氛围,带来一天工作、学习后的放松。
男性在家具涂料市场作用有待发掘
问身边的男性友人,最喜好的颜色有哪些?大多数的答案无非是黑色,木板灰等之类的经典色。男性的喜好催生出了男性风格的家具。家具涂料的选择则不谋而合地以黑色、棕色为主。家具线条刚硬、造型颇具“酷”感,让人感觉到它的粗犷之美,而紫罗红、青铜色、花岗岩黄的涂料用色,又赋予家具柔和之美。但是专业的出售男性家具的市场仍寥寥无几。更别提研发专门为男性家具使用的涂料。真正深入家具市场,我们会发现活跃的依旧是女性同胞,她们津津乐道于挑选家具款式、关注于家具表面使用的涂料是否环保等。
其实,早期的家装与家具行业一直把目标顾客群体定位于男性,而女性是被忽视的一方。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男人渐渐远离了家庭装修的世界,反而是女人开始活跃于家装的市场。大部分网友(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家庭装修中男女地位应该一样,“凡事都要商量着办”,男性话语权也是很重要的。
3、求消费者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哪位大虾有啊!发布上来分享分享啊!-...
消费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照我国消费者的行走习惯,POP广告摆布的顺序应该是( )
A.自左向右 B.自右向左
C.自里向外 D.自外向里
2.为刺激顾客即兴购买,商场里应把易于随机购买的商品设置在( )
A.明显位置 B.楼梯位置
C.门口位置 D.固定位置
3.一个人作为消费者的时候,他的所思所想是( )
A.消费行为 B.消费心理
C.消费过程 D.消费习惯
4.使人对某件事物或活动给予特别注意和关注,并具有向往心情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兴趣
5.新产品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是( )
A.经济耐用 B.经久耐用
C.方便实用 D.经久实用
6.商业广告传播功能的主要表现是( )
A.传播商业信息 B.增强商品影响力
C.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D.提高消费者的兴趣
7.人类消费需要的重要特征是( )
A.变异性 B.种族性
C.遗传性 D.生物性
8.有助于增强消费群体影响的信息是( )
A.个人信息 B.单向信息
C.双向信息 D.大众信息
9.消费者对感情性心理活动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是( )
A.情绪 B.情感
C.认知 D.情操
10.消费流行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主观臆断 B.客观分析
C.随机事件 D.社会文化背景
11.消费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强化而间接学习知识、获得经验的方式所反映的心理学理论是( )
A.需要层次理论 B.认知学习理论
C.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D.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
12.不同文化层次的消费群体所表现的购物心理差异是( )
A.兴趣差异 B.认知差异
C.层次差异 D.标准差异
13.消费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引导消费走向( )
A.文明消费 B.时尚消费
C.会员消费 D.大众消费
14.易于接受导购人员介绍和帮助的消费者大多是( )
A.理智型消费者 B.经验型消费者
C.确定型消费者 D.随意型消费者
15.从年龄层次上看,时尚消费心理较强的群体是( )
A.老年 B.中年
C.青年 D.少年儿童
16.选择商品以自我感觉为转移,易受商品外表造型、命名、色彩及装潢影响的消费者,其性格类型属于( )
A.习惯型 B.随意型
C.保守型 D.情感型
17.影响消费者在认识商品、购买商品等活动中的情感变化的首要因素是( )
A.商品质量 B.商品名称
C.购物环境 D.心理准备
18.消费者的习惯性价格心理是( )
A.周期性的 B.阶段性的
C.不易改变的 D.不可改变的
19.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所减弱的消费习惯是( )
A.群体性习惯 B.地域性习惯
C.品牌偏好习惯 D.个体性偏好习惯
20.识别和记忆往事的过程是( )
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认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知觉的特性包括( )
A.客观性 B.间接性
C.主观性 D.整体性
E.选择性
22.享受消费心理应该包括( )
A.文明的 B.奢侈的
C.成熟的 D.传统的
E.高层次的
23.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常常表现出来的期望包括( )
A.对广告的期望 B.对称心如意商品的期望
C.对良好购物环境的期望 D.对商场地理位置的期望
E.对良好服务的期望
24.运用实验法对消费心理进行研究,可采用的具体方式包括( )
A.社会调查 B.问卷调查
C.现场实验 D.统计调查
E.实验室实验
25.稳定性较强的消费习俗包括( )
A.节日消费习俗 B.宗教消费习俗
C.服饰消费习俗 D.居住消费习俗
E.交际消费习俗
26.设计老年用品包装应突出的特性包括( )
A.实用性 B.科学性
C.简单性 D.时尚性
E.变动性
27.导致消费习惯产生的原因包括( )
A.心理原因 B.生理原因
C.经济原因 D.气候原因
E.职业原因
28.商业企业的店外环境因素通常包括( )
A.店址 B.照明
C.招牌 D.橱窗陈列
E.店内环境
29.消费者可以接收的外部商品信息包括 ( )
A.商业广告信息 B.政府主管机关的公告
C.消费者协会的报告 D.消费者的口传信息
E.消费者的商品知识
30.消费态度的本质特征包括( )
A.习得性 B.对象性
C.持续性 D.内在性
E.差异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内容。
32.简述消费心理活动过程的一般规律。
33.如何提高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记忆效果?
34.简述子女成长时期家庭消费的主要特点。
35.如何应用感性消费原理制定企业营销策略?
四、论述题(本大题10分)
36.如何认识与应用商标设计的心理策略?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甲乙两国在消费热点的变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甲国的消费热点是从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机发展到汽车、彩电、冷气设备再发展到别墅、电子灶和家庭冷、暖气化。乙国的消费热点则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发展到电风扇、黑白电视机、收录机、再到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目前的热点则是商品房、汽车、空调器等。
问题:产生上述差异的消费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38.A品牌餐厅几乎成为全国儿童的乐园,店内窗明几净,餐桌椅色彩鲜艳,灯光柔和,儿童游戏区气氛热烈;店内POP广告和儿童音乐吸引儿童,那里有好吃的,更有好玩的,还可以举办生日庆祝活动,金黄色的A标志和笑容可掬的儿童形象大使,成为欢乐和美味的象征。
请分析A品牌餐厅是怎样成功地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消费环境的?
同问。。。
4、群体消费的有那些
我国居民消费群体的分析与研究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不同消费群体之间的消费与投资倾向已发生较大变化,了解目前各消费阶层的构成、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及投资去向,对于把握国内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开拓市场将起到—定的作用。
不同消费群体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一)城市与农村两大消费群体的消费差距继续扩大。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差距倍数扩大了16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收入和社会福利情况,收入差距更大。从净增额看,2001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2366元,净增113元,城镇居民净增580元。
城镇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的净增总额比农村居民高出4.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生活消费支出比率扩大到3:1。 (二)城镇居民之间特别是高低收入群体消费差距悬殊。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至2000年的0.32。
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户均年收入13311元,占10%的最低收入户年收入只有2653元,差距已由1992年的3.26倍扩大为2000年的5.02倍。从收入增速看,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增速呈阶梯式格局,即收入越高的增长越快,中等偏上收入组以上的收入增长均快于全国平均增速。收入差距相差悬殊,意味着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购买力出现严重的分布不均。 (三)农村居民之间消费群体的消费差距扩大。
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按纯收入进行五等份分组,2000年最低收入组农户和较低收入组农产人均纯收入分别是802元和1442元,比上年下降了6%和0.6%。中等收入组农户、较高收入组农户和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是2005元、2768元和5198元,分别增长了1.6%、3.3%和6%。 不同层次收入群体消费状况 (一)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
这一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首先是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这部分人群中,女工多、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三是进城的农民工。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工资水平非常低。
低收入消费者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为2500—5000元,其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由于收入水平越低,消费需求相对就越高,所以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将对促进整体消费带来较大效用。 (二)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
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者家庭年人均收入一般在5000到25000元之间,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略有结余,但是受近几年体制改革的影响,消费倾向下降很快。而且这一消费群体的家庭占到城镇家庭总数的60.98%,收入占到居民收入总数的58%,是我国消费的主体部分,他们的消费行为对我国整体消费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对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启动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启动的成败。
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资料显示,目前中等收入消费群体占据较大比重,处于“多收少支”和金融资产积累阶段。这部分居民属温饱型消费群体,其基本的消费需求已经满足,正积聚资金向更高一层的消费提升。但由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的集中推进,使这些居民预期支出大增,有钱也不敢花,即期消费变得缩手缩脚,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大量的购买力沉淀下来,以获得“未来安全”需要。
目前在城市居民中仍有相当—部分消费者抱有中长期的消费行为。 (三)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生活宽裕的高收入居民十分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倾向也出现明显变化,投资意识日益高涨。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高收入居民,在消费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期盼消费,教育、文化、通信、保健、住宅等成为消费热点,追求时尚化与个性化日趋明显。
2002年,25.6%的高收入家庭准备购买通讯设备(包括电脑),19.9%的高收入家庭准备购买贵重家电,14.4%的高收入家庭准备购买住宅(包括装修、家具),12.8%的高收入家庭准备购车。另有16%的高收入家庭准备投资股票,6.1%的高收入家庭准备投资商业和服务业。
农村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消费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除个别的仍十分贫困地区以外,经济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消费层次: 一是温饱型消费,人均年收入在1000-2000元,占调查家庭总数的30%左右(1998年统计)。这部分家庭整体生活已进入温饱阶段,消费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边际消费倾向强烈,对各类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呈数量扩张,但由于购买力有限,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中部小部分地区以及东部少数地区。 二是温饱向小康过渡型消费,人均年收入在2000-3000元,占调查家庭总数的50%左右。
整体生活水平处于温饱向小康过渡阶段,对消费品的需求已由数量扩张过渡到质量提高阶段,具有—定购买实力,消费观念处于由农村向城镇转化阶段,对日常消费品、生产资料以及家电产品的需求已开始对品种、质量、品牌、档次表现出明显的关注,但要实现消费能力的升级还需要一定时期的积累。主要集中在中部大部分地区、东部和西部部分地区。
三是小康型消费,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0%左右,多分布在东部大部分地区、中部小部分地区和西部少数地区。这部分家庭整体生活已步入小康,由于其手持现金和存款已具有满足消费意愿的能力,因此传统的生产生活消费品基本饱和,特别是住房消费大多已经完成,消费热点开始向家电产品转移,消费结构的升级愿望强烈,消费观念明显趋向城市化。
而占农村家庭总数5%左右、年收入超过30000元的富裕家庭,已开始消费大屏幕彩电、家庭影院、电话、空调、微波炉等高档商品。 分层次促进居民消费 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高收入群体:科学引导促进大额消费。应建立相应的消费环境和投资环境,引导这一群体消费,吸引投资。
尽量促进他们在旅游、文化以及大件物品上的消费,关键是丰富其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品位,引导其消费方向。如开发适合这—群体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项目,减少对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的行政性干预,同时积极改善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最终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二)中收入群体:改善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对于这一层次的消费群体,刺激其消费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
其一要给他们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信心,其二要尽快出台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改革的明确方案,对未来的支出状况更加明朗,从而改善心理预期,增加当期消费。对于中等偏上收入者可以以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人首先购房、买车;对于中等收入者可以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对于中等偏下收入者可以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三)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
政府可以考虑以税收和补贴方式调整收入分配,增加低收入水平居民的补贴,加大对低收入群体扶持的力度。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对失业(下岗)人员的补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等。 (四)农村居民:增收减负。对于大部分农民而言,收入水平低是制约其消费的主要原因。要增加消费,增加收入是关键。在当前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其他产业吸收第—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副业之外的收入有比较大的增长。
同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通过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从而使居民的各种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以带动经济发展。
“精品”包括高档品牌产品和同等价位的所有高品质产品两种;所以其涵盖的消费群体囊括了高、中、低三个档次,不能简单以“有钱”来衡量。 但总的一点来说,这些消费群体无论财富实力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高品味人群。
5、北师大消费心理学作业
1-A; 2-D; 3-B; 4-B; 5-B
6-D; 7-C; 8-D; 9-D; 10-B
11-C; 12-B; 13-C; 14-A; 15-B
建议你自己去复习学习,才能真正的知道和理解,而且自己答了这些题,才能知道自己哪些懂了哪些没懂,对你自己是有好处的,不要中了蝴蝶效应,,影响一时,后悔一生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79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