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师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什么许多优秀教师难以教好自己的孩子
导读:本文讲述了许多教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并认为成绩好意味着学生努力、听老师话、成绩好值得表扬。然而,这种喜欢成绩好的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教师对自己子女的态度,导致他们过于严谨、唠叨,甚至不允许孩子有超常的举动,最终影响孩子的创造性发展。此外,许多优秀教师也会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产生影响,导致他们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甚至会出现自卑、怯懦、服从等问题。职业惯性也会让教师失去对新技术和新观念的学习,整学期忙于应对教学任务,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如下为有关老师为什么比较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为什么许多优秀教师反倒教不好自己的子女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老师为什么比较喜欢成绩好的学生
首先成绩好,能够显得这个老师教学水平高,能教出好学生,就算没有经济什么的优势,至少名誉好
其次成绩好意味着这个同学一般都比较努力、听老师话,老师也可以常常用这些同学来激励其他同学努力
再次成绩好值得表扬,老师喜欢他们也是对他们能够获得好成绩的一种鼓励吧,希望他们能够再接再厉
而且成绩好的同学所受老师喜欢,他们的家长也会满意而有面子,能够促进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老师的职责中主要还是教学,外界评价教师的标准同样先看他的教学成绩。其次学习好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好些,教师教学时学生的接受较快。所付出的精力相对较少,差点的学生必须进行多次辅导,不然就会掉队 因为学习好的省心啊,
不要有太大压力,
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 因为咱们国家的老师作用就是让学生有好成绩,而且学生成绩好,老师才能评职称。
2、为什么许多优秀教师反倒教不好自己的子女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笔者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若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教师,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
3、分析为什么要有好的数学老师
老师有启蒙作用,学生的思考解题方式多多少少会受老师的影响。有好的数学老师,可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数学,成绩也自然会高,同时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也能在思考中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学习理科的重要能力。
假若没有好的老师,学生学起来就会有些吃力,从而影响兴趣,对数学造成排斥,而“傻学”。
4、教师为什么要做好心理调适如何做好心理调适 教育心理学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与人(学生)打交道,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对教师本人和学生,都非常重要。
教师的心理调适应该重点做好:
1、克服职业倦怠,才能不断成长
2、克服权力思想,与学生做朋友
3、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4、克服工作压力,当前的教师工作压力都很大
5、保持逾越心境,并把乐观态度传递给学生
5、为什么,现在的老师都那么偏心好学生
这个有很多原因:
1。直接利益:现在合很多家长会给老师送礼,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的父母
教的好有奖金
2。间接利益:将来学生有成就了会回报恩师
往往不会读书的学生比较好动,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破坏秩序
6、为什么有人考试好了老师会很高兴,这难道对她有什么好处。
首先,不要把老师想的太坏。你要想,没有好处,老师就不好好教学生了吗?大多数老师都是真心为了学生的学习,希望学生能成才,以后能有出息。所以很多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考好了会很高兴,这说明这个学生听老师的话,能好好学习。只有极少数老师是那种没本事的,只是为了职称和前途。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老师很喜欢这个学生。
7、小学教师中普遍有这样的议论:“小学儿童越小越讨喜,好管;越大越讨厌,难管”。这是为什么?
年龄小的小学儿童刚进入学习阶段 对环境陌生 对老师依赖性强 老师在心目中的形象高大 所以好管 至于讨喜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年龄小 不逆反 可爱单纯等
过了几年 对环境熟悉了 相互了解了 依赖性不强了 进入青春期第一阶段 产生逆反心理 有独立意识了 所以对老师的管理很难都听从 变得难管
至于讨厌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通过几年的了解 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方方面面
成绩、品行都是老师所关注的 程度的不同决定老师讨厌的程度
主要是儿童进入青春期第一阶段前后的原因 青春期的人谁不烦?个性很强
但是老师也不能撒手不管 毕竟进入青春期也是成长 对症下药 有的老师教
5、6年级照样很轻松的 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同了
8、为什么老师总是偏袒成绩好的学生呢?
在老师眼中,或许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与纪律好,为人好划上等号的,这种观点或许太片面了,但无庸置疑的是,不尊重老师的学生不可能成绩好的,所以老师或许会因此而偏袒他们,而我们只能做好自己,让老师也看到我们的闪光点,而不是去一昧埋怨。。。
9、读读课文,想想怀特森先生为什么是我最好的老师
因为作者抓住了怀特森老师的特色:教学方法独特,让学生乐于创新,不迷信权威。因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我的启发:写人要抓住特点,不能面畅恭扳枷殖磺帮委爆莲面俱到,要抓住反映人物特色的方面具体描写。如写人的外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抓住“一双眼睛眉飞色舞,像会说话似的”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
亲,不懂请追问,满意请采纳,谢谢你!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他教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他让我们从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让脑子睡大觉 (可以省略)
他让我们明白一个真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是因为有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要具有怀疑的能力
是六年级的吧 我都初二了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我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抓住核心问题“为什么说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展开教学,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的特点,“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可以在课文里找一找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个特点;第二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可以让学生读读怀特森老师的话,找出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比如,“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第三个层次是读懂“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我”和同学行为、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和同学对怀特森老师从不理解到接纳到感激赞扬的变化过程。 课文蕴含的科学精神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要多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课文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写,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贰龚蹿夹讷蝗寸伟丹连,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还原当时的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感悟;课文的结尾很有特点,“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我”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尝试朗读,体会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和对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的认同。
10、为什么我学习那么好,老师就是不喜欢我,而且还动不动就挖苦我,我好委屈,我也没犯什么错啊!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
有些老师变态的,自己把学习搞好比什么都强,尽量别让他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平时注意跟老师沟通一下,也许你们之间有什么误解,有机会夸夸他好了,没人不吃马屁的。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干吗要活在别人的眼里呢?像你这样的心理成绩在好到最后都是没有的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