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的核心理念有哪些,质量理念的介绍
1、什么叫做全面质量管理?其核心思想有哪些
全面质量管理,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TQM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
ISO8402对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菲根堡姆对TQM的定义:“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具体来说,TQM蕴涵着如下含义:
强烈地关注顾客。从现在和未来的角度来看,顾客已成为企业的衣食父母。“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正逐渐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全面质量管理注重顾客价值,其主导思想就是“顾客的满意和认同是长期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关键”。为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必须把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中,即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试制、生产、检验、仓储、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都应该牢固树立“顾客第一”的思想,不但要生产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且要为顾客做好服务工作,最终让顾客放心满意。
坚持不断地改进。TQM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承诺,“非常好”还是不够,质量总能得到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企业获取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TQM采用广义的质量定义。它不仅与最终产品有关,并且还与组织如何交货,如何迅速地响应顾客的投诉、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等都有关系。
精确地度量。TQM采用统计度量组织作业中人的每一个关键变量,然后与标准和基准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追踪问题的根源,从而达到消除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
向员工授权。TQM吸收生产在线的工人加入改进过程,广泛地采用团队形式作为授权的载体,依靠团队发现和解决问题。
2、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1、为用户服务的观点
在企业内部,凡接收上道工序的产品进行再生产的下道工序,就是上道工序的用户,“为用户服务”和“下道工序就是用户”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观点。通过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达到提高最终产品质量的目的。
2、全面管理的观点
所谓全面管理,就是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全企业的管理和全员的管理。
3、以预防为主的观点
以预防为主,就是对产品质量进行事前控制,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使每一道工序都处于控制状态。
4、用数据说话的观点
科学的质量管理,必须依据正确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找出规律,再结合专业技术和实际情况,对存在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正确措施。
扩展资料
全面质量管理要做到的“三全”:
(1)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产品的质量,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各种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成本分析、售后服务等。
(2)全过程控制。即对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包装、检验、贮存、运输、销售、为用户服务等全过程都进行质量管理。
(3)全员性。即企业全体人员包括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等都参加质量管理,并对产品质量各负其责。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全面质量管理
以企业的全面质量为核心,全员参与。这里的全面质量不仅指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包含企业内部流程的工作质量。以人为本,赢得客户的满意和企业的持续成功。
全面质量管理包含。包含企业质量培训方法和企业质量管理制度,标准化和计量。
活动包括在推广质量小组的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的方法论。
我国推行TQM管理模式,提出了“三全一多” 观点,即全范围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的质量管理和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就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顾客至上。顾客至上就是要树立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服务的思想。要使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尽可能满足顾客的要求。产品质量的好坏最终应以顾客的满意程度为标准。
2.质量
第
一、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图发展。任何产品都必须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水平,否则就没有或为完成实现其使用价值,从而给消费者、社会带来损失。因此,企业的产品质量必须是第一位的。企业要想真正贯彻“质量第一”的原则,就必须要求全体员工,尤其是领导层,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组织在确定经营目标时,首先应根据用户或市场的要求,科学地确定质量目标,并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予以保证。当质量与数量、社会效益与组织效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发生矛盾时,应把质量、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放在首位。
3.要学会用数据说话。在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中,领导者应该具有科学的工作作风,在研究问题时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的表面现象。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是数据,因此,一切要凭数据说话。
4.质量体现于生产的全过程。产品质量是经过市场调查、策划设计把质量规定下来,再经过制造、装配把规定的质量兑现出来。因此,产品质量需要通过设计去体现,但更需要通过原材料、装备、工艺和加工去实现,还需要通过各种服务来保证,即产品质量与它的生命周期的全部阶段有关o
5.质量具有波动的规律。质量在设计、制造、检验和使用过程中具有波动的规律,而其正常波动符合数理统计学上的正态分布规律,因而其不合格品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规律。因此,管理者可以在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把不合格产品的发生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3、如何做好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质量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质量的好坏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这已经成为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对于企业而言,则反映了其管理、技术和企业文化的整体水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价值观已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明智选择。正如国外一位老板所说的,我们的薪水是用户发的,用户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利润是用户发给企业的酬劳,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就是争夺用户的竞争。
实践证明,凡是把质量管理放在优先地位的企业在竞争中就会赢得市场、赢得时间、赢得效益,就会不断发展壮大。反之,就会失去一切,最终必然被市场淘汰。近几年来来,我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创建西北乃至全国一流建筑企业,公司确立了“打造一流、建设精品”的长远目标。一些项目先后获得了省级文明工地或部优工程称号。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领导和职工的质量意识普遍淡薄、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严重欠缺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公司效益增长和快速发展的关键,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因此,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修炼内功,快速向国际惯例靠拢,结合自身实际,建设与国外优秀企业相媲美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这是打好质量基础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更是深化和发展全员质量管理的需要。
1、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主动面向市场,接受用户、社会和政府的监督;积极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和“质量兴企”、“质量强企”等活动,努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2、建立权责明确的质量责任制,健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切实保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依照产品标准和规章制度依法行使检验职能;不断改进工艺设计,严把原材料入厂质量关,严格工艺纪律,严格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树立质量成本观念,向质量管理要效益。
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坚持施工过程“三控制”(即自检、互检和交检),消除不合格工程,做好竣工后保修和用户回访工作。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4、大力加强技术基础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积极采用先进的计量测试方法。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制定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内控标准。
5、加大技术进步力度,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把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与提高质量相结合,不断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6、积极采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全面、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按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标准及其他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标准,结合企业实际,继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推广应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现场管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7、要建立和完善鼓励质量改进的激励机制。要制定和完善岗位的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职工调动、提升、晋级、奖励或者处罚的重要依据。
4、质量改进与质量经营的核心是什么
质量管理的最近理解是形成全面质量管理,一线员工对质量负责,而不是由专门的质检部门负责质量。
你好 对于商人来讲诚信是基础 有了诚信就是有了最根本的立足点 面对顾客要微笑 其服务态度很重要 要薄利多销 树立好的口碑 文明经营的理念 员工们要和睦相处 .....
5、管控好品质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记住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预防人犯错,而不是“人海战数”的大量“品拣” !
每个企业都在做质量提升的工作;很多质量人也在为“提升”二字所奔波。然而,怎么做提升?如何让提升有效?就必须明白质量管理的核心。
我们为什么做体系,为什么设立各项检验,为什么做FMEA,为什么做SPC?说到底,就是防止不良产生。而不良为什么产生?都是人让其产生。包括软件行业一样,还有自动化行业,自动化其实也是人让它自动。所以这个引出一个观点,就是产品不良必然是由人产生!人会犯错,犯错导致各种不良产生。那么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预防人犯错。
而预防人犯错,就必须框人,通过制度、标准,流程来约束人。如何约束?引用体系里的过程方法理论,输入了因X,输出了果Y。记住五句话:所有质量问题Y的产生,必然由于X变化引起的!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假定X不变化,那么Y就不会变!X的变化量,决定Y的变化量!质量的本质就是控制变化!
我们质量人经常说自己很忙,是忙还是盲,还是莽?我们检验员总是不够用,做来料检,首件检查,过程巡检,出厂全检。是很“忙”!?忙到最后还是会出质量问题。但是看看以上几项工作,有几项是做“果Y”还是“因X”?再回顾上文几句话,“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假定X不变化,那么Y就不会变!”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花20%的精力管控过程变化X,而花80%的精力管控结果Y。抓Y只起到让问题在公司内部发现,还是客户发现的作用。而不良已经产生,抓Y属于死后验尸,不能提升质量水平。要想提升质量水平,要靠管控X来实现。
美国通用电气,仓库几公里大,但是没有一个来料检验员。而我们的供应商质量工程师,每日也很忙,审核供应商。试想一下,靠你两个小时的审核,能提高其质量水平?与其审核,不如给供应商一个培训;与其按条款一个个看,不如看其引起你进料不良的几个参数,然后教会供应商如何控制这几个参数不变化。事有因果!经常你发现进料不良,给供应商打电话说,你们什么毛坯不良,而供应商给你的答案是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啊。回顾前面的一句话,“假定X不变化,那么Y就不会变!”那么既然Y不良产生,必然X已变化,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不能把没有被我们发现的X就认为不存在。这时不能就此了结,要找出X。只有X才是我们审核的重点。
还有文件的审批,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按体系里文件的审批流程,我们编写的文件,有多少个没有被审批通过,批准通过的。体系文件里有“是否真正有效适宜”。这里就存在审批流程的不适宜。很多制作文件的是质量经理或技术经理,而审批文件的,批准文件的是副总或老总。副总不懂,老总也不懂,那么何来的有效适宜。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里,很多公司的管代都是老板,而不是懂体系运行的质量人。
提一个观点“质量不好,就是质量人的问题”,大家可能不认可,但是请记住,对质量提升大有好处。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一句话“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三句话本身没有错。但不能作为质量人和其他部门交流的口头禅。
应该是生产管理层和技术管理层给他们部下培训的词;但是如果质量管理层用这三句话给你的检验员培训,那么只会变成你属下做不好工作的借口。况且“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是说质量不是靠检验手段出来的,而不是说质量不是检验部门的事。质量就是你身为质量人的职责,质量不好就是你需要做的工作。质量人要有担当,不能再说为什么质量不好,是技术部没有设计好,是生产部新员工多,是老板质量意识差。我们拿老板薪水,质量不好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把企业质量提升我们责无旁贷。质量部是要起到串联作用,合理利用资源,发挥才智,劈开万难,用方法管控好质量。
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质量人思考:
1.年复一年,我们面对的总是有限的几个质量问题?
2.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我们的质量水平未见提高
3.做PPAP只是质量部的工作,并在量产后进行
4.做了很多培训但就是没用起来或只是用来应付客户
5.大家都认为很有用,很重要.但就是没落实
6.领导经常对下属说:就那么几个问题,解决一个少一个,哪怕半年“解决”一个也应该没问题了,怎么回事?
还是回到质量核心上来。质量要提升,没有明白核心,何来的提升。就说PPAP,其实不是做出来的,用“做PPAP”太不准确。这个本身就是帮助我们管控X变化的方法,PPAP不用做,是各项管控X方法的累积;所以要学会方法,不是汽车行业也可以做PPAP,客户没有要求的也可以做PPAP。不需要强行为之,虚假应付。提下FMEA,很多企业是做的失败,变成一个不起任何作用的文件。
例如曾经看到一个FMEA报告这样写,失效模式写“孔大”,失效后果写“报废”,失效原因写“刀具磨损”,当前控制方法写“通止规”,建议改善措施 “加强”。这样的FMEA报告,所带来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大家用我们的“因果方法”思维,那就会做出不一样的FMEA。从X为输入来写FMEA,从X导入对FMEA会更有效。还以上例来说明,孔大,如是原因是刀具磨损,那么失效模式写“刀具磨损”,失效后果写“孔大”,失效原因写“为什么刀具会磨损比如材料,比如转速,比如进给”,控制方法写“如何控制刀具磨损的参数诸如转速进给”。每个输出,必定有一个输入;而这个输入,又是上一层的输出,这样从原因输出X来研究问题会更好。
在一个企业,人分三类,第一种不能解决问题,第二种能解决问题的,第三种预防问题的。不能解决问题的人干死活,解决问题的人被老板供着拿高薪,预防问题的人最后是老板发现没有问题,兔死狗烹,枪毙掉。 举个例子,车间机器坏了,不能解决问题的工人只有找技术员来调试,等技术员来后一调,好了。过两天又坏了,技术员又来了,一调又好了。从此不能解决问题的人工资就是死工资,而技术员变成老板公认的热馍馍,养在那里,拿最高薪,吃香喝辣,啥事不干,有问题即时解决。而我们预防问题的人,到现场研究为什么老是坏,找到原因,每天加一油,机器天天不坏了,达到改善根本。我们就要努力做这样的第三类人。从X角度来预防问题,是质量人需要转变的方向,是后面的大势所趋。新质量人不能再是“品拣”-----跟菜场挑菜一样把烂叶子扔掉,也不能再停留在“品检”------检查测量,而要做“品管”-----管过程X,而不是结果Y。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通过制度、标准、流程来约束人 ,从预防X上,可以降低成本,同时减少不良。我们吃麦当劳,从来没有吃过一个次品汉堡,而且去500个麦当劳餐厅,也吃不出汉堡的胃口差异。为什么?就是老外重视流程,重视过程。请来的厨师水平不需要高,工资也不要太高,第二天就可以上岗,而且汉堡做出来还很好。这就是过程X控制好所输出的必然是好的结果Y。而中国酒店,大厨师学习培训10年,20年,年薪10万,20万。离了他,别人就烧不出来。大厨凭经验,另外烧一会,尝一口,辣不辣,咸不咸,就是一直靠检验来实现菜肴的口味合格。就是没有把流程的变因参数,作为控制重点,而只和我们企业的质量方法一样,依靠不停的检验,犯错概率高。外国餐厅连锁进中国,我们吃的美口,质量好,产品稳定,是否也能把他们成功的管理方法引升到我们企业管理中,控制X来保证好的Y输出。
认真工作,有责任心,对品质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一、品质管理的价值理念
① 品质,就是符合客户的需求。
追求品质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市场定位,抓住目标客户的真正需求,以符合顾客的要求为衡量准则。
② 品质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品质是制造出来的,应该从源头入手,查找原因,加以预防及杜绝,而检验只是一种手段,以便验证产品的品质状况,并不能改变产品品质本身,但可以为品质管理提供重要的参
考。
③ 预防胜过救火
企业中的现场干部,有很大比例的时间用于应付现场随时发生的问题,当然包括很多的品质问题。许多干部乐此不疲。现场问题快速解决是干部的职责,但是很多人却本末倒置,
把处理“异常”当做是“正常”的工作,却忽略了源头管制、预防错误的本职工作。如果能够一次就把工作做好,而不出现“异常”,是最经济、最合算的。
④ 提高品质,就是降低成本。
许多人赞同做好品质,但认为要提升品质,势必要增加成本。因此,为了保住利润,只能牺牲品质。事实上,品质成本除了一般理解上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之外,尚有不易被理解或意识到的“损失成本”(或称失败成本)。
适当增加预防成本,合理控制鉴定成本,既可提升品质,又可有效抑制损失成本。因此提升品质要投入成本,不提升品质,成本更高。
⑤ 品质与效率、交期并不是矛盾的。
做好品质,可以减少工时、人手等浪费,有利于效率的提升和交期的达成。同时要提升品质,需要制度化、标准化、简单化、愚巧化和其他技巧,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效率的稳定或提升。
⑥ 品质具有阶段性标准,同时又与时俱进,追求卓越。
品质要有明确的标准,不能够量化或不易描述的特性(如外观)可以用限度样板来对照。然而,品质标准随时间、客户等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品质是追求进步的,应与时俱进,坚持“好、还要更好”的观念。
二、制程品质不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仅从制程的角度分析品质不良的原因,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来总结:
① 员工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作业标准 — 不会。
② 干部对制程的管制能力不足 — 不能。
③ 制程品质稽核、检验不当 — 不当。
④ 缺乏品质意识与品质责任 — 不愿。
三、强化人员的管理以提升品质
1. 人员品质观念的强化
灌输现场人员良好的品质观念:
① 品质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②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③ 品质是最好的推销员。
④ 没有品质就没有明天。
⑤ 客户是上帝,而且是不懂得宽恕的上帝。
2. 员工技能培训
① 岗前训练
产品特点与基本知识;品质标准与不良辨识;作业流程与品质要求。
② 岗位训练
· 如何正确操作设备、工具;
· 如何自检、互检;
· 品质不良种类与限度;
· 基本的不良修复技巧;
· 如何求救。
3. 操作者自主管理
① 操作者的“三按”、“三自”、“一控”要求。
· 三按,即:按图纸、按工艺、按标准生产。
· 三自,即: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检查;自己区分合格与不合格的产品;自己做好加工者、
· 一控,即:控制自检合格率。
4. 人为操作不良常用对策
1)利用早会,将实际不良品拿出来“示范”,向员工说明不良原因与对策。
2)将不良品的损失金额化,并公布于现场,向员工说明。
3)按照个别不良品状况,分别教育。
4)加强作业员工责任心之教育。
5)员工技术性指导及品质观念灌输。
6)将良品、不良品分别用实物或照片列出,教育相关人员。
7)将正确与错误的动作照片列出,教育员工。
8)标准操作规范之要求、查核。
9)确实传达各工序品质需要之目标。
10)加强各工序间之自检、互检、互相纠正、提醒。
11)新进员工或工作论调时特别加强该站巡视。
12)将个别不良数予以公布,利用看板,达到警示效果。
四、制度化、标准化、简单化、愚巧化
1. 流程制度化
任何作业流程都应该予以规范化、制度化,使员工有据可循,使每一次作业可以预先得以教导、安排,事中得到控制,事后便于追查。
2. 工作标准化
将工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予以标准化,易于操作,不易出错,便于查核,对品质稳定有关键作用。
3. 作业简单化
基层员工的素质、能力、意识在企业中处于较低水准,尽量让其工作内容更简单,有利于学会、方便作业,自然降低出错的概率。
4. 工具愚巧化
愚巧化(fool proof),俗称防呆。其目的是防止作业人员因不熟练或不会做,以及疏忽或不小心而造成制程不良,必要时也可防止过剩生产或产量不足。如国内电器的电源线插头
依ccee规定应为三扁插,且仅能从一个方向插入插座,此即防呆功能。
愚巧化的作用:
① 防止过剩的生产量。
② 防止错误或不良的原料投入。
③ 防止作业标准、作业条件的变化超限。
④ 防止多装、少装的发生。
⑤ 防止因“定位失误”而造成的品质不良。
⑥ 防止作业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流程制度化、工作标准化、作业简单化、工具愚巧化,既可以提升品质,也可以提升效率,是现场干部工作的法宝之一。
一、品质管理的价值理念
① 品质,就是符合客户的需求。
追求品质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市场定位,抓住目标客户的真正需求,以符合顾客的要求为衡量准则。
② 品质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品质是制造出来的,应该从源头入手,查找原因,加以预防及杜绝,而检验只是一种手段,以便验证产品的品质状况,并不能改变产品品质本身,但可以为品质管理提供重要的参
考。
③ 预防胜过救火
企业中的现场干部,有很大比例的时间用于应付现场随时发生的问题,当然包括很多的品质问题。许多干部乐此不疲。现场问题快速解决是干部的职责,但是很多人却本末倒置,
把处理“异常”当做是“正常”的工作,却忽略了源头管制、预防错误的本职工作。如果能够一次就把工作做好,而不出现“异常”,是最经济、最合算的。
④ 提高品质,就是降低成本。
许多人赞同做好品质,但认为要提升品质,势必要增加成本。因此,为了保住利润,只能牺牲品质。事实上,品质成本除了一般理解上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之外,尚有不易被理解或意识到的“损失成本”(或称失败成本)。
适当增加预防成本,合理控制鉴定成本,既可提升品质,又可有效抑制损失成本。因此提升品质要投入成本,不提升品质,成本更高。
⑤ 品质与效率、交期并不是矛盾的。
做好品质,可以减少工时、人手等浪费,有利于效率的提升和交期的达成。同时要提升品质,需要制度化、标准化、简单化、愚巧化和其他技巧,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效率的稳定或提升。
⑥ 品质具有阶段性标准,同时又与时俱进,追求卓越。
品质要有明确的标准,不能够量化或不易描述的特性(如外观)可以用限度样板来对照。然而,品质标准随时间、客户等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品质是追求进步的,应与时俱进,坚持“好、还要更好”的观念。
二、制程品质不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仅从制程的角度分析品质不良的原因,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来总结:
① 员工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作业标准 — 不会。
② 干部对制程的管制能力不足 — 不能。
③ 制程品质稽核、检验不当 — 不当。
④ 缺乏品质意识与品质责任 — 不愿。
三、强化人员的管理以提升品质
1. 人员品质观念的强化
灌输现场人员良好的品质观念:
① 品质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②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③ 品质是最好的推销员。
④ 没有品质就没有明天。
⑤ 客户是上帝,而且是不懂得宽恕的上帝。
2. 员工技能培训
① 岗前训练
产品特点与基本知识;品质标准与不良辨识;作业流程与品质要求。
② 岗位训练
· 如何正确操作设备、工具;
· 如何自检、互检;
· 品质不良种类与限度;
· 基本的不良修复技巧;
· 如何求救。
3. 操作者自主管理
① 操作者的“三按”、“三自”、“一控”要求。
· 三按,即:按图纸、按工艺、按标准生产。
· 三自,即: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检查;自己区分合格与不合格的产品;自己做好加工者、
· 一控,即:控制自检合格率。
4. 人为操作不良常用对策
1)利用早会,将实际不良品拿出来“示范”,向员工说明不良原因与对策。
2)将不良品的损失金额化,并公布于现场,向员工说明。
3)按照个别不良品状况,分别教育。
4)加强作业员工责任心之教育。
5)员工技术性指导及品质观念灌输。
6)将良品、不良品分别用实物或照片列出,教育相关人员。
7)将正确与错误的动作照片列出,教育员工。
8)标准操作规范之要求、查核。
9)确实传达各工序品质需要之目标。
10)加强各工序间之自检、互检、互相纠正、提醒。
11)新进员工或工作论调时特别加强该站巡视。
12)将个别不良数予以公布,利用看板,达到警示效果。
四、制度化、标准化、简单化、愚巧化
1. 流程制度化
任何作业流程都应该予以规范化、制度化,使员工有据可循,使每一次作业可以预先得以教导、安排,事中得到控制,事后便于追查。
2. 工作标准化
将工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予以标准化,易于操作,不易出错,便于查核,对品质稳定有关键作用。
3. 作业简单化
基层员工的素质、能力、意识在企业中处于较低水准,尽量让其工作内容更简单,有利于学会、方便作业,自然降低出错的概率。
4. 工具愚巧化
愚巧化(fool proof),俗称防呆。其目的是防止作业人员因不熟练或不会做,以及疏忽或不小心而造成制程不良,必要时也可防止过剩生产或产量不足。如国内电器的电源线插头
依ccee规定应为三扁插,且仅能从一个方向插入插座,此即防呆功能。
愚巧化的作用:
① 防止过剩的生产量。
② 防止错误或不良的原料投入。
③ 防止作业标准、作业条件的变化超限。
④ 防止多装、少装的发生。
⑤ 防止因“定位失误”而造成的品质不良。
⑥ 防止作业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流程制度化、工作标准化、作业简单化、工具愚巧化,既可以提升品质,也可以提升效率,是现场干部工作的法宝之一。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2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