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的心理过程有哪些,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1、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一、美术鉴赏(又叫做美术欣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二、过程: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三、特点:在很多情况下,美术鉴赏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
扩展资料:
美术鉴赏的重要组成:
从整体的美术活动过程看,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组成方面,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如果说,美术创作是创造美术价值的活动,美术作品(即创作成果)是美术价值的载体,那么美术欣赏和接受则是实现美术价值的活动,同时又是反作用于美术创作的活动。
美术创作是美术家的审美创造活动,是美术家物化其审美认识的表现活动。在本质意义上,美术家精心创造各种各样美术作品的目的,决不是纯粹的个人自娱行为,而是通过美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传达给人们,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和共鸣,使作品达到产生一定社会审美效应的目的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术鉴赏(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术欣赏
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鉴赏的作用:认识、教育、审美。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主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青少年朋友们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或其他绘画),认真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2、艺术欣赏主体面对作品发生审美共鸣,经历着怎样的心理过程?
我一直认为艺术是潜意识的语言,包括音乐、油画、摄影、等等,这些艺术作品的作者通过他们的笔触,把它的感受用艺术的语言描述在纸面、勾画在画布上、留在底片上,他们想告诉我们他所体验到的,所感受到的心灵的异动,内在的感受 然而当我们这些看客在这里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不能说出我们意识到了什么,只是一种感觉,感觉到了激动,感觉到了爽意,感觉到了内心的共鸣。这就是作者想要传递给你的感觉,通过艺术这种语言想要告诉你的。(当然也会出现误解,这即使是用文字的语言也会出现误解。)我们不必遗憾我们不能像艺术评论家那样,把作品中的各个元素拆解出来,只要我们感受到了,就足够了。
在艺术领域中,说到创造性活动,往往人们都会认为是艺术家的创作,其实,不仅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两者都是在不断发现美和不断创造美的精神活动过程中实现的人的本质力量。艺术欣赏正是通过欣赏过程中的精神活动,步步推进,最终达到审美共鸣,从而达到审美的价值,也就是达到感心的作用。这是开展艺术欣赏课的主要目的。
“色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艺术感染的第一印象就是艺术作品的语言、形式,在艺术欣赏开始时,如何引起欣赏者的视觉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如果能迅速地抓住画面最基本的形式感,就能唤起与画面情感相对应的审美感觉,一般可以特殊感觉引起注意,如夸张的色彩,特别的造型,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或不以常规的出现等,达到吸引 视觉的作用。例如在欣赏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这一作品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先独一放映作品的五个部分,从宴会的开始至结束,以鲜明色彩,人物构图的连环画形式引起欣赏者的兴趣
开心到难过
3、鉴赏美术作品的四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1、美术鉴赏
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2、感悟鉴赏
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3、社会学鉴赏:
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
4、比较式鉴赏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
扩展资料:
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可以说,美术鉴赏受到主客体两方面条件的制约。
这两个条件即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美术作品)与主体条件(鉴赏者)。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是指被鉴赏的美术作品,如果客体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便失去了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术鉴赏
3.1社会学式的欣赏
•“文以载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对待写实性较强和偏重文学故事情节的艺术作品,采用社会学式的欣赏的方法比较合适。如:历史题材作品、写实的有情节和故事性的作品、宗教题材作品。
3.2形式欣赏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例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
•该方法适用于形式感强的、非故事性和情节性的、艺术语言突出的作品。如:新艺术建筑、后现代建筑、抽象作品、法国印象派的作品等。
3.3感悟式欣赏
•适合带有作者较多主观因素,具有表现性的艺术作品。
•比如凡高、蒙克的作品
3.4比较欣赏
•同一题材的同代艺术作品比较,同一题材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比较,同一时期不同民族和国别的艺术作品比较。
•把握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关注艺术思潮和流派。
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①感悟式鉴赏、②形式鉴赏、③社会学式鉴赏、④比较式鉴赏。这四种鉴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过渡。
一是文本分析法,就是你看作品的内容,根据内容去分析评价作者的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二是知人论世法,你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来了解他作品深层的内涵;三是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观赏者觉得好就是好,看到作品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都可以视为正常合理.当然,很多时候是三种方法一起用的.所以,艺术的感人力是无孔不入的,艺术也是没有国籍\年龄\年代\性别等等的界限.它带给我们美感,带给我们感动.如果要成为某方面的鉴赏家,你要找相关的专著来看,比如"中国画鉴赏","西方美术史"之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是文本分析法,就是你看作品的内容,根据内容去分析评价作者的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二是知人论世法,你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来了解他作品深层的内涵;三是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观赏者觉得好就是好,看到作品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都可以视为正常合理.当然,很多时候是三种方法一起用的.所以,艺术的感人力是无孔不入的,艺术也是没有国籍\年龄\年代\性别等等的界限.它带给我们美感,带给我们感动.如果要成为某方面的鉴赏家,你要找相关的专著来看,比如"中国画鉴赏","西方美术史"之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4、解释艺术欣赏从艺术概论去理解
从艺术概论去理解,艺术欣赏涵盖了三个方面:
一、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
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同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通过艺术创造意识对自然实现的直接反映或间接折射,实现其本质力量。
二、艺术欣赏与审美经验
欣赏者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再现世界相应的、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验。
三、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创作性的活动,大体可分为审美感觉、审美理知、审美心象、审美共鸣4个阶段
1.审美感觉:色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这一论点就是美术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
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艺术欣赏一般将作品从整体构成上分为外层面和内层面。即外部形式结构和内在情感意蕴两个层面;
2.审美理知:“审美理知”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的作用,并不意味着观赏艺术作品要“主题先行”。实际上,“形式美”的导入,对于把握作品的精神内容和“意蕴美”,始终是想互动的关系;
3.审美心象:这是超越感觉和理知的审美阶段,在具有整体性的审美欣赏观照中实现。审美心象的形成,有时是在整体性审美观照中,感觉与理知两种不同的心理因素,相互矛盾、相互冲突,又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中,逐渐明朗化的;
4.审美共鸣: 审美共鸣必须进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情深入。这就是说,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性活动,只要能发掘自己感情的真诚和高尚的爱,只要能发掘自己心中的人间性,就会走进像莫扎特那样的艺术家,找到与之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对艺术的欣赏和领会之中,来体味艺术的再创造的欢喜,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共鸣。
我直接给你一个我们艺术概论课上的小论文吧,然后你自己看一下,自己考虑一下这个逻辑思辨的过程。 题目是:写实的限制性 正文如下 从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写实性的风格是占了绝对的优势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著名雕塑大师罗丹就多次表示:艺术家应该抄录自然。抄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写实,是对自然的再现。
艺术要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就是说,艺术品中所表达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对于一般的写实作品来说,再现的真实是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但写实有来自于各方面的限制性。 在写实上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来自于风格的限制。风格又分为时代的风格、个人的风格。 同一时代的作品总是有一个相关联的风格。
古埃及公式化的绘图方式是时代性的风格,波斯细密画在一定阶段有意识地忽视透视法则的绘画方式,也是时代的风格化的体现。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不同时代各有不同的时代性风格。这就在写实的道路上给艺术家们划定了一个范围。 “心理定向”(mental set)的存在,使艺术家们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关注焦点。在艺术创作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不是在表现他所看到的东西,而是在看他所能表达的东西。
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要点,正是他们的风格之所在。 与此同时,技法也限制了写实。毕加索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就能画得像拉菲尔一样好,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但事实上儿童画为何不能被称为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呢?儿童受限于艺术语言的学习。他们无论有再敏感的内心,但还是没有没有过硬的表达技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作品不能,也不可能被看作是优秀的写实作品。
写实之路充满了主观方面的种种阻碍。在当代艺术的语境里,写实好像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这样的时代风格是不是也是作为写实的限制性的一种新的应对方式。 事实上,我所理解的再现的真实并非是表现出视网上的所见,而是如罗丹所说:“通过表达外在形像,体现内在真实。”也就这才是对应写实的限制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案。
5、欣赏美术作品方法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 ——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
注意,这里的 “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欣赏活动的特点,决定了欣赏者在欣赏中应注意:
(1)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欣赏美术作品首先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心理准备。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不仅可以调动欣赏者已有的美术认识、文化修养和审美经验,而且是欣赏者艺术地、审美地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2)调动积极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一方面美术欣赏之形象思维的特点要求欣赏者必须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另一方面,美术作品是美术家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创造物,欣赏者要领悟其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奥妙,也必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审美能力。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将各视觉感受连结起来,以便完整地把握和领悟美术作品的美感和意蕴。
(3)融入真实情感把握审美体验。审美欣赏是饱含情感的体验活动,欣赏者只有融入真实的感情,才能获得审美感动和审美体验,欣赏者的情感一方面因作品的感染而发,另一方面也可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美术形象中,从而构成审美共鸣,达到强烈的审美体验。
(4)结合理性思维理解作品意蕴。美术欣赏不单是视觉感受的活动,同时也是理解美术形象与作品内涵的活动。对美术作品做深入完整的把握,只有结合审美感性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达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5)反复欣赏,深入体味。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反复感受、体验、玩味、认识的过程,直至达到全面把握作品形式和内容,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总之,欣赏美术作品既要注意从视觉感受方面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又要品察和理解美术家赋予美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既要重视自己的欣赏感受,又要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和理性分析,获得独到的审美认识。
6、学前儿童美术作品欣赏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的指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描述阶段的指导:主要是让幼儿有独自欣赏的时间,并能畅所欲言。
二.形势分析阶段的指导:主要是帮幼儿积累一定的形式美的知识,引导幼儿边体验边讨论。
三.解释阶段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幼儿从整体和部分上理解作品的含义,鼓励幼儿不拘泥与教师的解释。
四.评价阶段的指导:主要是对作品的审美判断。
五.启发创作阶段的指导: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幼儿创作。
望采纳。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