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不止是心理行为吗为什么,禅定是什么禅定对健康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科学解释

laoshi 心理科普 2024-07-08 11:50:02

1、禅定是什么?禅定对健康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科学解释?

禅定是什么?禅定对健康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科学解释?

“禅定”为什么对心身健康有极大的帮助和修复作用?

简单地说,无论从心理学、神经学、脑科学和生理学的那个层面来讲,心与身都是一个整体。心灵的一丝一毫变化都会通过神经、激素直接对生命生理造成即时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来考虑)。当人们处于紧张、焦虑或抑郁时就会诱发出以“心理—神经—内分泌”失调所导致的各种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偏头痛和免疫力低下等。

比如人们都曾经经历过失恋、损失金钱或失去权力等导致一夜“上火”的现象,这就是最简单的“心身交融”导致疾病出现的现象。其发病机制如下:

当一个人心灵处于紧张、焦躁时,就会引发神经控制的内分泌失调,导致糖皮质激素过量分泌,因糖皮质激素会分解免疫细胞,导致免疫能力迅速下降(这一反应最快可用医学仪器在1分钟内检测到其效应的存在),其后果是直接导致原来在控制范围内的细菌病毒开始大量繁殖。接下来,虚弱的免疫细胞又与病毒细菌在人的上呼吸道(淋巴结、腺体和咽)等处“大决战”,最终人们出现了“上火”的症状。

如果回顾绝大部分癌症病人的病史,你都会发现其在诊断出癌症前的1~3年,他的心灵都有超过半年以上的时间处于过度焦虑、紧张和抑郁状态中的过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每一个人每天体内都会产生超过3000个癌细胞,而一个发挥正常的免疫系统是完全可以杀灭这些癌细胞的,一个人之所以会罹患癌症,完全是因为本来能发挥正常的免疫力突然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压抑而变得虚弱了,原本应该完全被杀灭的癌细胞就被不断积攒下来,当积攒到即使恢复到人体正常的免疫力水平也无法控制其“生长”时,这个人就会患上癌症。而罪魁祸首就是这个人长期处于“心灵不快乐”的状态所引起的!

一个人心境愉悦,人体生理各处器官机能就会自行调节到最佳状态。也可以说生理受到心灵的影响而得到和谐的调整。心境恼火,生理自然就会受到心灵的影响而调节紊乱,人就会容易滋生疾病。那么禅定对人体的健康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当年我之所以去修习禅定就是因为以下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五百年前的喀巴说的“每日晨吸一千数,定能催坏其非时横死”。“横死”指的是掉崖、溺水等意外死亡。常言道“无病不死人”,“非时横死”指的就是因病而死的事件。而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够每一天早晨专心致至的数自己的呼吸一千次的话,你就会催坏所有“非时横死”的死亡事件。也就是说,可以治愈任何疾病的意思。数一千次呼吸的方法被称为“风瑜珈”。宗喀巴又语重心肠地说:“不知风瑜珈,或知而不修,彼为众苦逼,生死可怜虫!”

第二句话是佛祖释迦牟尼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句话解释起来非常简单,如果你能够将你的心意控制在一个地方,你就可以“办”任何事情。当然包括治愈任何疾病。

禅定无论修习到什么程度,都会对健康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强有力影响。然而,一直以来的人们通过修习禅定获得心身健康在运用和效果上还是被局限了。不是禅定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是在“天君泰然、百体从令”的概念指导下发挥不出禅定的真正力量。真正发挥禅定对健康产生作用的科学秘诀就是将“定力”直接运用到控制生命机能上。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人们没有将“定”力直接运用到控制生命机能上呢?

原因是,如同古人虽然有钢铁和火药却没能造出手枪一样,因为古人没有今天的心理及脑科学等生命科学为指导,没有将禅定真正的力量发挥出来。所以,在这方面“知识决定一切”。

文章来源于“高月明新浪博客”,进一步的论述核心,敬请搜索文章“什么是禅定?禅定有什么用?”。以上内容转引自“高月明新浪博客”)

你好!

我认为:严格说来现在会禅定的没多少人,因为现在佛,道都不繁荣

其他宗教也不谈禅定的

你问清净心和健康倒还有很多科学依据

禅定就是高级别的清净心,因为病由心生

医学证明,76%的疾病都是情绪病

美国作者辛德勒著有《病由心生》一书你可以看看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禅定就是静虑,人的健康是受人心支配的,所以修心对健康有好处。人心决定健康,中医理论有证明。

禅定是修行,禅定对健康的作用是辅助作用。科学的解释是调节内分泌!

2、佛教:为什么一定要禅定

佛教:为什么一定要禅定

按个人目前的理解程度,试着回答,错误难免,希更多大德指导。 禅定是明心见性的工具之一,并非只有禅定才能开悟,此一。其二,禅定根本目的是降服妄心,回归真心。将万念归于一念,这一念比如观息或念佛,看哪种更适合自己。最终连一念也舍去,如同扫去了乌云(妄念)后的晴天,得观清凉本真。大根器者能顿悟,我辈愚迷,还是要时时勤拂拭啊。三,既然并非只有禅定才能开悟,那也就不一定要盘腿了。之所以盘腿,是为了打通腿部经络,避免身体不通障碍得定而已。所以,不必拘泥,您如果躺着更能得定,何乐而不为呢。四,我目前没有这些境界,但依金刚经义,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以,所见皆幻,不能执着。

盘腿而坐不会发梦,让自己心静, 躺着一定发梦

因为,禅定是六度之一。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禅定也是三学之一。三学即“戒定慧”

禅定可以让我们纷乱的心得以安住,帮助我们开智慧,是修行的前方便。

躺着就会有昏沉,那么你昏沉的欲望就会覆盖你入静的目标!盘腿能够使身体的受力面加大,不会让人有不能忍受的感觉的同时,你的心自然就放松了,一切身体的感受不会由于自身的欠缺和外界环境而受到影响,这样才能有助于一个希望入静的人达到目的。

阿弥陀佛

佛教理论是以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体验来验证的,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思考而得。

体验佛教描述的世界有很多种方式方法,禅定是其中一条适合大多数人、经过很多人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

盘腿是禅定的一个要求。

详细的道理,需要自己经过之后才懂的。如同幼儿叫爸爸、妈妈,他开始并不知道这种称呼的意义,自己这样叫多了,看见其他小孩也是这样子的,慢慢地自己也就明白了。

一个心识刹那,是指一个心,从生起到灭去的时间。在同一心识刹那里,只有一个心可以存在,绝不可能有二个心共存。

根据佛陀教导的《阿毗达摩论藏》,在一秒钟或一眨眼间里,已有上万亿个心识刹那生灭过去。所以,一个心识刹那的时间,是极短、及其短暂的时间。

如果有某种颜色,在经过一个心识刹那之后,呈现于我们的眼睛,依靠心色而生起的有分心,先迅速的波动了两个心识刹那,接着便中断了。

随后,依靠眼睛里的眼净色,生起了一个,取这个颜色为目标的五门转向心。这个转向心,也只是一个心识刹那的生起,然后马上灭去。

紧接着,依照次序生灭的心识刹那,是看这个颜色目标的眼识,领受这个颜色目标的领受心,推度这个颜色目标的推度心,确定这个颜色目标的确定心。

随后,任何一个具足因缘的二十九欲界速行心,即会风风火火地生起,一般上是连续的七个心识刹那。

在这七个速行心之后,即刻生起的,是依照情况而言的两个彼所缘心。过后,看这个颜色的心路过程,重新沉入有分心里。

至此,一个完整的十七心识过程已经结束,即:十四个心路过程心、两个有分波动、一个已过去的有分心。

过后,这个颜色目标也被灭尽,因为一个色法的寿命,最多只有十七心识刹那这么短暂的时间。

在如此迅捷且细微的心路过程中,我们若要分析每个心的运作情形,若没有极深厚的定力作助缘,是万万做不到的。

所以,禅修者必须精勤地修定,在获得足够强的定力之后,我们才能如实的,见到与分析这世间的另一面——不为凡夫所知的究竟法——色法、心、心所、涅盘。

因此,佛陀教导四众弟子们,必须要勤修戒、定、慧,并多次强调四种色界禅定的重要性,是不无道理的!

有一次,达摩大师和一些比丘在禅房一起打坐,深夜,突然外面刮起一整风,把油灯吹灭了,有个比丘说:“啊!油灯灭了”,另一个比丘说:“你为什么说话,我们坐禅时不能说话的”。说完后,自己感到很惭愧,因为自己也在说话。坐在最后面的一位比丘笑着说:“嘿嘿!只有我没有说话”。这时,大家都看着他,心想:原来你也在说话。比丘们多感到很惭愧,因为多犯戒说话了。

坐在一旁的达摩大师用手在小桌上轻轻地来回磨着碗,所有比丘惊讶地看着达摩说:大师你在做什么?

达摩说:“你们在做什么“?

比丘们同时回答:我们在坐禅成佛啊!

达摩说:我磨瓦成镜!

比丘惊讶的回答:磨瓦岂能成镜?

达摩说:既然瓦不能磨成镜,那坐禅又岂能成佛呢?

一位老比丘向达摩大师请教:那这样才能成佛呢?

达摩回答:要知道佛并无一定的形态,而禅也并非坐卧。你们只知道打坐而不知道为何打坐,这样便永远不见大道。

比丘们虔诚地向达摩大师请教:要这样做才能见大道呢!

达摩答:从根本上修起,心为根本,罪从心生,还从心灭,一切善恶,皆由心生。如果连这个道理都想不通,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浪费时间。

3、佛教:为什么一定要禅定

佛教:为什么一定要禅定

盘腿而坐不会发梦,让自己心静, 躺着一定发梦

4、佛教的禅定是真的存在吗

作为思维修的禅定

作者 : 陈阳

具体地开发佛性,必定先讲禅定。

禅定,就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比较高明的办法是在训练中让身体有反应就随着反应,有念头就随着念头,这才叫真实思维修。

只要能空下来,不用把念头“止住”,念头该止自止,该有自有,这叫“空灵”。但如果尚未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空性一点准备都没有,就去“禅定”,必然是有定无禅。

不了解性空法则的禅定的训练,极容易产生偏差。修行人要么执着于功夫,要么执着于神通。

将“心”安执在功夫上或者安执在神通上都是不对的。安执在功夫上的人,气脉修行得好一些,然而有定无慧,境界上见不到什么真正的消息,往往比较偏激,身体尽管很强壮,但是健而不康。

偏执在神通上的人灵而不厚,感觉比较灵敏,有一些功能但是不能从深刻的空性中产生菩提心和慈悲心,其神通没有很深的悟境做基础,看起来神经兮兮,玩神通玩得久了,神通也就变成了神经。

进入功夫和神通以后,若无真正明心见性的底子,对空性一点消息也没有,让他“放下”功夫和神通简直比登天还难。对这种情况的修行者来说,放弃了功夫和神通,那么修行了半天,为了个什么?凭什么让别人来认可和信服?修行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又得到了什么?

这时候就会产生极大的障碍。虽然他背起心经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很熟练;可真要“无所得”,那就成了万万不能。

这些都是通向生命解脱大道的修行偏执。

禅定修行

作者 : 陈阳

禅定是一切形式的修行的共法,是道业的筑基,因此,开发佛性,力求解脱的人必须习练禅定。

禅定首先从静坐开始,以求平稳安静下来。端身正坐、四平八稳,使神志安宁。

人首先老的是腿,修行要注重练腿,练腿的气脉运行,所以要找准适合自己的静坐方法,把脚要放得平平实实。

另外,坐的时候要面带微笑,使面部神经松弛,慈容可掬,不可弄成枯木槁柴的模样,使面容趋于峻冷,要让自己慈容可掬才好。

坐的时候把裤带等束身之物,一概放松,使身体松弛,完全休息。

气候凉冷的时候,必须使两膝及后颈包裹暖和。否则风寒侵入,十分有害,须特别注意。

过饱不得即坐,昏睡过分不可强坐,等到睡足再坐,方易于静定。

初习禅坐时,时间少些,留有余地,以适为度;次数多些,以勤为用。如果初练的时候,勉强让自己久坐,必定心生厌烦,难以静定。

欲界定的历程

作者 : 陈阳

禅定中的思维训练,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重点介绍了“十念法门”中的“念安般”,就是让我们上座以后将心识回转过来,从观照呼吸入手。

禅定,从观息入手,也就是观呼吸。练习者坐定以后,下巴稍微回收一点,内观小腹内部,观呼吸,心念也自然而然地止在呼吸的出入上,如此试着进行止——观——止的修习。

为什么初学者首先从观呼吸或者说观息入手呢?因为一个人饿了,再说不饿都不顶事,所谓说食不饱。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首先就是身体不好。身体不好,要把禅定修上去,简直就不可能。

那么观息为什么就能转化肉身健康向上呢?按佛教的眼光,人体的生机在地火水风“四大”里面叫做“火大”,火由风起,具体到人体,就是生机由呼吸来推动、运化的。当然,我们故且不管这个理论是不是合乎科学,首先呼吸对人生命的重要性起码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从呼吸下手解决身体的问题是切实可行的。

观照身体,无非是要获得一个金刚身。也就是说,无病、健康,转化了所有凡夫身的业力。具体的效果,叫暖、顶、忍,也就是达到了欲界定。

通过禅定训练,当我们整个的气脉开始通了,身体柔软面部有光泽,祛除病痛,这时大多数人容易身体发热,所以叫“暖”;也有些人不见得会发热,但只要气脉真正开通,就算“暖识成就”。

进而身体不断与虚空交换能量,这时候往往容易在三丹田,也就是前额、檀中、小腹结成“气团”,初步的效验是有些往外胀的意思,很有些气脉通畅、内息源源的意思,所以叫“顶”。

“忍”则是自身的阴阳平衡开始出现,内在能量的流动交换启动,道家叫“自身夫妻”,体验起来就是全身充满了欲乐,像是不断的性爱高潮,简直忍俊不禁。

色界定的表现

作者 : 陈阳

在欲界定的基础上再往上修,就修到了色界初禅到四禅。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对他的公子罗睺罗是这样印证的:

修到色界初禅时会感觉到整个身体如云如影,就这样又动起来,此时眼睛睁开时,肉体还是存在的,但会感到身体并不像欲界定时那么物质化。当身体如云如影地在定境中显现出来,这就是初禅。

到二禅的时候,整个定境会发生变化。会感觉到整个身体都在感受声音和光波,一呼一吸犹如巨雷一般,让浑身都在同频振动。

这是因为二禅的定境中,我们的神经传递系统统一地感受禅境的信息。此时不像我们在欲界定时,觉受上还有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系统的分立,而是全体神经整个来感受,不需要分立,这时候的境界叫做默然定,也就是内在语言的沟通在这里也不需要了。我们此时不像欲界定一样,止观时还会有内在语言的交流。

初禅叫做“有觉有观三摩地”,“觉”指的是外周神经,“观”是来自中枢神经。初禅到二禅之间有一个大梵天王的定境,叫做“无觉有观三摩地”。没有觉,也就是不必外周神经的作用,是从中枢神经产生观照的力量。在二禅是觉、观都消灭,叫做默然定,二禅、三禅都是这样,三禅叫圣默然定。

到了四禅,定境会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入了四禅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变成类似透明的世界。

定境中如明镜不动一样,全都是透明而没有任何东西,这时候的境界是相当纯粹了。所以当四禅的修行者入定后转修十遍一切处观时,随其心念而转境。例如修蓝色的一切处观,当他坐观蓝遍处时,境界里整个宇宙都会变成了蓝一色的净色。

由《增一阿含经》我们可以了解:禅定的修持中,从解除欲界的缠缚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的时候,色界的缠缚愈来愈弱、空间的缠缚愈来愈弱、质量的缠缚愈来愈弱,到达四禅的时候,身心的感觉愈来愈细,解脱感愈来愈实在,但是这并非真的解脱,只是有轻松的感觉。因为实质本身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当实质愈来愈淡化后,空间和时间的运动会愈来愈自由,能量愈来愈高。

无色界的四空定境界

作者 : 陈阳

按照佛经的归类,从色界四禅再往上增长,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进入无想定——把一切想灭绝,结果形成以石压草,修行者就暂时入灭了。另外一条是四空定的路径,这四种定就是属于无色界的境界,这种状况比较正常,一般在禅修的阶次上,将此四空定与色界四禅合称为四禅八定。

首先第一个是空无边处定,此定就是把色界(物质能量界)的现象驱除掉,没有色相的障碍,进入无边的空间,回复到空间的本质。空间的本质就是可能产生而还没有产生实质化空间现象的那个状态,所以是遍一切处,空间无量无边,而叫空无边处。

空无边处的现起是来自意识存续的强烈存在感受,意识存续就是时间,它造成一种存在感受,这又是形成空间的本质。这空间的本质还没有实质化,所以并不属色界的范围。

到此定境,我们会感觉自身无边无际,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空空荡荡,大部分人会吓得出定,很难稳住。

一旦空间本质的缠缚破除掉,就进入时间,到达“识无边处”的境界。在此定境中只感觉到意识思维的存续而已。打破时间相续的感受后,进入相对性接近静止的状态,感觉到一切都没有了,但仍不是完全的静止,因为还有“感觉没有了”的感觉,这是“无所有处”。

把无所有处再打掉,就进入“非想非非想处”,这是一个无明所造成的意识点。它是不动的,但仍存在,还有迷惘的本质,只是意识不动。

非想非非想处定中,意识定于一点,完全是定,但不是想,因为已经没有办法再思维,也不是没有想,而已经是单一的存在,此定会人定很久,而且是无明,所以在此境界中很难改变、突破而入开悟之境。

佛陀在雪山六年苦行时,就已经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但发现这不是道,无法解脱,于是就丢掉了。

世出世间上上禅

作者 : 陈阳

在有了四禅八定的功夫和实证境界后,真正进入了由定力所产生的出世间智慧的观照境界,就对宇宙和生命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们到此地步会因为如此真实和深刻的观察,而达到内息妄念的境界。同时,又会对社会和人群产生极强烈的厌倦和出离情绪,这样一来就会贪住定境不求上进。拥有一颗出世超然的心当然是后面修行的基础,但是执着于这种心也是无法真正入世办道,成就菩萨行愿的。

《法华经》中,头陀第一的大弟子迦叶尊者曾报告说:佛陀啊,我们内心灭除了妄想,一念不生,就很知足了。以为解脱的大道除了这个,就再没有别的了。我们一听到您说要帮助众人,要净化宇宙,教化大家共同解脱云云,唉,我们马上头痛,一点儿也不高兴。

佛陀听了,当然不高兴,于是他说:唉,我将来涅槃以后,有些弟子就不相信这部《法华经》了,真正菩萨的行为愿力,即不知道也不了解。这些弟子自己为自己做了一些小功德,就以为可以证入涅槃永远解脱了。这怎么可能呢?

所以,按照佛陀的意愿,这个时候就需要将定境打掉,完全退藏于密。我们可以按佛教古代大德的经验,起修世出世间上上禅。

将禅定观察的对象完全从四禅八定的了解宇宙生命等外境收回来,只定于观照心的实相,念念不离对自性的观照。

功夫做得久了,四禅八定的境界自然会消失。

慢慢地,我们可以达到一心安住随意自在,只有“心的自性”这样一个实相,本体即觉受,觉受即本体,烦恼即菩提,菩萨即烦恼。这时候,可以心住一念,如如不动;或者起观,了了分明。还可以大止大观,定慧平等。

明明了了观照心的自性。而后离一切妄想,身心寂定,内不贪恋禅境,外能舍一切对立的相。

达到这一步,我们就可以心身空寂,一想到“我”就会发生思考困难——但不是一般所谓的“人最不了解的人是自己”——对“我”很明了很清楚,但也明白已经不是语言文字能够得着的了。看到所谓的“别人”只不过是另一个自己而已。

看到外境,会真切地感受到一切万有无不从“我”的心识中流出,主客观的对立对待完全消失。想到生命,心里很清楚是无始无终的,当下只不过是“这个过程里的突出之处”罢了。

这时候想起《金刚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会恍然大悟。

当然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平凡了,一点儿神奇相也没有,法眼尚未清净的人根本没有办法了解他的那个境界。看出他一天24个小时“定即是慧、慧即是定”,是需要识真货的人才行的。

淫欲为不净之乐,禅定为无染之乐。通俗点说,你现在没有体会过无染之乐,言语很难描绘。如果一定要讲的话,我就勉强举个例子好了。淫欲之乐如同和爱人云雨之乐,乐在当时,过后何乐之有?禅定之乐如同童年,不论何时何地追忆起来,都其乐无穷。

当然存在,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就曾入定半个月,等出定后发现,入定前煮在锅子里的红薯都长毛了。这是出自《虚云和尚年谱》的事情,绝对不会有假。

5、为什么要修习禅定?如何对治身心散乱

禅定就是对治散乱的!为什么要修禅定?答:禅定是六波罗蜜之一!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是渡生死此岸,达涅槃彼岸的方法。为生死大事,必须修六波罗蜜。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2588.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