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需要具备什么,心理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导读:本文讲述了一个侦探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包括良好的基础教育、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法律知识等。能力结构包括分析判断能力、记忆评价能力、自控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此外,心理素质也是重要的,包括坚强的意志力、成熟的心理状态、经验等。侦探需要具备以上素质,才能胜任侦探工作,提供高质量的调查服务。心理描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中包括白描法。如下为有关当一个侦探需要具备什么,心理描写有哪些方法?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当一个侦探需要具备什么
一、在知识结构方面
1、应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水平。文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直接影响并决定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基础性指标。如语言知识、物理化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等。
2、应具有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修养。在调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有关领域的各种专门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就需要调查人员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如经济理论、哲学观念、形式逻辑等。
3、应了解法律原则、法律思想、法律制度,熟悉法律规定,具有法律知识。
4、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常识,如当地风俗人情、生活习惯、社会历史概况等。对属于生活知识方面的一般商品知识、生产知识、识别假冒产品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便于访问访得真情。
二、在能力结构方面:
1、分析判断能力。这是最基本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够正确运用已有知识剖析问题,对现状和未来做出正确判断。
2、记忆评价能力。记忆力好的人在调查中能用头脑记忆复杂的案情及与之有关的线索,避免重复劳动和工作失误。评判能力是从许多可能的方案中选定的一个能力,这对选择调查的方法和途径尤为重要。
3、自控应变能力。自控能力是在非常情况下自我克制。自控是为了在各种突然发生的变化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分析主观、客观,有利、不利,直接、间接等条件,然后设法解决矛盾。自控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促使自己去执行已经采取的决策,并能战胜与执行决策相对抗的一切因素;二是关于克服盲目的冲动和消极的情绪。与自控联系紧密的是应变。应变需要机智与急智,需要快速转移方向、目标和改变方法,修订调查战略,应变需要心理的平衡和经验。
4、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不仅要能说会道,而且要具有冲击力,即以语气、表情、行为表达你的思想。
三、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与心理状态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状态。意志使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意志帮助人们克服困难,意志使人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
四、具备成熟的心理状态 人的心理状态一般分为:幼稚型,迟钝型,懒惰型,急躁型,服从型,老化型,支配型,成熟型;
五、经验也是素质的一个方面包括专业经验、处世经验、谈判经验等多种内容。如有经验的人不仅可从对方谈话中去揣摩他的心理,而且可以借助人的姿势或表情、动作来测定对方的意向,这些都是极难用语言来传授的。 此外,生理条件也应当是良好的。如身体健康、行动敏捷,能适应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调查人员只有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的素质,才能胜任侦探工作,从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调查服务。祝你好运!
2、心理描写有哪些方法?
1、白描,也称“粗笔描写”、“速写”、“写意”,原为中国绘画传统技巧之一。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采用墨线勾勒出人或物的形象的画法。后来,这种辉煌技巧被引入到写作中,引申为文章的表达笔法之一。
运用白描法写人,其特点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重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寥寥数语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使用白描手法的优点是节俭、经济、节奏快,有利于情节发展,因此很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白描法如果运用成功,可以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教为深刻的印象。
鲁迅对白描法的运用就很擅长。如他的作品《孔乙己》中对主人公的白描:
他身材高大;清白脸色,皱纹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粗略几笔,一个穷困潦倒的没落的知识分子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工笔,也称“细笔”,原是中国绘画技法用语,与“写意”对称,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摘文章中则指用细致入微、工整细蜜的笔触,对人物进行刻画、雕琢的描写手法。在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和展示人物的心理。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和渲染,语言精细、富于色彩。如:
一个身材不高,胸脯颇为丰满的年轻女人,……那个女人脚上穿着麻布袜子,袜子外面套着囚犯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快白布,分明故意让几绺卷曲的头发从头布里滑下来。那个女人整个脸上出现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的马铃薯的嫩芽。……在那张脸上,特别是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为带点斜睨的眼神。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工笔虽然需要精雕细刻,但也要抓住人物或事物的主要特征,切不可面面俱到,兜揽全部。
3、语言描写法是人物描写技巧之一,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的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分对话和独白两种。语言是人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的表现,它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习惯等等,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由于情绪、性格的变化,其语言也有差异。如:
爸爸常说:“初在咱这位置上,咱就是人民的公仆,是乡亲们的办事员。”
……
爸爸却笑者说:“把我的一生奉献在这个位置上,我已满足。”
(学生习作《“泥腿子”爸爸的“土”》)
朴实无华的话语,把一个甘愿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生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语言描写不要有言必录,只需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加工提炼,使其个性化、典型化、生活化,达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为主题服务的目的即可。
4、细节描写即对人物形象特征、动作、语言、心理及处所的环境和场面等那些细微而极富表现力的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可以显示人物、环境、场面中的细小特征和变化,对刻画人物、显示背景组织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他伸出两手,将一大丛麦子向自己的胸前拥过来,那姿势就想一个男人在拥就要永远离开的心爱的女人。拥也就拥了,父亲还弯腰将脸埋在麦子之中,用鼻子嗅了嗅麦穗。我看得出,父亲的本意不是想嗅麦穗,而是想亲吻一下麦穗,因为父亲的鼻尖只是轻轻地靠在细细的麦芒上,而父亲的唇却紧紧地贴在麦穗上。做完这一切动作之后父亲猛地站起,一抬腿又上了田埂,他把目光洒向整个麦地,两行浑浊的泪水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
(邵志鸿《父亲和他最后一茬埋葬》)
这一细节描写将父亲在即将离开自己心爱的土地时的留恋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细节描写必须具有概括意义,能为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文章主题服务。
5、对人物心理活动或思想变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是常用的人物描写之一。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可以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也可以由作品中的人物表白、倾吐,还可以通过描写人物外在形态,间接地显示,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等来进行折射。如:
今天,这条路上人怎么这么少呢?按说这里的人口密度是最大的——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一所电脑学校,一所武校,三家工厂,无数零售摊点。可今天怎么路上只有零星儿的几个人呢?而且表情那么古怪,难道他们心中都有鬼?细看路边两棵大树,正被太阳晒得发狂,在那里张牙舞爪。树下的垃圾、石块和杂草叠在一处,越堆越高,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乱坟岗”的情景,大白天从这里经过,都感到有一股阴森之气。
(学生习作《今天怪怪的》)
这段心理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境由心造”这一道理。
3、关于心理健康的小知识(短)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最简单的了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4、商务礼仪中,眼神意味着什么?
眼神一向被认为是人类最明确的情感表现和交际信号,在面部表情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眼睛具有反映深层心理的特殊功能。据专家们研究,眼神实际上是指瞳孔的变化行为。瞳孔是受中枢神经控制的,它如实地显示着脑正在进行的一切活动。瞳孔放大,传达正面信息(如爱、喜欢、兴奋、愉快);瞳孔缩小,则传达负面信息(如消沉、戒备、厌烦、愤怒)。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和变化,都能从眼睛这个神秘的器官中显示出来。
因此,眼神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它忠实地显示着说话的真正含义。与人交谈,要敢于和善于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这既是一种礼貌,又能帮助维持一种联系,使谈话在频频的目光交接中持续不断。更重要的是眼睛能帮你说话。恋人们常常用眼神传递爱慕之情,特别是初恋的青年男女,使用眼神的频率一般超过有声语言。
有的人不懂得眼神的价值,以至于在某些时候感到眼睛成了累赘,于是总习惯于低着头看地板或盯着对方的脚,要不就“四顾左右而言他”,这是很不利于交谈和发挥口才的。要知道,人们常常更相信眼睛。谈话中不愿进行目光接触者,往往叫人觉得在企图掩饰什么或心中隐藏着什么事;眼神闪烁不定则显得精神上不稳定或性格上不诚实;如果几乎不看对方,那是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都会妨碍交谈。
当然不能老盯着对方。英国人体语言学家莫里斯说:“眼对眼的凝视只发生于强烈的爱或恨之时,因为大多数人在一般场合中都不习惯于被人直视。”长时间的凝视有一种蔑视和威慑功能,有经验的警察、法官常常利用这种手段来迫使罪犯坦白。因此,在一般社交场合不宜使用凝视。研究表明,交谈时,目光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宜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阈限,可认为对对方本人比对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这一阈限,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对对方都不怎么感兴趣。后二者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失礼的行为。
但是集会中的独白式发言,如演讲、作报告、发布新闻、产品宣传等则不一样,因为在这些场合讲话者与听众的空间距离大、神阈广,必须持续不断地将目光投向听众,或平视,或扫视,或点视,或虚视,才能跟听众建立持续不断的联系,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我回答能够帮到您
麻烦请采纳
感谢。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