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到极端称为什么心理,什么叫极度自恋
1、什么叫极度自恋
这并不属于人格,很多时候自恋与自卑都会同时出现在人的性格中,而这两种心理都是偏离于正常心理(即自信)的。但有一点要注明,自卑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特点,阿德勒就曾把“自卑与超越”的对立统一,作为心理发展的动力,应该说,适当的自卑会引发人自省。可是,一旦人陷于自卑的情绪里,会使他看待问题的眼光发生与现实较大的出入。人在自卑中为了解脱自己,常常会选择以自恋(自大)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心中对自我的不确定感,可以说,很多时候自恋源于自卑。
也许是种自卑的表现,非常需要别人的肯定。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不应该是那么低的,如果他别的方面没那么多毛病的话,可以试试跟他接触一下。人总是有自己的一点小毛病的,扪心自问你就一点没有?朋友间以诚相待的话,自然会日久见人心。不过也不要什么都跟人家说啊,自己要有个度,毕竟现在社会上的不良人太多了,要学会自我保护的前提下去交朋友。
2、自恋过度是什么
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里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里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当然小其不是这样的自恋喽)。
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这个“自恋”的定义,而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的回路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
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 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会再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大脑以求得配对的成功。如果反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别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彻底放弃。
这时候,不合适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体胜感或自我价值感,因此就会产生自恋失败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大或者失败时,则个体会体验到消极的防御——抑郁。
《DSM-IV》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以上所显示自恋性障碍特征应该和暂时发生的自恋分清不同,例如某个人因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而变得自大起来一段时间,我们则不能简单得视为自恋性人格障碍,尽管这两者似乎有类似。但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从童年起到目前一贯的表现,而非暂时、短期的行为。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
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自恋也是种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不过过度 就会影响和其他人的交往了
自恋=骄傲 过度骄傲=自大
有病```
就会像丢了昏是的,分不清自己在做什么
其实就是自悲
误人误己
3、什么是自恋狂?心理学怎么解释自恋的??
自我认可的、自我欣赏程度比自身实情况差得太大的就叫“自恋”了 ,也是一种过于自信的表现。把缺乏自信,富有攻击性的临流自照,顾影自怜的交往方式叫做“水仙花情结”,意为“自恋狂。
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里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里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当然小其不是这样的自恋喽)。
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这个“自恋”的定义,而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的回路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
疯狂的自恋
没有自恋狂这个解释。自恋狂是那些没有作为的人强加给优秀品质的人的一种枷锁。
就像我们看到的动画片《狮子王》。如果说自恋狂的话,狮子王就是自恋狂,而这个“自恋狂”的名声是那些成群结帮的豺狼们给狮子强加的。
狮子王是永恒的世界之王,那些豺狼只有在成群结帮的时候才能在狮子王面前讨些便宜。但是狮子王震怒的时候,他们只能屁遛遛地逃走、避开。
还有,不要动不动就提心理学。
你知道,心理学曾经倒业过么?
如果你把什么事情都归咎于心理学,强迫别人相信,心理学马上就又要倒业了。
采纳我哦,亲。
其实是人都会有自恋的时候
人人潜意识里都是自恋的,程度多少的问题,极其不自恋,或者极其自恋的人都是少数。自恋狂就是程度的问题。物极必反,当然造成这些的原因很多,遗传,从小的成长环境等等。
我想你所说的自恋,凡事都是以指向自我为中心,当然这夸张了,应该是绝大多数事。你的认知,情感,意志都会指向自我。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本来就有指向性,所以有内向与外向人之分。我们所注意的是度,自恋狂是太过偏执了,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依赖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并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4、自恋是什么?
自恋就是我下辈子要做男人,然后娶个像我这么优秀的女人
就是自己幻想自己是最好的无人能比的人。通常会说,“我真是太帅了或者是太漂亮太可爱了,” 会对别人说:“你非常喜欢非常爱我是吧!”总会认为别人没有他就不能生活,世界少了他就会黑暗。
自恋症按照精神分析的解释,起源于一种源于自卑感的压抑的防御心理,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式满足成就动机,采取了封闭的过度关注自我的外在评价的种种虚幻形式,如名气、赞美、点击率,有时会把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视为行动的唯一理由。自恋者经常会没有理由的关注比自己名气大的人,暗地里形成一种和偶像结为一体的虚幻感,当这种感觉遭到否定(或者是追星行为遭到打击,或是偶像遭遇丑闻失去可攀附的理由)就会转为对偶像的极度仇恨乃至人身攻击。
当社会转向一个推崇个人成就感、吹捧“成功人士”的泛商品化的时代,自恋症可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把自爱混同于自恋的结果是,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名利场的厮混,成功与失败成了一个人唯一关注的东西。如果为了成功和所谓名气可以不择手段,只要争得眼球就行,甚至对罪恶滔天的恶行也会啧啧称许。
自恋者从来难以领会真实的不同意见,因为真实的批评作为不同的声音往往打破了自恋者的封闭圈子,让其意识到泡沫之外的社会世界作为自我的背景并不就是自我本身能够视而不见的影子,但自恋者宁愿不去正视这种不受限制的视域而和自己的影子搏斗,寻找曲解歪曲真实批评的借口。
一个社会陷入自恋文化就会是非颠倒,陷入普遍的失范状态,人与人也失去信任,法律成了黑吃黑的游戏规则,大乱将至也浑然不觉。个人的自恋则强化了压抑,剥夺了自我面对种种挑战的勇气,沉溺在自我陶醉自我吹捧的圈子里不思创新。
正常人都保持有一定程度的自恋与自爱,这样他们在待人接物、立身处世时就能做到自尊自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指的就是他们的人生观。而过分的自恋会表现为自我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和过分的自夸与自尊,比如常常幻想自己了不起,有才学,线条好,容貌美,好象世界小组非她莫属;喜欢对镜自怜,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只喜欢阿谀奉承,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只知以极端的眼光看待别人,毫不体谅和关心他人的劳苦与难处。心理学家把他们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些人在事业、爱情和一般人际关系上都处理不好,不合群,不近情理,事事处处为自己打算,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价值观往往与社会道德相悖。
朋友,,说白了其实自恋也有什么不好的,更多的是一种自信,只是自信的有点过了而以。
自恋,就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经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感觉自己处处比别人好,比别人强。
5、自恋是指什么
百度上说自恋是自己对于自己过分自信过分自满的一种陶醉入恋的心理表现。这种表现在生活中会表现在过分的爱慕虚荣,夸大自己,爱打扮爱臭美等。
但是现在人大多都自恋,在这种的压力的社会环境下,自恋也是自信的一种体现。
希望能帮到你!
总以为自己了不起,看不起其他人
喜欢自己。
自恋症按照精神分析的解释,起源于一种源于自卑感的压抑的防御心理,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式满足成就动机,采取了封闭的过度关注自我的外在评价的种种虚幻形式,如名气、赞美、点击率,有时会把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视为行动的唯一理由。
自恋者经常会没有理由的关注比自己名气大的人,暗地里形成一种和偶像结为一体的虚幻感,当这种感觉遭到否定(或者是追星行为遭到打击,或是偶像遭遇丑闻失去可攀附的理由)就会转为对偶像的极度仇恨乃至人身攻击。 当社会转向一个推崇个人成就感、吹捧“成功人士”的泛商品化的时代,自恋症可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把自爱混同于自恋的结果是,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名利场的厮混,成功与失败成了一个人唯一关注的东西。
如果为了成功和所谓名气可以不择手段,只要争得眼球就行,甚至对罪恶滔天的恶行也会啧啧称许。 自恋者从来难以领会真实的不同意见,因为真实的批评作为不同的声音往往打破了自恋者的封闭圈子,让其意识到泡沫之外的社会世界作为自我的背景并不就是自我本身能够视而不见的影子,但自恋者宁愿不去正视这种不受限制的视域而和自己的影子搏斗,寻找曲解歪曲真实批评的借口。
一个社会陷入自恋文化就会是非颠倒,陷入普遍的失范状态,人与人也失去信任,法律成了黑吃黑的游戏规则,大乱将至也浑然不觉。个人的自恋则强化了压抑,剥夺了自我面对种种挑战的勇气,沉溺在自我陶醉自我吹捧的圈子里不思创新。 正常人都保持有一定程度的自恋与自爱,这样他们在待人接物、立身处世时就能做到自尊自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指的就是他们的人生观。
而过分的自恋会表现为自我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和过分的自夸与自尊,比如常常幻想自己了不起,有才学,线条好,容貌美,好象世界小组非她莫属;喜欢对镜自怜,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只喜欢阿谀奉承,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只知以极端的眼光看待别人,毫不体谅和关心他人的劳苦与难处。
心理学家把他们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些人在事业、爱情和一般人际关系上都处理不好,不合群,不近情理,事事处处为自己打算,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价值观往往与社会道德相悖。 朋友,,说白了其实自恋也有什么不好的,更多的是一种自信,只是自信的有点过了而以。
如果你觉得你每天都是被自己帅醒的,那么你就是自恋
一般自恋的人都确实有过人之处,不然不会是他自信心膨胀到自恋的程度
但过于自恋会导致自己很难交到朋友,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大多以自我为中心
但是平常小小的自恋是正常的,我就有些自恋
就是过度的感觉自己很不错的状态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