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效能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提高幼儿自我效能感
1、如何提高幼儿自我效能感
家园互动方面
1.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有针对的与家长熟悉交流在家情况。
2.及时的召开家长会议,讨论孩子的成长表现,家长的要求,教师综合评价和分析每个幼儿与家长商讨培养方向。在幼儿健康领域得以发展。
3.多举行亲子活动,要求孩子在亲子活动中用语言和行动来表示自己的爱,学会与人分享快乐。亲子运动会的召开,使孩子的运动智能在日常的训练之中充分得以展示,增加幼儿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出的,他将其定义为:“人们对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感不但对人的行为过程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及行为持续时间,影响人在活动时的情绪和面对困难的态度,还会影响人的新行为的获得及人在学习新行为时的表现。且自我效能感既左右着个体对任务的赞扬、动机和表现,也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和健康水平;既是个体行动的动力系统,又决定着个体的感受和快乐满足程度,是个体不可或缺的一种关键经验。自我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一特定行为可能导致某种结果的主观判断:效能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功地执行这种特定行为的信念。
2、自我效能本源是什么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增强自我效能有以下途径:
行为的成败经验
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
由于一些非能力因素会制约活动质量的高低,所以,人们在评价自我效能时,往
自我效能
往要同时斟酌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对于自己行为成败的作用。因此,除能力因素外,一些非能力因素,如活动任务的难度、个人努力和程度、外力援助的多少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自我效能的建立。如果任务很难,或者个人没有付出多少努力,或者没有什么外力援助,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这时的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任务简单,或者活动中费力很大,或者外力援助较多,这时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的评价。
替代性经验
这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这种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种是社会比较的过程,学习者采用与示范者比较的方式,参考其表现以判断自身的效能。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从示范者的表现中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这些都会对自我效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影响观察学习的诸因素,都可能对自我效能的建立发生作用。
言语说服
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简便它成为一种极为常用的方法。然而,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一旦面临令人困惑或难于处理的情境时,就会迅速消失。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缺乏体验基础的言语说服,在形成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效果是脆弱的,人们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此外,如果言语说服与个人的直接经验不一致,也不大可能产生说服效果。
舒恩克以算术成绩极差的小学高年级儿童为被试,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研究。他为这些差生安排了一个星期的训练,在每次训练中他先让儿童分别学习算术的自学教材,然后由榜样演示如何解题,榜样在解题时一面算一面大声地说出正确的解题过程,最后再让学生自己解题。在学生自己解题之前,他让儿童把所有的题看一遍,并判断一下他们能有多大把握来解每一道题,以此来了解学生解题的自我效能感。结果发现,经过训练,儿童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得到增强,与之相应,儿童解题的正确性和遇到难题时的坚持性也得到了提高。
你好!
大脑咯 呵呵
如有疑问,请追问。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