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心理怎么样对待,鸿门宴里的项羽的心理活动
1、鸿门宴里的项羽的心理活动
他没想多少 比较单纯 不过他既然于刘邦结拜了 就肯定会讲义气不杀掉刘邦
范增以目说项羽时 项羽 :小小刘邦焉能与我抗衡
项庄舞剑时 项羽:量此贼子难逃我手
樊哙骂他时 项羽:此群豪相聚,应显示我的帝王胸怀
项羽本不想杀刘邦,只是范增一心想除掉刘邦。
项羽在宴席中其实很矛盾,他一方面顾及往日交情,一方面又担心刘邦图谋不轨。但最终,项羽还是放弃了杀掉刘邦。
2、求关于项羽性格的简评
项羽的心理十分脆弱,经不起重大压力的考验,也是缺乏领导者素质的体现。项羽有一句名言:“富贵不回故乡,等于锦衣夜行,有谁知道?”充分暴露了这家伙的虚荣与浅薄。回故乡干什么?无非是向家乡父老炫耀一下,他项羽出息了,活得有点人模狗样了!正因为这个心理作怪,造成后来他失败时无颜见江东父老,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心理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一个伟人的成长与诞生,没有无数次失败和挫折的历练,几乎是不可能的。刘邦就不同了,在楚汉力量对比悬殊的时候,在项羽把他分封到汉中的时候,在他老父亲被项羽杀害的时候,都没有动摇他的意志和信心。
由于项羽的角色定位不高,决定了他走得不可能太远。
从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来看,项羽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西楚霸王,没有更高的视野。从他分封诸王后就万事大吉可见一斑。这一点和刘邦就不一样。如果说刘邦刚刚起家的时候对前途还很模糊的话,攻入咸阳推翻秦朝后,其野心变得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霸有天下!
因为他没有象刘邦那样把天下看作他自己的,所以他一路上坑降卒、焚宫室,所过之处无不残灭,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好多做法不得民心。如果他视天下为已有,东西是自己的东西,百姓是自己的百姓,他怎能不多一点悲悯情怀,怎能不多一点爱惜心理呢?他看到秦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难道就那么心安理得吗?
因为他满足于做个西楚霸王,所以当秦朝灭亡天下已定,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原则分封完诸侯以后,就准备做个太平官来,这无疑是小地主式的倒退行为。他不知道即使他愿意过这种小国寡民的日子,人家刘邦还不愿意呢!所以这边灭秦的战火刚刚熄灭,新一轮销烟又重新燃起了!其间,他多次要求和刘邦分疆而治,刘邦报之的,只能是一阵冷笑!
因为他急于做西楚霸王,所以他迫不及待地把天下所共的盟主楚怀王杀掉,弄得民怨沸腾。曹操还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西楚霸王的智商和曹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矣!没有了盟主,天下人凭什么要听你项羽的?你觉得自己的拳头硬一点就可以威震群雄了?项羽这一败招,正好被刘邦利用。刘邦借题发挥,披麻戴孝为楚怀王发丧,号召天下诸侯兴师问罪,项羽就变得非常被动了。
项羽虽然也和刘邦一样笼略人心,想与群雄共享天下,为此不惜分裂疆而治,除自封为霸王外,一口气封了近二十个诸侯王。但是,这些按照他的个人意志一厢情愿分封出来的诸侯国,是极不稳定的。刘邦就非常不情愿,那些没有得到封赏的更是心怀不满。尤其失误的是,这些诸侯王之间缺乏统一的约束,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他们的尊卑次序。西楚霸王和其他诸侯王之间,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整个天下被项羽划分为近20个类似于中世纪德意志式的小公国。这种独联体似的诸侯国之间谁也不服谁,利害冲突在所难免。其他人暂且不说,项羽想把羽翼逐渐丰满的刘邦困死在关中,这对与野心勃勃的汉王来说,有这种可能吗?
项羽的狭隘性格还表现在他的不能容人。他不仅无法象刘邦那样笼略人才,为已所用,自己的手下也因为他的傲慢、猜疑与短视而一个个离他而去,连对他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也被他活活气死了!试想:如果鸿门宴上听范增的计策,还会有后来的大汉王朝吗?项羽有许多这样致刘邦于死地进而夺取天下的机会,都在弹指之间被他轻易地葬送了!这个愚蠢的家伙临死前还想逞匹夫之勇,单枪匹马冲入汉军之中猛杀一通,想以此博得手下的赞赏,不亦悲夫!要是敝人在场的话,只能向他投以可怜同情的目光。一介武夫呵!
项羽,作为楚国大将项燕的侄子,名门之后,眼光和见识应该略高于当时的其他草莽英雄。项羽的实力,一度也是其他豪杰无法相比的。在灭秦的战场上,项羽更是名符其实的主力军,消灭了秦朝的大部分武装力量。应该说,在推翻秦朝这一系统工程中,他的功劳是最大的。可惜他没笑到最后,天下被地痞流氓式的泗水亭长夺去了,亏不亏?亏!
然而,项羽这样的性格,也只能有这样的命运。即使没有刘邦,也会有张邦、王邦、乔邦冒出来,又何亏乎?项羽至死也不醒悟,竟然说是上天亡他,不亦惑乎!
仅供参考
项羽,算得上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却又最终以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其中原因何在呢?通过《史记·项羽本纪》,也许我们能有所了解。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该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然而他的性格上却有一些弱点,又如阿喀琉斯的脚踵,足以致命。
其一是自满。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但当项梁教他兵法时,他也是浅尝辄止。自满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其二是暴烈。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火烧宫室。有人触怒他,他便“烹之”,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
其三是优柔寡断。这一点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王默然不应”。刘邦逃脱后,范增只有叹“竖子不足与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项羽的当断不断,使他最终山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其四是多疑。范增本是项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项羽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生出疑心,疏远范增。范增也离开了他。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得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
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悲剧命运,与他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也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历史人物。太史公司马迁将项羽这一失败了的英雄的事迹列在本纪之中,对他的评价之高,也可以想见了。
3、天亡我?说明项羽什么心态?
感觉那是天要亡他,全文以“天亡我也”出现三次,反复说明楚霸王项羽临死前都不知悔改
清高、自傲。
喜欢历史啊,面对韩信的十面埋伏,项羽叹道:“此乃天亡我楚,非战之罪!”
首先说明这时候项羽已经消极,有了悲观的念头,不复当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勇及气魄,项羽一项自负,当年鸿门宴不杀刘邦可见一斑,结果面对十面埋伏,及韩信强大的心理战术,自己内心首先气馁了,这是成功在望的时候经不起大的挫折的表现。从一开始一步步走来,从大小无数挫折中走来都从来没有后退过,结果在自己势力真正壮大起来,遇到了兵法大家韩信的重挫之下,反而心中失去了再战的勇气。这正体现了其刚极易折的心态
感觉大势已去,内心已经完全空洞,脑袋里已经没有期望了。
4、对项羽的评价
研究项羽必然要涉及刘邦,刘项比较早已有之,但存在着厚此薄彼的倾向,褒刘贬项的现象尤为明显。纵观近来文章,刘项比较研究主要在三方面:分封、用人及刘项个人品质。刘项分封的比较前已述及,这里谈刘项用人得失和品格优劣问题。
刘项用人一得一失的说法近乎众口一词。王铭的《楚汉战争与刘邦、项羽用人》(《苏州大学学报》 1986年3期)论道,项羽和刘邦抱有不同的人才观(项取人以名以尊,形成亲亲尊尊的人才观;刘取人以实以贤,形成尚贤任能的人才观),执行了相反的用人政策(刘虚己听人,放手用人,赏不移时;而项刚愎自用,信谗多疑,忘功寻过),用人得失是楚汉战争胜败的关键。邱永明《刘项用人得失和汉楚战争成败》(《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1期)分析刘项用人的差别在于:在用人原则上,刘唯才是举,项苛礼唯亲;在用人态度上,刘自明听人,项刚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刘宽容诚信,项多疑嫉才。所以刘邦本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文武之才,却能取众才用众智,项羽虽武艺出众,勇猛过人,但他用人有失无得,既不能尽己人才,更不能尽人之才,这是汉胜楚败的主要原因。
项羽和刘邦在个性和品质方面的差异,同样引人注目。赵文润在肯定二人对历史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项羽见义勇为,来去磊落,是个令人喜爱的失败者,而刘邦则是个品质低劣的胜利者(赵文润前引文)。周百鸣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把项羽的性格归为“情绪型”,把刘邦的性格归为“意志型”,认为项羽是一个血气方刚、有勇无谋的猛将,刘邦则是年已五
十、老谋深算的干练政治家,最后是多谋善断的刘邦战胜了匹夫之勇的项羽(周百鸣前引文)。吴仰湘在详细分析项羽的个性心理时,认为项羽的个性是没落贵族阶层中盲目自傲,受打击后又一蹶不振的心理的体现,刘邦的个性则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惜一切手段的心理的典型
你可以看看易中天的文章。
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
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刘邦心狠手辣,项羽儿女情长.
项羽是本色英雄,
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
一介武夫,一个莽汉,一段历史,一面镜子…………
冲冠一怒为红颜,很好啊。项羽很成功了,刘邦也很成功了,只是两人成功的方式和角度不同罢了,可能做人侧重的不同吧,所以说性格有时候会决定命运。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