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的自私心理有哪些特点,解析宝宝的自私原因有哪些
1、解析宝宝的自私原因有哪些
亲,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的原因有很多,一个孩子大人都比较宠,什么都顺着孩子,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得不到的话,就发脾气,哭闹等现象,大人没办法只有
宝宝自私,往往不是宝宝的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来源于父母。每个宝宝都是一张白纸,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家人和外在的环境使这张白纸上的颜色越来越多,当然也不乏“不可爱”的颜色。父母对于宝宝的自私行为感到伤心,却不知道很大程度是自己造成的,我们看看大多数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并且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任何愿望。这些都对孩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从而使孩子学会了自私。
2、引起宝宝自私的原因是什么?
宝宝自私,往往不是宝宝的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来源于父母。每个宝宝都是一张白纸,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家人和外在的环境使这张白纸上的颜色越来越多,当然也不乏“不可爱”的颜色。父母对于宝宝的自私行为感到伤心,却不知道很大程度是自己造成的,我们看看大多数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并且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任何愿望。这些都对孩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从而使孩子学会了自私。
我个人觉得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不知道你平时是不是在宝宝面前表现过这点,如果你在孩子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就好好似的教育应该不会这样的,我给我孩子的观念是,我们没钱,不是想要什么就能买什么的,只要能用即可
3、我的宝宝很自私吗?
现在独生的宝宝们差不多都这样,自己的不给别人,要了别人的还不准别人碰。昨晚我带女儿出去玩,自己带了一个小车车玩具,结果她看见一个小男孩带着滑滑车放在一边,她就要去坐,人家小男孩不愿意她摸,还打我女儿的小手。 我没抱走女儿,告诉她鼓励她把自己的车给小哥哥玩,让小哥哥给自己坐会滑滑车。开始女儿不肯,抱紧自己的小车,我还是鼓励她,同时也和小男孩这样说,说大家交换玩具一起玩才好玩。后来我女儿真的就捧起自己的车给小男孩,小男孩也高兴的摆弄小车车去了。小男孩要走时,我告诉女儿,哥哥要回家了,我们再交换回各自的玩具。两个孩子都照做了。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多引导孩子才是,小孩子顾着自己玩具或者其他东西或许是天性,但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学会与人如何相处交流的。
现在独生的宝宝们差不多都这样,自己的不给别人,要了别人的还不准别人碰。昨晚我带女儿出去玩,自己带了一个小车车玩具,结果她看见一个小男孩带着滑滑车放在一边,她就要去坐,人家小男孩不愿意她摸,还打我女儿的小手。 我没抱走女儿,告诉她鼓励她把自己的车给小哥哥玩,让小哥哥给自己坐会滑滑车。开始女儿不肯,抱紧自己的小车,我还是鼓励她,同时也和小男孩这样说,说大家交换玩具一起玩才好玩。后来我女儿真的就捧起自己的车给小男孩,小男孩也高兴的摆弄小车车去了。小男孩要走时,我告诉女儿,哥哥要回家了,我们再交换回各自的玩具。两个孩子都照做了。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多引导孩子才是,小孩子顾着自己玩具或者其他东西或许是天性,但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学会与人如何相处交流的。
这是宝宝的物权维护意识,请尊重宝宝,也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如果宝宝不愿意分享就不要强迫。平时可以慢慢培养宝宝的分享意思,家里有什么吃的大人最好跟着分享分享,慢慢养成习惯就好。
有啊,这次带我儿子回娘家,隔壁家的那个小女孩(两岁)过来玩,见我儿子手里有东西她马上就抢走了,真是气死了!
嗯嗯,小宝宝都这样,很无奈
4、从独生子女自私和偏执的心态看我国教育的缺陷
独生子女若家庭教育失当,容易出现以下一些心理偏异。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5、宝宝很自私怎么办?
现在,有很多的家长都觉得孩子太自私了,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吗?还是教育方式的问题?不管怎么样,孩子的不良习惯应该尽早改正。妈妈讲述:孩子太自私了儿子快六岁了,平时太自私了,在家里遇到自己喜欢吃的或玩的,就说“都是我的”,霸占起来,谁也不让动。一天,亲戚家的一个小哥哥来串门,我把他领到儿子房间,让儿子跟他一起玩玩具。小哥哥拿起一辆小汽车玩,儿子立刻跑过去,一把夺过来,大声嚷嚷着:“这是我的!
”小哥哥见状,又伸手去拿小飞机,儿子又一把夺了回来,理直气壮地说:“这也是我的!”不管哥哥拿什么玩具,儿子总是不让。最后,哥哥索性不玩玩具了,他打开小书柜,取出一本图画书,可是,儿子还是不肯……我也尝试着教育他要大方,要和别人分享,可是好像没什么效果,真不知该怎么办了。
孩子讲述:自私有原因自私是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父母会发现家中原本大方的孩子变得自私了,他不再乐意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更不允许你把他的零食送到别的宝宝手中,甚至只是有人碰了一下他的东西,他就会大喊大叫、暴跳如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自私了?
1、“我”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问题。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集宠爱于一身,甚至垄断了父母的整个身心。
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尽他一个人享用,他有什么要求家长就尽量满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养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之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2、“我”的年龄特征所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
大约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
3、周围对“我”的不良影响。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其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
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常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这些,都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4、物质生活的优越对“我”的影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断满足幼儿需要中,助长了幼儿的霸道、自私。例如,当幼儿看到别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时,哭闹后成人一般都会满足。
从而,滋长了幼儿对物质的索取,幼儿不断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的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5、“我”在交往中不懂得策略。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换时发生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大家都想玩,也明白别人也想玩,但矛盾在于怎样选择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成人虽然意识到了分享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够深刻,欠缺了对幼儿的指导。
爸妈可以这样做:对于已经形成自私倾向的幼儿,家长不必恐慌,也不要感到束手无策。发现孩子问题本身就是教育的契机,处于此年龄的孩子可教育性强,只要家长认真对待,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家长从孩子最在乎的食物开始,如果孩子独占的话,家长就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或苦苦哀求,但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
偶尔的“旧病复发”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长坚持就一定能纠正过来。
2、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地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3、满足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过分迁就,即使孩子很强硬,家长也要把正确的坚持到底,不给孩子留余地。
如果有一次妥协,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机可乘,所以,家长要有狠心、恒心和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4、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要让孩子学会享受时应首先考虑长辈,就餐时,好菜要先挟给长辈吃,舒服的位置让给长辈坐;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
5、让孩子学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家长应指导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给爸爸妈妈倒茶水等,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懂得要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将来为家庭和社会多作奉献。
6、为孩子创造经常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玩和看,帮助孩子认识自私是不受人欢迎的行为,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赢得大家的喜欢。
如鼓励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指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尊重、帮助、谦让别人的乐趣,并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
7、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尤其要多孝敬长辈,给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长此以往,同样的品质和行为方式就会再现于孩子身上。家庭教育中的百依百顺、娇宠溺爱,就是步入了误区,并且,由溺爱培养起来的怠惰、自私、骄横、无能的品格,必然影响到孩子的学校和社会生活。
希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多留心,多观察,要有耐心、爱心。处理孩子的所谓问题时,要把握其基本法则:对孩子要有信心,在示范中言传身教,在生活上潜移默化,在互动间耳濡目染,在朝朝暮暮中放手孩子走出的迷雾。
我总是告诉家长们,对于一个学步儿来说,"自私"是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因为学步儿正在建构自我意识、正在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在他们心目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并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种观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其次,他们尚未掌握"借"与"还"这种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完璧归赵,而是片面地认为一旦离开手边,就意味着丢失。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识,建立我、你、他的关系,而后才能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一般来说,宝宝要到四岁之后,才能做到心甘情愿的分享。
不过,理解并接纳宝宝的这种特性,并非意味着我们束手无措,放任孩子"小气"下去。建立孩子的分享意识,也需要我们家长的积极参与。参与的方式之一,就是巧妙地给孩子创造分享与合作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自由玩耍中,自发产生分享与合作的需求。孩子不肯做一件事情,往往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如果儿童总是在成年人的严格监督下,因为害怕冲突而不允许他与小伙伴多接触,那么他也不会有分享的需求和愿望。
事实上,在学步儿时期,宝宝的玩耍也进入了一个分水岭:他们开始将其他小伙伴融入自己的游戏世界里,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用一句术语来形容,就是他们开始了"去自我中心化"的历程。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要善于抓住时机,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同时放松心情,放手让孩子在自由玩耍中,发现分享的必要,体验分享的快乐。
我们信任孩子,孩子就会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发明独特的分享办法。一天我去学校开家长会,看到几个小朋友正在玩儿荡杆器械,上边只能站一个人。于是他们发明了这样一个游戏:谁爬上去,就要承受大家的推搡,站不住掉下来,就换别人上去。孩子们哄闹着大笑着,其乐融融地分享着这一件好玩儿的荡杆。我在一旁也能感受到他们在玩耍中分享的快乐。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8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