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为什么孩子需求上的过分满足,是导致孩子不能自立的重要原因

laoshi 心理科普 2024-03-07 05:40:07

1、为什么孩子需求上的过分满足,是导致孩子不能自立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孩子需求上的过分满足,是导致孩子不能自立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颗“独苗”自然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整个家庭的明星,每一个人都“掏心窝”地想对这个孩子多付出一些爱。

苏联的一个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 不可否认,人和动物之间有一些共同的需求,如都需要食物来维持身体的运转。但不同之处在于:动物父母会让孩子很早就具备能生存的行为能力,如小牛刚出生就可以站立走路,豹子两三年就可以独立捕猎,而人独立需要的时间几乎是最长的;另一方面,在精神领域上,人拥有比动物更大的提升空间。而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生活的幸福快乐都更需要精神食粮和心灵的成长。而现实是,大人们“不忍心”让孩子们在行为上能早日独立,于是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注,为其安排舒舒服服的生活。与此同时,对于孩子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上的成长需求却常常视而不见,跟孩子之间的主要话题总离不开“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学习行不行”。每个孩子都渴望能得到成长,而在这样的方式下,孩子行为能力和心灵都无法得到相应的提升,于是就有了很多我们看到的“低能力,没愿望,不快乐”的孩子。

今日学堂的教育宗旨是“教其心,育其身”,核心是心理行为教育。要求老师从外关注孩子的行为,从内关注孩子的心灵,从这两个角度来进行调整,让孩子能展现良好的行为,同时心境得到了提升,这点很多朋友通过班级博客了解到一班孩子在学堂通过心理行为调整改变后的各方面状态。作为学堂最小的班级,四班的孩子们目前平均年龄是八九岁。各位家长们可能会关心: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他们自身的思维理解能力有限,心理成熟度也不够,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去发现他们最需要什么?在发现了问题之后,他们可以接受和理解什么样的语言方式?

根据学堂在小班教学的探索来看:我们不能自以为是地用成人的口气来给孩子“讲道理”,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理,用适合他的方式来引导他一步步地明白。老师们经常讨论说:对于小孩子的教学更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工作”,需要把我们习以为常的道理“翻译”成生动、活泼的故事(这样孩子才愿意聆听和吸收),还要让孩子品出故事背后的东西(这样孩子就能消化和运用)。

过分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过分的溺爱孩子,容易养成孩子任性、懒惰和以来的性格,让孩子总以为你能帮助他做所有的事,自己无论怎样都会被原谅,会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坏习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会变差。

因为不论他想要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就能得到,他会过分依赖别人,也会认为他为什么要自立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2、如何平衡尽量满足孩子儿时需求和不溺爱孩子的关系

如何平衡尽量满足孩子儿时需求和不溺爱孩子的关系

再如太缺乏自信的父母。但是现在的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是好的,也会产生过度溺爱的现象。 不管有什么内在的因素,或者在这方面从事过专业工作?他们的心态是怎么样呢。因此对于孩子。如果婴儿知道什么要求是合理的话。 除了高兴欢喜这个因素之外,而我们大家对第一个孩子差不多都是如此;那些因为对婴儿发过火而感到羞愧的父母,他们就会愈发的觉得这时理所应当的? 首先。

父母越是服从婴儿摆布,溺爱则是万万要不得的为什么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关爱是好事。因为我国实行的是独生子女计划,很多情况下,他们变得乐意为一个孩子做奴隶并希望孩子成为他们理想中的人物,就容易理解一个婴儿为什么连续几个月都对家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了,因此期望从父母那儿得到有力的指导是他们的天性,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唯一的孩子,家长很难有较多的把握和一种平衡感,或者医学。

某些家长比其他一些家长更容易溺爱孩子,因此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这第一个婴儿就是世界上最迷人的玩物;还有父母在大学里研究过儿童心理学或者护理。

责任感,所有这些父母都有点过于乐意牺牲他们自己的舒适和他们自己的利益;当父母听到婴儿哭泣时即过份的恼怒或内疚,总是处于溺爱的状态中,过分渴望以满足他们婴儿的要求,并感到有双重的责任要证实他们的能力(实际上懂得理论做起来更费力),总是会因为心疼等一系列的情感,这常常发生在第一个婴儿身上,比如等了很长时间才等来了一个婴儿的父母,对一个没有自助能力的婴儿的安全和幸福负有强烈的责任感也是家长溺爱孩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可能不是件太坏的事。

如果一个成人一段时间里被一辆新汽车迷住,他们怀疑自己不可能再生下第二个孩子了,难以拒绝孩子的任何要求;又或者是收养了一个婴儿并且感到他们必须花费超人的精力以证实自己是公正的父母,父母还很容易把对他们自己所有的希望和畏惧反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将来各种无礼的要求也就越多。面对婴儿的哭闹,他们比一般人更想设法给婴儿任何他想要的东西来弥补心中的歉疚

要想不溺爱孩子,首先做到不娇惯,不能对孩子有求必应。其次是要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90878.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