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及处理:平衡普遍教育与个体关注的方法
导读:本文介绍了青少年出现叛逆心理的原因及应对方法。青少年在14至18岁时表现出的叛逆心理特别明显,他们会对家长和教育工小编产生对抗,但内心明白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合理的。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包括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和性征影响,以及青春期心理的特性。家长需要尽早了解青少年的变化,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面对问题时的幼稚行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家长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展多元能力和个性,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下为有关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及处理:平衡普遍教育与个体关注的方法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青少年为什么出现判逆心理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
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
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
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
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青少年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第一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
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们面
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第
二,青少年心理状态呈现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们觉得这个时候的他
们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常常呈现一种幼稚的独立
性,并未成熟的他们会处在反抗期内。
由于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加之社会、媒体的冲击,促使青少年对
许多东西产生兴趣,他们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来满足自我意识
和好奇心;另外,社会和家庭的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阻碍了他们自身
发展的需求、成了叛逆心理产生的源头;此外,青少年如今面临的各种
压力,比如集体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等,也是叛逆心
理产生的“沃土”。
青少年这种叛逆心理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给自己制造了成
长中的烦忧。家长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首先要尽早了解青少年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到他们出现的这些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坦然地去接受这种变化,学会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上和他们倾心交谈,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其次,要找出他们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然后像上述案例所提到的那样,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再次,在出现比较激烈的叛逆心理时,学会心平气和地去开导他们,也可以适当地请教心理专家,用理解的心态逐步解决问题。
2、如何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这既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活动的落脚点。 但同时我们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经验差异、发展差异、性别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等,使学生在体中表现为多元化人格,形成了个体差异,出现差异并不可怕,面对客观事实我们要尊重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 那么如何处理好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留意观察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分层教学打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谈心,家访,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来观察、、了解学生,弄清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方面的情况。这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的基础。
二、针对差异,合理分层、搭配。 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分层、搭配。我们可以根据班级情况,把全班分成3个大组,A组由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B组成绩中等的学生组成,C组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在每大组再分成3个平行小组,同小组间评比竞争,A组的3个小组对应帮扶C组的3个小组。
三、分层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确定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
四、分层教学,小组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情境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使层次不同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在小组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定的策略引导,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避免出现少数反应灵敏,基础较好的学生积极主动,而反应较慢,基础薄弱的学生消极被动的局面。
五、分层作业。 作业分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三个档次。对C组同学可以适当增加作业量,加强双基训练,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对B组的同学注意作业的精炼和典型的选择,对A组同学可以放手,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更加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从面向全体到关注个体,最终实现教学优化。 是怎么样的上课模式?
3、初三毕业班学生心理压抑怎么解决?
在人类进入新纪元的今天,孩子的健康成长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孩子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增多,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很多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初三学生,随着中考的临近,心理负荷与日俱增。进入初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学习节奏加快,总有一种咄咄逼人的紧张感;二是学习负担加重,一种新的知识刚刚学完,另一种新的知识又跟上,学生感觉很难应付,时间长了,他们会觉得很累,内心深处有一种失落感;三是面对家长的希望和老师的更高要求,感到力不从心,精神恍惚,本来简单的问题也变成了难题,出现知识恐慌和能力恐慌。这些都说明,多数初三学生正生活在阴影笼罩之下,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美国学者弗兰德森曾经指出: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工作学习的过程和效率,它对工作学习行为起到定向、调节、激励、坚持、强化等功能,工作学习的过程和效率反映了心理素质的水平,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所以说,只有解决了初三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毕业班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初三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频繁的考试、考核;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等都会造成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面对这些,很多学生会感到焦虑不安,忧虑重重,严重的甚至还出现头痛、失眠。用心理学来分析,这就是所谓的考试焦虑综合症。
从进入学校开始,考试就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可以说,学生都是从一场一场的考试中过来的。“普九”以后,小学无升学之虑,而中学却不同,在当前社会的评价标准下,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升入好一点的学校,初三学生必须面对一次次的模拟考试。如果成绩不理想,老师就会警钟长鸣,加之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较高,总是希望自己能在测试中一显身手,证明自己的学习有所收获,能在同学面前炫耀一下,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由于一次成绩不理想,担心下一次也会考砸,有的学生甚至产生放弃考试的念头。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带着负担进考场,结果严重影响了成绩。在考试中,有的学生受到试题难度的影响,也会感到焦虑不安。在答题过程中,突然遇到一道难题是自己没有复习到的,就算缴尽脑汁都答不上来,自己又不知道跳过继续往下解,结果时间浪费了很多,再往下看时,后面还有很多题目没有解答。这时候,学生就会心跳加快、坐立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平时沉着、冷静、敏捷的劲头全丢了。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这时却怎么也答不上来,或者答案漏洞百出,甚至字也写错了,简单的计算也错了,题目也读不通了。考试结束后,在老师批改试卷时,学生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怕成绩差,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怕遭到老师的白眼……对考试认知评价的偏差: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消极、自卑、忧郁等情绪接踵而来,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造成初三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也与教师、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1、自己把成绩看得太重,过分追求成绩的完美。初三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转型时期,价值观与世界观善未成熟,他们多数用外界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爱面子,自尊心极强,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他们会因高度重视考试分数而忧心忡忡。
2、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盼生成钢”的高期望值下,学生的心理负担会日益加重。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家长把重点高中看成是孩子成材的唯一出路,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对他们另眼相看,家务不用做,零用钱也比平时给得多,语重心长的嘱咐也多起来。评价体制是束缚教师教学的锁链。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加班加点,不怕苦累地奋战着,既要看好尖子生、中等生,又要兼顾后进生。这种要求在课堂上难以完成,于是他们只有采取“补”的方法,双周一“大补”,单周一“小补”。在家长和教师的“补贴”下,学生只能埋头苦读,就算背上的包袱再重也不吭声。
3、班级中的后进生,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不如他人,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指责。他们或者很自卑,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里,不喜欢与别人交往;或者自暴自弃,彻底放弃学习;或者产生敌对心理,与家长、老师对着干;或者寻求其他发泄方式,如沉迷于网吧、逃学、抽烟、喝酒、打架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如果心理问题过多地积压,得不到及时调节,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人格结构的发展,影响其一生。如何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呢?以下是笔者从教数载的感受:
1、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
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裴斯泰洛齐说过:“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2、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有一项科学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拇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平素不能师道尊严,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我们,才会向我们倾吐生活中的沉闷和不快。
3、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取得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也有重要影响。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落,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三点一线”的范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积极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如体育方面可组织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文艺方面可组织朗读比赛、歌咏比赛等。让有各方面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发展自己的特长。
5、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要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调整自己对考试的期望值,不要好高骛远。认清自己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只要自己努力过、付出过就无怨无悔。这样可以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放下精神包袱,使他们轻装上阵。教育专家孟国泰先生有言:“自信是挖掘潜能的关键,自卑是颓废生命的根源。自信的伟大之处在于变渺小为伟大,化腐朽为神奇”。树立自信心,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树立自信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信训练。如养成自我排解、自我置辩的习惯。当担心其他同学比自己强时,可以自我置辩: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毫无必要!有人比自己强,但不如自己的人多的是,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考试意味着与别人竞争,但不到最后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学生通过挑战消极的自我意识,可以找到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知力,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面对学习、面对考试。
总之,初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教师和家长应该多关注他们,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解决,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4、职业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社会价值观问题。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中职生的审美观、价值观、认识、辨别事物规律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全面,长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进行有效的甄别和抵制,加上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并由此形成偏激的甚至错误的社会价值观。
2、家庭教育问题。家庭父母关系不和,个别家庭由于父母离异或双亡,孩子从幼小就缺少温暖和关爱,使学生的心理不同程度的受到伤害,导致性格扭曲,个性偏激,家庭教育方法、经济状况差异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一是有的对子女前途甚为关切,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很高,但对子女的实际能力、兴趣需要及心理状态缺乏理解与沟通,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导致学生产生要么“屈从”,要么“反感”的不良心理反应。二是有的过分的满足孩子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过去过于溺爱,过于呵护,即使学生在校犯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也责怪老师教育不当,这种行为助长了学生产生依赖、孤僻等不良心理素质。三是有的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因而丧失信心,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学生骄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心理和行为得不到和谐发展。
3、学习心理问题
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学习心理心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学习焦虑等现象比较普遍。
4、情感心理问题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情感问题主要为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5、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主要表现为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6、人际心理问题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人际交往萎缩,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性行为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