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奥秘,什么隐藏其中
导读:本文讨论了宇宙的组成和结构,包括行星、恒星和星云、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宇宙中还有宇宙线、星际尘埃、星际磁场等。虽然宇宙是有限的,但它的结构是无限的,这让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更加深入。如下为有关宇宙里有些什么,宇宙里有些什么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宇宙里有些什么
“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没有中心有没有边?有没有生老病死有没有年龄?“这些恐怕是自从有人类的活动以来一直被关心的问题。为了有一个更清楚的答案,让我们先来看看它的组成和结构吧。宇宙中的天体绚丽多彩,表现出了极高的层次性。 (1) 行星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大行星。太阳系一共有九颗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除了大行星以外,还有60多颗卫星、为数众多的小行星、难以计数的彗星和流星体等。他们都是离我们地球较近的,是人们了解的较多的天体。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茫茫宇宙空间还有一些什么呢? (2) 恒星和星云 晴夜,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许多闪闪发光的星星,他们绝大多数是恒星,恒星就是象太阳一样本身能发光发热的星球。我们银河系内就有1000多亿颗恒星。恒星常常爱好“群居“,有许多是“成双成对“地紧密靠在一起的,按照一定的规律互相绕转着,这称为双星。还有一些是3颗、4颗或更多颗恒星聚在一起,称为聚星。如果是十颗以上,甚至成千上万颗星聚在一起,形成一团星,这就是星团。银河系里就发现1000多个这样的星团。 在恒星世界中还有一些亮度会发生变化的星-变星。它们有的变化很有规律,有的没有什么规律。现在已发现了2万多颗变星。有时侯天空中会突然出现一颗很亮的星,在两三天内会突然变亮几万倍甚至几百万倍,我们称它们为新星。还有一种亮度增加得更厉害的恒星,会突然变亮几千万倍甚至几亿倍,这就是超新星。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一种云雾似的天体,称为星云。星云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形状很不规则,如有名的猎户座星云。 在没有恒星又没有星云的广阔的星际空间里,还有些什么呢?是绝对的真空吗?当然不是。那里充满着非常稀薄的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宇宙线和极其微弱的星际磁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必定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天体。 (3)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随着测距能力的逐步提高,人们逐渐在越来越大的尺度上对宇宙的结构建立了立体的观念。这里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是认识了银河。它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了解了银河的形状,二是认识了河外天体的存在。 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一个庞大的恒星集团,约包括1011颗恒星。这种恒星集团叫星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分布成扁平的盘状。盘的直径为25kpc(千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3。09亿亿米),厚度约为2kpc。盘的中心有一球状隆起,称为核球。盘的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太阳位于其中一条旋臂上,距离银心约7kpc。银盘上下有球状的延展区,其中恒星分布较稀疏,称为银晕。晕的总质量约占整体的10%,直径约为30kpc。我们的太阳,就其光度,质量和位置讲,都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普通的成员。 此外重要的是,并非天穹上一切发光体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设想有一个类似银河系的恒星集团,处于500kpc的距离上(银河自身大小为30kpc)。其表观亮度与2pc远处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是一样的。因此对天穹上的某个光点,只有测定它的距离,才能区分它是银河系内的恒星还是银河系外的另一个星系。实际上,天穹上的大多数光点是银河系的恒星,但也有相当大量的发光体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巨大恒星集团,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星云,我们称它们为河外星系,现在已知道存在1000亿个以上的星系,著名的仙女星系、大小麦哲伦星云就是肉眼可见的河外星系。星系的普遍存在,表明它代表宇宙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它是比恒星更基本的层次。 星系的质量差别很大。银河系的质量约为1011M⊙(太阳质量单位)。在明亮的星系中,这是典型的大小。质量很小的星系太暗,不易看到。小星系的质量可低达106M⊙。星系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千秒差距。若对视星等在23等以内的星系作统计,星系总数在109以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还找到一种在银河系以外象恒星一样表现为一个光点的天体,但实际上它的光度和质量又和星系一样,我们叫它类星体,现在已发现了数千个这种天体。 (4) 星系团 当我们把观测的尺度再放大,宇宙可看成由大量星系构成的“介质“,而恒星只是星系内部细致结构的表现。这样,为了了解宇宙结构,需关心星系在空间的分布规律。 星系的空间分布不是无规的,它也有成团现象。上千个以上的星系构成的大集团叫星系团。大约只有10%星系属于这种大星系团。大部分星系只结成十几、几十或上百个成员的小团。可以肯定的是,星系团代表了宇宙结构中比星系更大的一个新层次。这层次的尺度大小为百万秒差距,平均质量是星系平均质量的100倍。 (5) 大尺度结构 今天人们把10Mpc以上的结构称为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的大小是104Mpc)。至今大尺度上的观测事实远不是十分明确的。有趣的是,有迹象表明,星系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呈泡沫状。即有许多看不到星系的“空洞“区,而星系聚集在空洞的壁上,呈纤维状或片状结构。这一层次的结构叫超星系团。它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兆秒差距。 从演化理论来考虑,尺度大到一定程度,应不再有结构存在。这是否符合事实,以及这尺度多大,都是十分重要,并需要有大尺度观测来回答的问题。现今对宇宙在50Mpc以上是否还有显著的结构现象存在,正是人们热烈争论中的焦点。 总之,若把星系看成宇宙物质的基本单元,那么星系的分布状况就是宇宙结构的表现。现在看来,直至50Mpc的尺度为止,星系的分布呈现有层次的结构。这就是我们对宇宙面貌的基本认识。
4、银河系的中心是个什么呢?为什么所有的恒星在那很多呢?!
银河系的中心是什么?
起初,人们用光学望远镜企图窥测到银河系中心的秘密,尽管人们有能力把光学望远镜造得越来越大,能够望得越来越远,但仍然看不见银河系中心真面目。后来才弄清了这一原因,那是因为银心附近布满了大量的尘埃,这些尘埃就像一片白朦朦的大雾或刮起的黄朦朦的沙尘暴一样,可以遮挡住人们的视线。
近几十年以来,红外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X射线天文学的飞速发展,给天文学家探测银河系中心的奥秘提供了新的观测工具和手段,因为红外线、射电波和X射线均可以穿过尘埃屏障。这样,来自银河系中心的红外线、射电波和X射线,就像是从银河系中心出发的使者,可给我们带来银河系中心的一些重要信息。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发现,来自银河系中心的红外辐射、射电辐射和X射线辐射相比,比其他区域都强大得多。人们猜测,银河系中心可能不是简单的恒星密集,是什么状况也难下结论。至1971年,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在分析了对银河系中心区的观测结果后指出,它的中心应该是一个有着一定质量的“黑洞”(实际上他们所说的“黑洞”应该是黑窝。如前所述,黑窝是实体性的天体,只不过因为其质量大,在巨大引力的作用下连光都逃逸不出来,我们无法看到,故而称其为黑窝。黑洞则是虚体性的特殊天体,对于实体性物质而言,它不但没有质量和引力,而且也没有空间。为了加以区别,我们将他们所说的“黑洞”二字都加上了引号,以表示它的真正准确的名字应是黑窝。以下类同)。他们预言,如果他们所提出的假说是正确的话,那么,银河系中心还应该有一个强射电源,并且这个强射电源发出的辐射应该是同步加速的。几年之后,人们果然在银河系中心方向发现了这样一个发出强烈同步加速辐射的强射电源,它就是人马座A,是所知银河系内最大的射电源。一些人据此判断,人马座A极有可能就是一个大质量的“黑洞”,但是一些人认为只能暂时将它看作是大质量“黑洞”的最佳候选者,还不能给它下最后的结论。
近期,美国天文学家经过观测后作出推测,认为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两个“黑洞”。据称,银河系的中心地带可能有一个质量为太阳数千倍的中等大小的“黑洞”,它正拖着一些年轻的恒星朝银心的巨型“黑洞”运动,推测它的运动方式是以100年为周期环绕巨型“黑洞”运行,它早晚会被巨型“黑洞”吞噬掉,从而使后者更为庞大。与此前后不久,一些天文学家表示,他们在地球附近也发现了3个巨型“黑洞”,它们位于距离地球5000万至1亿光年的室女座和白羊星座内。虽然1光年相当于大约10万亿公里,但以宇宙天体的测量标准而言,这样的距离就等于是左邻右舍而已。
不寻常的是,这3个“黑洞”,每个质量是我们太阳的5000万至1亿倍。这些天文学家认为,这样巨大的质量在“黑洞”之中较为少见,已知的同类“巨无霸”只有约20个,其他大部分的“黑洞”质量仅为太阳的数倍。
有关这些“黑洞”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科学家们众说纷纭。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的研究员里奇史通认为,这3个大型“黑洞”可能是类星体的残余物质,类星体是极光量的物质,在火星般大的范围内,光照程度等于1万亿个太阳。他还指出,类星体在银河系的大部分星球形成前便已出现,如果最后确认3个巨型“黑洞”是来自类星体,它们可能在类星体年代的高峰期便已出现,亦即宇宙诞生后大约有10亿年历史的时期。如是这样,究竟是先有银河系还是先有的“黑洞”,便成为天文学家下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他们还探测到宇宙中存在着中等大小的“黑洞”。这个发现不仅为研究“黑洞”家族的演变补上“缺失的一环”,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星系结构的形成等天文学基本问题。
据报道,这次探测到的中等大小的“黑洞”共有两个,分别存在于飞马星座的M15星团和仙女星座的G1星团中,这两个星团中都包含有极为古老的恒星。
天文学家称,这种中等大小的“黑洞”曾经是“黑洞”研究中的一段空白。以往天文学家们发现的“黑洞”有超巨“黑洞”和微型“黑洞”两类,超巨“黑洞”一般存在于星系的中心,质量是太阳的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倍,很多情况下它们在星系的中间。微型“黑洞”质量与太阳基本上处于一个数量级,它是由质量相当于太阳10倍的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形成的。这可能只是一个体积的问题,然而,这二者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它是困扰天文学界的一个问题。天文学家一直猜想可能存在着中等大小的“黑洞”,因为他们推测,超巨“黑洞”可能是在微型“黑洞”的基础上形成的,后者就好比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进化成超巨“黑洞”。中等“黑洞”的发现为这个“黑洞进化论”提供了支持。这些“黑洞”可能是解释它重要循环的关键,它是生长周期的中间环节。
早先的一些观测显示,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巨“黑洞”,质量一般为星系总质量的0。5%左右,这次新发现的两个中等大小的“黑洞”与它们所处的星团之间也有着类似的比例。天文学家指出,这意味着“黑洞”与其赖以生存的宇宙环境间可能存在着某些尚待发现的本质规律。
让天文学家感到意外的是,新观测到的两个中等质量“黑洞”都位于球状星团而非星系之中。这一发现帮助科学家们在星团与星系间建立起了联系。科学家们认识到,“黑洞”在宇宙当中是一个比想象中更普遍的现象。这为回答宇宙中星系结构是如何形成的提供了有用信息。
看来,大多数科学家倾向于确认银河系中心是个超巨“黑洞”的说法,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科学家坚持银河系中心可能是密度极高的恒星集团,并非是什么超巨“黑洞”。他们认为,对于银河系中心存在强射电辐射和红外辐射这种现象,用其他非黑洞理论解释也能说明,譬如恒星之间频繁、剧烈的碰撞或许也能产生人们已经观测到的那些现象。其次,人们对银河系中心的情况了解得确实太小,比如,银心发出的可见光我们完全看不到,而实际上恒星物质的辐射大部分都是在可见光波段。如此一来,在只看到一个物体的很小部分时,就想对整个庞然大物进行整体描述,有如瞎子摸象,肯定会出现差错。因此银河系中心是否有黑洞,其真实的分布状况究竟如何,在没有充分观测证据的情况下,还无法下最后的结论。
但是,我们现在完全可以用天体爆发定律理论来作出较合理的预测。
“银河火球”的爆发不仅仅是外向的,而且同时也有内向的。即:既有向外爆发抛射,又有向内爆发挤压。我们把此称为“双向爆发”。向外爆发的规律我们已在前面做过介绍,并且总结出天体爆发定律;向内爆发的一些规律我们此后进行探讨。
首先,像“星系火球”这般质量的爆发发生时,不管是向内爆发还是向外爆发,只要其爆发的冲击速度达到光速,就会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一个与我们的时空概念完全不同的封闭的球面,它就是人们称之的“视界”。天体爆发时,向外扩展的“视界”球面迅速膨胀至亚光速时为止;向内收拢的“视界”球心也迅速坍缩至亚光速时止。如果“视界”坍缩至中心一点时仍未降至光速以下,则“火球”中心的部分物质会被挤压成高密度物质,以后会在达到一定极限时从中心点上“爆破”,将高密度物质炸得四分五裂。我们将这些高密度物质天体称作“黑窝”,因为它们被天体爆发向内挤压后体积极小可质量极大,有时其引力可将光线束缚住,使它变成一个看不见的星体,故而称其为“黑”。但是,它们是一个具有时空概念的实体(具有三维性和时间性),因此不能用“洞”来形容它而称其为“窝”。黑窝的来历就源于此。至于我们在前面刚刚说到的“视界”,它的区域内完全是虚空(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太空是实空,宇宙的外面是虚空),它没有时空概念,不允许任何三维性物质进入,是一个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另一个世界”。对这样一个“视界”区域,我们称其为黑洞。有关黑洞、黑窝等问题,我们已在前面做过阐述。
如果“银河火球”的爆发冲击力足够大,内向爆发的结果是会在银河系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黑洞的中心没有什么“奇点”,高密度物质在向内迅速坍缩时会出现“引力失衡”现象,导致这个高密度物质在被挤压至一定极限时从中心点上产生“爆破”,将这些物质炸得四分五裂。
因此,银河系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黑洞。一些比银河系大的星系中心也都应有一个黑洞。所有的黑洞没有质量,也没有什么“中心奇点”。对此,我们已在前面对“中心奇点”的论断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其次,当“银河火球”中心地带的高密度物质“爆破”后,它们在向外抛射时会将气体和尘埃撕裂,或是将这些气体和尘埃吸积起来,或是在众多的恒星材料之间成为“中央领导”,形成我们现在可观测到的“球状星团”。
这样一来,银河系的中心一般不会有巨大质量的黑窝(即原科学家们所称的黑洞),这些巨大质量的黑窝应该是环绕黑洞四周随机分布的。它的数量也不会是一个,而应有更多一些,估计大约几十或几百甚至上千个。同时,除了在银球附近,以外的区域也含有质量大小不一的黑窝,也应是随机分布的。
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所谓银心的一些情况,它根本不会是真正的银心,只是银心黑洞周围的一些黑窝的情况。黑洞——银河系中心是根本观测不到的,因为它没有任何辐射。证明它的存在,只能用时间和空间来间接论证。譬如,当一个星体横穿银河系中心时,在规定的距离内,在保持行进速度不变的前提下,所用的时间会出现节省,或是会感觉到它的行进速度异常地快,远远地超过了这个星体本身原有的速度。为了将黑洞的特殊性质讲清楚,我们在后面还要作进一步的阐述。
5、有关宇宙的资料
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里,宇宙被用来表示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统,包括其间的所有能量和物质。以这个解释来认识宇宙形成了宇宙论,一门发展自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交叉学科。在20世纪的下半叶,观测宇宙学和理论宇宙学的发展,使得对“宇宙”一词的理解产生分裂。前者放弃观测整个时空连续统,而后者则继续试图寻找最合理的整个时空连续统的模型。
已知宇宙或可观察宇宙一词可以用来表示我们所看得见或可观察的部分宇宙。有些相信人类无法观察到整个连续统的的宇宙,他们可能会使用我们的宇宙一词来表示人类所能知道的那一部分宇宙,据估计只占整个宇宙的5%。
新的概念:
膨胀,年龄和大爆炸
宇宙学的最重要结论之一,是由观察到的星系红移现象和哈勃定律所推论得到宇宙正在膨胀的结论。由这个宇宙正在膨胀的结论,若将时间反推,就可以得到另一个结论:宇宙开始于一个时空奇点。这是一个须要相当的抽象数学基础才能理解的概念,是有可能符合现实的时空模型。这个推论使得大爆炸理论开始发展,并成为当今宇宙学的研究主流。根据该理论“时间 = 0” 的时空起点估计距今约在137亿(13。7 ×109)年前,误差2亿年(NASA, 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WMAP)。但是,这个估计数据的正确性是基于大爆炸理论的模型也是正确的前提。
在今天,大爆炸理论可以从星系距离地球越远则远离我们的速度的就越快的现象得到解释,以及由大爆炸刚发生不久所产生的宇宙背景辐射,如今已经是非常稀薄的微波背景辐射(大约是绝对温度3K)而得到证实。对于背景辐射在所有方向都是显著地均匀,宇宙学家己努力尝试用大爆炸后,急促暴涨的最初期来解释。 宇宙及其组成和结构
“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没有中心有没有边?有没有生老病死有没有年龄?“这些恐怕是自从有人类的活动以来一直被关心的问题。为了有一个更清楚的答案,让我们先来看看它的组成和结构吧。宇宙中的天体绚丽多彩,表现出了极高的层次性。
(1) 行星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大行星。太阳系一共有九颗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除了大行星以外,还有60多颗卫星、为数众多的小行星、难以计数的彗星和流星体等。他们都是离我们地球较近的,是人们了解的较多的天体。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茫茫宇宙空间还有一些什么呢?
(2) 恒星和星云
晴夜,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许多闪闪发光的星星,他们绝大多数是恒星,恒星就是象太阳一样本身能发光发热的星球。我们银河系内就有1000多亿颗恒星。恒星常常爱好“群居“,有许多是“成双成对“地紧密靠在一起的,按照一定的规律互相绕转着,这称为双星。还有一些是3颗、4颗或更多颗恒星聚在一起,称为聚星。如果是十颗以上,甚至成千上万颗星聚在一起,形成一团星,这就是星团。银河系里就发现1000多个这样的星团。
在恒星世界中还有一些亮度会发生变化的星-变星。它们有的变化很有规律,有的没有什么规律。现在已发现了2万多颗变星。有时侯天空中会突然出现一颗很亮的星,在两三天内会突然变亮几万倍甚至几百万倍,我们称它们为新星。还有一种亮度增加得更厉害的恒星,会突然变亮几千万倍甚至几亿倍,这就是超新星。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一种云雾似的天体,称为星云。星云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形状很不规则,如有名的猎户座星云。
在没有恒星又没有星云的广阔的星际空间里,还有些什么呢?是绝对的真空吗?当然不是。那里充满着非常稀薄的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宇宙线和极其微弱的星际磁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必定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天体。
(3)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随着测距能力的逐步提高,人们逐渐在越来越大的尺度上对宇宙的结构建立了立体的观念。这里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是认识了银河。它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了解了银河的形状,二是认识了河外天体的存在。
银河系是太阳所属的一个庞大的恒星集团,约包括1011颗恒星。这种恒星集团叫星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分布成扁平的盘状。盘的直径为25kpc(千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3。09亿亿米),厚度约为2kpc。盘的中心有一球状隆起,称为核球。盘的外部由几条旋臂构成。太阳位于其中一条旋臂上,距离银心约7kpc。银盘上下有球状的延展区,其中恒星分布较稀疏,称为银晕。晕的总质量约占整体的10%,直径约为30kpc。我们的太阳,就其光度,质量和位置讲,都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普通的成员。
此外重要的是,并非天穹上一切发光体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设想有一个类似银河系的恒星集团,处于500kpc的距离上(银河自身大小为30kpc)。其表观亮度与2pc远处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是一样的。因此对天穹上的某个光点,只有测定它的距离,才能区分它是银河系内的恒星还是银河系外的另一个星系。实际上,天穹上的大多数光点是银河系的恒星,但也有相当大量的发光体是与银河系类似的巨大恒星集团,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星云,我们称它们为河外星系,现在已知道存在1000亿个以上的星系,著名的仙女星系、大小麦哲伦星云就是肉眼可见的河外星系。星系的普遍存在,表明它代表宇宙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从宇宙演化的角度看,它是比恒星更基本的层次。
星系的质量差别很大。银河系的质量约为1011M⊙(太阳质量单位)。在明亮的星系中,这是典型的大小。质量很小的星系太暗,不易看到。小星系的质量可低达106M⊙。星系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千秒差距。若对视星等在23等以内的星系作统计,星系总数在109以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还找到一种在银河系以外象恒星一样表现为一个光点的天体,但实际上它的光度和质量又和星系一样,我们叫它类星体,现在已发现了数千个这种天体。
(4) 星系团
当我们把观测的尺度再放大,宇宙可看成由大量星系构成的“介质“,而恒星只是星系内部细致结构的表现。这样,为了了解宇宙结构,需关心星系在空间的分布规律。
星系的空间分布不是无规的,它也有成团现象。上千个以上的星系构成的大集团叫星系团。大约只有10%星系属于这种大星系团。大部分星系只结成十几、几十或上百个成员的小团。可以肯定的是,星系团代表了宇宙结构中比星系更大的一个新层次。这层次的尺度大小为百万秒差距,平均质量是星系平均质量的100倍。
(5) 大尺度结构
今天人们把10Mpc以上的结构称为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的大小是104Mpc)。至今大尺度上的观测事实远不是十分明确的。有趣的是,有迹象表明,星系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呈泡沫状。即有许多看不到星系的“空洞“区,而星系聚集在空洞的壁上,呈纤维状或片状结构。这一层次的结构叫超星系团。它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兆秒差距。
从演化理论来考虑,尺度大到一定程度,应不再有结构存在。这是否符合事实,以及这尺度多大,都是十分重要,并需要有大尺度观测来回答的问题。现今对宇宙在50Mpc以上是否还有显著的结构现象存在,正是人们热烈争论中的焦点。
总之,若把星系看成宇宙物质的基本单元,那么星系的分布状况就是宇宙结构的表现。现在看来,直至50Mpc的尺度为止,星系的分布呈现有层次的结构。这就是我们对宇宙面貌的基本认识。
7、宇宙中最最基本物质是什么物质
怎么说呢,你的问题有点无法理解。
如果你问的是宇宙有没有类似空气一样的基本物质存在的话,答案是没有的。
如果你问的是宇宙的基础物质是什么,那么我这么回答你:
宇宙大约是由4。9%的普通物质,26。8%的暗物质和68。3%的暗能量构成。
基本粒子指人们认知的构成物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
8、宇宙的中心是什么?
宇宙中心没人能有科学的说法,电视上只是道出某些科学家的猜测而已,并不是最科学的,还有很多疑点还需解答
地心说,是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其它的星球都环绕着她而运行的一种学说。
内容:1。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
3。所有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
地心说的历史功绩
虽然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后来被日心说取代,但是它在诞生至今1500多年的时间里,带给西方人的东西远远多于哥白尼的日心说。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是世界上最早的假说—演绎体系。在建立理论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数学工具去研究和证明,开创了构建精确性理论的先河。在地心说占统治地位的上千年间,由于地心说的统治地位和广泛影响,它塑造了西方人的分析式的思维方式,和不包含伦理观的实体自然观,以及自然研究中应用数学工具的习惯。
缺陷:错误
日心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内容:1。地球是球体。
2。地球在运动。
3。 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宇宙中心,行星围绕太阳转。
作用: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哥白尼的历史功绩是伟大的。确认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从而掀起了一场天文学上根本性的革命,是人类探求客观真理道路上的里程碑。 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界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从哥白尼时代起,脱离教会束缚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开始获得飞跃的发展。
哥白尼的科学成就,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产物,又转过来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日心说的错误点
日心说是一个学说,在证明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同时,也有错误:
1。太阳并非宇宙中心,而是太阳系的中心。
2。地球并非是引力的中心。
3。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不全是地球运动引起的。
因为这些错误,所以日心说只能算是学说,而较地心说,却相对好一些。因为它证明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进行公转。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0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