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教师压力,提升合格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导读:本文讨论了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包括职业压力、个人生活和工作冲突的压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压力以及时代要求的压力。教师需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寻找自我支持,并在教学中展现出正面映像,同时需要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关心与支持,降低教师心理压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新一代接班人。如下为有关怎样缓解教师的压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那些职业道德素养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怎样缓解教师的压力
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压力
教师的职业是应激的职业,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一般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可现实的成就感不像其它职业那么明显。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感情,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作为教师,我们最大的需要是在工作中获得他人的尊重,然而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我们所得到的回报往往是不平衡的。尤其是班主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面对着问题较多的新一代学生,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进行教育,然而,教师长时间的苦心教育时常会受到校外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使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挫折感。另外教师工作超负荷,工作时间长“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备课、批改、辅导……无休无止,长此以往导致教师身心疲惫,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提高自身素质的压力
教师提高学历是一种趋势,除工作外,教师还要通过培训、进修、读研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通过承担课题,发表论文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否则不但影响职称的评聘,还有下岗的可能。另外还要熟悉多媒体教具的使用,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等……教师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因此,很容易给教师造成心理压力。
三、个人生活和工作冲突的压力
教师也是普通人,也要处理生活琐事。青年教师的恋爱、交友,中年教师负担更重,既要照顾父母又要教育子女。我们工作的性质是铃声就是命令,不管你的心情如何,你都必须精神饱满地去讲课,满怀热情地于学生交流、沟通,而不良的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发泄,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四、时代要求的压力
新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做好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与知已。他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给学生树立为人的榜样,为人师表必须铭记在心,从而使教师产生了凡人与榜样的冲突 总之,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教师心理带来了种种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要依靠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供自我支持,能在新形势下走出不必要的“神坛”带来的心灵束缚。另一方面还有待于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关心与支持,让教师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使教师在“传道、解惑”的教学活动中传给学生正面映像。教师“减压”,实际是为学生“减负”,只有教师职业压力减小到最低程度,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证和最大程度的提高,才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新一代接班人。呵呵只写这么多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2、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那些职业道德素养
一、作为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要时刻注意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感染每一位家长。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
3、《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一)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就能够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奉行教书育人的宗旨,积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当前,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不同程度的检验,作为教师应义无反顾地献身于教育事业,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培育学生身上,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
(2)热爱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无数实践证明,具有高尚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学生;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学生。
(3)热爱学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教师之间要谦虚礼让,团结协作。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等习惯,为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劳动习惯、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体劳动成果、人才培养依赖于教师群体的长期努力,教师个人的劳动常被隐没在群体的成功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为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而喜,为集体获得成功而乐。
(4)热爱所教学科。教师要热爱所教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和精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方面知识,如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上,在探寻最科学、最有效的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径上,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诸多矛盾上,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为了胜任所教学科,教师还要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二)文化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包括哪些呢?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4)相关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总之,教师在这些知识结构中,对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信息,都要有所涉略。有条件的教师,还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既可以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建立起教师在知识方面的权威性,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信赖,使教师成为学生探求知识与追求真理的楷模。
(三)业务能力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能力素养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小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兴趣、特长、志向等各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与情感、动机、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都不尽相同。教育要取得成效,就一定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有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要善于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他们的知识、能力、智力与个性发展的真实状况。教师在各种场合,能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姿态、语言等外在表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开导与教育。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关键,也是教师业务能力结构中的基本能力。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克服片面性和主观性,并要持之以恒。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概念间的联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做到有意(自觉)、有机(自然)、有效(针对性、实效性),不要离开教学内容另搞一套,而是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3)钻研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能力。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与难点,熟悉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乃至全套教科书中所处的位置,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与实际智能水平,规划好学期、单元、每课时的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要有独立处理教科书的能力,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补充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把教科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使教学活动做到概念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知识系统、训练有素。
(4)课堂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小学数学教师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而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来源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所以说,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科学知识、业务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课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有的课却是平淡无奇,无精打采,令人乏味。究其原因,这既与教案设计有关,又与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有关。
(5)组织数学课外活动的能力。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意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施展学生的数学才能与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都是极为有益的,它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可以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拓宽,可以结合某些数学知识,介绍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结合教学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和统计资料,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事实,也可以解答数学趣味题,做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唱数学歌谣,走数学迷宫,举行数学文艺会等,形式可以是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建立数学园地等,规模可以是个别的、小组的、班级的、年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指导地将学生组织起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6)教研与科研的能力。在教学领域中,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方法、手段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与兼顾个别,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问题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课题,积极地参加到校本教研、学科科研活动中去,最终能够写出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或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用以指导实践,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
(四)教育心理素养
教师的工作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与内容上的复杂多样性,需要消耗教师大量的精力与体力。小学数学教师要想适应工作的需要,就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教师需要把预定的教学方案实施到流动的教学状态中去。在实施时,教师要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调整原定教案,这里固然要体现执教者的职业道德、文化科学知识、业务能力等素养,但又不尽然。比如,学生学习情绪突然受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干扰,学生质疑的问题超出了正常范围,课前没有估计到的情况意外发生等,教师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情况,该如何处置?如果教师因紧张而导致情绪失控,便会显得不知所措,使情况向更加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沉着应对,便能“化险为夷”。教师的不同心态,会决定他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效果也就会大相径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坦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唤起学生融洽的情感交流,又要做到“不露声色”,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4、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什么
教师基本素养,指的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基本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口头表达能力。简言之,即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正确,要通俗,要简炼,要有感染力,说到这方面的能力,提问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大家知道,提问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四个条件:一是问题必须与数学思维有关,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质矛盾,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二是问题必须适合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三是考虑教育上“合理“的提问。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生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式“,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例如:“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几个圆?“对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毫无困难的回答:“一个“,这个问题不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可是如果提问:“经过三点可以画几个圆?“学生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他必须自已对三个点可能有的位置关系加以研究和组合,考虑“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和“三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并且分别对每一种情况作出结论,因为这个问题的信息量处于最适当的程度,所以,它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但如果进一步问:“现在有五个点,可作几个圆,使每个圆上至少有三个点?“对初学“过三点的圆“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会有其它信息的干扰,也不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最后,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提问来教会学生提问--这也是主体性教学法的首要任务之一。
2。书面表达能力。大家知道,板书是符号性质的辅助性语言,是知识的凝炼和浓缩,板书设计应注意“五性“,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概括性,揭示知识的规律性,给学生的示范性和形式的新异性。
3。观察能力。这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迅速地发现学生的课上特别是板演中书写的问题,答案中的差误,并能较准确地看出产生差误的主要原因,以便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己改正差误,另一方面是能随时观察学生动态,如发现有“瞠目状态“(可能对教师的讲解或引导难以理解)或“不屑听取状态“(可能对教师所讲感到过于浅显而繁琐)时,应采取及时反馈措施,以便对原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调节,也称之为“二次备课“。
4。聆听能力。这里指的是准确地听清学生的口头提出问题的能力,准确地听清学生口头回答问题的内容的能力和准确地听清学生间互相讨论的内容的能力,由于年级越低的学生,一般地说,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越低的,常常是“词不达意“的,因此,教师必须能分辨清学生口头语言实质的正误,才能准确地答疑、补充或矫正错误而不致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态。这里指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应持有的态度,不妨借用《学记》中指出的,要在“道而弗夺,强而弗抑“的基础上表现出负责的精神、和蔼的态度,以及高度感染的凝聚力(这与语言的通俗性--能说出学生习惯的语言,说出学生心中所想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以使学生感到分外亲切,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
附.写教学后记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总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是非常必要的。写教学后记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为调整教学建立可靠依据,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促进教师素质、教学水平、教研能力的不断提高。一般说来可以记成功之举、记失败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再教设计等。总之,记教学后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所得,必见成效。
5、如何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开设专门课程
作为教育管理者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活动。既要充分利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又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学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在校内引进专门人才进行授课。或者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通过这种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还要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和训练。
2、开展心理咨询
所谓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前来咨询的人员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困惑,回复到健康状态。心理咨询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通过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帮助教师排解心理困扰,矫正不良行为和思想倾向。让教师心理障碍问题有地方倾诉,有渠道宣泄,有人为之疏导劝诱,使他们走上健康从教的道路。
二、自觉保持愉悦的心境
哲学家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愉悦的心境是增进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是人们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教师在生活、工作中要力求做情绪的主人,有意识地培养乐观、愉悦的心境。教师精神饱满,充满热情,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学生的“上课厌倦症”,以自己轻松愉快的心境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积极体验。教师走上讲台如同演员登上舞台一样,应调节好情绪,忘掉自我,全身心地进入教师的角色之中。在课前,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还要稳定情绪,情绪过于激动,授课时会难以控制自己,思路会模糊,容易偏离教材中心,甚至会有失教师的身份说出一些过激的话来,造成极坏的影响。所以授课前如情绪激动或心情烦乱,可以闭目养神,摒弃杂念,远眺窗外,或听一段柔和的音乐。因为听一曲欢快的曲子或观赏一会绿叶鲜花,可以使情绪得到改善。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对养成良好的性格,保持乐观、恬静、愉悦的心境有着积极的效果。实践证明:教师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绪,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才能,避免单纯地说教,使授课内容及形式最大限度地生动、丰富起来。
三、主动调整心理需要
常言道:“心病需要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维持心理健康归根到底还是靠广大中小学教师自己。
教师自身应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概念,积极预防、调控不良心理障碍和情绪,并学会主动去调整自我心理需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级论”理论学说中指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它是产生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一般说来,需要的强度与活动成正比。有了不合理的需要,并且不正视现实,只一味地听凭无度而无望的欲望的引导,只能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教师应有对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有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并以此作为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从而自觉地为此勤奋努力工作。如在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问题上,不从个人的立场上看待,而是全面衡量,客观对比,合理评价,才能在“心理失落”时正确地对待自己周围的一切,获得心理上的自我平衡。如有位老师说:“我真倒霉,从今年开始参加评课要现场写教案,评高级的条件也比以前苛刻得多,而且又不能分配住房,不能补课,还要参加业务上的培训……”这个老师的心里一直有这样解不开的结,如果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事物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反省自己,与时俱进,那么心理的疙瘩就会排除,这沉重的包袱就会慢慢地解开,得以健康的发展。
四、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它是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交往需要的心理状态,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
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不同,需要不同的心理适应,以保证心理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适应,使人心情舒畅,工作关系团结协调,家庭和睦友好,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失调,引起消极的心理适应,往往使人心情消沉苦闷,工作关系紧张,这必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和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教师之间客观存在“你上我下”、“择优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的状态,同事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教师之间如果建立融洽和谐的共事协作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彼此交往频率提高,信息交流加快,而且也有助于优化育人的环境。因此教师要善于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接受集体规范的约束。坦诚、豁达,真诚帮助别人,主动寻找与他人心灵沟通的纽带,缩短与他人,与社会的距离。当与他人有矛盾时,学会设身处地的方式去体验别人,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别人,避免出现判断错误和不恰当的行为。只有在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
五、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
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各中小学校可成立专门机构,聘请专业人员,采用通用的检测量表或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验,并依据保密原则建立档案,使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有选择地调整自己的心理。使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完善自我,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提高“耐压”度。在客观标准的形式下追求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精神世界。
6、教师心理健康演讲稿
教师的职业使命固然神圣,但是教师是人不是神,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教师的心理困惑和情绪失调,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可能会发生的。不能绝对化地认为,教师有心理困惑就是不正常。 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所受压力有关,如果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至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就会由此而产生。所以,研究人的心理健康,了解人的压力源是十分必要的。 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成功、喜悦和悲伤,而这些情绪体验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心理社会压力源所导致的。在众多的压力源中,与人更密切相关的是应激性生活事件或称为生活压力源。公认的生活压力源包括:生活中的重大改变,例如亲人亡故、患重病、失业、子女离家出走,或者恐怖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等。生活琐事,包括家用支出、工作职业、身心健康、时间分配、生活环境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挫折感和动机冲突。 “挫折”在心理学上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个体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这种对个体行为发生阻碍作用的刺激情境,可能是人,可能是物,也可能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二是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心理学关注的是后者,即个体在挫折情境下的挫折感。人在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都有可能碰到挫折,因而这些挫折都有可能形成压力。 “冲突”是一种心理困境,它是指因个人同时怀有两个动机而无法兼而获得满足所致。最常见的心理冲突有三种:一是双趋式冲突,是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心理状态。二是双避式冲突,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心理困境。当个体发现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具有威胁性,就会产生二者都要逃避的动机。但迫于情形,只能避开一件,而必须接受另一件(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的处境),在做出这样的选择时,就会产生双避式冲突。三是趋避式冲突,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当同一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也可能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境下,就会产生趋避式冲突。上述三种都是比较简单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面临的动机冲突要复杂得多,而且常常不能轻易获得解决。因此,冲突容易给人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教师的压力源与教师工作的特点密切有关。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压力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工作压力:具体表现在许多教师工作量满负荷,节奏紧张,而工作绩效慢,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要到五年、十年以后才能真正体现。因此,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不平衡的,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对职业怠惰。特别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降低。 其二,家庭压力:教师家庭与其他家庭相比,在对子女教育和婚姻方面可能有更高的期望。而有些教师面临这些家庭生活期望无法达到时,就会产生更多的挫折感。 其三,社会比较压力:由于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容易导致有些教师在与别人进行社会比较过程中,引起心态失衡。
7、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徐亚灵象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从国外到国内,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这些标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维持都有实际意义。现把其中的几种我认为比较适合我们教师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介绍给老师们,老师们可以用这些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也可以用之去衡量学生是否心理健康,并努力去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让自己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愉快的生活和工作。把这些知识应用于教育管理学生的工作之中,对提高教育管理学生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帮助,也是非常有益的。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和米特乐曼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估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2、台湾心理学家黄厚坚在《青年心理健康》一书中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徐亚灵
1、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工作的。而且能够把他本身的智慧和能力,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以获取成就;同时他常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之感,因此他常是乐于工作的。
2、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乐于与人交往,而且他常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在与人相处时,正常的态度(如尊重、信任、喜悦等)常多于反常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憎恶等)。
3、心理健康者对于他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有悦纳自己的态度。他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忧。
4、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正确、客观地观察,并且能作健全、有效的适应。他对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在企图逃避。
3、我国心理学家李树珍综合研究各心理学家的观点后提出了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徐亚灵这七条标准更适合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根据我的理解介绍给大家:
1、自知——自我意识观念明确。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特点的知觉和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体相、健康、体能、心理动机、兴趣、情绪情感、能力、智力和思维等方面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清楚地知道个人的优缺点,知道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自我意识是调整每个人行为的前提。
2、自爱——正视自我,悦纳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生理特点、心智能力及周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个人的理想、信念、行动上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并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既不沾沾自喜,也不自惭形秽。不论长得美丑,有无生理缺陷,有无疾病或疾病的轻重、智力水平的高低,都能接受、接纳自己。不管周围环境优劣、条件好坏,都能从实际出发,努力适应。自我接纳是生活、学习安定的前提条件,一个连自己都不会接纳而否定自我的人,肯定是缺乏生活的自信和动力的。
3、自持——情绪稳定、乐观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保持乐观向上心理、善于调节、稳定自己的情绪的人,使自己对周围环境和现实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4、自尊——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做到尊重自己,也能做到尊重他人,他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与人友好和谐的相处。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较多的人际冲突和矛盾,因而会给自己的心理造成许多的烦恼甚至伤害。
5、自强——有理想,有生活目标心理健康的人决不会是整天无所事事,对人生无所追求,得过且过的人。他会是一个热爱生活,并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追求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的人。并且他会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地去为实现自我目标而奋斗。
6、自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的人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限于社会道德范围之内。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他会约束自己服从社会规范。因为这是自觉的行为,所以他会很自然地保持心理平衡。
7、自觉——努力工作和学习心理健康的人明白生活和学习应该是人生存的必然需要,是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他能自觉地从事自己的学习或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4、、大学教材阐述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在网上查到某大学教材阐述的教师心理标准,具体的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教材,但是这是我在网上查到比较全面的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该教材写到:一般而言,健康的教师心理须达到如下标准和要求。
1、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主要是指在教师认识过程中的智力或智力活动方面的内容。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事物和客观环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并能在教育岗位上表现自己的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
2、悦纳教师职业主要是指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接纳等。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并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的要求,还要了解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等。
3、稳定积极的教育心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且情绪反应适时、适度,情绪自控力强,能承受来自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境。
4、健全的教育意志教师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性的意志品质。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教师的教育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一般都乐于与人交往,并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教育人际关系。他能为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
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对教育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判断,能接受教育事业的各种新事物,能适应教育变革、发展的要求,并能主动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
5、徐亚灵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徐亚灵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竞争的日益加剧,心理健康对人的身体、情绪、工作和生活的重大影响越来越显示出来,以至现在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卫生部等17个部门于2008年颁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比较详细的对国民的精神卫生问题纳入政府、社区和学校的工作体系。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教育和培养成长中的未成年孩子,教师不仅要让这些孩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给予学生在道德品质、为人处事等做人的素质上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和健康身心的人。心理健康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起竞争和挫折的考验的一代新人,就成为了现代学校和教师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事实证明,教师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到其心理是否平静、生活是否幸福,影响到教师的生活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伤影响到教师能否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更影响到教师能否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情绪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尤其是教师的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冲动的教育方式,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后果。因此,要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首先要求每一个教师的人格是健全的,心理是健康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比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显得重要。心理健康是指向人的意识和情绪的。心理是否健康是人的心理的一种持续稳定的状态,一种个体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感悟,所以,我从心理健康的这一特点出发,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在社会、学校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在学校、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十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就是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可,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并能从教师职业生活中找到乐趣。没有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厌恶感。心理健康的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明白自己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责任,对自己选择教师职业无怨无悔。即使自己的工作辛苦,待遇微薄,地位平常,也能平和的接受,没有怨言。
2、对自我能力价值的肯定感教师对自我能力价值的肯定感,指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不自负也不自卑,对自我的价值有客观的评价,明白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自我否定感。心理健康的教师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在培养未来一代中的价值,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没有自怨自艾,没有自卑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能教育好学生,相信自己的从事的是一种很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职业。
3、对心理情绪的稳定感教师对心理情绪的稳定感,是指教师的心理和情绪能够保持平和稳定的状态,没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冲突。心理健康的教师的心理和情绪是稳定的,即使遇到较大的挫折和心理冲突,也能冷静的面对,通过自我心理调很快消除烦恼,缓解不良情绪,比较快的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4、对人际关系的和谐感教师对人际关系的和谐感,是指教师能够比较好的处理好与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关系,即使在学校和家庭的人际关系产生大的矛盾和冲突,也能冷静、科学的做出处理,让自己的人际关系保持和谐。没有长期处于因人际关系不良造成的严重的内心冲突和不良情绪之中。心理健康的教师能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能以理性、宽容、平和的态度对待人际矛盾和冲突,在社会人群中有安全感。
5、对竞争压力的平和感教师对竞争压力的平和感,是指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是正常的,能够以平和心态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没有因为职业竞争的激烈和过大的工作压力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的教师能用平、从容的心态去应对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他不会在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产生焦虑、烦恼和不良情绪。
6、对学生的平等关爱感教师对学生的平等关爱感,是指教师对师生关系有理性客观的认识,能够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学生有爱心,不居高临下的对待学生。没有出现严重的对现代学生的怨天尤人和问题行为学生的厌恶感。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有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学生具有关爱之心,并且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差生没有歧视的态度,也不会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表现出怒气和焦躁情绪,更不会产生简单冲动的教育行为。
7、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是指教师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使命感,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白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家庭和社会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教师面对的是接受教育和训练成长中的未成年学生,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责任心决定着教师能否让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负责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责任感的强弱反映出教师心态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责任心不强或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本身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态都是消极的。而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态都是积极的,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和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对自己的工作是一定不会敷衍塞责,而是高度负责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再大的困难也不会退缩,努力克服困难让自己的工作取得最好的效果,尽力把科学文化知识交给学生,尽力教育学生合格做人。心理健康的对工作充满着高度负责的精神,
8、对人生态度的积极感教师对人生态度的积极感,是指教师对人生意义有积极的认识,要求自己去追求一种有价值的人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活动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以积极良好的状态和高度的责任感去面对教书育人的工作。他能够对人名义的是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不会为名义所束缚,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矛盾和问题。心理健康的教师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态度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工作热情和绩效,而且对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确立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能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不会对教书工作产生厌倦感,更不会产生职业倦怠。
9、对家庭和生活的满足感教师对家庭和生活的满足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家庭关系和生活是满意的,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满足的,对家庭和生活没有不满和怨言。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家庭富有高度的责任感,对老人、配偶和孩子等家庭成员充满着关爱情感,积极为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努力。
10、对人生追求的适度感教师对人生追求的适度感,是指教师对自己锁定的人生目标切合实际,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实现抱有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既不会自甘落后,也不会好高骛远,能脚踏实地的去为实现远大的人生目标而努力。而且对人生目标的实现抱有一种平和的态度,能实现的尽力去做,不能实现的能平和面对。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做到在成就面前不晕头,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而且会不断调节自己的心态,不会为工作上的不如意和没有达到自己所定的目标而焦躁不安,责备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也不会为了实现目标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产生心理疲惫。
8、教师人格特征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有那些?
摘要: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能产生各种影响,概括的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关键字:教师 心理健康 影响学生 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对于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他们愿意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有所创新,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成你去101学习辅导答疑网问问,最近一个月正在搞活动,赠送金币免费解答,那里都是老师在线解答疑难问题滴!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2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