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意义,中小学心理发展特征
导读:本文介绍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意义,包括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以及差异性。儿童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而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个性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文章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普遍特点,包括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如下为有关认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什么意义,中小学心理发展特征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认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什么意义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例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的水平。
(三)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
(四)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以上这五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2、中小学心理发展特征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
6、7岁儿童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各种心理过程,其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且这些顺序和发展方向是带有客观规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带有规律性的发生发展趋势。
2。 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趋势是从纵向角度来谈的,而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则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会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的特征。
3。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同、因人而异的,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仅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表现及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4。 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主要是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
以上四个方面实际上也就是学前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
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非规定性(非平衡)有哪些?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例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的水平。 (三)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 (四)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5、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什么内容?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全面发展原则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心理品质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人脑所产生的精神现象,是一切动物所不可能有的精神力量。它既包括智力品质,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自学能力、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也包括非智力品质,如习惯、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以上心理品质都应当朝正确的方向全面地发展,不然就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
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的,也应是心理的。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能力上处于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一个健康的人除有强健的身体外,同时还应有正常的智力、良好的性格、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进入正常的社交圈等。这当然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2。 建立合理的智慧结构
人的智慧结构应当合理,不要因结构缺陷而拖全面发展的后腿。我说的全面发展决不是各学科学习的平均发展,而是智慧结构中的基本部分不可欠缺。这个基本结构的内容应包括:
①知识面宽,有丰富的见闻和生活实践经验。因为只有见多识广、直接经验丰富的人,才能感受众多的间接经验,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丰富的书本知识。
②语言能力强,听、说、读、写都好。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又是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的主要工具。
③数学好,思维敏捷,计算能力强。因为数学是学好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功,即使是社会科学也不能离开数的定量分析。
④外语好,至少熟练地掌握一种外语。因为改革开放是长期的,随着我国加入WT
O、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无国界时代的到来,对外交流越来越多,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多学一种语言,人就像多长了一个脑袋一样。
⑤善于操作和创造。因为现代人才是与动手操作、革新创造、深入实际的能力连在一起的。
3。 人才品质的全面发展
关于什么是人才,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不以学历论人才,不以职业论人才,更不能以地位、金钱论人才。人才是以他诚实的和创造性的劳动,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出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的。所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
但是,不论哪个领域、哪种职业,也不论何种专业、哪个层次,要成才必须具有几项基本的品质,缺少一项就破坏了全面发展。这些基本品质就是:德、智、体、美、劳。它们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人们已经讲得很多了,我只想补充说明,为什么“劳”和“美”也是人才的基本品质?
“劳”是指劳动和操作。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应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品质,而且必须有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能进入操作和创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操作和创造,关在书斋里读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动手能力几乎是成才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勤劳”和“善良”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劳动与道德教育也不可分离。
“美”是指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一个人如果好坏不分,美丑难辨,不仅不能为社会增添美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道德水准肯定也是低下的,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首歌这样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反过来,一个人不懂人间的美好,又怎么会献出爱呢?同时,一个人不仅要奉献,也要享受;如果不懂美,人生就失去了自身幸福和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了。所以美也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本品质之一。
婴幼儿当然不可能完成以上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只要有良好的萌发态势,就奠定了人才成长的基础,有利于建筑起人才的大厦。
但有了全面发展不等于肯定能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因为如果只停留在一般水平的全面发展上,只可造就出“万金油”式的人来;如果只满足于培养“一般”,虽然这样的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仍是必不可少的一员,能满足天伦之乐的需要,但对国家和世界来说,则不过是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又培养出一个“多余人”来了!(笑)
所以,我们的方针还应当促进儿童的充分发展,着眼于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实现完美的人生。
6、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多幼儿智力开发的指导,举例说明前运算阶段幼儿智力发展的特点
到前运算阶段,儿童对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 前运算阶段,儿童动作内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说明内化,皮亚杰举过一个例子:有一次皮亚杰带着3岁的女儿去探望一个朋友,皮亚杰的这位朋友家也有一个1岁多的小男孩,正放在婴儿围栏(Playben)中独自嬉玩,嬉玩过程中婴儿突然跌倒在地下,紧接着便愤怒而大声地哭叫起来。当时皮亚杰的女儿惊奇地看到这情景,口中喃喃有声。三天后在自己的家中,皮亚杰发现3岁的小姑娘似乎照着那1岁多小男孩的模样,重复地跌倒了几次,但她没有因跌倒而愤怒啼哭,而是咯咯发笑,以一种愉快的心境亲身体验着她在三天前所见过的“游戏“的乐趣。皮亚杰指出,三天前那个小男孩跌倒的动作显然早已经内化于女儿的头脑中去了。 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而内化事物和动作并不是把事物和动作简单地全部接受下来而形成一个摄影或副本。内化事实上是把感觉运动所经历的东西在自己大脑中再建构,舍弃无关的细节(如上例皮亚的女儿并没有因跌倒而愤怒啼哭),形成表象。内化的动作是思想上的动作而不是具体的躯体动作。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
8、世界上有几个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关于小孩子的
比较有影响的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理论主要有以下:
1。以Wellman为代表的理论论;
2。以Leslie为代表的模块论;
3。以Harris为代表的模拟论;
4。以Moore为代表的匹配论;
5。由Russell提出的执行功能说;
6。两成分认知模型理论。
9、如何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还不十分明确,容易受到成人和外界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兴趣还不分化,并且经常变换;他们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中、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能集中注意20~30分钟;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可见,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极大,这一时期施之以良好的教育、教学,对奠定其良好的心理发展的基础确有重大意义。
小学生的独立自觉性尚差,幼稚性和依赖性明显,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方面,都需要成人监护和具体指导。在小学,特别是中、低年级,教师的威信往往高于家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对于教师的要求、教师讲的道理、教师的评价等均有信服的意向,比较容易接受教育。所以,教师应珍惜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尽职、尽责、尽心地培育学生。
10、应从哪些方面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养孩子健康的身体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美】布鲁尔。
。
卡特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这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使每个孩子身心健康的法宝。
一【英】卡尔。
。
威特爸爸妈妈们,们好。
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础。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的成长扫清心理障碍是所有爸爸妈妈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实生活充分说明:一个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的人,身体往往是健康的。
相反,一个消极悲观、抑郁、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则容易患病,容易衰老。
因此,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在情绪上表现出:轻松、愉快、乐观,这些情绪不仅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而且也能使人的思维活跃。
特别是在孩子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良好的情绪之中,不但能精力充沛地去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且他的智力能够得到高度发展。
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所具有的焦虑、抑郁的情绪,会导致人的认知错乱,反应迟缓、思维呆滞、记忆力下降。
这不但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而且长此下去,还会阻碍智力的发展。
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的孩子在受到不良刺激后,能够很快地调整过来,一般不会产生自卑、冷漠、孤僻、自负、多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不会形成人格上的缺陷。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更能够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教育专家指出:少年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要具有健壮的体质,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
”所以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预防心理疾病尤为重要。
把身心发展看成一个整体,如果一个孩子有健康的体魄,但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也仍是一个不“健全”的人。
心理健康不但能让孩子身体健康,还能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自信,并使孩子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而实际上许多人格特征实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
例如,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富有同情心、正义感、公正无私等。
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须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健全孩子的体魄和人格的重要保证。
现代社会的复杂和竞争对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使心理承受能力的增长高于社会发展对它的要求,才能避免心理疾患产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会碰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欺负、爸爸妈妈的训斥,更多的是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来说,它们都不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消极的、自卑的心理。
只有有着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才能从容地把压力转化为促进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
因此,孩子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如果想很透彻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最好是买一些相关的书籍,家长看一看,做个参考,也会了解一些,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孩子平时的表现,个性,与小朋友之间的相处,遇到问题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处理,观察孩子这些特点,再根据书上的讲解来分析孩子是什么样的心理,从而时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