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是什么,心理学有几类?每一类都是怎样的?
导读:本文讲述了“七情六欲”是什么,七情指喜、怒、哀、乐、惧、爱、恶,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表现,而六欲则是指人追求异性、生存和享受的需求。文章认为,人们要生存,防止死亡,追求美味、舒适和快乐,同时避免看到、听到、品味、触到、感受到不好的事物。七情六欲是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表现了人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如下为有关七情六欲是什么,心理学有几类?每一类都是怎样的?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七情六欲是什么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
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
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2、心理学有几类?每一类都是怎样的?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3、什么叫做心理学?
人性心理学是从人性出发,在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不再把心理现象单纯地定义为“脑的功能和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明确地指出,心理现象是人性的表达,是人的三种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人性心理学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属性为中心,进而说明心理、脑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依据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讨论心理自身的性质、特点以及变化规律。 人性心理学认为心理发展变化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源于人的三种本能:1。个体保持、种族延续的本能;2。为认识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须资料和适应环境的探究本能;3。为生存而组成人类社会的依存本能。 三种人性的本能,在心理层面上化为人的体验即人的三种基本需要(生物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三种基本需要构成了人类心理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全部心理动力。 人性心理学认为,“一般人性”,是抽象的概念。具体的、真实存在的人性,是它在具体人群或具体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作为抽象的概念,人性是统一的,作为具体表现,人性则是千差万别的。作为人性具体表达的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心理差异又分为群体心理差异和个体心理差异。 在种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生存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地域的人,虽然都属于人类,但是,由于生存的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如沿海、陆地、山区、平原、沙漠等)不同,依附的社会群体文化不同,所以,他们接收到信息,依附的社会文化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在心理特点上也有差异。群体心理差异如此,个体差异也是如此。个体心理发育的年龄阶段,恰似人类群体的不同发展时期,而个体发育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同样是造成个体心理差异的充分条件。如果说群体心理差异是由于不同群体的生物学差异(基因)在不同生存条件下的表达,那么,个体的心理差异(个性心理)也可以说是不同个体的生物学差异在不同生存条件下的表达。 个性心理总是遵循生物学规律,因袭着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在人类不同的认知水平制约下渐渐形成的。理想的个性心理,只能在理想的、无矛盾冲突的条件下生成。但是,这种条件不存在,所以,理想的个性只是一种抽象概念,现实中并不存在。现实的个性心理,永远是充满矛盾的,只要矛盾不被激化,处在相对稳定状态,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个性心理。 人有三种发自人性本能的需求,需求获得满足,产生正向的、有利于健康的情绪,否则,产生负向的、不利于健康的情绪。 人性心理学认为,各种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就其内在原因来说,是人的某种属性出现了问题,或者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这种失衡,导致了不同性质的人性偏离、扭曲和异化。参考资料:《浅谈人性心理学》作者:SystemMaster
4、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哪几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他于1954年的书籍著作《动机与人格》当中完整阐述。这种分层结构仍然是社会学研究、管理培训以及中等与高等教育心理课程的流行架构。
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别提出激励措施,其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人是一种追求完全需求的动物”。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级别最低、最急迫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睡眠。
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例如:当一个人极需求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同样属于较底层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身体健康以及有自己的财产等与自身安全感有关的事情。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徬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
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而开始变得不相信社会,变得不敢表现自
己、不敢拥有社交生活(因为他认为社交是危险的),借此来保护自身安全。一个成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变得自暴自弃,每天利用喝酒、吸烟来寻找短暂的安逸感。
三、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属于较高层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例如:一个没有受到父母关怀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所以在学校交朋友,无视道德观和理性地积极地寻找朋友或是同类。
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为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等。
四、尊严需求
尊严需求,属于较高层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严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无法满足尊严需求的特征:变得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例如:利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强悍。
五、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缺乏自我实现需求的特征: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给推动着,要自己去做一些身为一个“人”应该在这世上做的事,极需求有让他能更充实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让一个人深刻的体验到自己没有白活在这世界上的事物。
也开始认为,价值观、道德观胜过金钱、爱人、尊重和社会的偏见。例如:一个真心为了帮助他人而捐款的人。一位武术家、运动家把自己的体能练到极致,让自己成为世界一流或是单纯只为了超越自己。一位企业家,真心认为自己所经营的事业能为这社会带来价值,而为了比昨天更好而工作。
马斯洛在晚期时还提出了“超自我实现理论”,可以看成是需求层次理论的第六层。具体描述如下:
这是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充分地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时,所出现短暂的“高峰体验”,通常都是在执行一件事情时,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时,才能深刻体验到的这种感觉,通常都是出现在艺术家、或是音乐家身上。
例如:一位音乐家,在演奏音乐时,所感受到的一股“忘我”的体验。一位艺术家在画图时,感受不到时间的消逝,他在画图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跟一秒一样快,但每一秒却活得比一个礼拜还充实。
5、为什么心理动力学认为人有两种本能 分别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首先明白什么是自我弗罗伊德把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最深层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即什么让我快乐,我就干什么~~这部分人格是没有所谓道德的~纯粹就是动物本能~饿了吃渴了喝,性冲动了就找异性解决一下超我是人格最高的部分,遵循“道德原则”,严格按道德规则办事。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超我是从父母那里模仿学习得来。所以一个人的父母如果没什么道德,这个人也基本上没什么道德。超我就像警察一样严厉,毫不讲情面。夹在中间的就是自我了,遵循“现实原则”。它是平衡了本我和超我的产物,既尽量满足自己的需要,又尽量不违反道德和社会规则,也就是我们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样子。所谓自我本能,我没见过这个术语,不过感觉它应该不是和自我相关的,因为本能一般都是和本我相关的。所以说自我本能应该就是本我的处事原则——快乐原则。所以说性本能作为一种动物本能,是包括在自我本能里面的~~此外还有攻击本能。又有人把性本能叫做生本能,攻击本能叫做死本能。准确地说,性本能属于自我本能的一种!
6、动物的本能是如何遗传的?像蜘蛛织网、蜜蜂跳舞和鸟类迁徙等
行为的遗传目前科学界没有定论,只能说 有遗传倾向。
现代遗传学认为,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同时也包括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是基因这么简单
所有行为都是在生理基础上后天习得的,根据这个说法,行为是通过身体条件上的遗传而传递给下一代的。比如蜘蛛他妈给他生了个吐丝的器官,他就学会了吐丝。只是一种解释而已。现在人类对行为遗传的认识还很浅
7、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从动物系统学上讲,人和其它动物有生殖隔离,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存在。。。(不靠谱。。。)
从解剖生理上讲,人类有第二信号系统,其他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这可能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唯一有生物学依据的差别(如果不算第一条)
心理学上讲呢,其他动物本能胜于社会性,也就是本我主导自我,而人在更多时候是超我主导自我。
动物行为学上,能够研究透的问题往往是动物的,怎么研究都总会有那么一个两个例外的往往是人。(大雾)
咳,简而言之,人与其他动物(我不喜欢省略“其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语言,准确地说,有没有第二信号系统控制的语言。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