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差生心理,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导读:本文介绍了如何克服差生的心理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差生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而形成消极的心理,导致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或畏惧,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们的不正确态度也会加剧这种消极情绪。要克服这种心理问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注重情商教育,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下为有关如何克服差生心理,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如何克服差生心理?
不少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就会形成烦闷、恐惧和自卑等消极的心理,再加上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们的不正确态度,使他们长期处在不良的学习氛围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过低的、错误的自我评价,误认为自己不是块学习的料子,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或畏惧,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的心理,越学成绩越糟,越学越没劲头,形成心理上的“失败定势”。学生一旦受到“失败定势”的影响,就会丧失自信心,缺乏意志力,失去学习的动力,更无法振作起来,迎头赶上。如何防止和有效地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失败定势”,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对学习不好的学生不能一味地埋怨、讽刺、挖苦,甚至歧视,而应耐心地予以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尽可能地做好家长的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教学中应注意进行分层教学,如在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中,布置一些适合他们能力和水平的学习任务,也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挑选一些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学习中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同时,还应鼓励同学们互帮互学,采取“结对子”等方式,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团结友爱、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营造一种轻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智力测验等方式,启发诱导差生找出最初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次失败,分析其疑点和问题的症结,消除其思想上的顾虑,推翻原始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找到“失败定势”的形成原因,重新认识自我。认知的改变仅仅是开始,长期的心理定势一时很难改变,还必须通过行为的矫正,进行强化训练。教师每次分配给后进生学习任务时,都要有意识地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暗示:以前我认为自己笨,是错误的,现在已经证明我不笨了,只要认真去做,肯定会完成任务的。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乐意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不断消除“失败定势”的影响,树立起信心,从而改变对自己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三、注重情商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只有20%归因于智力因素,而有80%则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事实上,绝大多数学习不好的学生,他们的智商并不低,关键就在于我们过份地注重了儿童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情商”在学习中的作用,忽视了儿童自身的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意志力、耐挫力以及乐观情绪等方面的培养。而儿童缺乏这些必要的心理素质,一旦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或遭到挫折,就会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失败定势”。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情商的教育,如指导儿童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书籍,介绍名人奋斗历程和成功的经验,观赏、体验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舒畅的情绪。经常开展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和各种文体活动,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从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反可以促进学习,使他们精力充沛,信心倍增,从而建立心理优势,克服“失败定势”的消极影响。还可以设立进步奖,对差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要进行鼓励,使他们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有意识地多为儿童提供一些锻炼自己能力和意志品质的机会,增强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关键是能否正视它,想办法解决它。
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依据不同的年级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健康情感教育、自我意识教育、人际适应教育、抗挫折心理教育以及青春期心理教育等。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力图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重要性,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以分题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某一方面的深入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形成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认识,自我调适心理的某些定势。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了解学生的内心深处,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背景和表现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正确指导学生的行为,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影响学生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心理上的失败定势则是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效地防止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失败定势,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条途径和方法进行: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
(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
(4)加强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在学科教育的同时尽可能渗透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用健康的心态去学习文化知识,这样的学习效率会事半功倍。
(5)自信心理的培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甚至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可能使一个落后的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起自信心,从而改变一生。接纳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是心育成功的关键。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理。每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耐心地给他们讲清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心理准备,失败了要认真吸取教训,继续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2、指导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来做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1)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
(2)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3)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学校提倡多鼓励、表扬学生。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4)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郊游是集体活动,不能替代学生个体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弄一身泥,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3、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
整个社会区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教育,有赖于教师培养,同时也有赖于社区的环境及家庭的氛围。要努力推行“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中接受一致的教育,形成一致的健康心理。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向家长、学生宣传正面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尽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作为教师,你认为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你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一句两句话很难讲清楚。作为教师或者家长,教育学生学生或子女,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常常把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作为教育的素材,对个具体的事情给学生或子女以全面的分析、推理,让学生或子女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自己来判断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做出预期的结果,也就是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预见性能力,知道了各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心理素质自然会不断加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人和孩子都要多看书学习才行哦。
4、假如你是老师,你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
(2)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4)另外,我觉得学校也可以配合心理老师开展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这样,他们也具备一些能够解决他们常见的心理小问题。
5、如果学生有偷窃不良行为,作为教师应如何对其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干预?
你好,学生具体要看多大的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年龄段的细节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
写下通常的做法吧,先分析下孩子的关键心理,多半此种行为和家教生活环境所影响,偷窃的感觉可能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某种成就感,偷窃成功往往会让他很满足(窃喜),有快感,甚至和朋友炫耀,可以解释为一次冒险后的胜利,而学生偷窃往往是一些小价值的东西,比如一些学习用品或者同学所带的一些小玩意,小饰品。所以在孩子心理常常有着这些东西反正不值钱,拿一点也无所谓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可能不被家长导师所发现而习惯成品行。
而往常对学生进行处理的时候,我想教师都有学过心理学吧,孩子的叛逆期,否定期是必然存在的,如果他对导师有明显的逆反,那么关键第一步工作就是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不是高高在上),进行深入的沟通,而且次数要平凡(你不能指望几次谈话就能解决问题),初次谈话的问题可能不一定是有关学生品行方面的,循序渐进是关键,从引导开始慢慢深入,从谈论学生的兴趣开始,对学生良好的表现进行鼓励,1-3次谈话后观察学生对你的态度,如果不是敷衍则继续深入。
在交谈中略带一些有关的措词话语,慢慢引出偷窃的问题,话语切忌不能责备形式,要慢慢的告诉他这样行为的危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严重性,告诉他被偷窃者会多么的难受,是否要为他人所考虑等等等,谈话需要注重细节,学生的心理有时候是不容得罪的,在每次谈话结束之前需要转移话题,仍旧要肯定他的良好方面(为之后继续辅导做基础,很重要!),之后再次交流的时候不一定要直接涉及偷窃(每次一样内容的谈话会让人疲劳麻痹),只需要带过关心下即可。
由于不知道具体背景资料,只有写这些供你参考,但我觉得教师的心理学应该都是不错的吧。具体的细节关键要看你本人。把握不好细节往往会让关系更生疏,一旦走远了再要拉回来,会是一件很累人的事。
最后,心理教育和干预一定要抱着关心孩子的态度,只有当你真的关心他了,学生才会有所感激,才会记得你的话。其实很多事他心里或许都明白,控制他的情绪,和赋予责任感、法律意识都很重要。
希望对你有用,祝你成功。
6、幼儿园里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幼儿园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然而这方面研究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当前,许多幼儿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怯懦、任性、自卑、自负、嫉妒、过分敏感、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培养呢?
谈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幼儿确立自我,促进自己适应环境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我意识水平低,不能正确估计和评价自己。帮助幼儿确立自我意识,使其正确地估计自己和别人,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和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特别是要保持个人和环境的心理平衡,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幼儿能顺利地步入心理健康发展的轨道。
7、小学生心理不健康,老师该怎么引导
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的知识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稳的思想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来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8、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老师该怎样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四是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