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从众心里,望大家能描述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例如从众效应啊,等等谢谢!
导读:本文介绍了从众心理的两重性和消极影响,以及其积极影响。从众心理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多数人的意见通常是对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文章通过阿希的实验和实例,说明从众心理的两重性和消极影响。文章也强调了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包括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等。文章呼吁要对从众心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扬其积极面,避其消极面,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如下为有关如何正确认识从众心里,望大家能描述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例如从众效应啊,等等谢谢!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如何正确认识从众心里?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2、望大家能描述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例如从众效应啊,等等~~谢谢!!!
旁观者效应:
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结论性的、权威的证据证明旁观者现象。
过度理由效应 :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
例如: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此外还有投射效应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定势效应 等等。
3、从众心理有什么好处呢?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陈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简单来说人是有社会性的,社会性就是群性,所以人会从众。当然,也有人喜欢独处,那毕竟是少数,与个性、工作、爱好、环境有关。
4、从众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从众心理,在现实的购买活动中,由于对很多商品的评价很难有客观的标准,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从众行为,在某些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会对消费者行为方式产生广泛的影响,以至于形成某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鼓励人们“随大流”,而对与众不同的标新立异者持排斥态度。而攀比心理,是指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之间,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以高阶层的消费方式为参照进行模仿。一般来说,只要社会上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高收入基层的消费方式对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就具有示范作用,低收入阶层不可避免地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进行模仿,这种消费行为是不健康的。
5、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用iphone5。这是属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吗?
从众心理也没错,至少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的,不过当你真正用上iphone的时候你也许就会理解为什么了,因为ios系统确实比其他系统更有优势:操作顺滑无阻滞,应用先发优化好,流畅几年无压力。东西好,追捧的人自然就多了,正常。
7、盲目从众是什么样的心理
这在心理学上就叫从众心理。
就你说的这情况来分析,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缺乏对现状的改变意识。别人做什么盲目跟着做,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意识不够。
2、缺乏主动创新积极性。不太敢尝试大部分人不做的事情,对这种举动有一定的恐惧心理。
3、一种对未来前景的盲目期望或者担忧。
4、同归于尽或者同甘共苦心理。亏也是大伙一起亏,反正我收成不好,人家也一样,有种心理上的平衡。收成好了就能自我满足,瞧,当初还是我有眼光,能掌握大局流向。
其他还有几种情况,因篇幅和能力问题不一一列举,仅供参考。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