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了解健全人格的要素
导读:本文介绍了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正确看待自己、发挥长处、获得满足感等方面。文章还指出自信是心理素质的关键,并提出了增强自信的方法,包括多做、积极面对挫折等。文章强调了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几个指标,包括积极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性强等。如下为有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了解健全人格的要素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怎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正确看待自己。寻找自己的长处。然后,让自己的长处得以发挥。
这是最基本的获得自信的条件。获得自信,要先获得满足感,让自己觉的自己很行。
这是最基本的。 因此,你要好好利用自己的长处,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
要多做,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品尝到成功时的满足感,那么你才建立起自信。
如果一在的认为自己不行,而什么都不去做,什么都不敢去做。就会变的越不自信,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只要获得成功时的满足感,才能进一步获得自信。当然了,可能慢慢来。可以先做一些小事,在逐渐递增。
自信,其实只是一种心态。需要的只是自己去发掘,并不需要过多繁杂的过程。
只要对自己有信心,那么自己就肯定充满力量。不要过分的顾及别人,过分的去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要以无所谓、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任何挫折。 自信,其实很简单,只要相信自己就行了。
当有了自信心,什么事情都会得心应手。关键在于自己,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什么都能解决。
另外,自信的最大因素,很可能是外界对自己的影响。
要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归是他们的看法,我们无须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管他那么多干吗。要有世界只为自己存在的气势。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魄力。
没有人能改变自己,没有人能控制自己。
当自己成功时是自己的事,但如果受到别人的影响,而退却的话,却是自己的事,
何必为无关的人,左右自己呢。
最后一句:要相信自己,自己就会充满自信心。重在心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的形式和思维的方法。在这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中,努力提高个人、社会以至于整个民族、国家的基本素质,已经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健康心理
学会用积极热情地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会冷静、沉着地应对紧急情况,缓解自身的压力,培养儿童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
遇事保持冷静、沉着、不慌张的状态,是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素质。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屈不挠,经得起挫折与打击,就要让学生了解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会感到失望,但是人只要不绝望,任何困难都会有一线转机,前途总是光明的。我们可以听一听音乐、读一读书籍、与别人进行交谈,来放松一下自己压抑的心情,恢复快乐的情绪,为自己解决困难作好准备。
学会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
心理学界已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素质对其成功、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甚至比智力大得多。"因此,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2、健全的人格有哪些?
以下是转的,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写一本书的: 对健全人格的理解受人性观、价值取向及方法论的不同而各异。例如马期洛认为健康健全人格的人应为自我实现的人,而奥尔坡特则认为是一个成熟的人,罗王杰期则认为应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等等。综合各学派的观点,找出共同的东西,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对衡量人格健全有突出意义。 (1)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这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有自我认识且这种认识是全面的、丰富的;其次是不歪曲自己的特性,即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第二是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并知道行为、体验缘何而起。积极的自我态度与自我认识有联系但不光全由后者决定。它指的是一种“尽管认识到自己有长有短、有好有坏,但仍然从总体上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抱有希望”的态度。 (2)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且,他对别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此外,他对人的态度特征和人际交往技能应有助于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 (3)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应该热爱生活,有投身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热情。要具有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生活能力。 (4)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统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个性倾向的各部分(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之间应该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协调、平衡。而且他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间也应该有协调性。
3、什么是健全的人格模式
应用大五人格模式要注重将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是大五其人格特质本身就包含了社会适应的要求。它的外倾性(社会化)、宜人性(互动与为别人着想)、责任心(规范与责任)、情绪性(理性与与人相处的愉悦)和开放性(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等几个特点明显表述了个体人格与主导性社会人格的各种要求。注重社会人格与个体人格的紧密相关是大五最突出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在应用心理学领域里它才有广泛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对大五除了把握描述性标准外,还要根据时代特点把握其核心内涵,才可有实质性的意义。其核心内涵如下:(1)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意向和性格表现(外倾性);(2)有爱心和同情心: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宜人性);(3)责任心强,要求人格特质与人品的统一(责任感);(4)用理性调控非理性,制于理而不受制于情(情绪性);(5)不断获得新知和探索未知、创造性地面对社会(开放性)。
健全人格认识
“健全人格”是一个表达人的本质存在状态的新时代概念。概括来说,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
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对于自身而言,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积极客观的自我认识,正视现实,对他人对社会具有理性认知,有健康的体魄、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有良好、稳定、协调的人际关系,独立的自我意识,有责任感和创造力,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等等。所谓健全人格,也就是对自身的一中认识是否正确,对自己奋斗的目标是否明确,自己的人格是否健全都不是一件值得卑微和炫耀的事情,其实真正的健全取决于自己本身。 从总体上说,没有任何人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欠缺的人格,就算自己认知这一点,想改变也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是否可以把我自己做事的尺度和处理问题的态度。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完全地融入社会中去,让周围人身上的健全来补充自己的残缺。
4、什么是“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一个表达人的本质存在状态的新时代概念。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
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1] 健全人格,也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对自己奋斗的目标是否明确。自己的人格是否健全都不是一件值得卑微和炫耀的事情,其实真正的健全取决于自己本身。
健全的人格
5、如何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活泼发展,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让习惯通过规范管理,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它变成学生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动力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几年来在班主任教学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知道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初中是学生行为习惯的转折期,教师抓好这个关键的时期,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下面以我班上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学生:八年级李某主要表现:作业做的不够仔细,不认真,常常是做了一头忘了另一头,学了物理,丢了数学;学了语文,丢了历史;做了一题,丢了二题,对所做的每一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业一多,就来不及完成。他的课桌和书包长是杂乱无章,书和本子也是“蓬头垢面”的,经常和他父母联系,说他吃饭时桌子上总剩米粒,叠被子时上下不一般齐,床单也总是不平整,枕头老在身躯底。每次考试结束,后悔自己把不该做错的题因没有看清楚而失分等。分析:这样的孩子主要是注意力和自控力存在问题,注意力和自控力有问题的孩子行为随意,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差,长容易做错事情,在家里和学校都不能有条不紊地学习。为此,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的课堂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针对问题采取的措施:1.让孩子和认真仔细的学生在一起做作业,让他们时刻提醒他,并且在他需要的时候能给予他帮助,或者以认真与否来作为奖励的依据来鼓励他。2.和家长签订一个书面协议。每天由家长签字当天的作业,或用简短的便条来概括孩子在家里表现和完成作业的情况。3.每天进教室第一件事情就是交作业,由老师检查,碰到不认真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并订正。4.每周要评选最佳“认真奖”,多给予奖励。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在老师,家长,同学的积极配合下,他变得开始认真了,书也放整齐了,考试成绩也提升了。新学期老师还要再接再厉,对他抓紧,再抓紧。 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督促,需要周围人时常帮助。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无论成功或是失败的教学案例,都会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6、如何培养小学高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研究的方案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分类: 教学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时间,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一片空白。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而学校的读书,属语文科最为需要,因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厚的文化根基,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某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学生在学校能把课本读好就不错了。学生自然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过于封闭、狭窄、单一,习作上常是畏难情绪重,且内容单调、干巴,无真情实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深层次思考,反复琢磨,由于我们一直从事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最终将课题锁定为《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小学生的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无用论观点的转变,并能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2、解决针对学生阅读方面条件的局限性,制定相应的读书方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培养学生选择优良书籍的能力及有效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生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三、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课外,学校上课以外的时间。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本课题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利用教学作息时间以外进行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一切的语文改革都应当指向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
调查与对策:本课题主要采用的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分析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根据不同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
(二)、理论依据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4、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5、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2009年丁玲学校招生考试课外阅读牵涉量广,学生棘手。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五年级语文组通过思考,反复琢磨,决定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方法,自主吸收,加工信息,获得主体感受,有效地弥补课外阅读的不足,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并以阅读促进写作。以达到课外阅读不是“课外”,而是语文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五: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我校五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内容:
1、调查我校五年级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耽误学习成绩”的看法,并能亲子共读。
3、研究留守儿童读书方案,让留守儿童有效的读书。
4、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保障学生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需求。
5、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6、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 掌握适宜自己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设计
研究准备阶段(200
9、9~200
9、10月)潜心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阅读相关文献,搜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并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4月)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状况,收集系列数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1)优化环境,营造阅读氛围(2)创造条件,促进阅读(3)介绍方法,指导阅读(4)开展活动,推动阅读。
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5月~2010年7月)概括整理研究成果,通过学习研究的经验总结,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设计
问卷调查法:深入家庭,学校班级,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科学客观地记载,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目标。
行动研究:针对不能有效地课外阅读的原因,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科学地制定研究方案,及时了解阅读效果,不断地归纳总结,深入研究,构建适合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模式。
实验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创办班级读书角,开展课外读书沙龙,亲子共读等多种形式的课外读书活动,通过实验前后学生语文学习以及其它学科成绩的变化,教师要找到切实有效地阅读指导方案。
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高年级个别同学无读书习惯的和留守学生进行了解分析,制定有效措施。
文献法:通过一些经典书籍,名人格言,课程标准,为学生阅读提供正面教材,也为课题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现状,为要课题提供借鉴。
七、预期成果
以这次课题为契机,认真研究适合五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模式,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