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4年级的心理特点是怎么样?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1-21 22:30:07

导读: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二、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三、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则表现为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思维依靠具体形象材料进行,情绪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需加强,活动依赖性强,爱抚的需要迫切,喜欢交朋友等。如下为有关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4年级的心理特点是怎么样?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他们一般有以下心理特点:

一、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具体办法可以讲一个名人、伟人艰辛的心路历程的故事。组织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长过程的影片,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二、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这说明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首先教师要有表率作用,同时注意培养一些学生,尤其是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然后形成班级核心,借以影响全班。为引导他们理智处事还需要开展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用理智控制情绪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故事材料,也收集“因感情冲动而造成终身后悔”的反面故事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教育。

三、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矛盾。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为达此目的应着重注意从小事做起,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开展“决不迁就自己”的活动,一旦意识到某件事或行为不对,不管是多么强烈地诱惑你,也勇敢地说一声“不”。为解决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力差,造成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尝试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跟踪记录,把他们每一时段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指正。使学生逐渐自觉对照检查,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2、小学4年级的心理特点是怎么样?

2、小学4年级的心理特点是怎么样?

、 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

2、 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

3、 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在家中表现明显。

4、 神经系统较脆弱

5、 爱抚的需要迫切。仍有游戏的需要。

6、 喜欢交朋友,邻里的伙伴,同座的同学,给他东西吃的高年级学生,均可能成为朋友。朋友关系很不稳定。

7、 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

己。

8、 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逐渐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因作业、考试分数引起挫折的情绪不象中、高年级学生那么强烈。

3、儿童心理特点

3、儿童心理特点

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于辅导儿童绘画。笔者认为小学阶段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图式期

6、7岁儿童处于幼儿期向儿童期转变的阶段,大脑的发育已达成年人的90%,但在心理方面却仍保留着幼儿期的状态,想象力十分发达。他们把画画看成是一种游戏常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一过7岁,幼儿的这种特征就逐渐减少或削弱,渐渐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客观世界,在想象的同时,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那样去画。随着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增多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绘画创作达到高潮,进入儿童绘画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依靠直觉,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凭自己的记忆表达心绪和意象,造型的模式是这一阶段儿童画的一般特征,故称之为图式期。这个时期,特别要求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一味地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顺其自然充分给孩子自由,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把儿童喜欢画画的天性给扼杀了。

图式期儿童画的特点主要有:

1、X光线式的透明画法:常把看不到的内部和外部一块画出来 ,如同用X光线透视过一样。

2、感觉的强调与夸张:常把外界给自己的强烈感受,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

3、非凡的想象力:把可能发生的与目前不可能发生的事随意组合,使他们的绘画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4、随心所欲的色彩表现:儿童画色彩是不受物体固有色限制的,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抒发情感。

二、写实倾向期

由于儿童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变化,观察能力的提高,判断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于前一个阶段,他们开始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并进行探索,对幼儿时期深信不疑的童话、梦幻开始发生怀疑。对以前自己常采用“古怪”的、“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持否定态度,对过去画的那些不合比例、不真实的画表示否定。他们对儿童画表现的天真、幼稚并不喜欢,更羡慕比自己大的孩子以及成人的绘画,对绘画的空间知觉有了较大进步,开始由平面的空间思维向立体的空间思维过渡,故称为写实倾向期。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画开始追求真实,致使他们那些感人的童趣创作逐渐消失,对绘画的兴趣趋于淡漠,个别甚至视画画为额外负担。这个时期要使儿童的绘画兴趣如同图式期时那样浓郁,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和审美意识,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他们画出的作品能抒情达意,这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才会有增无减。

写实倾向期儿童绘画的特点主要有:

1、从线到面的认识:开始用地平面表现,不再把物体看成简单的平面形,而是通过立方体的各个面表现物体的体积感。

2、近小远大的空间样式:画面虽然不能产生向纵深延伸的视觉效果,但却能突出主体物的形象。

3、表现遮挡关系:近处物体遮挡一部分远处的物体,在画面上产生了物体的遮挡关系。

三、写实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在生理上已进入少年期,在心智发展方面,已渐渐接近成年人。从思维发展来看,已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高级形象思维发展,并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从绘画的角度看,其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等都比以前两个阶段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由于多年的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教育与影响,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都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随着鉴赏能力的提高,再加上手脑的生长发育日趋成熟,儿童在绘画技法上已体现出由易到难的转化,绘画时极力想画得像,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写实能力,故称之为写实期。当然,写实期中的一部分人因为绘画兴趣淡薄,绘画时极力想画得像,而进步却不令人满意,同时又缺乏自信心和耐心而转移兴趣,进入绘画的抑制期。这时,教师就要选择一些他们喜爱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表现方式进行训练,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写实的技能技巧,以便使这一部分人顺利地度过抑制期。

写实期儿童绘画的特点主要有:

1、表现透视现象:开始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画法表现周围景物的空间深度。

2、表现明暗变化:能用明暗色调代替线的绘画来表现物体的立体空间关系。

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城乡经济和教育差别悬殊,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亦极不平衡,各个阶段的年龄界限也并非是绝对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辅导中只有因人而异,才能真正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

4、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4、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儿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适应集体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看来讲,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道德意识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意识是掌握首先原则或信念;道德行为是将这些原则和信念在一定场合付诸行动的能力。

一、 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掌握道德原则和信念是道德意识形成的标志,从小学阶段开始,儿童开始具备了自觉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准确的理解。

2、 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的制约。

二、 道德行为的发展

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属于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特点是符合社会提倡的模式,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很少采取单独的主张。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道德意识与行为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但是其中还有这样一种规律,即儿童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随年龄增长,逐步会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儿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适应集体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看来讲,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道德意识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意识是掌握首先原则或信念;道德行为是将这些原则和信念在一定场合付诸行动的能力。

一、 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掌握道德原则和信念是道德意识形成的标志,从小学阶段开始,儿童开始具备了自觉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准确的理解。

2、 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的制约。

二、 道德行为的发展

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属于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特点是符合社会提倡的模式,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很少采取单独的主张。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道德意识与行为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但是其中还有这样一种规律,即儿童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随年龄增长,逐步会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分析小学生言行不一致的原因,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模仿、出于无意、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行为表现、只会说不会做等等。针对小学生这种言行不一致、言行脱节的问题,教育者应该做到正确了解儿童的内心情况和体验,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应该一味地责怪、惩罚。 从总体来分析,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在幼儿期,儿童没有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标准,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来自家长,家长说对的,儿童也会倾向于说对;家长说错,儿童也会倾向于说错。

②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比如两个孩子都打碎了碟子,一个是因为帮母亲做事,打碎了三个碟子,一个是因为偷吃零食,打碎了两个碟子。在让儿童做道德判断时,儿童会认为打碎碟子多的那个孩子错了。

③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还带有很大的表面性、具体性,并易受情境的暗示。因此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均缺乏稳定性。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4717.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