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和健康的本质是什么_
导读:本文讨论了人品的含义和特征。人格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独特模式,其中包含了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道德品质、法律地位和文学意义,并且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如下为有关人品和健康的本质是什么_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什么是人品?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①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公民人格平等,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 ②在心理学上,即“个性”。 ③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卑下|高尚的人格。
人格的定义和特征:
①一般意义上讲的人格是人的品格操守,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是人生格局养成与操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人格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从格物到正心,是人生格局的养成阶段;从修身到平天下,是人生格局的丰富阶段。整个过程是人格养成、丰富、消亡的自然过程。
②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
③人格养成是根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对十六岁、即将成人的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形式。日常生活里我们所说的人格包含了许多含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与伦理、道德相对)、法律上的指一种资格(与权利义务有关)等等。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稳定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3、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据此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在心理学上将人格定义为: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2、健康是什么?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4、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道 是一种需要遵循的法则和轨迹,是有形与无形的有机结合。德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而且又广泛存在的东西。德早于道 ,自盘古开天,人类伊始,先以德治天下,如:尧、舜、禹以禅让而制天下。而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有了剩余,这时人就有了私欲,这时人们有了私心就没有了德,德就不能用来治理天下。这时就产生了道 ,用道治理天下---开始用一些多数人必须遵循的法则来约束大家。伴随时间的流逝,大多数人已经不能遵循这些法则---道也没有了,就出现了法,至此道德也就沦丧了,法大于道德,人们自然就没有道德了。法制社会要求人人都要讲法,道德自然就没有了,仁、义、礼、智、信也没有了,道德又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轨迹,所以提倡人人要讲八荣八耻其实就是在讲道德-----因为大多数人都缺的是德了 道德是一个人人品的测量
一个人有无道德观,都是人的本性所赋予的
5、如果说道是客观规律,那么德是什么? 为什么要把道和德组成一个词?
客观要求,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在不断进化,于是产生了利益的不同分类,人们于是共同制定了绝大多数人同意的规范,于是,约定俗成的把它叫做道德,以为它不仅是客观的要求也是自我约束的要求,是外在和内在的结合体!!
6、什么是心里健康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8、现代社会为健康赋予了新的含义 它包括什么 什么以及什么的良好状态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健康
9、成为有道德的人有什么好处?
养德最基本的是自觉按社会规则来行事,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养德的最高标准是具有有真、善、美的高尚情操,把培养各种优秀品质作为自己的一件大事且努力一生,不断追求,积极进取,善于调动自身的能动性,做利人类、利社会、利人又利已的事,而当一个人在进行自认为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过程中,或者当他看到行为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有益的效果时,就会体验到一种愉快,这种愉快就叫道德愉快,道德愉快有减轻和消除任何精神痛苦的作用,道德愉快对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信心、勇敢、坚韧不拔和乐观进取等优秀品质的坚实基础。道德健康是人的健康之首,也是社会文明之根。同样,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自身素质和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健康的心理,标准有许多条,但最核心的是两条,即会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和人格完整稳定。善良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养生的营养素,古今中外养生学家都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的灵魂,有关长寿老人的研究也表明长寿者多是敦厚、为善之人。善良的行为,可引发道德愉快,一个人坚信自己活在世上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一种精神鼓舞和精神力量。
有道德修养的人能把社会的规则规范变成个人的内心信念,自然而然的根据自己的判断取舍自身的行为,不会让别人的态度操纵自己的情绪。感受到的不是烦恼和压抑,而是高度的自尊和自信。
10、道德教育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吗?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不过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德育主张的是把人教条化,心育是主张寻找自我。侧重点不同。不过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心理健康课,主要是教材教案的稀缺,心理健康课不是简单的团体活动而是应该成系统的教学。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