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活,讲解员应有的礼仪是什么?
导读:本文讨论了生活的不同定义以及讲解员应有的礼仪。生活被不同的人视为不断需求和收获的过程、像果盘中盛着的失落和洋葱让你流泪,也有些人将其视为由无数烦恼组成的念珠。讲解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熟悉文物和博物馆基本知识、掌握社会基本知识和学科知识,并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和仪容仪表。此外,他们还应该能够了解和尊重不同观众的需求和背景。如下为有关什么是生活,讲解员应有的礼仪是什么?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什么是生活?
什么是生活?
对于这个简单而又复杂、平凡而又特殊的问题,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解说:有人说,生活是不断需求的过程,而非享乐的过程;有人说,生活像果盘中盛着的收获与失落;有人说,生活就像洋葱会让你落泪;还有人说,生活是由无数烦恼组成的念珠……不同的人对生活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人生观,对生活的感悟也不同。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人们都猜:这是一面镜子!但有一个人却不动声色地回了这么一句:这是生活。
所以说:愁眉苦脸的生活倒不如爽朗乐观地看生活,这样生活肯定阳光灿烂!
2、讲解员应有的礼仪是什么?
一是职业道德,思想品德。讲解员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率先垂范的典范。
首先要培养讲解员的爱国主义意识,能明确政治方向,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自尊;其二要培养讲解员认真学习、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讲文明,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其三,要培养讲解员具有观众至上的服务理念,能积极维护观众的合法权益;其四,培养讲解员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热爱观众的情感品质,能主动、热情、耐心、细致服务于观众。
二是专业知识。
讲解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知识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讲解员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各方面的知识。首先是要非常熟悉文物、博物馆基本知识,掌握本馆陈列内容及相关展品的背景知识。其次是要掌握和熟悉社会基本知识(天文地理、史料传记、宗教风俗等)和学科知识(语言学、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除此之外还要了解、掌握与博物馆或社会发展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政策和当前社会动态。
作为外语讲解员或哑语、方言讲解员应该要熟悉与该语言有关的基本知识,民俗风情等知识。
三是专业技能。其一,要加强语言的训练。其发音要标准,语言要规范;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较强,达到观点鲜明,内容准确,言简意赅,系统完整的要求;更要史物结合,注意声调节奏,追求有亲和力、声情并茂的讲解效果,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因人施讲,会针对不同职业、民族、年龄、职业、性别、文化水平的各种观众,组织不同的语言。
有能力的要尽量掌握或熟悉一门外语,特别是外语讲解员、哑语和方言讲解员更应灵活的运用语言,结合实际有效的表达。此外,在运气发声、嗓音保护等方面加强培训,使讲解员具有音质优美、吐字清晰、声音宏亮的语音语貌。其二,要加强仪容仪表、礼仪礼节方面的训练。熟悉服饰的搭配,及外表的修饰,可以学习化妆的基本知识。
讲解员的一颦一笑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行为举止、手势运用和讲解棒的运用要规范,适时,准确,待人接物符合礼仪的要求。此外,还要熟悉不同的民族、国家礼仪礼节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其三,熟悉和参与讲解词的写作,可以在写作过程中提高讲解员对陈列内容的理解,提高文字水平。其四,可以全方位培养讲解员的综合能力,能唱、会跳的讲解员有利于促进讲解服务的持续提供,同时也利于讲解员自身的提高。
3、开格子店一般需要多少资金?
首先解释启动资金的问题:
格子铺和普通店铺不同的是不需要自备资金备货,所以无需准备进货资金,余下的基本都是店面转让租赁以及装修所需的资金了。
具体的店面转让费,各地区不等,即使同一城市不同地段也差异很大,再者,不同面积也有很大差异,只能给个大概数,约莫1万到五六万之间吧,这个需要自己考察一下。
当然如果能租到不需转让费的店面,就可以节约这部分资金了。
房租的问题,和转让费类似,好的地段傻高,便宜的又地段不好,一般来说30平米以内的门面房,月租金在2000到4000之间应该还可以接受,再低的不能保证人流量和消费水平,太高的又会导致经营困难和经营压力太大。更大面积的门面,租金肯定更高,但是在这个水平内的应该还可接受。
启动阶段,一般至少要准备4个月的租金(交3押1),如果能准备6-7个月的更好,因为有些房东会要求一交半年。启动资金的租金部分总额自己算吧。
再者是装修费,30平米的店面,装修费准备1万到3万应该差不多了,太少的投入会拉低档次影响顾客选购体验,太多的投入也没必要,毕竟不是卖古董、金银钻石或品牌服饰等高价位的商品。
装修资金主要会消耗在门头、墙面、顶、地面、格子和灯光上面,墙面地面和吊顶部分看门面房的原始状态,如果差不多就可以省下来,而门头、格子和灯光是必不可少的投入,而且随着材料选择差异成本也差异很大。高端点的还要配备空调。
我们姑且现有格子店的平均状态计算,转让费约需2万+,房租约需3000×4=1万2,装修约需1万5+,总体下来需要4万7+,备5万应该可以启动一个差不多的格子店了。
(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再来说需要办什么手续的问题:
开格子铺,有门面营业,肯定要面对工商和税务,一个是营业执照,一个是缴纳地税国税。
营业执照方面,肯定不能按实际业务办成格子出租,那样会比较或者说非常麻烦。
应当按照一般店面办理商品销售类执照,至于经营范围,因为不同于普通店面那么单一,所以尽量多申请几个范围,比如饰品、服装服饰、工艺品、文具、等等,多多益善但不可能全面被批准,多磨下嘴皮。性质方面,办成个体工商户即可。
税务方面,自然按照个体工商户征税政策办理,一般都是固定税,而不太可能办成按营业额收税。
固定税就是每月固定国税多少钱、地税多少钱,这个税费高低,应该和周边店面平等,打听一下即可心理有数。有残疾证的好像能够减免税,但具体减免那个税种,忘了。
国税地税加起来每月千元上下或以内。
先办营业执照再办税务登记,他们会自己上门。
其它方面,因为不涉及食品制作和销售,卫生防疫方面可免。但可能会有环卫三包之类杂项,找上门再说,都是小钱。
4、怎样帮助残疾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特殊需要?
“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教育要面向全体。”相信每位教师都对此耳熟能详,领悟在心。可面对那些特殊、特特殊的学生时,却令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筹莫展。
下面是我班一个孩子的部分表现: 课堂上,其他学生都坐在座位上听讲,而他却趴在桌子上做其他事,老师说也说不好,就是不来听你,甚至在上课的时候随意在教室走来走去。 作业他是经常不及时上交的,班里的孩子几乎都被他打过,考试也都不理想。每次没有办法请家长来时,听到父亲的唉声叹气,看到母亲的眼泪,只好反过来安慰他们。
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听之任之——有时影响到教学无法正常进行;重点教育——可要教那么多学生,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到底该怎么办? 我在一次外出听课的时候,那是二年级的课,老师多次表扬一个学生:“看,他坐的多好呀。”(其实不如其他同学);“看,他读书多认真啊!”(其实他在边玩边读书,老师把他手中的笔拿开时他还瞪了老师一眼,不过还是静了一会儿。
);“他今天发了好几次言了,我们是不是该鼓励他?”(其他孩子给予热烈的掌声,他却是爱理不理的样子。)……下课后,我向校长询问,为什么老师多次表扬这个学生,校长高兴地说:“今天他的表现确实该表扬,你不知道,他是我们学校里最特殊的孩子了……只要稍不留意,他就会惹麻烦。
”我问:“老师还要教其他学生呀,怎么顾得上时刻看着他一个人呢?”“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管,而是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帮助他们,教育他们。我们要求每一个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规范他们的行为,课间和中午休息时,我们都安排了科任教师包括校领导值班,轮流看护他们,对他们的特殊行为及时引导帮助,同时,每个星期都会安排他们进行一次心理辅导,就像这个孩子,现在要比他刚入校时的表现,不知要好多少倍呢。
” 店口二小 屠佳汝 校长的一席话令我深思,特殊的学生的教育确实不应该仅仅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教师的精力,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能力方面,都需要多方面协调,也需要互补,同时,对待特殊学生仅仅靠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更需要我们去总结经验教训,学习思索,作为一门课题好好研究。同时,教育部门是否能组织专门的机构给予这样的孩子适时科学的帮助,这样,让每个孩子包括特殊的孩子得到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5、怎么过才算快乐
快乐是我们每天的阳光,快乐就是自信,快乐就是勇气,快乐就是心胸开阔。这几天我也很烦恼、很忧愁,我也想要快乐,我发现,我之所以不快乐,是我至始至终都在为自己考虑这考虑那,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少为自己想一点,就不会有什么事可以使你难过,学会敞开心胸吧,生命只有一次,若是在忧愁中度过的话,你甘心吗?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态度。善于抓住快乐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快乐。
一直以为感受快乐是件很困难的事,那是一种灯火阑珊处的境界。经过岁月的流年以后,才明白,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心灵有所满足、有所慰藉就是快乐。
健康的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镜子笑一笑吧。。。对生活多一点希望,少一点要求,你会发现,要过得快乐,是如此的简单~~
6、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具体地讲就是人与人相互提供产品或服务。
从表面上看,人际交往活动在形式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时间上是随机发生的,在内容上是零碎繁琐的,在对象上是瞬息多变的,似乎不存在任何确定性和规律性。事实上,人际交往是商品交换的广义形式,它同商品交换一样遵循着“等价”的基本原则,而这个“等价”原则一方面需要借助于社会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外部约束力来维护,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于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所产生的内部引导力来维护。
一、人际交往的客观动机与基本原则
上一节在分析商品交换的客观动机与基本原则时,并没有对商品交换的对象以及商品交换的内容做特别的规定,货币在这里也只是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或交换媒介,因此完全可以将商品交换的客观动机与基本原则推广应用于人际交往的所有领域。
人际交往的客观动机:人与人进行交往时,双方都希望自己得到的使用价值大于付出的使用价值。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人际交往总是以双方的成本价值为基础,实现等价交换。
几点说明:
1、人际交往的主体是广义的,包括个人、集体与国家,因此人际交往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等具体形式。
2、人际交往的内容也是广义的,包括商品交换、思想交流、劳动服务、互助合作、劳动与娱乐等。
3、人际交往的主体关系也是广义的,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等。
4、人际交往的领域也是广义的,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等。
5、人际交往的等价方式是广义的,包括正值等价与负值等价,即对方如果使自己遭受了价值损失,自己将会设法使对方遭受同样程度的价值损失。
二、商品交换与人际交往的不同特点
为了生存与发展,人与人除了需要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外,还需要进行各种非商品的生产与交往。
所谓非商品,就是指那些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暂不具备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条件的事物。商品交换可以看作是人际交往的特殊形式,这两者各有不同特点,分别反映了人际间的不同影响方式和作用方式,适用于不同交往场合。
(一)商品交换活动的一般特点。
1、交换对象的高度单一性。商品交换时,出售物的商品形式总是单一的,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形式也是高度单一的。
2、交换内容的相对清晰性和确定性。
商品交换活动的内容一般比较清晰,商品交换时两种商品的比例关系也相对确定。
3、交换程序的规定性和严格性。商品交换过程中,从选货、开票、付款、提货都遵循着严格的、规定的程序。
4、交换时间的同步性和短暂性。商品交换时,交付商品与支付货币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而且交换时间通常比较短暂。
5、交换约束力的高强性和刚硬性。
用以规范商品交换活动的约束力主要法律、规章、条例等,一般来说,这些约束力的约束强度大、启动速度快、约束漏洞少,不受人的心理因素和地域因素的制约,但灵活性较差。
6、交换主体的狭隘性。商品交换一般只发生在货币拥有者和商品拥有者之间。
(二)人际交往活动的一般特点。
1、交往对象的广泛性与多样性。
人际交往的具体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即一方可以“出售”所有形式的事物,另一方可以用所有形式的事物进行“支付”,只要这些事物含有对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特殊情况下,如果人“出售”的是含有负使用价值的事物,那么他将得到“回报”的也是含有负使用价值的事物。
2、交往内容的模糊性和多变性。人际交往的内容一般比较模糊而且复杂多变。
例如,人与人在生活上的相互关心与体贴,在精神上的相互鼓励与安慰,在工作上的相互支持与帮助等。
3、交往程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人际交往活动一般没有严格的规定程序,都是根据双方的具体需要来灵活确定,主要以便利、快捷、高效为原则。军事战争、外交活动、政治渗透、文化交流、思想沟通等都是人际交往的具体形式,有着复杂多样的运行程序。
4、交往时间的异步性和持久性。
人际交往可以跨越较大的的时间距离,即一方在做出“贡献”后,往往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回报”。
5、交往约束力的宽泛性。规范人际交往行为的约束力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力量,既有强度大、启动快、作用时间短的军事暴力,也有强度小、启动慢、作用时间长的文化感染力和道德规范约束力。
6、交往主体的宽泛性。
人际交往可以发生在亲戚、邻居、同事、朋友(或敌人)、家庭成员甚至陌生人之间,其交往规模往往取决于两者关系的亲疏远近、信任程度以及两者利益互补性的强弱。人类最基本、最显著、最深刻、最广泛、最重要的人际交往是夫妻交往,其次就是父母子女交往。
三、人际交往等价过程的特点
与商品交换的等价过程相比,人际交往的等价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多次交往的累积等价。
人际交往一般不是一次就能顺利地实现其等价,往往需要经过若干次数。例如,人并不是每次做好人好事多能得到善的回报,但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会“善有善报”;同理,人并不是每次做坏事多能得到恶的报应,但只要长此下去,最终会“恶有恶报”。有时也存在“以怨报德”和“以德报怨”的情况,但这是个别的、暂时的。
2.多内容的累积等价。
人际交往一般不是经过单一形式的使用价值交换就能顺利地实现其等价,往往需要经过多种不同形式的使用价值交换才逐渐实现其等价。例如,如果你救过我的命,那我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千方百计地为你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来偿还所欠的这份“人情债”。
3.长时间的累积等价。人际交往一般不是在某一瞬间就能顺利地实现其等价,往往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如果你今天帮助了我,那我就会设法在明天帮助你;如果你在我生日时送一件礼物,那我就会到你结婚时还一件礼物。报仇(或报恩)过程也是人际交往实现负值等价(或正值等价)的过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说高层次的人可以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来实现人际交往的负值等价。
4.多层次的累积等价。人际交往一般不是在同一层次的使用价值交换上就能顺利地实现其等价,往往需要在多个层次的使用价值交换上才逐渐实现其等价。
例如,如果你在物质上帮助了我,那我就会设法在精神上帮助你;如果你在经济上关心了我,那我就会设法提高或维护你的社会声誉。
由此可见,人际交往的等价过程通常是一个大范围、大跨度、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等价过程。
一般的人际交往虽然在局部意义上不等价,但在全局意义上可能等价;在暂时意义上不等价,但在长期意义上可能等价;在单次意义上不等价,但在多次意义上可能等价;在物质交往意义上不等价,但在精神与物质的总体意义上可能等价。正是由于局部意义的不等价,人们很容易错误地认为人际交往通常不遵循等价的基本原则,似乎卑鄙的人总是占便宜,总是“付出的太少,索取的太多”,似乎高尚的人总是吃亏,总是“付出的太多,索取的太少”。
事实上,有两种高层次的价值是人们在计算高尚的人的索取量时最容易忽略的: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区分一个人的品质高低,不在于看他是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遵循等价原则,而在于看他在什么价值层次上遵循等价原则,是否考虑了高层次价值的索取与付出。同理,衡量两个朋友的友谊是否高尚,不在于看他们的交往是否遵循等价原则,而在于看他们的交往在什么价值层次上、多长时间和多大空间范围内遵循着等价原则。
四、人际交往的情感引导
人际交往的等价原则,一方面通过社会的道德与法律等方面的约束方式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个人的情感引导的自律方式来实现。用以维护人际交往等价性的情感引导,可分为正向情感引导和负向情感引导两种基本方式。
1、正向情感引导:是指当自己付出的价值大于对方付出的价值时,人将形成一种特殊情感用以引导自己在今后的交往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索取,直到完成等价过程,如自豪感、傲慢感、施恩感等。
当人具有这种情感时,往往态度比较傲慢,喜欢对对方指手划脚,乐于接受对方的称赞,难以接受对方的批评,心安理得地接受对方的回报。
2、负向情感引导:是指当自己付出的价值小于对方付出的价值时,人将形成一种特殊情感,用以引导自己在今后的交往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补偿和回报,直到完成等价过程,如内疚感、羞愧感、不安感。
当人具有这种情感时,往往态度比较谦虚,容易容忍对方的缺点,接受对方的意见,服从对方的安排,维护对方的利益。
五、人际交往等价性的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总是趋向于等价,但是客观上存在许多外在和内在的影响因素,使其偏离等价性。不过,许多影响因素并不会在根本上否定人际交往的等价性,恰恰相反,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肯定人际交往的等价性。
1、供求关系。
它是影响人际交往等价性的主导因素,它反映了各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当某一事物供不应求时,人际交往的比例关系要大于其价值成本的比例关系;当某一事物供过于求时,人际交往的比例关系要小于其价值成本的比例关系。从表面上看,供求关系的这种影响干扰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恰恰相反,是为了引导人们把价值资源投入更合理的生产领域或消费领域,从而确保人际交往在更大的供求关系的变动范围内实现其等价性。
2、政治与经济制度。它是影响人际交往等价性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反映了社会不同阶级、阶层、民族、行业、性别、信仰等之间的利益矛盾。社会是一个有众多变量的复杂系统,为了确保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需要制订一系列的经济与政治制度,来调节和控制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
当制度有利于维护和发展一部分人的利益时,就意味着这部分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享受着优惠性待遇,另一部分人则享受着歧视性待遇。从表面上看,经济与政治制度干扰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恰恰相反,是为了引导人们综合考虑和协调不同阶级、阶层、民族、行业、性别、信仰等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确保人际交往在更大的主体角色变动范围内实现其等价性。
3、伦理道德。
它是影响人际交往等价性的又一重要因素,它反映了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例如,正常人在与残疾人进行交往时,总是应该多付出一些而少得到一些,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行为;青年人在与老年人或儿童进行交往时,总是应该多付出一些而少得到一些;富人在与穷人进行交往时,总是应该多付出一些而少得到一些;等等。
从表面上看,伦理道德干扰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恰恰相反,是为了引导人们充分考虑各种社会风险价值对于人际交往的影响,从而确保人际交往在更大的主体利益变动范围内和更高价值层次上实现其等价性,因为所有社会成员在任何时候都有成为残疾人的可能性,对于残疾人的这种“特殊待遇”可以看作是正常人的一种伤残保险金;所有社会成员都需要经历儿童时代和老年时代,对于老年人或儿童的这种“特殊待遇”可以看作是青年人的一种特殊的养老金或保幼金;所有富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成为穷人的可能性,对于穷人的这种“特殊待遇”可以看作是富人的一种特殊的财产保险金。
7、群体消费的有那些
我国居民消费群体的分析与研究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不同消费群体之间的消费与投资倾向已发生较大变化,了解目前各消费阶层的构成、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及投资去向,对于把握国内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开拓市场将起到—定的作用。
不同消费群体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一)城市与农村两大消费群体的消费差距继续扩大。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差距倍数扩大了16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收入和社会福利情况,收入差距更大。从净增额看,2001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2366元,净增113元,城镇居民净增580元。
城镇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的净增总额比农村居民高出4.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生活消费支出比率扩大到3:1。 (二)城镇居民之间特别是高低收入群体消费差距悬殊。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至2000年的0.32。
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户均年收入13311元,占10%的最低收入户年收入只有2653元,差距已由1992年的3.26倍扩大为2000年的5.02倍。从收入增速看,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增速呈阶梯式格局,即收入越高的增长越快,中等偏上收入组以上的收入增长均快于全国平均增速。收入差距相差悬殊,意味着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购买力出现严重的分布不均。 (三)农村居民之间消费群体的消费差距扩大。
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按纯收入进行五等份分组,2000年最低收入组农户和较低收入组农产人均纯收入分别是802元和1442元,比上年下降了6%和0.6%。中等收入组农户、较高收入组农户和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是2023元、2768元和5198元,分别增长了1.6%、3.3%和6%。 不同层次收入群体消费状况 (一)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
这一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首先是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这部分人群中,女工多、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三是进城的农民工。四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工资水平非常低。
低收入消费者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为2500—5000元,其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由于收入水平越低,消费需求相对就越高,所以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将对促进整体消费带来较大效用。 (二)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
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者家庭年人均收入一般在5000到25000元之间,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略有结余,但是受近几年体制改革的影响,消费倾向下降很快。而且这一消费群体的家庭占到城镇家庭总数的60.98%,收入占到居民收入总数的58%,是我国消费的主体部分,他们的消费行为对我国整体消费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对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启动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启动的成败。
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资料显示,目前中等收入消费群体占据较大比重,处于“多收少支”和金融资产积累阶段。这部分居民属温饱型消费群体,其基本的消费需求已经满足,正积聚资金向更高一层的消费提升。但由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的集中推进,使这些居民预期支出大增,有钱也不敢花,即期消费变得缩手缩脚,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大量的购买力沉淀下来,以获得“未来安全”需要。
目前在城市居民中仍有相当—部分消费者抱有中长期的消费行为。 (三)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生活宽裕的高收入居民十分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倾向也出现明显变化,投资意识日益高涨。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高收入居民,在消费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期盼消费,教育、文化、通信、保健、住宅等成为消费热点,追求时尚化与个性化日趋明显。
2002年,25.6%的高收入家庭准备购买通讯设备(包括电脑),19.9%的高收入家庭准备购买贵重家电,14.4%的高收入家庭准备购买住宅(包括装修、家具),12.8%的高收入家庭准备购车。另有16%的高收入家庭准备投资股票,6.1%的高收入家庭准备投资商业和服务业。
农村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消费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除个别的仍十分贫困地区以外,经济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消费层次: 一是温饱型消费,人均年收入在1000-2000元,占调查家庭总数的30%左右(1998年统计)。这部分家庭整体生活已进入温饱阶段,消费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边际消费倾向强烈,对各类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呈数量扩张,但由于购买力有限,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中部小部分地区以及东部少数地区。 二是温饱向小康过渡型消费,人均年收入在2000-3000元,占调查家庭总数的50%左右。
整体生活水平处于温饱向小康过渡阶段,对消费品的需求已由数量扩张过渡到质量提高阶段,具有—定购买实力,消费观念处于由农村向城镇转化阶段,对日常消费品、生产资料以及家电产品的需求已开始对品种、质量、品牌、档次表现出明显的关注,但要实现消费能力的升级还需要一定时期的积累。主要集中在中部大部分地区、东部和西部部分地区。
三是小康型消费,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0%左右,多分布在东部大部分地区、中部小部分地区和西部少数地区。这部分家庭整体生活已步入小康,由于其手持现金和存款已具有满足消费意愿的能力,因此传统的生产生活消费品基本饱和,特别是住房消费大多已经完成,消费热点开始向家电产品转移,消费结构的升级愿望强烈,消费观念明显趋向城市化。
而占农村家庭总数5%左右、年收入超过30000元的富裕家庭,已开始消费大屏幕彩电、家庭影院、电话、空调、微波炉等高档商品。 分层次促进居民消费 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高收入群体:科学引导促进大额消费。应建立相应的消费环境和投资环境,引导这一群体消费,吸引投资。
尽量促进他们在旅游、文化以及大件物品上的消费,关键是丰富其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品位,引导其消费方向。如开发适合这—群体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项目,减少对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的行政性干预,同时积极改善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最终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二)中收入群体:改善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对于这一层次的消费群体,刺激其消费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
其一要给他们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信心,其二要尽快出台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改革的明确方案,对未来的支出状况更加明朗,从而改善心理预期,增加当期消费。对于中等偏上收入者可以以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人首先购房、买车;对于中等收入者可以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对于中等偏下收入者可以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三)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
政府可以考虑以税收和补贴方式调整收入分配,增加低收入水平居民的补贴,加大对低收入群体扶持的力度。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对失业(下岗)人员的补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等。 (四)农村居民:增收减负。对于大部分农民而言,收入水平低是制约其消费的主要原因。要增加消费,增加收入是关键。在当前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其他产业吸收第—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副业之外的收入有比较大的增长。
同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通过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从而使居民的各种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以带动经济发展。
8、残疾人大学生求职为什么如此难
1、来自社会上的歧视,给他们带来了多年的刺痛。“由于身体有残障,去一个大公司面试,招聘方不愿意要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同事坐在一个办公区,有碍公司的整体形象”。
2、很多用人单位并不喜欢接受像他这样的人,即使有能力,也怕日后有麻烦,要多花冤枉钱。“把残疾人看作残废人现象已是大多数了,尽管官方有相关的政策,用人单位必须提供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但在拿到优惠政策后,用人单位就会找一些借口将你调至低端岗位,在身心觉得疲惫的时候,只有选择自愿离开”。
3、现有法律中的许多条文仅是一些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惩罚措施在力度上显得单薄,无法对用人单位产生足够的督促和震慑作用。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