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浅淡対体罚学生的看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看待惩罚
导读:本文讨论了幼儿心理学中体罚学生的现象以及其与教师不体罚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而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和逆反心理则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违纪和违规行为。一些教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体罚学生,这不仅违背了师德,还可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一些专家建议,通过应用心理学中的强化和惩罚理论来调节学生行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文章还列举了行为矫正的常见方法,包括强化、惩罚和厌恶刺激,并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冷静引导学生,避免因为生气而采取过激的行为。如下为有关幼儿心理学浅淡対体罚学生的看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看待惩罚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幼儿心理学:浅淡対“体罚“学生的看法
诚然,现在教师体罚学生是一种违背师德和违法行为。然而下面的一些现象是否与它有关:
大家知道青少年自制能力差、思想不成熟,会犯很多错误,教师只能对其进行说服教育,有时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不良习惯逐渐养成,违纪、违规现象严重,甚至走向违法。
有的学生竟直对教师:“你能把我怎么样,你动我一下我就告你!”更有甚者竟然出现了学生打老师的现象。有些教师苦不堪言,出于好心,却因体罚学生受到处分,有些还被新闻媒体暴了光。所以一些教师只能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情:对学生的错误一说了之,不敢“深”管。
我不知道以上现象是否与教师不体罚学生有关,只是提出供大家讨论,以找出解决办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请你牺牲宝贵的时间留下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2、从心理学的角度如何看待惩罚
惩罚和强化都属于行为心理学的强化理论中的类型。它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所谓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先生等人提出的。
强化是能指使得行为频率增加的结果;惩罚是指使得行为频率减少的结果。
强化有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使得行为增加,例如老师通过表扬来增加学生按时交作业的行为;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使得行为增加,例如监狱通过减刑来增加犯人遵守纪律的行为。
惩罚也有两种类型,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减少行为频率,如,老师通过批评学生来减少学生迟到的频率;
负惩罚是通过消除快乐刺激来减少行为频率,如,家长通过减少游戏时间来减少孩子不做作业的行为。
如果在生活中懂得应用强化和惩罚,即能比较容易的控制周围人的行为习惯,并且也能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
3、谁对教育心理学比较精通呀?举例说明行为矫正的方法。。
主要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强化和惩罚,还有厌恶刺激。
针对教学而言,比如说孩子的一些行为不好,大人不想让他再有,就可以说,如果你做了,你就不能做什么事了,通常这件事是他很喜欢的东西,喜欢做的事,比如看电视,吃什么东西,等等,这就是一种负强化
4、心理活动的惩罚措施有哪些?
这个心理活动是指什么呢?是一群人在一起做活动,要在活动过程中实施一定奖惩吗?一般的惩罚有表演节目、针对性演讲两种形式。
表演节目一般是唱歌跳舞才艺表演、技能表演等,针对性演讲,就是让被罚者给规定题目做即兴演讲,其实这个也很锻炼人。 这个往往是自己界定的,如果是单对单的话,可以与患者商量。
举个例子:对于中学生成绩与上网时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约定,在完成作业且正确率为80%以上,可以得到每天40分钟的上网时间,超过则增加到1小时,在60%只有25分钟时间,再少于,则没有上网时间。
如果一周内,作业完成情况都良好,周末每天可以增加1小时间上网时间。(当然,这只是举例)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孩子犯错应该怎样惩罚教育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成年人如此,处于生长过程中的未成年人犯错误,更不足为怪了。那么,家长该怎样对待犯错的孩子呢? 两种基本态 不急不躁与不弃不馁 孩子所做的事,何为对,何为错,家长常常用自己的理解来作出判断。
其“标准”是什么,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家长常常不会多去思考,反思。因此,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家长最基本的态度应是“不急不躁”。因为生气而枉用评判的标准,因为急躁而导致家长情绪的失控,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委屈孩子的事例并不少见,动辄打骂孩子的做法更不可取。 与“不急不躁”相联系的,是“不弃不馁”。
一些家长恨铁不成钢而打骂孩子的做法固然不对,同样放弃对孩子的正常教育,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两者都不可取。 帮孩子分析犯错的原因 孩子犯错误,家长正确的方法是与孩子共同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一般来说,孩子犯错,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与兴趣追求有关。孩子自来到世界上,对周围的人或事无不充满好奇,产生兴趣。
这种需要,有时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或指点,但许多时候会被家长们的一句“烦死了,一边去玩”等不耐烦的话语拒之门外。有些孩子会渐渐丧失好奇心、求知欲,有些孩子往往不灰心而继续去追求他所希望了解的知识。不管怎样,在追求知识、追求成长、追求卓越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 2.与情商发展状态有关。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人之成才的多种因素中,智商(iq)占20%%,机遇占20%%,而情商(eq)则占60%%。在“情商”诸要素中,对自我情绪的把握能力,常常是其能否与同事、周围处理好关系的重要环节。因为孩子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情绪、意志力等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
而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又表明,九岁以下的儿童基本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也没有明确的责任感,对许多事物、现象无法进行合理的推理,包括何为“对”,何为“错”等是非观。因此,儿童的许多言行都具有形象性、直觉性,当然犯错率比较高。 3.孩子犯错误,成年人有责任。 (1)未处理好“指导”与“放手”的关系。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家长、老师等师长的悉心指导。
一些家长往往因为在成长中没有长辈的引导而照样长大,就以为自己的孩子成长也会这样,顺其自然。殊不知,现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与父辈们成长的环境不大一样,而且,随着独生子女周围环境的变化,今天孩子的生活环境不确定性甚至危险性大为增加。如果成年人不多加科学指导(注意,不是包办代替,管头管脚),孩子犯错的机率必然更高。当然,要正确处理好指导与放手的关系,是给每个家长的难题。 (2)指导未切合孩子的性格特征。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有的天生细心多虑,处事有分寸,有的孩子大大咧咧,粗心大意。对不同性格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显得十分必要。家长在指导时,要摸清孩子的性格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艺术处理 孩子的错误 与上述相联系的是,家长要学会艺术处理孩子所犯错误,并从中发现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做好转化工作。
1、冷静对待,艺术处理。所谓“冷静对待”,即前面所倡导的两种基本态度,永不放弃。
而“艺术处理”,指的是帮助孩子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置之不理以致将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认识与思维的素材白白扔掉。 著名科学家斯蒂文·格伦回忆自己两岁时所发生的一件小事,并认为这对自己走向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天,他试着从冰箱拿出一瓶牛奶。谁知瓶子太滑,脱手掉在地上,牛奶洒了一地。厨房的地板上成了一片狼籍,妈妈到厨房看到这种情形,没有责备,没有教训,也没有惩罚。
妈妈说:“你做了多么棒的垃圾!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一大摊牛奶呢!既然已经这样了,儿子,你愿意在我们打扫前在奶河里玩一会吗?”格伦玩了10多分钟后,妈妈和蔼地说:“孩子,你知道,不管怎样,你弄得一团糟,你得打扫干净。我们可以用海绵、拖把或者是抹布来收拾干净。你喜欢用哪种呢?”小格伦选择了海绵,和妈妈一起收拾起地板上的奶。收拾干净后,妈妈又说“今天我们做了一个失败的尝试,没能让你的小手抓住奶瓶。
现在我们到院子里,给这个瓶子里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抓得住。”格伦很快就发现,只要他两只手紧握瓶嘴的那部分,瓶子就不会掉了。 在母亲热情而艺术的引导之下,一个糟糕的事变成有趣的游戏,在游戏中,斯蒂文享受到乐趣,也受到了教育;泼掉的是牛奶,收获的是责任;扔掉的是垃圾,学会的是正确的方法。 2.为孩子的承认错误而喝彩。华盛顿小时候砍樱桃树故事就是一例。
3、防止“错误联想”式思维方式。
有一些孩子总不能顺利改掉自己的错误,尤其是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久而久之,则会产生“错误联想”式思维方式:比如不小心打碎了一只鸡蛋,就会联想如果这只鸡蛋是一只受精的蛋,即将孵化出一只小鸡,而这只小鸡又是一只母鸡,老母鸡会生更多的鸡蛋,如此联想,幻想中的损失就不仅是一只打碎的鸡蛋,而是一个个金蛋。结果,只能是越想越郁闷,越想越痛苦。
所以,对容易犯错误、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善于忘记过去的错误,用向前看的态度继续努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惩罚教育:适度而慎用。 即使要惩罚孩子,虑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必须是看清错误的性质与程度,一般的错误没有必要采用惩罚的方法。而对比如明知有危险却仍然继续去玩耍;极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等的孩子,不妨一试。
二是把握犯错的年龄,一般地说,适度惩罚应在五岁到十岁之间进行。其余年龄段不仅没有好的效果,甚至产生恶劣影响。三是必须与说服、感化教育结合起来。四是不能毫无限度、不择手段、不分部位乱惩罚孩子。惩罚要在合适的范围内,同时让孩子明确记住并尽力改正自己的错误,记住家长是出于关心爱护自己。
6、如何惩罚做错事情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阶段,调皮捣蛋,不听话很正常,孩子每天的任务似乎就是给大人制造麻烦,和大人对着干。其实那又有什么呢?孩子嘛,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来学习的,而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好他们,传授他们我们知道的知识,教导他们对与错,是与非,那么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只会做对的事情呢,我想我们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所做的事情就全部是对的,对与错是一个观念问题。
例子一,孩子打人了,是不是就要受到来自我们大人的体罚,如果孩子打人是因为他被别的小朋友打了之后的反击,我们是不是就要默认他的行为。
我是不提倡体罚孩子,而是提倡帮助孩子分析问题,让他们自己判断该怎么做?孩子打人,无论是先打人,还是被打后的反击,打人这个行为都是不对的。对孩子的教育和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自卫反击事件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区别的根本就是孩子没有分辨的能力,而成人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两个孩子自己告诉你事情的发生经过,如果你的孩子说,他打了我,所以我要打他,那么问问你的孩子,被打的感觉是什么,他会说痛,再问问你的孩子,当你打别人的时候,别人的感觉是什么,明白的清楚地告诉你的孩子,打人产生的最后结果都是痛,是你痛,或者是他痛。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们知道如何回答你,孩子也是直白的,他们都不想痛。
例子二:孩子没有理由的跑过去把小朋友推倒在地,看着小朋友坐在地上的样子发笑。
严肃地并且正视的对待他的错误。有的时候,孩子并不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一件错误的事情,是一件会伤害别人的事情,相反,他们会认为那样的感觉很好玩。要教育他,就要用严肃的态度来让他知道,那样欺负别人的事情绝对不好玩,而且会伤害到小朋友。
把孩子单独拉到一边,很严肃地看着他的脸,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知道这么做会伤害到小朋友吗?小朋友摔倒了,会不会痛,如果你摔倒了,你是什么感觉?你喜欢看到小朋友围着你笑吗?让他自己给你答案。
孩子通常都是避开你的话题而且变得很不高兴,这时候,谁是教育者,谁是被教育者,我们一定要小孩明白,我们才使主控方,无论你如何的哭闹或者发脾气,你一定要坚持住你的立场,让自己保持冷静,明白的把你的问题重复一次让他回答,他只有在回答的过程中才会思考自己做过的事情。
在以上的两个例子中,我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处理办法:
1,先告诉他们你的观点。
2,用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明白所做的事情。
3,在孩子不接受你的方法时,要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空间,让他们冷静和思考。
4,在家里的角落设置一个惩罚凳子,放上一个娃娃,可以允许他们和娃娃说话。
6,不论孩子对你的态度是否恶劣,一直都应该清楚的告诉孩子,你爱他,这份爱从来不会改变。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8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