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幼儿情绪安定愉快,怎样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导读:本文讲述了如何让孩子情绪安定愉快。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中身体健康、生活卫生习惯良好并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其次,父母要鼓励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优点,不把孩子和同学比较,尊重个体差异。当孩子出错时,父母要耐心听孩子的解释,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和调控情绪。此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生气或高兴的事情,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让孩子了解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作为孩子的榜样,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不迁怒于孩子。如下为有关如何让幼儿情绪安定愉快,怎样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如何让幼儿情绪安定愉快
一、健康(一)目标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二)内容与要求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稳定情绪呢?
打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
小孩子待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父母应该在家里为孩子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孩子从小就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其实这很简单,父母只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就可以给孩子带来积极、正面、愉快的感觉。同时,父母还要鼓励教育孩子。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以欣赏的态度赞美孩子,不要把孩子和他的同伴儿或同学比较,接纳孩子间的个体差异。当孩子出错时,父母不应该粗暴的斥责或打骂,应该耐心的听孩子的解释,以说服教育为主。
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和调控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一种本能反应,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恰当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那么家长应该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等等。
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讲讲自己生气或高兴的事情,鼓励孩子也讲出自己高兴和生气的事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分享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及时得到纾解。
另外,当父母发现孩子生气的时候,不要硬性压制孩子的情绪,等到孩子情绪平静后再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时不应该的。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水平,很多事情孩子都通过日常的观察了解到了。发现孩子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家庭对孩子的一生会产生的巨大的的影响,父母应该在孩子幼儿时期就承担起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安定的情绪。
2、怎样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孩子的学习多数缘于模仿,所以家长优雅的言语和举止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孩子无端发脾气,只要静静地面带微笑地看着他,等他闹够了闹累了停下来时,再心平气和地告诉他,要用怎么样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相信孩子很快就会改掉乱发脾气的坏毛病。
祝你们好运!
3、如何教会孩子调节情绪?
当孩子生气发飙或闷闷不乐时,父母千万不要也因而动怒,“你再哭我就打你”这样的惩罚,既无法制止,也无法让孩子学会如何疏导不良情绪。父母要懂得利用此机会,教孩子几招调节不良情绪的好方法,引导孩子适度发泄。
教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父母可以在孩子生气、难过的时候,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换个想法海阔天空。如果孩子陷入某种负面情绪里,通常是因为“想不开”,此时,父母可以带着他想些好事情,或引导他发现原来事情没有这么糟。
孩子能够学习用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进一步也就可以用有创意的方式,自己想办法解决困境。
放松心情玩一玩。压力经常是孩子心情不好的来源之一。可以教孩子做做伸展体操,或是用力画图、用力唱歌,让他体会这些“用力动作”对解除紧张情绪还是很有作用的。下回他就能有更多选择,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了。
4、怎样安抚孩子的负面情绪
朋友出差了,最牵挂她的,当然是那个超级黏妈妈的宝贝儿子。
第一天,小家伙主动要求来我们家打发时光,把自己投入到熊壮壮的新玩具中。第二天,我们到他家去,在他面前谁都不敢提“妈妈”两字。看到妈妈的一件衣服,他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说给我们听:“妈妈没衣服穿怎么办呀?”天黑了,他又说:“天黑了,妈妈看不见路了。” 而我,感动得快要和他一起哭了! 在那颗小小的心里,其实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妈妈。
可是,他已经在努力地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用大哭大闹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想念,以及自己内心深处那一份难言的不安。 与母亲分离,是许多孩子都难以承受的。和成人一样,孩子也会有许多负面情绪,比如被小伙伴欺负、受委屈、害怕黑夜等。 当孩子明显表现出这些负面情绪时,父母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安慰、劝导、解释等,可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
其实,安抚的最重要功能,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真的体会他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这样他才会接受安抚。 提供发泄的渠道 没有哪个父母喜欢孩子哭,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不许哭了!”“哭够了没有?” 其实,一个人在适当的情况下流出眼泪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本是无可厚非的。我小时候就是一个特别能哭的孩子,照老人的说法,就是“往死里哭”。为了一件不如意的事,哭上个把钟头很平常。
而大人对待我的办法,往往先是哄,然后是骂,最后就是不理不睬了。他们说:“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 其实,我每一次都不是因为哭累了才停的,他们永远都不了解我在整个哭泣过程中的感受。一开始我是真的很难受,所以哇哇大哭;后来发现大人的话根本解决不了我内心的痛苦,我就变成了悲啼;再后来,无人问津了,如果立刻停止哭,我会觉得自己很下不来台,所以接着抽泣。
我的心里觉得很堵,而哭着哭着、就这么胡思乱想着,慢慢就感觉轻松一些,不那么堵了,好像把什么东西释放出来了。每当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我自然就会停止哭泣。 我想,即使在成人之后,这种感觉也是有的。哭,就是一种发泄的渠道。 当孩子痛哭不止的时候,只要父母简单地用慈爱的声调说:“你的眼眶很红啊”或“你要哭一场才会舒服点吗”,孩子的眼泪可能立刻就夺眶而出。
哭过之后,也许你也不用细究缘由,孩子的心灵就已经经过一个净化的过程,而且与父母的关更加亲密起来。 一看见孩子闹情绪,有些父母就感到烦躁不安,其实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表达内心的感受,正表示他对家庭存有一定的信心和安全感。所以,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并不需要立即喝令孩子收拾情绪。如果可以的话,尽管让孩子有些时间来发发脾气,等他的脾气安静下来之后,再慢慢了解情况和教导他如何处理不快的情绪。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偶然发一两次脾气、哭一场对精神健康是有益的。 提供安静的机会 有些时候,孩子会把一些不快埋藏在心里,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那种小心思也是很微妙的。比如我们开头所说的那个小男孩,就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熊壮壮也会这样,如果我出差或哪天晚上回来得很晚,他一定表现得特别乖,比我在家时省心多了。
就算把他一个人放在爷爷奶奶家4个星期,他也每天都是超级乖宝,让爷爷奶奶更加疼爱,还一个劲儿地对我说:“你看他没事儿吧?高高兴兴的,有什么不放心的?” 但是,我却能感觉到他的内心和表现并不一致。4个星期后我去接他,胳膊刚在车窗露出来,他就断定:“那是妈妈!”一见面,他并没有如我想象中的那样扑过来,反倒有一点矜持。
奶奶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你不回北京了?”他才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哭得全家老少心里发毛,我却笑道:“好了,这口气终于发出来了。” 当孩子表现得异常平静时,善解人意的父母可能从孩子的一声不响中嗅觉到空气中的沉闷气息,那平静的内里可能隐藏着惊涛骇浪。
更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面对闷闷不乐的孩子,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其实不用马上去问个究竟,应该让孩子有一些独处时间,当他独自闷了半天,你再去问他,他不向你倾诉才怪呢!相比在他还未准备好时去问他,这样的效果不是事半功倍吗? 提供实际的帮助 孩子肯定会有挫折感,因为他们的能力总是有限,而想要尝试的事情又太多。探索本身是件好事,但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失败体验就不好了。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因为做不好一件事而气急败坏。有一天下着小雨,我看到路上有母女俩在争执。小女孩有3岁左右,非要自己打伞,却怎么也打不好,那把伞对于她来说还是比较沉的。
伞东倒西歪,雨却越下越大,妈妈能不着急吗? 于是,妈妈坚决要把伞夺过来,小女孩当然不干,拼命地叫:“我要自己打!我要自己打!” “你打不好,一会儿我们就全都淋湿了!” “我打得好!”小女孩还是嘴硬,努力地想把伞打好证明给妈妈看,可她越使劲,伞越是不听话,于是她开始大哭起来。 妈妈软了下来:“来,妈妈给你打着。
” 小女孩的理由也很充分:“你太高了!我打不着!” 妈妈可能没想到女儿会说出这么有理的话,停了一会儿,她对女儿说:“你握到伞杆中间试一试。”小女孩将信将疑地试了试,妈妈在一旁帮助她,果然,伞稳当了许多,小女孩也不哭了。 在孩子遇到挫折、情绪十分低落时,父母千万别说:“真没用,动不动就流泪。
”也不要说“做不好就别做了”之类的话,这些话对于孩子当时所遭受的挫折毫无帮助,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失落感,因为他从父母那里都得不到同情和理解。提供适时恰当的帮助才是最实用的,即便孩子拒绝大人的帮助也没关系,那说明他还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提供聆听的耳朵 孩子是最不懂得掩饰情绪的人,特别是在快乐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喋喋不休地向你述说愉快的理由和感受。
幼儿园老师告诉我,如果熊壮壮哪件事做得非常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或者周末又跟爸爸妈妈去了什么新鲜的地方,那么他一定要向班里4个老师都“禀告”一遍,一个都不能落下。 熊壮壮在家里也是这样,一件事反反复复说八遍,说得你都能原封不动地复述出来,但只要他没尽兴,就还会没完没了地说下去,而且要求你必须每一次都有同样热烈的回应。他爸爸甚至开始怀疑:这孩子是不是太唠叨了?男孩子这样可不好。
可是我每次都会耐着性子听完儿子的“唠叨”。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重复述说一件小事没什么意思,其实,我们更应珍惜这些聆听的机会,不妨先去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这是与孩子分享其内心世界的绝好机会。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聆听态度,包括诚恳、开放、接纳、热情和非批判性的心境。在感受到我们的这些态度之后,孩子才会乐意向我们表达心声。
然后用我们的眼神、表情或手势,让孩子明白我们对他的话很感兴趣,于是他会继续跟我们说话。 为了更进一步表明我们在非常认真地聆听者,我们还可以说“让妈妈把你刚才说的重复一遍,你看我说的对不对”“你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等,这样既能保证我们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还会使他深深感受到我们的真挚。
5、育儿心理//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
对于引导和处理孩子的情绪,家长可以尝试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做:
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合理的宣泄方式,孩子和成年人都需要宣泄情绪,家长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宣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又或者可以进行运动,让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宣泄出去,负性的情绪需要疏导出去,不要憋着,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转移注意力,孩子的情绪一般都会比较激烈,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他(她)感兴趣的动画片里的主人公遇到这样的事情后,是怎样表现的,让孩子从榜样的身上吸取教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的成长起来。
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在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后,家长要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和孩子聊聊这件事情的利弊之处,尽量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去和他(她)交流,让他(她)明白这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那样做又会是什么结果,再让他(她)自己选择什么样的结果,这样以后他(她)就会注意啦。
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的一些小方法,在孩子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家长要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家长要教会孩子深呼吸,或是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呆一会儿,或者自己去数数字,等自己的情绪平稳后,再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言传身教,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关键还要看家长的做法。
平常在家里的时候,不要动不动的就发脾气,开车的时候,遇到不按交通规则行驶的人,不要大声的发出你的怒火啊,你自己都没做好,还能把孩子教好么?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从你自己的身上学到一些坏习惯。
6、如何让幼儿情绪安定愉快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稳定情绪呢?
打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
小孩子待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父母应该在家里为孩子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孩子从小就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其实这很简单,父母只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就可以给孩子带来积极、正面、愉快的感觉。同时,父母还要鼓励教育孩子。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以欣赏的态度赞美孩子,不要把孩子和他的同伴儿或同学比较,接纳孩子间的个体差异。当孩子出错时,父母不应该粗暴的斥责或打骂,应该耐心的听孩子的解释,以说服教育为主。
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和调控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一种本能反应,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恰当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那么家长应该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等等。
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讲讲自己生气或高兴的事情,鼓励孩子也讲出自己高兴和生气的事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分享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及时得到纾解。
另外,当父母发现孩子生气的时候,不要硬性压制孩子的情绪,等到孩子情绪平静后再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时不应该的。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水平,很多事情孩子都通过日常的观察了解到了。发现孩子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家庭对孩子的一生会产生的巨大的的影响,父母应该在孩子幼儿时期就承担起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安定的情绪。
7、孩子的情绪控制怎样写
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反应,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倾听的技巧,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就会慢慢将心情沉淀下来。 情绪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是一个人对周遭事物的主观感受,因此没有对错之分。它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了,绝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在孩子出现负面的情绪时,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这样”,或是轻忽压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个实际练习面对和处理负向情绪的机会,或是体会孩子在处理这种情绪时需要一段心理历程。
8、如何帮孩子调节情绪
对于两岁以上的宝宝,要开始有意识地让其学会用更为积极的方式来调节情绪:感到快乐,要学会与人一起分享;感到生气,要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进行宣泄;感到伤心,要向其他人求助一起找到解决的办法;感到害怕,要学会找出令自己害怕的原因并试图解决。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情绪,得到东西高兴,失去了就伤心,做家长的只要合理的引导,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
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分享她的快乐和不快乐,《布奇乐乐园》里有关于调节孩子情绪的表达心情的小故事,布奇高兴的时候会唱歌跳舞,阿迪在生气的时候会撅嘴跺脚,莫莫生气的时候会哭等等,这些都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法。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8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