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的管理意义,请问阅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时因该注意什么?
导读:本文讨论了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内在条件是指推动个体投入行动达到目的的心理动力,而外在条件是指诱因许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系由四种原因所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文章还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的看法,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如下为有关如何理解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的管理意义,请问阅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时因该注意什么?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如何理解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的管理意义
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引起动机的两个条件: ①内在条件 ②外在条件 。
内在条件:推动个体投人行动达到目的的心理动力——需要(基础) 个体的外在条件——诱因
许可心理动力,就是你的需要,必须面对接受过程与结果。
排除拒绝诱因,回到原点,等待迎接下次动机。重新选择。(应该是循环的。)
2、请问阅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时因该注意什么?
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
他把柏拉图的理念比作一种拟人的神灵,正如神是神化了的人一样,理念则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物体。在批判柏拉图理念的同时,亚里斯多德确立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原因论。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系由4种原因所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这不仅表现于人工的制造物中,而且表现在自然万物的产生之中。他根据无穷后退不可能的推理原理得出第一原因或第一推动者只能是没有质料的形式,或者称之为神。
但这个神在亚里斯多德眼里实际是一种以精神为实体的东西,现实的思想活动是神的生命。在这里,神不过是一种探索不已、往复追询的代名词。亚里斯多德还是逻辑学的创始人,他把逻辑学看作哲学的一部分,提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前者由个别到一般,后者由一般到个别。他的研究便是先从收集大量材料开始,通过严密分析、归纳、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这就与柏拉图的令人捉摸不定的神密方法明显有别。 超出物质(实在,和批判。
、孤立的看待事物”这样的概念呢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道德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原因”关系的存在。这种“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和“形式因”。
所谓的“物质因”(Material Cause)代表了一个事物从一堆零件、成分、基础、或是原料所组成的存在形式,将物质的构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著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混合、综合、复合、或结合)。
“形式因”(Formal Cause)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整套原因关系)的其中一部分(宏观结构)。
“动力因”(Efficient Cause)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目的因”(Final Cause)指的则是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是改变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一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者说是它之所以改变的原因。
这也解释了现代所谓的心理动机,包括了意志、需求、动机、理性、非理性、伦理,所有这些动机都是创造行为的来源。
3、请问 什么是动机?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动的意思。常用的与动机类似的词很多,如欲望、愿望、抱负、目的、需要、驱力、动因、诱因等。动机概念涉及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行为。就此而言,这一概念的必要性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虽然动机已是心理学家普遍都非常关注的领域但当把它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来使用却时常遭到质疑(Cofer,1981;Mook,1987;Pervin,1983)
1.传统动机概念
动机的问题包括许多方面,传统上指三方面的问题:(1)有机体是由什么激活的(始发机能)(2)有机体为什么选择或挑选一种反应而不是另一种反应,为什么采取一种活动而不是另一种活动趋向?(选择机能)例如面对食物和水两种选择时,为什么狗会选择这个而不是那个?或者,面对当公司经理还是大学教授,为什么一个人做出一种选择而不是另一种选择?(3)面对同样的刺激时,为什么有机体有时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是另一种方式反应?(强化机能,行为的变动、加强、维持或中止)为什么一条狗有时对食物似乎很感兴趣,有时又一点也不感兴趣?或者,为什么一个人有时想跟别人在一起,而有时又想独处?
这些都是动机的激活、选择-趋向和反应准备的方面:是什么激活有机体,为什么选择这种或那种活动趋向,为什么对相同的刺激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反应。
动机的概念认为,在行为的激活和调节上,内在的性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现代动机概念
许多现代心理学家在描述动机的特征时,他们所指的动机是起动和指导行为的因素,以及决定行为的强度和持久性的东西。下面我们分别考察动机总体概念的诸方面。
起动性。动机因素能发动行为。如果看到一只躺在草地上的鸭子忽然站起来走路,嘎嘎叫着,我们会说:“啊,动机在起作用。
“我们也许不能清楚的知道这种动机的本质,但我们深信它在起作用。因此,当看到动物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时,我们就说这一定涉及到动机。饥饿激发觅食,孤独引起合群,疼痛造成退缩或攻击,劳累诱发睡眠,紧张导致疾病等。
方向性。动机产生行为,同时也指导行为。我们饥饿时指向食物而不是弹球机。困乏时,我们希望休息而不是空中跳水。受冲动、兴奋、欲望的驱使,我们会尝试空中跳水,而不是导致找幽静的房间。
因此,动机使我们活动起来。它给我们能量并确定行为发生的方向或性质。
强度。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因素在决定起动性和方向性的同时,通常也决定了行为的强度。口渴时行走的时间越长,力图寻找水源的强度就越大。如果我们找到水,解了渴,动机和与之有关的觅水行为就减少。
持久性。我们在某项活动上能保持多长时间与我们的动机相关。为了成功和追求成就,我们能持续工作好多年。
如果我们不是完全成就定向的或者成就愿望减少了,则我们很快就会放弃工作。
总之,尽管起动性、方向性、强度和持久性与动机因素直接相连,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动机因素产生于机体的内部和外部,它们的活动方式是相互关联的,有趣的,有时显然是相互矛盾的。
3.简评
尽管我们已经描述了动机的四个特征,但并非所有研究者都同意这四个方面都是动机的本质特征。也许只有动机的起动性是该领域所有思想家都接受的。
方向性、强度和持久性通常被认为是学习的结果或其他的因素,而不是动机因素,尽管如此,人们仍经常独立地或相关地提到四个因素。应该意识到,它们是许多动机特征中地主要因素。强调四个因素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其他地行为特征也可以用动机变量加以解释。
有人提出,如果不考虑情绪概念,不试图解释动机状态有规律地导致情绪变化这一事实,就难于谈论动机概念。
进一步讲,有人认为行为的可变化性可以依据动机因素以及能量、方向性、起动性和持久性加以解释。因此,在考虑定义并想起它已经超出了动机驱动行为这一基本思想时,关于动机能解释什么,不能解释什么的问题,尚有激烈的争论。
另一点应当牢记的是,并非所有行为都是被驱使的。如医生用小橡皮敲击膝盖时,表现出的膝跳反应,通常不被认为是驱动性行为;这是一种与脊柱或其它方面有关的机械的反射性反应。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来看,动机的概念表明个人机能的其他方面遵循这些内在的性质。因此,动机被视为影响着认知和活动、思想和行为。例如,利他动机和攻击动机对我们想什么、感觉怎样、怎样行动显然就有不同的影响。既然动机存在个体差异,动机以及表达它们的方式就会在赋予人们特定的特性上起重要作用。换言之,我们的动机是我们人格的一个重要成分,不管是就动机本身而言,还是关于动机对人格的其方面的影响而言,都是如此。
4、社会动机的划分
①好奇动机。
当个体遇到新奇的事物或处于新环境中时,常常表现出注意、摆弄、探索等行为,促成这些行为的内在力量,通常称为好奇动机。
②社会赞誉动机。
人类有许多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取悦 相关图书于人、让别人称赞,这一类动机叫社会赞誉动机。
③成就动机。
个体去从事、完成自以为很重要或是很有价值的工作,并想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人类的不断进步及创造发明,大多有赖于这种内在力量的推动。
④亲和动机。
与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推动力量。
⑤侵犯动机。
除S。弗洛伊德等少数心理学家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侵犯是一种习得的、达到个人目的的方式,是愤怒和挫折的表现。但挫折不一定导致侵犯。侵犯行为可因惩罚而受抑制,因放纵而增加。
⑥利他动机。
推动个体从事毫无利己考虑的行为的内在推动力量。
一般认为有三个特征:一是完全自愿,二是纯粹以有利于他人为目标,三是不带有任何酬偿的期望。有人认为,利他动机还应包括利他者个人有所损失的因素。
请采纳!!谢谢!
5、动机的意思举个例子?
1、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内部心理原因)。
2、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把人的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也叫基本动机,它是为了维持生命所必须满足的动机,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饥、渴、睡眠、排泄、疼痛、性欲、母性等动机都属于生理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兴趣、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动机和学习动机等都是社会性动机。
6、动机的功能有哪些》?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主要是玩游戏时用,它占用带宽非常小,音质清楚稳定,是游戏时多人语音交流的最佳选择。 它还有好多其它功能,is多人语音软件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在线k歌。
is是首款专门针对网络k歌爱好者进行混音优化的多人语音软件,支持万人同时在线,打造您的星光舞台!
7、什么是动机-分化理论
该理论萌生于60年代,至今已成为很有影响的情绪理论之一。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都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汤姆金斯认为,情绪就是动机,他否定了把动机归结为内驱力的看法,着重指出内驱力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正是情绪过程;而且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它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信号而起到动机作用。
伊扎德的动机论则容纳了更复杂的内涵,他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体系。伊扎德提出人格具有6个子系统:内稳态、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动作。人格子系统组合成4种类型的动机结构: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
在这庞大的动机系统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情绪,或是同知觉、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抑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特质,都起重要的动机作用。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正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策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伊扎德的情绪理论还包容着更完整的内容,他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胳肌肉系统的分化以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因此,才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从而导致情绪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关于表情的学说。
从情绪的分化观出发,十分强调面部表情的重要性。他们指出,人类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程序化的模式,而且先天的面部表情参与到情绪发生的整个机制之中,面部运动的感觉反馈激活情绪体验。伊扎德详细阐述了这一过程,描述了外界刺激事件引起感觉皮层和边缘系统的兴奋,激活在下丘脑或杏仁核内贮存的先天情绪模式,从而在面孔上显露为一种具体情绪的表情。这一表情活动向脑内的感觉反馈引起皮层的整合活动,从而产生情绪体验。
这就是表情的“面部反馈“功能。
在对情绪性质的阐述上,动机-分化理论既说明了情绪的产生根源,又说明了情绪的功能,为情绪在心理现象中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尤其在对人类婴儿情绪发生和功能的阐释上,具有创新性和极大的说服力。但是动机-分化理论对情绪与认知的联系缺乏具体的论证和阐述,这不失为其理论不足之处。
8、什么是弗洛伊德动机理论?
弗洛伊德 认为,形成人的行为的真正因素大多是无意识的。 他相信随着人类的成长,许多欲望遭到了压制。 然而这些欲望既无法消除,也无法百分之百的被 控制 , 他们会出现在梦里,无意的话语中或意念活动中, 或最终反映在心理中。
9、动机与意向有什么区别
动机是指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而意向是一种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的需要,它使人模模糊糊地感到要干点什么,但对于为什么要这要做、怎么去做都还是不大清楚的。简单说,动机是有目的的,而意向是没有目的的。
动机是行为的动力。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或心理动能。意向是一种模模糊糊地需要,但对于为什么要这要做、怎么去做都还是不大清楚的。意向也许很快会消失,但也可能作为动机产生的一个阶段而转为意图。
10、真心求教,动机和意志的区别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的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简单来讲,动机是指人行为的内在动力。
是一种内部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意志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强调目的性、意识性和克服困难,这也是它的主要特征。
动机的种类有很多,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型动机。
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等,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交往动机等。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比一般动机更具有选择性和坚持性。
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 这个看你报着什么心态去看待这个问题了。 这个看你用什么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了。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