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理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管理理念,什么是ERP?ERP的核心思想是什么?ERP的组成结构有哪些?
导读:本文介绍了项目经理应具备的基本管理理念和素质。项目经理是为项目的成功策划和执行负总责的人,需要在一系列的项目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中做好领导工作。项目经理必须具有能跟踪任务、有很好地日程观念;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知人善任、真诚对人;有表率作用、有决断力、有领导能力、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并且善于协调、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知识面宽广、考虑问题比较全面等素质。此外,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一种集成化的企业管理软件,用于物资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ERP的核心思想是将客户/服务架构、图形用户接口和应用开放系统制作结合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如下为有关项目经理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管理理念,什么是ERP?ERP的核心思想是什么?ERP的组成结构有哪些?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项目经理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管理理念
项目经理,从职业角度,是指企业建立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对项目实行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的责任保证体系和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设立的重要管理
岗位。项目经理是为项目的成功策划和执行负总责的人。项目经理是项目团队的领导者,项目经理首要职责是在预算范围内按时优质地领导项目小组完成全部项目工
作内容,并使客户满意。
为此项目经理必须在一系列的项目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中做好领导工作,从而实现项目目标。所以要想做好项目经理的职位一定要具有以
下素质。
1、能跟踪任务,有很好地日程观念。
2、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加强成员间的情感培养和交流,贯彻团队思想,促进各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
3、知人善任、真诚对人。
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知道该把这样的人才放在什么位置上;并真心诚意,以诚待人开诚布公,言行一致,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
4、有表率作用。能积极的带动团队、引导整个团队工作。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主动承担最困难的工作,以身作则,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去要求其他成员去做呢?又怎么带领整个团队去工作呢?
5、有决断力。
在团队成员间出现意见不一致,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及时做出公平正确的决策;当项目遇到困难时,需要项目经理能正确而迅速地做出确定。
6、有坚强的意志力,不怕困难。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些困难甚至会使人认为无法实现项目目标。此时,作为项目经理,最重要的就是具有顽强的意志力,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这种意志力是提高团队士气最重要的因素。
7、有领导能力。
项目经理要带领和指挥整个项目团队去实现项目目标。他的领导能力决定了团队成员是否愿意服从他的指挥,同时也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8、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并且善于协调。通过沟通,项目经理可以将项目目标传达给每个成员,使其对团队目标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进而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奋斗。
项目经理也可深入了解每个成员的知识技能水平,更有针对性的重新进行更合理的工作分配;并及时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识别项目团队分歧的根源、协调士气低
落的现象等。
9、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知识面宽广,考虑问题比较全面。
2、什么是ERP?ERP的核心思想是什么?ERP的组成结构有哪些?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一家IT公司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IT技术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预测在今后信息时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即将发生变革,而提出了这个概念。
一种ERP系统
ERP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一个由 Gartner Group 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 II)软件。它将包含客户/服务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品质、过程运作管理、以及调整报告等。
特别是,ERP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ERP的关键在于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但是,ERP本身不是管理,它不可以取代管理。ERP本身不能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企业的管理问题只能由管理者自己去解决。ERP可以是管理者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一种工具。
不少企业因为错误地将ERP当成了管理本身,在ERP实施前未能认真地分析企业的管理问题,寻找解决途径,而过分地依赖ERP来解决问题。
最后,不但老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最终导致了ERP实施的失败。企业也因此而伤了元气。
正确地认识ERP是什么与不是什么,就会在ERP实施之前认真分析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了解ERP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充分细致地计划与落实利用ERP解决这些问题的程序,为ERP充分发挥效率提供基础。
ERP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咨询公司首先提出的,作为当今国际上一个 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它在体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同时,也提供了企业信息化集成的最佳解决方案。它把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生产销售采购功能关联图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思想
ERP系统支持对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的思想,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
即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简单地是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这即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其二是“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思想。
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遇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
另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此外,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要求在每个流程业务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流程与流程之间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以便在有机组织中充分发挥每个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实现企业管理从“高耸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机构的转变,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
总之,借助IT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ERP系统得以将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变成现实中可实施应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一家IT公司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IT技术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预测在今后信息时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即将发生变革,而提出了这个概念。
一种ERP系统
ERP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一个由 Gartner Group 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 II)软件。它将包含客户/服务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品质、过程运作管理、以及调整报告等。
特别是,ERP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ERP的关键在于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思想
ERP系统支持对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的思想,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
即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简单地是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这即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其二是“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思想。
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遇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
ERP系统组成
ERP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工具,其结构复杂,功能繁多,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的。
ERP系统的组成可以从形成过程结构、功能结构和结构发展趋势来分析,具有不同的组成部分。
1.形成过程结构
ERP系统经历了时段式MR
P、闭环MRP和MRPⅡ,是在近50年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逐步形成的。ERP系统的功能与性能也是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逐步完善,至今还在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时段式MRP是闭环MRP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闭环MRP是MRPⅡ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MRPⅡ是ERP系统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因此,一般制造企业实现ERP系统必须从构建时段式MRP开始。经过闭环MRP和MRPⅡ,最终实现ERP系统。
2.功能结构
随着ERP系统功能的不断扩大和性能提高,其应用不断普及,应用对象不再局限在制造业,已涉及到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行业。
为使强大的功能与众多的应用有机地协调,将ERP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既能独立运行,又能集成运行,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从功能上看,ERP系统由制造管理、财务管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和内控内审循环等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又有若干个功能模块组成。
制造管理实现闭环MRP的所有功能,侧重在物流管理与控制,财务管理是体现了MRPⅡ功能特点,融合物流管理过程,从价值角度和经济管理的角度描述企业经营活动和资金链;分销管理将制造企业内控延伸到企业之间,实现了跨地区、跨国经营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有机地将企业经营活动所需人力资源有机协调和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质量管理不仅融合企业生产过程与质量标准体系,而且全面地提高质量可追溯性和全员质量意识;内控内审有机地监控企业的各种流程,通过内控内审的活动确保经营处于最佳状态。
3.ERP系统结构发展趋势
ERP系统虽然已经成为现在企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标志。但是,传统ERP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孤军奋战,不仅困难重重,而且风险巨大。无论是已经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在深化提高和拓宽其应用领域,还是准备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在信息化规划时,都应当立足全局,集成整合,协调优化。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从决策到运行操作,从设计到制造,从运行状态记录到测评控制各个环节开展全面集成整合。使客户随时可以透过管理信息系统直接了解所需求产品的生产制造动态过程和企业运行能力现状。提升ERP系统效应,实现企业现代生产经管理方式,开展准时化和精准生产方式,随时透析生产管理和质量形成全过程。
因此,相对应用企业而言,向外扩大系统应用广度,与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资源管理集成;向内提高系统应用深度,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集成。相对企业管理层次而言,向下提高系统的实时有效性,与制造设备自控系统集成。
(1)向外集成。以ERP系统为核心,向外延伸到客户与供应商。把客户与供应商作为企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成的关键在于管理技术,如何处理好企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将供应商的BOM和客户的BOM集成到制造企业的BOM中是不现实的,通过SCM和CRM与ERP的接口,实时交换数据实现系统一体化集成。
在SCM系统集成时,首先要与采购原材料质量监控系统有效集成,加快采购物流执行速度;其次与供应商的物流、资金流宏观监控,实现采购物料价格预算的实时动态控制;通过请购单调度,均匀分配分供方的供货量,在保证到货期的基础上,有效控制采购成本;严格按照采购价格表的有效期,控制采购结算;方便定点采购管理,速度快,减少工作失误。
在CRM系统集成时,与市场动态监测系统集成,实时分析运营情况,为市场策划提供依据,缩短外商与企业的管理差距。
(2)向内集成。ERP系统在企业内部的集成将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关键。主要体观在向上要与决策支持系统(DSS)集成,向下要与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成,向前要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产品工艺(CAPP)等集成,向后直接与企业外部的CRM集成。
3、建筑施工项目的特点是什么? 项目经理主要职责是什么?
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取得成功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主要是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
一、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1。施工项目的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一般而言,建筑施工企业不委托咨询公司进行施工项目管理。
由业主单位或监理单位进行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施工阶段管理,仍属建设项目管理,不能视为施工项目管理。
2。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施工项目。施工项目的特点给施工项目管理带来了特殊性。主要特殊性是指生产活动与市场交易活动同时进行,先有交易活动,后有“产成品”(工程项目);交易双方都投入生产管理,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很难分开。
3。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在一个长时间进行的有序过程中按阶段变化的,各阶段管理的内容差异很大。因此,管理者必须作出设计,签订合同、提出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并使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效率。
4。施工管理项目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主要强化方法是优选项目经理,建立调度机构,配备称职的调度人员,努力使调度工作科学化、信息化,建立起动态的控制体系。
5。施工项目管理与建设项目管理是不同的。其区别为:
(1)管理任务不同:施工项目管理的任务是生产出建筑产品,取得利润;建设项目管理任务是取得符合要求的,能发挥应有效益的固定资产。
(2))管理内容不同:施工项目管理是涉及从投标开始到交工为止的全部生产组织与管理及维修,建设项目内容涉及投资周转和建设的全过程的管理。
(3)管理范围不同:施工项目管理由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的承包范围,是建设项目、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由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所有工程,是一个建设项目。施工项目管理的主体是施工企业,而建设项目管理主体是建设单位或其他委托的咨询监理单位。
二、施工项目管理的阶段项目管理建设程序分为6个阶段:即项目建设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工作阶段、建设准备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
其中项目建设阶段和可行性阶段称为前期工作阶段或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因而,施工项目管理便具有特殊的意义:施工阶段是将设计转化为工程的阶段,实现由精神到物质的飞跃;施工阶段在建设程序各阶段中,是唯一的生产活动阶段,因此这一阶段有广泛的社会性、技术性、经济性,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施工阶段是投资最多、所需资源最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节约潜力巨大;施工阶段花费的时间最长,因此要面对时间带来的变化,变化要求动态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的重点,集中在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和信息管理6个方面:
1。合同管理方面应在规范、强化招标行为的基础上,执行我国的新经济合同法,加强签约的可靠性和合同执行中的变更管理,掌握和运用索赔技术,充分发挥合同在市场经济履约经营中的作用。
2。质量管理方面应按国家新规范、新标准、国家和地方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在建立建筑企业质量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施工项目的特点建立施工项目质量体系,扎扎实实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吸取各方面的施工经验,把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产品(项目)上来。
3。进度管理方面要在加强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编制施工项目的滚动式计划。
采用网络计划的形式并组织流水作业,绘制“S”形曲线或“香蕉”曲线,以方便进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计划的调整。
4。成本管理方面,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的预测、计划、动态控制、核算和分析等各个环节,以月控制年总结的办法,努力在承包成本计划成本的基础上降低实际成本,以增加经营利润。
5。安全管理方面,关键在于安全思想的建立、安全组织(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安全教育的加强、安全措施的设计,以及对人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引进风险管理技术,加强劳动保险工作以转移风险,减少损失。着重做好班前交底工作,定期检查,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把不安全的事和物控制在萌芽状态。
6。信息管理方面,企业应建立项目信息中心,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在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做到施工项目管理手段电子化。
三、施工项目管理的劳动服务方式企业内部的劳动服务方式应当实行承包责任制。即由企业劳务管理部门与项目经理部通过签订劳务承包合同承包劳务,派遣作业队完成承包任务。
施工项目实行劳务承包制后,对施工劳动力应实行动态管理。
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根据施工工作量需要的变化,从社会劳务市场中招募或辞退劳动力。
2。根据项目经理部所提出的劳动力需要量计划与项目经理部签订劳务合同,并按合同向作业队下达任务,派遣队伍。
3。对劳动力进行企业范围内的平衡、调度和统一管理。
4。负责对企业劳务人员的工资资金管理,实行按劳分配,兑现合同中的经济利益条款,进行合乎规章制度及合同约定的奖罚。
5。由项目部定期组织劳务人员的考勤工作,并按时上报。
项目经理主要职责是:
1、合同履约的负责人
2、项目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监督人
3、项目组织的指挥员
4、项目协调工作的纽带
5、项目控制的中心
补充:
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
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PMP是Project ManagementProfessional的简称也就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
IPMP是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
CPMP中国项目管理师
IPMA国际项目管理协会
4、指挥决策思维的基本范畴有哪些内容组成
一)差距原则、紧迫原则、力及原则
这是在确定组织目标时需要运用的原则。
所谓差距原则,是指决策目标应该有差距的问题,即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问题。这个差距不解决,已经影响并将继续影响事业的发展。所谓紧迫原则,说的是这个决策目标不但是需要解决的差距性问题,而且是需要解决紧迫性的差距问题,是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所谓力及原则,说的是这个决策目标不仅是需要解决紧迫性的差距问题,而且是主观和客观条件允许且可能加以解决的差距问题。这三条原则有一条不符合,决策目标就不能说是正确的。
(二)瞄准原则和差异原则
这是在准备备选方案时需要运用的原则。瞄准原则,是指在备选方案时必须瞄准决策的目标,并根据目标所规定的明确要求。差异原则,是指所提出的几个备选方案,以及所采取的路线、途径和措施必须是互不相同的要求。如果基本相同或大同小异,开始是几个方案,实际上等于一个方案,这就失掉了备选意义。这两条原则有一条不符合,就不够备选方案的条件。
(三)两最原则、预后原则、时机原则
这是在优选决策时需要运用的原则。两最指的是最大和最小。两最原则,即指最后决定选取的方案应该是得利最大、弊失最小和可靠性最大、风险性最小的最优化决策。预后原则,是选定的方案应该有应变性预防措施,其中有对可能出现?quot;威胁现象“的预测和对策,以使决策立于不败之地。时机原则,是决策应该在信息充分或根据充足的时机作出。
满足时机原则的决策叫做成熟决策,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决策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这三条原则有一条不符合,这个决策就不会是最优决策。
(四)跟踪原则、反馈原则
这是在决策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的原则。跟踪原则,是指在决策付诸实施之后进行随时检查和验证,因为任何决策都有主观因素,不可能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情况,所以跟踪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反馈原则,是指一旦发现决策与客观情况有不适应之处,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调整。决策应是动态的决策,跟踪原则和反馈原则都是适应动态决策要求的。这两条原则有一条被忽视,决策的实施就会受损失。
(五)外脑原则和经济原则
这是在决策的全过程中必须运用的原则。外脑原则,是确定目标、准备方案、选定方案、实施方案都必须重视利用参谋、顾问、智囊团、思想库等。
外脑原则的实质,是发挥集体智慧,防止个人专断,把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确定决策目标和选定决策方案的时候,更要重视外脑的作用,通过集思广益,充分论证,然后再作出决定。电子计算机也是一种外脑,应该充分利用。经济原则,是在决策的全过程中都要力求节约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
这一原则所以要强调,是由于现代决策过程中的每一个程序都是比较复杂的,都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财、物和时间,这就需要精打细算,力求节约,以免得不偿失。 我认为,决策的基本依据是满足条件的量化经济效益的方案。
决策,一般来说应通过优选准则来实现。但是,作为决策者,拥有决策的权力,无论他是否用了优选准则,最后做出的选择决定,都应该称之为决策。
5、超线程(HT)是什么?
何为Hyper-Threading(超线程技术):
??当今的处理器发展普遍向着提高处理器指令平铺速率的方向迈进,但由于所使用的处理器资源会有冲突,因此性能提升的效果并不理想。
而通过Hyper-Threading技术,通过在一枚处理器上整合两个逻辑处理器(注:是处理器而不是运算单元)单元,使得具有这种技术的新型CPU具有能同时执行多个线程的能力,而这是现有其它微处理器都不能做到的。
简单的说,Hyper Threading是一种同步多执行绪(SMT,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技术,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把一颗CPU当成两颗来用,将一颗具Hyper-Threading功能的“实体”处理器变成两个“逻辑”处理器而逻辑处理器对于操作系统来说跟实体处理器并没什么两样,因此操作系统会把工作线程分派给这“两颗”处理器去执行,让多种应用程序或单一应用程序的多个执行绪(thread),能够同时在同一颗处理器上执行;不过两个逻辑处理器是共享这颗CPU的所有执行资源。
Hyper-Threading技术简介
??Hyper-Threading做法是复制一颗处理器的架构指挥中心(architectural state)变成两个,使得Windows操作系统认为是在与两颗处理器沟通,但这两个架构指挥中心共享该处理器的工作资源(execution resources)。
架构指挥中心追踪每个程序或执行绪的执行状况;工作资源指的则是“处理器用来进行加、乘、加载等工作的单元(execution unit)”。
如此一来,操作系统把工作线程安排好以后,就分派给这两个逻辑上的处理器执行,而这颗CPU的每个执行单元等于在同样的时间内要服务两个“指令处理中心”,当然它的效率就高多了,操作系统就把一颗实体的处理器认定为两个逻辑处理器作工作指派,当然整体工作效能就比没有具备Hyper-Threading 的处理器高出许多,性价比自然高出许多。
超线程技术实现的必要条件
除了硬件支持之外,我们必须注意到,超线程技术的实现还需要软件的支持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威力。首先是操作系统的支持,我们必须使用支持双处理器的操作系统,如Win2023等才能完全发挥出超线程技术的性能。至于软件方面,目前很多专业的应用程序对于双处理器都提供了支持,如著名的图形处理软件3Dma
x、Maya等。
此外,很多用户可能会有疑问,既然超线程技术以前专门针对服务器处理器,那么现有的众多软件,能否完全兼容支持超线程技术的处理器,是否还需要什么修改才能运行呢?其实这个我们大可不必担心,现有的IA32软件不需进行任何的修改,就可以在支持超线程的P4处理器上很好的运行了。
超线程=效能提升?
一般很多人都会认为,采用超线程技术,就能使得系统效能大幅提升,但是事实真是如此么?不要忘了我们前面说到的超线程技术实现的必要条件,这可是超线程技术发挥应有效能的前提条件。除了操作系统支持之外,还必须要软件的支持。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就目前的软件现状来说,支持双处理器技术的软件毕竟还在少数。
对于大多数软件来说,目前由于设计的原理不同,还并不能从超线程技术上得到直接的好处。因为超线程技术是在线程级别上并行处理命令,按线程动态分配处理器等资源。该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并行度(Parallelism)”,也就是提高命令执行的并行度、提高每个时钟的效率。这就需要软件在设计上线程化,提高并行处理的能力。而目前PC上的应用程序几乎没有为此作出相应的优化,采用超线程技术并没不能获得效能的大幅提升。
上面说的只是目前软件支持的现状,操作系统在这个方面则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Windows的某些版本、Linux都是支持多处理器的操作系统。并且随着Intel支持超线程技术的处理器面世之后,凭借Intel处理器的号召力,必然会引起目前应用程序设计上的改变,必然会有更多的支持并行线程处理的软件面世,届时,当然是支持超线程处理器大显身手的时候了。那时候,普通用户才能够从超线程技术中得到最直接的好处。
但是我们还是需要看到,随着目前操作系统对于双处理器技术的广泛支持,例如Windows2023、Windows XP等操作系统都支持双处理器,在这些操作系统上使用支持超线程技术的处理器,对于系统的整体性能还是有一定的提高的。。
6、执行理念,管理制度
应用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设计出“自我与超我结合、文化与制度并重”的管理体系。
设计方法可以用管理三步曲阐释:
企业为达到自己的根本目标,实现根本宗旨,要提炼或设计出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在其指导下,提出每一个分系统的理念或价值观。
例如,海尔的企业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种精神体现在质量管理上,就是“零缺陷、精细化”,体现在销售上,就是“先卖信誉、后卖产品”,体现在产品开发上,就是“客户的难题就是开发的课题”,体现在市场开发上,就是“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自己做个蛋糕自己吃”,体现在服务上,就是“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将这些精神、理念或价值观进行宣传,让员工进行学习、体会、进而产生认同,这就是管理三步曲的第一步;
当企业提出自己的某一理念或价值观时,个人理念与价值观与企业比较接近的人能够直接认同并接受下来,并用这种理念做指导,做出具体行动。
这部分人可能是少数。但是,恰恰这少数人就是企业的骨干,企业应该把这部分骨干的行为树立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能使理念形象化。这时,原先没有认同理念的员工,一部分会直接模仿典型行为,产生企业需要的行为,还可能有一部分员工,从典型人物的行为中理解和认同了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从而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当然,这种典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通过典型的宣传,会使更多的员工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
这就是管理三步曲的第二步;
但是,即便有了典型人物与事件,也还会有部分人不接受企业理念与价值观,这时,就需要制度的强制。以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
对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进行肯定或奖励,对不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否定或惩罚,在制度的强制下,一部分员工虽然理念上并不认同,但是由于期望奖励或害怕惩罚,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考虑,还是“趋利避害”,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还有一部分员工从制度的强制中,理解并认同了企业理念与价值观,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企业提出理念、树立典型、制定制度后,还会有极个别员工无视理念与制度的存在,依然我行我素,屡犯制度。这些人一般是企业的“刺头”或特殊人物,如果严格按照制度对其进行惩罚,则会得罪这些人,许多管理者为了不得罪这些人,宁肯不对其进行真正惩罚,那么,管理制度在这些人物身上就会失效。这种失效现象会象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很快会波及整个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行。
甚至,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对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怀疑。实际上很多企业的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就是这样失败的。所以,企业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必须使管理者素质过硬,真正使制度的执行公正、公开、公平。这样,通过制度的执行,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这就是管理三步曲的第三步。
通过“管理三步曲”的实施,企业就可以形成“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
在这种管理体系中,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的员工,超我自然受到极大激励,甚至可以做出“一切以企业利益为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这可以称作“上不封顶”。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不相同甚至相反的员工,由制度规定了员工行为的“底线”,员工可以不认可企业理念,但是不能违背制度规定。一旦发生违背制度的行为,或不按照制度提倡的方式发生行为,要么受到惩罚,要么得不到奖励。
于是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可能发生利己也利企业的行为。这就使得“管理三步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 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房地产管理制度方面的资料,需要您留一个邮箱。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2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