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群体心理的影响
导读:文章讨论了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群体活动可以增强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或消极反应。群体心理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评价顾忌、分心和纯粹在场等因素。在群体中,个体可能会分心于观察他人行为,而不是专注于任务本身。群体活动也可能会引发失控行为,并降低个体的独立性。群体活动还可以增强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同时模糊个体身份。如下为有关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群体心理的影响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一个环境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会不自觉的被感染。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2、群体心理的影响
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群体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评价顾忌(evaluation apprehension)、分心以及纯粹在场。人们通常想知道别人是如何评价我们的,这种接受别人评论的意识会干扰熟练掌握的行为。当我们考虑共事者在做什么或者观众怎么反应的时候,我们已经分心了。
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会给认知系统带来负荷。扎伊翁茨认为,即使在没有评价顾忌和分心的情况下,他人“纯粹在场”也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法国工程师林格曼发现,在团体拔河中集体的努力仅有个人单独努力总和的一半。实际上,在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比较小,这就是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
拉坦、威廉姆斯和哈金斯等研究者注意到:六个人一起尽全力叫喊或鼓掌所发出的喧闹声还没有一个人单独所发出喧闹声的3倍响。有趣的是,所有被试都承认发生了懈怠,但是没有一个人承认是自己制造了懈怠。在社会懈怠实验中,个体认为只有他们单独操作时才会受到评价。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如果人们不用单独为了某件事负责或者不会被单独进行评价时,群体内成员的责任感会被分散。
如果不考虑个人贡献,而是在群体内一味地采用平均分配,那么群体内搭便车的行为就会出现。
当个体的身份被隐藏,就会出现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并且当所在的群体越大时,去个体化程度就越大。群体活动有时候还会引发一些失控的行为,群体一方面能对个体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同时也能使个体身份模糊。这种匿名性是人们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
在群体中,如果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同样行为时,会对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得一样时,人们会认为他们也和自己想得一样,因而这又会强化自己的感受。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