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的定义,如何处理孩子5岁时的吃手问题
导读:本文主要介绍了依恋的定义、特征以及研究方法。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其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感情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依恋具有选择性、寻求亲近、对个体具有慰藉和安全感、破坏后会造成依恋焦虑和痛苦等特点。研究依恋的方法有观察、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如下为有关什么是依恋?孩子5岁了,老是吃手怎么办?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什么是依恋?
什么是依恋?依恋具有怎样的特征?这是依恋研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依恋(attachment),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2】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感情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群体。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3】也就是说,依恋是儿童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感情上逐渐形成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关系。这种情感联结,使得个体在与依恋对象相互作用时感到安全愉悦,在面临压力时通过接近依恋对象获取安慰。
作为一种社会情感,依恋的形成与维持既有其内部心理机制,也有其外部行为表现。在婴幼儿阶段,儿童的依恋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固定倾向的行为:(1)想接近某人;(2)与该人分离时紧张不安;(3)重逢时高兴或轻松起来;(4)即使没有紧密接触,也喜欢朝向此人,听其声,观其行,与之交往(Macobby)。【4】总的来说,寻求亲近是儿童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表征。
【5】
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依恋具有一系列重要特征:
1、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儿童倾向于那些能够激起特定情感与行为、满足自身需要的个体,而并非依恋所有人。
2、在行为表现上,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亲近。依恋母亲的婴儿倾向于偎依在母亲身上或在母亲身旁活动。
3、在对个体的心理意义或直接后果上,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可从中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
它既是依恋行为的必然报偿,同时也是巩固和加强这种依恋关系的情感基础与内在动力。
4、在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意义上,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这是依恋的个体意义的另一方面。
5、在其赖以形成的基础上,依恋双方具有某种和谐性,他们能保持行为与情感的呼应与协调。
2、孩子5岁了,老是吃手怎么办?
孩子5岁了,老是吃手,属于不良习惯。
吃手的习惯背后是心理缺陷,表现为压抑、焦虑、强制、逆反等。 这种孩子胆小,恐惧,缺乏关爱,无助,以吃手自我安慰。当然也有轻微的无聊感觉,这是很容易纠正的。而心理亚健康就不那么简单了。
心理的问题必须采取心理疗法。首先要使孩子得到关爱,使他的心灵得到安慰,有安全感。而采取强制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其次是注意力转移。
注意观察孩子的爱好和兴趣,有的喜欢运动,就给他刀枪玩具,让他没有机会把手伸进嘴里;喜欢音乐的孩子,就给他吹响的玩具;喜欢色彩的孩子给他看图片等等。
其三,在手上适量涂抹有刺激味道的东西。比如苦味、辣味、酸味等,在他不自觉把手放进嘴里是时得到不良刺激。这样有了足够的不良刺激,条件反射作用就不会再吃手。
严格监视孩子的生活习惯,坚持一个月左右,吃手习惯就会得到改变。
3、小孩子很粘人怎么办?
很多宝宝非常的黏人,不管妈妈去哪裡,即使上廁所也要跟在身边,到底該怎麼辦?
*案例:
宝宝今年一岁半,前陣子的某一天,妈妈趁宝宝午睡的時候,溜去超市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沒多久她就回家了,可是還沒進門就听到哭声。宝宝一看到妈妈,连走帶爬地哭著衝過來。
這次經歷之後,宝宝就變得非常黏人,媽媽對宝宝的行為很是無奈,就連上個廁所都不行,前腳踏進去,他後腳就跟來,如果把他關在門外就聽到他聲嘶力竭地哭叫,罵他、罰他都不管用,不知道該拿他怎么辦。
*宝宝分离焦虑高峰期
一岁半的宝宝,正处于親子依戀形成、分离焦虑的高峰期。那一天,宝宝醒來看不到妈妈,发現家裡只有他一個人,因為害怕卻不知該如何用言語來表达,只能用哭來傳遞他的恐吓。
對他來說,感觉過了非常久,妈妈才出現,他跑过去抱住妈妈,以為妈妈能瞭解他的啼哭是因為內心的害怕。但是妈妈沒有正視宝宝的情緒,所以安扶一下就沒再管他。宝宝接收到來自媽媽的力量还不夠撫平他的創傷,所以,才会转变出黏著妈妈不放的反應。
如果妈妈又覺得「你都已經一岁半了,可以自己玩,再說我又沒有離開,你這樣黏著我,我怎麼做事啊?」把不理解和不滿情緒表達在對宝宝的態度上。
如此一來,宝宝就會接收到媽媽拒絕甚至再分離的訊息,他的焦慮再度升高,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分離焦慮期主要是從宝宝7個月左右開始發展至
三、四岁時逐漸結束,其中兩岁是分离焦虑的巔峰期。7個月開始,宝宝靠安全的親子依戀建立自己的生活能量,這期間最怕來自爸妈的能量突然中斷。只有當他的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他才可以離開爸妈比較長的時間和比較遠的距離。
☆剖析親子依戀的發展
宝宝從
六、七個月開始認人,他對於自己熟悉或有意義的人(例如妈妈)會有親近的反應:面露笑容、表現愉快或願意接近的行為;對於陌生人会有退縮的反应:害怕、畏懼甚至逃開或躲到熟悉的人身後。親近的反應表示出,宝宝與媽媽之間已形成安全的親子依恋关系,妈妈是宝宝的避風港,能让宝宝對週遭產生安全感,免除過多的焦慮。
親子依戀是指撫養者與宝宝建立的一种正常、健康的心理依戀和心理聊結关系。它是將來宝宝人格、人际、性格健康發展的基礎。心理學證明,生活上对宝宝的照料是無法替代心理上的安慰。
★親子依恋的具体表現
1.宝宝從開始認生到
三、四岁時,見到陌生人或處於陌生環境時,會抓緊爸妈手臂、衣服,往爸妈怀裡縮或躲到身後,勉強把他往前推,就會抗拒甚至哭鬧。
2.當宝宝覺得不舒服(例尿濕了、受傷等)會向爸媽求助,如果這時候爸妈給予回應,關心和拥抱宝宝,就如同幫宝宝充電,電一充滿,他就會繼續活動。
3.爸妈如果離開,让宝宝與陌生人單獨相處,宝宝會感到焦慮不安,露出害怕的表情甚至哭叫,產生分離焦慮。
4.爸妈短暫離開宝宝后再出現,宝宝會表達出開心和想要抱一抱的行為意願。
□建立宝宝的安全感
通常妈妈是宝宝形成安全親子依戀的首要對象,是宝宝充電的強大電源。只要是能夠敏銳感应宝宝的需要,並及時做出正確的回應,即使每天只有
一、兩個小時,都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安全親子依戀!不過,這同時需要兩個條件:
1.爸妈要毫無保留地關心宝宝,查觉宝宝的需要並及時做出回應。
2.在與宝宝分離的時間內,必須要有其他人也很關心和照顾宝宝,滿足宝宝的需要,最好能夠對宝宝說有關爸爸媽媽的話,例如:「妈妈是去買好吃的東西給宝宝!」、「爸爸去上班了,要賺錢給宝宝买新衣服啊!」
■給苦惱的妈妈建议,
*重新審視自己的宝宝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認識宝宝正處於「我—社會」關係的發展階段,爸妈的拥抱與微笑是他最需要的力量。
*爸妈的突然離開或有離開的可能性最容易導致宝宝焦慮情緒產生。
*接受宝宝的這些行為吧!把它們看成是宝宝表達「需要」的途徑,給他適當的關心與擁抱。
*在宝宝比較滿足的時候,才試著讓他在離爸媽一小段距離(例如隔壁房間)自己玩耍並隨時關心他,再慢慢將距離拉大。如此一來,宝宝也會嘗試漸漸地離開媽媽。
*在這段焦慮時期內,最好能對宝宝好行為給予鼓勵,儘量不要對他不對的行為給予懲罰。
4、什么是恋物?
恋物,一般是指情感指向一些无生命的物品。
在心理学上,“恋物癖”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不属于变态),即性满足感指向一些女生的物品,比如高跟鞋、丝袜、内衣等。
通常的心理发生机制为:青春期,性欲产生的时候,对异性产生神秘感,然而,取得喜欢的异性所拥有的物品比取得异性身体来得容易,于是,“退而求其次”,利用异性的物品来满足欲望,从而产生了性心理的扭曲和障碍。
通常,这种状况会在有了正常的性生活以后逐步调整到正常。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恋物指幼儿在“断奶”或者离开母亲的过程中,产生的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在对母亲的衣物、头发的依恋。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