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与孩子探讨生死以及为何有人无惧死亡
导读:本文讲述了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谈论生死,以及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死亡。文章提到,家长可以抱着孩子或拉着他们的手,让孩子感受到被照顾和抚慰。此外,家长还可以教孩子用写信或画图的方式与死者对话,帮助孩子平复情绪。文章也指出,小孩子害怕死亡可能是由于他们频繁遭遇与死亡有关的情境,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沟通,教育他们要珍惜生命,好好活着。心理医生也应该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帮助他们面对死亡和恐惧。如下为有关家长该怎样跟孩子谈论生死,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是为什么呢?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家长该怎样跟孩子谈论生死
爷爷奶奶过世时,通常是儿童第一次与死亡接触。他们第一次经历失去亲人,或者第一次看到父母公开哭泣。祖父母通常是儿童生活中无条件的爱与照顾的来源,更容易产生深深的失落感。此时可抱着孩子或拉着孩子的手,让孩子有一种被照顾与抚慰的感觉。对孩子说:“爷爷过世了。感谢爷爷对我们的爱与照顾,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快乐地生活。虽然以后看不到他,但是他对我们的爱还会存在。
我们想他时,可以写信告诉他。”这样做,能让孩子直接面对家人的死亡,同时教导他说出心中的爱、感谢与祝福。家长也可以教孩子用写信或画图的方式跟死者对话,平抚及宣泄孩子的感伤与难过。
2、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是为什么呢?
经历过的到了极限,让他麻痹了 只因心如死水,一波不起。
如对此解答满意,请采纳给个好评。多谢了。
觉得世界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了 不是,你可能对这个世界缺少了份牵挂和留恋。你需要找到活着目标,这样才能让你每一天都活得开心,快乐。减少悲伤的情绪,有烦恼要找人倾诉,不要憋在心理,或者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这样才能健康。
只要是我正义的事业在所不辞
3、为什么孩子总是说想死
很可能有抑郁症,建议马上带去看心理医生,不要觉得丢脸,在国外心理医生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很受欢迎的职业,不要被有神经病才去看心理医生这种愚蠢的思想误导,心理医生说大众一点就是能引导你倾诉感情的朋友 具体讲讲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4、小孩子为什么怕死?
他最近(也可能是之前某段时间)一定是频繁或激烈的遭遇了与死亡有关的情境(可能是因为看电视,电影,看到老人出殡,医院垂死病人,听鬼故事,与小朋友的谈话,被大人的恐吓等而得到的信息),并受到了一定的触动,幼小的心灵经不起恐怖死亡的困扰,问你怎么办是正常的。
你要回去问他:怎么知道人会死的,谁告诉你的,就知道原因了,另外要开导他,人的自然死是正常的,死亡谁也避免不了,假如真的厌恶死亡,就要好好的活着,开心的活着,有价值的活着,死的时候也比较坦然。
(》而不自然死亡就要让他注意比如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保护自己,远离危险啊等等,假如,他问起不自然死亡的问题可以这么教育他)
如果,他还是不满足,就让他好好学习,用功读书,就能知道如何不死了! 心理不成熟,小孩子都有依赖性阿。当孩子还处于童年的时候,亲戚大人们对他关爱有加,孩子们受到众星捧月的待遇。
所以呢,小孩子就很满足于现状,他们觉得很幸福,会害怕有一天会失去这样的幸福快乐,就像电视里放的:人死了,什么也没有了,所有的幸福快乐就不见了。所以阿,小孩子都很怕死哦。也许小孩子太小,不理解什么是幸福,但是在他们眼中,幸福就是爸爸的拥抱妈妈的吻,还有姐姐给的糖,老师给的一百分,一个奥特曼玩具或者一个洋娃娃,这些就是孩子们的幸福。
哪个小孩子愿意失去这些呢? 哈哈,这都是根据我小时候脑袋里的想法而说的。
5、昨天八岁儿子说他不怕死,活着受折磨。是电视看多了,还是因为他是留守儿童呢、
这关键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教导 留守儿童的原因~~~ 小孩10岁之前尽量要你跟你爱人去关心~~~~ 多跟他谈心~~ 跟他多沟通~~~别以家长的名义去~~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
! 谈不上,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你不能因为他的这个一时的感觉就判定他的生存意识差。也许他表达出这种情绪正是自己找寻情绪宣泄以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方式。你说的这个只是一个一时的感觉而已。
另外任何所谓的判定都是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能以偏概全。
适应能力是任何人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则是学习得来的。
如果长期看这个人比较悲观,总是如此从未改变,那他的这种心理包袱也是有某种原因的,或许是生理的,或许是心理的,一旦找到这个原因,他的包袱也就可以放下了;当然我们不排除人的先天的个体差异,以及环境的复杂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相信他,作为一个人,灵魂中总有一点光明,能够温暖他的心。
6、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认错?
!
分析:“害怕被家长训斥,这是很多孩子死不认错的原因。”南宁市银兴双语艺术幼儿园园长分析,家长在孩子犯错后的做法,决定了孩子在下一次犯错时会选择采取什么方式来避免受到“伤害”。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他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于是孩子会如实向家长汇报。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认为,应该给孩子一点教训。
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时经常这样做,孩子在又一次犯错时也许就会考虑:“如果我不承认错误,妈妈是不是就不会训斥我了?”于是孩子开始尝试说谎或用找替罪羊的方式来避免受到惩罚。
对策:有教育专家认为,当孩子犯错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如果其中一方当时有情绪,就应该先将事情放一放,等到双方冷静时再处理问题。
家长在发现孩子犯错时,如果在愤怒之下责难孩子,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害怕,影响亲子关系;如果孩子有情绪,家长在没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之前,采取任何方式教育孩子,都不能达到效果。
害羞心理“我不想让那么多人知道我做错了。”
分析:中国人有句古话“堂前训子,背后教妻”,意思是教育孩子可以在大庭广众下进行,而教导妻子则要照顾她的面子。但教育家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与成人一样受到尊重。
如果家长当着很多人的面指出孩子的错误,或者训斥孩子,可能会令孩子产生羞辱感和抵触心理,这时即使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
此外,家长在外人面前不照顾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
对策:家长对待孩子应该像对待朋友那样,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当孩子在大庭广众下犯错时,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台阶下。例如:家里来了客人,突然,妈妈听到屋里传来玻璃的破碎声。
妈妈知道,一定是女儿又在玩自己的化妆品了,这次还摔坏了东西。这时如果妈妈立刻冲进房间责骂女儿,女儿是不会承认错误的。
聪明的妈妈会将计就计问女儿:“刚才你和小狗在房间里,小狗是不是把妈妈的擦脸油摔坏了?你可不可以去告诉小狗,乱动妈妈的化妆品是不对的,让小狗下次不要再乱动东西了,好吗?”小狗因为女儿的过失而受到了责骂,女儿心中会感到愧疚,客人走后,女儿主动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妈妈,擦脸油不是小狗摔坏的,是我摔坏的,我以后再也不玩你的化妆品了。
”倔强心理“我根本没做错!”
分析:有时孩子不认错,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孩子天性好奇,喜欢探索各种新事物,常常把家里的东西弄得面目全非。这时,家长生气就在所难免了,但孩子根本不明白,对和错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效仿心理“爸爸妈妈不也经常不认错吗?”
分析: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地教训孩子,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但他们却从来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犯了错,也不会主动向孩子认错。
为了改掉孩子死不认错的坏毛病,当家长犯错后,要给孩子认错。如家长不小心踩坏了孩子的玩具,这时家长应该放下面子,主动告诉孩子玩具是自己不小心踩坏的,真诚地请求孩子原谅。同时,家长还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如果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弥补过错,就会获得别人的原谅。
一位家长正在和小孩交流。教育专家建议,当孩子不愿认错时,家长不要急于纠正,要寻找孩子不愿认错的心理。
7、怎样解释死亡才能让孩子不害怕
专家说法
过分渲染或避重就轻都不可取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心理卫生科的专家们也加入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他们认为死亡教育对儿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死亡,孩子很有可能如上所说,会产生过分恐惧或以为死亡是件幸福的事,从而出现模仿等行为。
专家们认为,在进行死亡教育时,过分渲染或避重就轻的方式都不可取,家长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儿童的年龄、性格类型。如个性内向、敏感者,应委婉;对活泼外向者可适当开放;对年龄小的幼儿可多用比喻形象等方式;对小学以上儿童可以用书本、故事等方式;对12岁以上儿童则可以讨论,更多地倾听他们自己的想法,可以用班会讨论的形式。
2。教育形式多样化。
不一定要针对人的死亡进行教育,一花一草一虫都是生命,结合季节更替、动物繁殖等都可以展开生命化教育,让孩子认识到新陈代谢、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
3。死亡教育要让孩子参与。如清明节来临,可以让孩子参与祭奠的东西,讲述老人的故事,看先人的照片,读优美的文章……孩子会认识到:生命是一种爱的传承,即便人的生命消失了,但爱会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只有当下好好活着,才能使生命的宽容最大化。
我们不能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宽度。本报记者 寇思琴 事实上,孩子对死亡的认识是随年龄而变化的。2—7岁的孩子通常不相信人会死,这是因为孩子从2岁开始获得了“物质守恒定律”,相信任何东西都会永远存在,即使看不见了,也会认定它“藏”在某个地方。你告诉他这个东西消失了,他根本不相信。
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必如实告诉他们死亡的真相,因为他根本无法理解,不如告诉他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上天堂了,化作星星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也怕死,也会思考死亡,但是,他们所理解的死亡就是亲人的暂时离开。他实际上不是怕死,而是怕分离,怕孤单。 过了这个年龄段,抽象思维产生了,孩子自然就会知道,人是会死的,死亡就是永远消失,人死不能复生。他们开始恐惧死亡。
由于恐惧,他们会避开死亡的话题,不去想与死亡有关的事。即使想到,也是抽象思维,例如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有始有终、自然规律等,说明他们把死亡恐惧给“隔离”起来了。家长最好不要跟他们谈论死亡,如果一定要谈,应该用科学语言,尽量少带情感色彩。由于恐惧死亡,他们会采取一些措施以增强体质,防止意外。这是珍惜生命的表现,是有益的生活方式。
到了12岁,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灵发生蜕变,感情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开始对死亡有切身体验。不过,对于他们来说,心灵的蜕变比死亡更加重要。蜕变就是死亡和重生,如同毛毛虫变成蝴蝶。这时候,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分享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反应。 一般说来,只要不是有意吓唬孩子,怎么谈死亡都是可以的。死亡虽然可怕,只要孩子感觉到父母在陪伴着他,爱他,他就不会被吓倒。
当然,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落叶,了解植物、动物的死亡,让孩子明白大自然的生命循环和生生不息,人也是同样如此。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那就更好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谢谢
8、男生 16岁 为什么我不怕死亡了 也没读书了 未来无望 觉得无所谓了?
无知者无畏,全知者无畏!
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容易把所见的一些事情和现象绝对化。
若想开阔眼界,加深对人生的理解还是要读些书。因为读书算是解经。了解自己和人生的捷径。未来立足于现在,如果不知道现在身处何处,那根本就没有未来。经历过来的人事物很容易无所谓,没经历过也可以无所谓。就看我们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了?
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时刻,想多了和什么都不想都不太好。面对现实,同时去挑战自我战胜现实。
这也许就是人生而为人的意义吧!
9、人为什么怕死?
你好!!
首先声明:
偶不怕死!
因为人生当中只有一次体验机会的就是--死亡。
苏格拉底说死亡只有两种可能状态:一是死后无知觉,二是死后灵魂从一个世界移居另一世界。
如果死亡是前一种失去知觉的状态,那其实是一种安详得连梦都不会来打搅的深睡,苏格拉底说这样的深睡是一种收获——难以言说的安然无梦的愉快收获——永恒不过就是一夜。这样地“深睡”的“一夜”有什么可怕呢?如果死亡是死者迁往另一世界永居,那么死亡就应该是像旅游观光和搬迁新居一样令人高兴,这样地从“生”到“死”的旅行和迁居,也没有什么让人可怕的啊。
死亡的两种状态都不存在可怕的理由,因此当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时,他便毫无惧色地把毒酒喝下,并且平静地微笑着向朋友、法官告别:“分离的时刻到了,我们各自上路吧——我走向死亡,你们继续活下去;至于生死孰优孰劣,只有上帝知道。”
死亡不存在可怕的理由。如果把这个道理讲给所有人听,所有人都听懂了,并且都认为事实的确如此,但所有人依然会害怕死亡。
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怕死是超人力量植入人体的本能,但超人力量规定的每一件世事都有其因果机制。根据超人力量规定,人害怕死亡不是缘于害怕“死”的本能,而是因于喜欢“生”的习性。
这样的习性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怕生”。每个小孩都怕见生人,成人不仅依然怕见“生人”,而且怕见“生事”。人人都有安于现状的习性,人的现状是“活着”,因此每个人都有安于“活着”的习性。
相比“活着”的习惯而言,死亡只有一次,不可能有习得的经验,每个人对“死亡”都是生疏的,在生死之间并不能像走路从前一步迈到后一步一样心无所碍、游刃有余。因此所谓“怕死”其实是“怕生”。
第二种习性是“有话”。朋友相聚,有话要说,就不愿离去,不得不散时也总是依依不舍。为什么人们会感慨“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是由于人们都依恋聚谈的美好时光。
人生的内容是知识折腾,想要发泄、表达的话语数以万计,就像聚谈不忍分离一样,人们聚在世上折腾知识,总是害怕死去。如果一个人完全超越知识,面对万千世象无话可说,那么他就生死无谓了。禅宗高僧能够像如履平地一般轻松自如地死去,就是因为他明心见性、超越死生而无话可说,许多僧徒想在禅师示灭之际请求一字一句偈语而不可得。
世俗之人对后代总是有操不完的拳拳爱心、道不完的谆谆教诲,所以他们害怕死亡;他们害怕死亡,就是因为死亡是一件剥夺“发言权”的天大事情。
偶不怕死,因为人生当中只有一次体验的就是--死亡。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