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宝宝的早期教育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1-17 11:50:06

导读:本文讲述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民间流传的谚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科学道理,即孩子的个性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文章还介绍了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应该如何陪伴、引导和帮助孩子,让孩子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得到适当的锻炼和成长。此外,文章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以及如何划分不同阶段的儿童。如下为有关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的宝宝怎样早期教育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有一定科学道理。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个性虽属雏型,但它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虽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就是说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 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所以,综上所述,朋友,你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和“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意思是一样的。

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2、3岁的宝宝怎样早期教育

家长您好,很欣慰家长可以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早期教育,孩子在家里的早期教育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非常重要的阶段。

首先,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她们会对家人产生强烈依恋的感情,稍微看不到家人就会觉得焦虑,再加上家长的迁就,很容易养成孩子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家长不需要过于迁就孩子,多带孩子与同伴交往,鼓励孩子大方地与同伴交往,在增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其次孩子大小肌肉的协调性都不好,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如钓鱼、串珠等材料来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同时可以利用一些情景发展孩子大肌肉的协调性,如学小动物走路等。

最后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避免为孩子包办的过多,为孩子上幼儿园做好准备!

3岁的宝宝怎样早期教育

3、孩子几岁上幼儿班比较合适?

三岁,因为三周岁是孩子从婴儿期进入幼儿期的一个转折,这个转折也标志着孩子的生理、心理、个性品质等各方面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比婴儿期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这个时期孩子无论是身体机能的发育状况、认知学习能力的水平、还是个性心理的稳定程度都比婴儿期较适合独立参与集体生活。

有一定的自理能力,能够基本照顾好自己的生活

孩子几岁上幼儿班比较合适?

4、如何将0到18岁儿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①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得冲突;②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③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④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⑥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⑦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⑧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小学的发展:

帮助学生适应勤奋感和自卑危机;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总之~中学生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不应该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给予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同样一个管理措施,在小学可以,在中学就不一定行得通。

5、3岁宝宝情感发育有什么特点

2-3岁幼儿年龄特点 身体发展: 1. 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各部分技能有待发展。 2-3岁幼儿身体的各方面较柔嫩,骨骼继续骨化,具有弹性大、易弯曲的特点,表现出耐性差,puma golf,易疲劳,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 2. 动作发展迅速,手眼动作协调,生活自理行为开始出现。

2岁以后幼儿的生长速度加快,运动器官逐渐成熟,运动技能不断发展,各种动作逐渐协调。认知发展: 1. 言语活动积极发展,具备初步听说能力该阶段是孩子积极的言语发展阶段,3岁的孩子能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保证其具备基本生活所需的口语理解与表达的基本言语交流功能。

2. 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的特点 2-3岁的孩子心智机能已基本形成,但不是“缩小的成人”,具有自身的特点,孤心,他们的思维在行动中进行,而不会想好了再行动。社会性发展: 1. 自我意识初步萌芽并发展,出现人生“第一反抗期”,paul smith men。 2-3岁孩子个性稳定的气质特征已明显定型,性格倾向初步显露。

能意识并区分身体各部分,能把自己与外界、他人区别开来,开始掌握运用“我”,独立意识增强,凡是坚持自己做。

2. 情绪与情感体验促进社会性行为的初步发展 2-3岁孩子感情的社会联结的建立,。。。

不要过于纠结。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的

6、对3岁的幼儿怎样进行教育?

这个问题比较笼统,首先呢,心理学认为0-3岁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而生活的重要时间段。(即分离与个体化)

我先来具体介绍下每个不同的时间段的不同心理特征吧。

0-3岁中,第一个阶段叫正常的孤独,即婴儿全心全力发展自己,平时只睡觉,对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认识。

第二个阶段叫正常的共生,即婴儿开始睁开眼睛观察这个世界,但他还分不清谁是谁,当他饿了,他会哭,然后母亲就会喂他 他就饱了。但是他不会认为是母亲喂他的,他认为母亲是谁?就是他自己,所以他会产生一种无所不能的全能感,就像神一样。

也称为自恋需求,所以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这段时间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自信(2-4个月)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也是可能是你想要的答案。

第三个阶段又分为几个亚阶段,第一个亚阶段就是分化与躯体意向,也就是说,他开始意识到母亲与他不是一个人了,心里开始分离,知道自己是一个个体了。

第二个亚阶段,实践阶段,这个时候他开始不断地想要挣脱母亲的怀抱,去探索世界,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很神奇的,为什么一个屏幕里有人呢?为什么。。。呢?因为探索,他的全能感在此提高,所以必然有的时候要和父母发生矛盾,这个时候有的父母也就得三岁小孩开始叛逆了?到底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咱们先放着,先说下一个阶段。

第三个亚阶段,事实上当孩子不断探索的时候,他会不断遭受挫折,然后认识到没有父母还是不行的,最终找父母寻求帮助,这个时候答案也就出来了,孩子“叛逆”怎么办? 我觉得这个时候应该在旁边看着,除非遇到很危险的事,不然不要去制止他,让他遭受挫折。

那么是不是他回来找你之后你就说“看吧,你离开我还是不行吧!?”我个人认为呢,这样是不对了,。这样会导致孩子对你产生一个依赖心理,从而影响他心里的成长。

所以总结一下,对于幼儿,不应该完全的去指挥他,让他自己慢慢地探索,而父母只是从旁保护他就行了,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里。而让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事实上父母的心里会非常舒服,但事实上并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

我的建议就这么多,花费了我近半小时打字,采纳不采纳不要紧,只是能希望仔细读读,肯定会有收获的,谢谢。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7、在心理学中,古人说三岁看老,这种说法正确吗

零到三岁处于婴儿期,发展心理学观点认为这一阶段婴儿的安全感充足与否决定着以后的发展方向。

七岁以后属于童年期,童年期的儿童的性格发展逐渐成熟,人的性格对于自身的命运影响是很大的。

正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道理归道理,实际情况还是十分复杂,人生变数很大,没有绝对。

8、三岁孩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对什么感兴趣

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长到3岁,已经经历过了人生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语言基础已经奠定,思维方式初步形成,行为习惯初步具备,可以说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发展时期了。常言道:三岁之魂,百岁之才;又道是:三岁看大,十岁看老。正是说三岁左右的儿童基本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可以看出其人生轨迹的起点与发展方向。

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发展到3岁,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理

3岁儿童对新事物新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特征,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成人教他做的事,并且有尝试独立做事的愿望。

比如,问一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雪为什么是白色的,苹果为什么是圆的等等简单新奇而又饱含深刻道理的问题;拿到一盒新的拼插玩具,儿童一面动手去拿去摆弄去拼插,同时也希望大人看着他插,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这种表现欲隐含着期望大人的监护,好奇而脆弱,简单而执着,但这种好奇、简单、脆弱、执着中,隐含着不可思议的创造性。

2、突出的群聚心理

3岁儿童的社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渴望融入各种人群,与他人友好地交往。

3岁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限于母亲和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他人交往,特别是愿意和同伴交往。他们很乐意和小朋友在一起,和小朋友过家家、打卡片、拍手弯腰做游戏,在家里是孩子,在小朋友面前是大人,爱管别人的事,常把小朋友之间的事回来告诉妈妈,或其他大人。当今独生子女相当普遍,家中无兄弟姐妹当伙伴则显得孤独与寂寞,儿童需要进幼儿园,除家庭生活之外又过一定的群体生活。

幼儿园的生活把儿童带入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子。让儿童交结伙伴,学习交往与相处,增长认识,发展能力。因此,3岁幼儿如果能够同时在家庭和幼儿园的两个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

3、无意识模仿心理

3岁儿童模仿性的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显性活动或动作。

比如,在家里他们喜欢模仿大人的活动和动作,装模作样打电话,有板有眼翻看电话本,用成人的口吻接电话;学包饺子、擀面皮;模仿看书看报、写字画画;男孩子模仿成人站着尿尿,全不管裤子是否被尿湿等等。再如语言上的模仿,接受了东西说“谢谢”,遇到不如意用“讨厌”,命令别人“你不该怎样怎样”。总之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都会引起他的新鲜感,他都想去尝试一下,模仿一下。

因此不可低估3岁儿童的模仿性,他们正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这也是这个年龄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模仿,他们尝试经验,学习经验。所以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做出好的模仿榜样,在儿童周围的成人说话用语、声调、行为举止、爱好、姿势、习惯、情绪等无不被儿童所模仿。如父母的饮食偏爱就会无形中直接影响儿童,母亲情绪无常,也影响孩子情绪反常不听规劝。

如果善于利用这年龄的模仿性则能使各种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模仿学习而巩固,所以成人要检点自己,一些不介意的行为小节,常会被儿童模仿而形成种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4、严重的情绪支配心理

儿童的心理活动受情绪支配的作用很大,因为他们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动,而且行为受情绪支配,更多是无意性的。比如一些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一些儿童不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消极的情绪。

3岁儿童有时还要哭闹,就是情绪的波动表现。比如,明明吃完一块冰糕还要妈妈买,不买他就站在马路旁哭,坚决不走;看到一个并不可笑的人,孩子却笑翻了天,让大人难堪,却不能制止。

同时,3岁儿童有强烈的依恋情感,所谓依恋就是指儿童对经常和他生活在一起,经常照料他的亲人的依恋,时刻离不开他们。

像在家对母亲、父亲或对祖父母的依恋,一般在3岁入幼儿园时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他们知道要上幼儿园了,但情感上却舍不得离开他依恋的亲人。表现为大哭、拉着手不放,不许亲人离去等等,这种依恋很使家长伤脑筋。我们认为依恋感受的产生是自然的,是儿童情感发展在3岁阶段的一种正常表现,不要指责,也不要割断,可以通过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从关心疼爱儿童出发,慢慢地度过与亲人分离的焦虑情绪。

另外,有的儿童刚入园是总要追随一位教师,教师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并且还要老师总领着他,这些表现是由儿童羞怯心理以及害怕离开亲人的依恋心情所致,如老师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关心他满足他渐渐可消除他的不安感,用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使儿童忘却孤独而投入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变消极的情绪为积极的情绪。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7181.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