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辩证法,艺术视觉与心理学
导读:本文介绍了一种名为“艺术辩证法”的理论,它侧重于从哲学、美学和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实验美学的背景中,对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资源和运用进行了深入独到的辩证法的理论阐述。文章的小编是一位诗人型的理论家,表现了特有的艺术感悟和艺术之精要、精妙的把握能力。艺术辩证法是艺术的具高思维形式,也是艺术智慧的凸现。文章还讨论了艺术视觉与心理学,以及艺术与直觉的关系。如下为有关什么叫艺术辩证法,艺术视觉与心理学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什么叫“艺术辩证法”
《艺术辩证法》侧重进行经验方法的艺术辩证法的理论建构,从中国哲学、美学以及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实验美学的背景上,进行对古代艺术辩证法的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对艺术创造规律和一系列艺术形式范畴,作了深入独到的辩证法的理论阐述。作者是诗人型的理论家,表现了特有的艺术感悟与对艺术之精要、精妙的把握能力。艺术辩证法是艺术的具高思维形式,也是艺术智慧的凸现。
2、艺术视觉与心理学
克罗齐把人的心智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直觉、概念、经济和道德活动。直觉求美,概念求真,经济求利,道德求善。前两类为认知活动,后两类则是实践活动。直觉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它不依赖概念、经济和伦理活动而独立存在,而后者却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次,直觉即表现,直觉必须以某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
”表现就是心灵的赋形,即把流转的无形式的感觉、冲动、情绪之类的心理素材赋予形式,从浑暗中提升到凝神观照的明朗,达到心灵的境界。第三,艺术即直觉。克罗齐认为艺术直觉产生于艺术家的“幻象”,这个“幻象”与“功利”、“道德”、“物理事实”和“概念”都无关。在尼采看来,以审美的态度洞察人生并促使艺术分娩的冲动与过程就是直觉。
在直觉时,人暂时逃脱世俗变迁的纷扰,而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与外物或世界本体沟通。难怪我国美学家朱光潜指出:“直觉就是创造,形象便是创造成的艺术。”
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到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从狄尔泰的生命体验到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审美直觉”的生命哲学化在现代西方文论史上声势浩大、影响深广。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强调理性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给人设立目标。
因此,人只有通过两种方式达到自我解脱:一是道德行为,即放弃意志;二是美的直观。而最终却只有通过自我意志的泯灭才能脱离生存中的不幸处境。在尼采看来,叔本华认为的意志的根本是渴求、本能、欲望。“自我意志”的泯灭实际指的是“无意愿、无目的、无意图的主体存在”。在《悲剧的诞生》的前言《自我批判的尝试》中,尼采提出:“用艺术的眼光看科学,用生命的眼光看艺术。
”尼采将一切放到生命的体验中来考察,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就是一种生命的直观,在直观中艺术、科学、价值一体。透视主义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就是——没有真理,只有解释。这句话隐含着尼采的实证主义立场,实证主义认为认识只是一种功能,认为真理没有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本质,有的只是我们对事实的价值设定,只有解释的真理性。尼采认为上帝的假设毫无意义,而超人的假设却在人类心灵范围内。
“权力意志就是要建立‘超人’的新型人格;超越自身,超越弱者并充分表现自己,自由自足,成为真理与道德的准绳;敢于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希望,是充实丰富、伟大完全的人。”“狄尔泰的(审美)体验是直接性的,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是一种在主客未分的状态下把握现实的方式,而且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事实,我们靠内省来感知它。通过这种方式,人体验自己的历史遭遇,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就如同它真的发生的一样。
狄尔泰以诗的创作为例,指出正是这种体验,才不断丰富和充实作家的生活积累和情绪积累,形成他自己特有的生活大地和自己独特的感受方式和思考方式,也正是这些体验的积累才激发他创作的热情,写出美丽的诗篇。
”柏格森排斥理性,他公开否认人类的理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人类用理智的形式(如感觉、概念等)和理智的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所表现和获得的知识具有实在的、客观真理的意义;认为理智的认识只限于世界事物的外表,即物质性的、不变不动的东西,要想认识实在的唯一方法是依靠直觉。柏格森认为生命之流或绵延才是真正的宇宙本体,而他的直觉的认识方法就是对那种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体进行认识。
3、CG表现是什么
英文缩写,多指计算机图形。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是一种使用数学算法将二维或三维图形转化为计算机显示器的栅格形式的科学。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
这是动画设计师的一个方向,这个方向也是热门,薪资高,待遇好。
三维动画作为电脑美术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动画艺术和电脑软硬件技术发展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
4、什么是文艺心理学?能告诉我吗 谢谢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等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心理学分支。
文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文艺家如何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积累、提炼素材;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研究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关系;研究文艺家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研究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研究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艺术活动去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意志和热情;研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文艺兴趣和欣赏、创作能力,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文艺心理学研究的精辟见解。《乐记》中就分析过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南朝粱刘勰的《文心雕龙》更为充分地分析了作者、欣赏者的想象活动、情感作用、灵感突发、个性与创作的关系等。后代的许多诗话、词话也都有丰富的文艺心理学思想。
在西方,
17、18世纪以后,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审美心理学成为一个特别受到重视的领域。德国心理美学家李普斯提出了移情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把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欣赏共鸣看成是受到压抑的潜在的性本能得以“升华”的需要。其弟子荣格又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用来分析文艺心理现象。
美国的阿恩海姆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写成《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强调了文艺心理的整体观念。30年代,中国美学家朱光潜著有《文艺心理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以往的文艺心理研究状况。
英国尼达姆所著的《论十九世纪法国和英国社会美学的进展》一书,比较明确地提出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及审美心理研究在整个美学研究中的地位。作者指出,美学研究应包括三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补充的部分:抽象的或形而上学的部分,致力于给美下定义;心理学的部分,致力于描述美对于人类心灵的影响;社会学的部分,目的在于确定美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文艺心理学的研究着重讨论的内容有:艺术感知,作家、艺术家的思维特征,形象、情感、理性的关系,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以及创作个性等。
这些内容在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中的不同特点以及对评论心理的影响,已开始受到普遍重视。因此,有人认为可以把文艺心理学分为创作心理、欣赏心理和评论心理三个部分。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4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