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爱情三角理论,心理学考研跨专业考试经验分享,各科目怎么看?
导读:本文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框架,分为基本三角形原理、多重三角形原理和基本评价三个部分。爱情可以分成八种类型,其中基本三角形包括亲密、激情和决定/忠守成分。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三角形虽然有其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但对在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如下为有关评述爱情三角理论(急),心理学考研跨专业考试经验分享,各科目怎么看?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评述爱情三角理论(急)
斯腾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述评
作者:李朝旭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框架,分基本三角形原理、多重三角形原理和基本评价三个部分。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①亲密成分②激情成分③决定/忠守成分,它们组成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成为对爱情进行描述的维度。
在此基础上,爱情可以分成八种类型。而且,在基本三角形之外还有各种复杂的多重三角形,根据它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关系的满意度和关系质量。这一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但对在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爱情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亲密 激情 决定 忠守
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是当今世界上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智力的学者,曾提出了著名的“三重智力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亦有人介绍之(李其维、金瑜,1994,1995;万明钢,1995)。他不仅在人类智能研究领域内有较深的造诣,而且对爱情的本质和有关问题也进行了出色的探讨。
作为人际吸引的最高形式,爱情(love)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经典研究课题。心理学上探讨的爱情要比实际生活中的含义更加宽泛,可以是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爱,不仅仅指狭义的男女两性之爱。我国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爱是社会人际感情的核心(沙莲香,1987),并且指出应该开展对社会感情的研究,使它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其应有的位置。
一、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
斯腾伯格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进行大量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爱情这一个心理学构念有三种成分,斯氏将三种成分形象地比喻为爱情三角形的顶点。
⒈亲密成分(Intimacy) 指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换句话说,它能引起温暖体验。
研究表明(Sternberg & Grajek,1984;Sternberg,1986),它包括如下内容:①改善所爱的人的福利的愿望;②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体验到快乐;③对所爱的人高度的关注;④在需要帮助时能指望所爱的人;⑤互相理解;⑥分享一个人的自我和一个人的所有;⑦接受来自所爱的人的情感方面的支持;⑧对所爱的人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⑨能与所爱的人进行亲密的沟通交流;⑩重视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
斯氏提出的这一成分也广泛地存在于较深的友谊关系之中。
⒉激情成分(Passion) 或称“情欲成分”,指驱力,这些驱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的其它有关现象。或者说,该成分就是在爱情关系中能引起激情体验的各种动机性的唤醒源以及其它形式的唤醒源。它包括一种激烈地渴望与另外一人成为一个统一体的状态。
在爱情关系中,性的需要是引起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形式,除此之外,按斯氏的说法,诸如自尊、养育、亲合、支配、服从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也是唤醒源。
⒊决定/忠守成分(Decision/commitment) 有两层含义:①在短期方面,指一个人做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②在长期方面,指那些能维持爱情关系的承诺或担保、投入、忠心、义务感或责任心。但是,这两个方面不一定同时具备。
爱的决定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其的忠守;同样,忠守也不一定意味着做出决定。现实中,许多人实际上在心理上承担了对另一人的爱,却未必承认,更不说做出什么决定了。然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决定成分优先于忠守成分。这一成分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忠贞不渝”之类,但不是指行为,而仅指认识(认知)方面。
总之,“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决定/忠守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认知性)的决定与忠守”(Sternberg,1986)。从某一种角度来看,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决定/忠守是“冷却”的。它们所具有的特性也是各不相同的(参见表1所作的具体说明)。
斯腾伯格还对三种成分各自的历程进行了描述,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加以整理,故在此不作介绍。
表1 爱情成分的特性比较
爱情成分
特性维度
亲密 激情 决定/忠守
稳定性 稍高 低 稍高
有意控制程度 适中 低 高
体验的明显度 变化不定 高 变化不定
在短期关系中典型的重要性 适中 高 低
在长期关系中典型的重要性 高 适中 高
在各种喜爱关系中的普遍性 高 低 适中
心理生理卷入 适中 高 低
对意识察觉的易感性 稍低 高 稍高
可以看出,斯腾伯格这里所用的“成分”一词并非指代心理过程,而是说人类的爱情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区分,或者干脆称之为三个维度似乎更为恰当。
根据这三个成分在爱情中的多寡情况,可以把人类的爱情关系区分为八种类型(见表2的归纳,其中正号代表成分的存在,负号代表成分的缺乏)。
表2 爱情的类型
爱情成分
爱情类型
亲密 激情 决定/忠守
无爱(Nonlove) - - -
喜爱(Liking) + - -
痴迷的爱(Infatuated love) - + -
空洞的爱(Empty love) - - +
浪漫的爱(Romantic love) + + -
伴侣的爱(Companionate love) + - +
愚昧的爱(Fatuous love) - + +
完美的爱(Consummate love) + + +
不同的爱情可以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来描述,即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爱情的多少,三角形的形状表示爱情的三种成分之间的相对关系。
等边三角形表示平衡的爱情,因为代表各个成分的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相等。不等边三角形代表不平衡的爱情,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长,就表明这是主导成分;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短,就表明该成分的不足或缺少。这就是该理论的基本三角形原理。
二、爱情的多重三角形原理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还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复杂的爱情关系。
现实中的爱情往往牵涉到不只一个的三角形,于是又提出了多重三角形原理。也就是说,一个爱情关系中存在着许多三角形,它们在爱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以下几种是非常重要的,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⒈现实中的三角形和理想中的三角形 在两人关系中不仅仅存在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现实的爱情三角形,而且对其中每一个人来说,还存在一个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对象,以及自己对他(她)的爱情三角形。
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同。
⒉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 因为人际感情必然至少涉及两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感情不可能是单向的,既有“己对人”的爱情三角形,又有“人对己”的爱情三角形。
⒊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和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 一个人关于“人对己”感情的认识,相对于另一人来说,就不是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变成了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
现实中,一个人自我感觉对别人很好,而别人却不以为然,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三个对子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出现了不匹配或不相符合的情况,都会造成对爱情关系的某种影响。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三角形与理想中的三角形之间的重合情况如何,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之间的匹配情况如何,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与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之间相符合的情况如何,都会影响到对关系的满意与不满意。
为了深入探讨以上几种情况的交互作用,斯腾伯格和同事又设计了非常精巧的实证研究(Sternberg & Barnes, 1985)。他与同事取耶鲁大学24对恋爱大学生为研究被试,以《鲁宾喜欢量表》、《鲁宾爱情量表》、《拉文格人际卷入量表》以及自编的《关系质量问卷》为材料,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
效标(Criterion) 是“关系质量”,最初包括关系满意度等十三个方面,后来经主成份分析法统计处理,结果采用了其中八项指标。预测源(Predictors)是被试的四个简单分数:①己对人②人对己③自己对理想中的恋人④理想中的恋人对自己的感情评定,以及从中计算出来的各种差异分数:被试内的六个差异分数和被试间的八个差异分数。
研究结果表明:
⒈理想中的对象和实际的对象同样地影响关系满意,但不如后者影响作用大。
⒉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与己对人的感情同样地影响到对关系的评价。
⒊六个比较水平(CL)中的五个都与关系满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传统的标准比较水平(Thibaut-Kelley, 1959),即自己对实际对象的感情与自己对理想中的对象可能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反而不比其它的比较水平有更强的预测力。
⒋在所有六个比较水平中,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与自己知觉中的理想对象对自己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对关系满意最有力的预测源。
⒌己对人的感情与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比两个人实际的感情差距(被试间差异分数)更能预测关系满意。
⒍四个简单分数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内部相关,表明个体各种感情以及对感情的知觉有较高的对应程度(相容度)。
⒎有关理想对象的评定明显优于对实际对象的评定。但是,自己对实际对象的感情评定与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之间没有差异。
也就是说,平均起来看,虽然现实关系未达到理想的标准,但是并未因此而认为关系是不合适、不对称的。
⒏通过个体对实际对象、理想对象之间的感情评定来比较精确地预测浪漫关系的满意是可能的。
此外,斯腾伯格还提出了“行动三角形”的概念。
如果不将“爱情三角形”转化成“行动三角形”(即用相应的行动来表达三种成分),那么,不管当事人是不想转化还是缺乏转化的能力,都会造成两人知觉上的出入,最终势必影响到整个关系。行动的成败既会反作用于自己三种爱情成分的水平,以及导致其它行动的产生,又会引起另外一人的爱情三角形和行动的改变。
所以,斯氏意味深长地指出(Sternberg,1986):“若没有了表达,则最伟大的爱情也会随风而去 (Without expression,even the greatest of loves can die。)”。
三、对该理论的基本评价
在斯腾伯格之前研究爱情的社会心理学家以鲁宾(Zick Rubin)为代表,他的主要贡献是对喜欢和爱情进行区分,并编制出量具,虽然进行了一些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但是他对爱情的探讨集焦于测量方面,没有形成理论。斯氏的工作正好弥补了前者的不足,最终得出了有意义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研究爱情这一人际吸引形式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型。
该理论所提出的亲密、激情、决定/忠守这三个维度使我们对爱情这一心理学构念增深了认识,也似乎初步解决了如何将其定量化的问题,即我们可以将这三维度与中国的本土特点相结合,来编制适用于中国被试的爱情量具。依据这三个成分对爱情进行的分类学研究也比先前研究更为系统、全面、细致、严密。
不仅如此,该理论还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人们妥善处理自己生活中的爱情关系,也为心理咨询(尤其是人际关系、婚姻恋爱咨询)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缺乏了解是有害无益的。
显然,斯氏的研究属于“构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式的研究策略”,这是大多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
但我们必须指出,斯氏的三个爱情成分的合理性并未得到充分的验证,他与同事在《爱情的本质》(1984)这一研究报告中虽然采用了系统聚类分析、因素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但结果得出的不是三个成分,而是得出了亲密成分的主要内容。他本人后来解释说,1984年的那一研究集中在对亲密成分的探讨上,可是为何又冠以《爱情的本质》这一标题?岂不自相矛盾吗?所以,该理论尚有待进一步验证,同时也说明了其不成熟性。
此外,该理论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它的多重三角形原理仅仅局限于浪漫关系的实证研究,能否推广到其它类型的亲近关系(如亲子关系)中去还没有验证;对各种类型的爱情有无社会褒贬色彩,有无文化偏好这一问题没有做出回答;爱情关系究竟始于哪一种成分也未可知,等等。这一切正表明了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心理学界,探讨人际吸引的研究还不多见,关于爱情本质的探讨就更少了。
然而,现实却提出了开展此类课题研究的需要,爱是人类幸福和安定的心理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全社会的风气。所以,我们要大力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争取早日形成中国特色的人际感情或人际吸引理论体系,而斯氏的理论和研究则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李其维,金瑜(1994):斯腾伯格三重智力理论述评。《心理科学》,第17卷,272-277。
李其维,金瑜(1995):斯腾伯格智力成分理论述评。《心理科学》,第18卷,326-330,358。
沙莲香 (1987):《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3页。
万明钢 (1995):斯腾伯格的智力三重理论及其跨文化意义。《社会心理研究》,总24期,47-52。
Sternberg,R。J。,& Grajek,S。(1984)。The nature of love。 J。Pers。soc。Psychol。,47,312-29。
Sternberg,R。J。,& Barnes,M。(1985)。Real and ideal other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s
four a crowd? J。Pers。soc。Psychol。,49,1586-608。
Sternberg,R。J。(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Rev。,93,119-35。
2、心理学考研跨专业考试经验分享,各科目怎么看?
312统考心理学试卷满分300分,涉及心理学导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和实验心理学6门科目的内容,其中心理学导论约100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实验心理学约60分、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针对各门科目性质特点以及在考试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心理学老师为广大备考312的考生提出以复习建议供参考。
(1) 心理学导论。包括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门,普通心理学是进行心理学复习和以后进行进一步心理学知识深造的基础,从考试分值上,也可以看出这门科目的重要程度。社会心理学是从2023年开始大纲新加入的内容,涉及的也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基本原理。
在复习程度上,首先,要对基本的基本概念、事实和理论都很熟悉,要达到能再认的程度,对于心理学基本的流派以及各个流派的基本观点也要很清楚;其次,按照大纲列出的心理学导论的13章内容,前五章是比较简答和基础的,在考试当中是次重点,但一些基本的理论或心理现象也是需要理解记忆的,从第六章记忆到十二章人格,这部分内容比较多,特别是涉及一些理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部分出简答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第十三章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涉及比较简单的社会心理学现象,要达到能够对知识点再认的程度。
在复习方法上,普通心理学在刚开始看的时候要认真看教材,不要只背简化版的大纲或是背诵版资料,因为普心涉及的小知识点或有助于理解的内容,在教材上会更加形象和明晰。在对教材熟悉一两遍后,可以形成这部分知识的框架,接着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记忆。社会心理学部分是相对简单的,对于基本的社会心理学现象能够达到再认的程度。
(2)发展心理学。这门课涉及的是个体从胎儿到死亡的一生中心理的发展与变化。
在复习程度上,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年龄段划分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现象出现的时间等能够熟悉和再认;其次,对于基本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观点要能够非常熟悉,一些重要的发展心理学家的观点要能够回忆。
在复习方法上,在对教材基本的框架熟悉后,可以按照横向和纵向两条主线进行知识的系统梳理。纵向上,就是按照年龄段从胎儿、婴儿一直到成年、老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总结,总结出各个心理发展期的主要特点。
横向上,按照认知、个性社会性等方面总结个体从出生一直到老年的变化特点。
(3)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涉及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教与学的心理,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和学习迁移等。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难度不大,但记忆的东西也比较多,特别是学习理论这部分。
在复习程度上,学习理论部分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这部分知识点最好能够记忆。学习动机、学习迁移等部分的小的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复习时,可以将各个部分的知识点列出一个大的框架,按照分类、理论等的思路进行复习。
(4)心理统计。这门课是心理学复习中更偏重理解性的知识,也是一门方法基础课,主要涉及心理学数据的分析,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在复习程度上,关键是要理解基本的概念,明确各种统计的基本方法,同时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在复习方法上,可以按照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个主要部分进行复习,明确各种统计方法应用于什么样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心理统计并不像纯数学那样,需要进行繁杂抽象的公式推演,对于一些公式,能够理解推导更好,但绝对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公式的记忆上,因为心理统计关注的是应用,要求知道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以及如何根据统计结果进行解释。
(5)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考察的主要是心理测验的原理以及测量编制的相关问题,如果说心理统计处理的数据是实验室实验得到的数据的话,那么测量主要涉及的是与心理量表有关的知识,如量表编制的原理、编制方法以及量表质量的评价(四度)等。
心理测量的重点是原理部分,这部分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简答题也通常会出现在这里,包括经典测验理论以及信效度、常模等内容,次重点是常见的心理测验以及两个新的测验理论。
复习时,可以在过完一两遍书对书里的内容有个大体了解后,按照心理测验编制和应用的整个程序来梳理原理部分的知识,这样会对每块知识点更为明晰,也能理解地更为准确透彻;关于测验的四度,要理解且识记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对于后面的基本心理测验部分,最好能够列出来每个测验的一些基本特点,如测验性质(智力、人格等)、常模、解释等。
(6)实验心理学。
这门科目主要涉及心理学中的实验设计以及一些经典的实验,可以说,心理学的实验是得到心理学中基本原理或概念的基础,因此,实验心理学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是实验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实验变量的控制,除此之外,还有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等,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也是重点。
在复习时,对于实验设计,首先要注意弄懂书中的实验设计,自己能够总结出经典的实验范式,然后模仿书中的实验,做一些相关的质量比较高的习题,进实验设计训练;对于实验变量的控制,要注意记忆和区分一些基本的变量控制方法;经典的实验部分,要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方法或范式以及实验结论等。
总体来看,这六门课在复习时,基本上可以按照导论、发展教育、统计测量以及实验这样的顺序去看,注意要分配好大的时间阶段,定好复习计划,一般采用并三步复习法是比较好的,也就是在考试前至少看完三遍书。对于导论这种分值比较大的科目,看到四五遍都是不为过的,但可能每一遍的侧重点不一样,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统计测量和实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注重问题的实际应用。
对于跨专业的考生,如果在刚开始看的时候,不能把握住整体的思路和框架,可以考虑运用外部资源,比如一些心理学论坛上有很多信息。最后,祝所有有志于在心理学的学术道路上发展的广大考生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3、大学一共有哪几个科目?
为12个学科门类。
专业目录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暂定)12个学科门类。
专业目录由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位授予门类、管理权限四部分组成。专业代码由六位码组成,前二位表示学科门类,前四位表示专业类。
专业目录基本框架按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三级设置。学科门类的设置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学科门类一致。专业类的设置原则上与《学科目录》一级学科一致。专业原则上在二级学科基础上设置,少量特殊情况可在三级学科基础上设置,要兼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
扩展资料: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相关要求规定:
1、修订工作要统筹兼顾好学科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专业口径宽与窄的关系、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专业设置适应性和前瞻性的关系、立足国情与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专业目录规范性和开放性的关系。
2、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研究制定更加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利于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指导性和开放性本科专业目录。
3、专业目录修订应体现延续性,保留符合规律的、成熟的、社会需求较大的既有专业。同时,要根据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市场需求、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要求进行调整。
参考资料来源: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
4、请问武汉大学研究生有心理学专业吗
040201基础心理学
01 理论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
02 文化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03 西方心理学史
04 健康心理学
05 能力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
06 应用社会心理学
07 推理的心理模型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
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人格心理学②发展心理学
5、312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跨专业 需要那些教材
《312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这个是教育司出版的,必须自己去书店买 。
这本书的其他参考书目,可以看下文
《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郭秀艳编,杨治良审
《实验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作者: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孟庆茂,常建华
《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林崇德
《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郑日昌
《心理与教育测量(新版)》,暨南大学出版社,作者:戴海崎,张锋,陈雪枫
《当代教育心理学(新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刘儒德,陈琦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冯忠良、伍新春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张厚粲,徐建平
《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张学民,舒华,定价45元
《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张学民,舒华、韩在柱
《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朱智贤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董奇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叶浩生
祝好运
6、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全国考的一样么?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需要哪些基本资料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是全国统考的。
统一大纲,统一试卷的。
考试内容有: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统计与测量
参考书推荐: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普通心理学》 孟昭兰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杨治良 浙江教育出版社社,1998年版
《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 普通高等教育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 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 孟庆茂、常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桑标 上海教育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统计学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教育统计学(修订版)》 王孝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 甘怡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
《心理与教育测量》 戴海崎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心理测量学》 郑日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心理测量》 金喻 华东师范出版社
优先看第一本,当然时间充裕的话也可以看看其他的。
7、关于高中选修
呵呵,如果顺排成
1、
2、3,看着就不像选修了,这样的表示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所有人都按照同一个顺序学相同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么?我打个比方,物理课本,有选修1-
1、1-
2、1-3,它们前面都是1,代表它们属于第一系列,而且该系列共3本;同样,物理也有选修3-
1、3-
2、3-
3、3-4,就说明第三系列包括4本。
那么,为什么要分系列呢?一般有3种情况:
1、不同系列难度不一样,比如说,1系列简单,3系列难,那么害础愤飞莅读缝嫂俯讥,可能同一学校就会安排文科生学1系列,理科生学3系列;
2、也可能是1系列侧重理论,3系列侧重实践,甲学校可能实践设施不够,就会选择系列1;
3、可能1系列关于电学,2系列关于热学,3系列关于光学,不同学校会选择最适合本校的类别…所以,3-
1、3-
2、3-
3、3-4,这种表示方法,是为了分类更容易直观而已。
设想,如果把所有物理书用
1、
2、
3、4…10…统一排起来,不知要排到哪个数字呢,而且,可能有人只需要学
1、
4、18册,而编号这样的3册书在一起,基本没人会觉得它们有什么联系,是吧?…所以说,编者们也是挺聪明的,他们分了系列,就方便了我们读者了…恩,不知我做的解释是否有用呢?
8、心理学专业里面有教育心理学吗?
有的,心理学的分类上分为三个大类: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你所说的关于教育类的就可以去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方向,考取研究生的话除了少数学校是自主招生,其他的绝大部分学校都是实行统一考试。就是除了英语、政治等公共课以外,专业课是考312心理学综合。具体需要考取的科目你可以查询你想要考的学校的研究生网站,去看看招生简章。里面对于报名的资格、要求,所需考试的科目都会有具体的说明。
并且在你准备报考时,注意看看哪些学校是有教育心理学方向的,有些学校只有基础心理学或者应用心理学,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三个方向都招生的。并且你现在是教师,也可以考虑参加在职研究生的报考,这跟普通全日制研究生又有所区别,还是去相关学校的研究生网站去看看比较好,都有招生简章的。。。。。。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4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