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概念或原理是什么?古代有哪些忍受嘲讽的事例?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09-29 14:57:07

导读:本文讲述了一些心理学概念或原理以及人们会为什么会笑。心理学的概念或原理包括从众心理、焦虑、情绪和自动评估体系等。而人们会笑的原因则是因为笑可以告诉周围人一些事情,例如自己没有受伤或者自己能够应对当前的情况。此外,文章大脑中与笑声有关的神经机制,但科学家们目前还知之甚少。如下为有关心理学的概念或原理是什么?古代有哪些忍受嘲讽的事例?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什么才是心理学的概念或原理??

1、什么才是心理学的概念或原理??

心理学概念就是一些词语或现象在心理方面的解释。

比如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焦虑(焦虑症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

情绪(情绪是对于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

自动评估体系群(自动评估体系群包括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它随时监控着我们周围的世界,并发现与我们的利益有关的事件)

而心理学原理就是这些现象或行为的原理或作用机制。

比如从众心理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从众心理的产生机制,既它是如何产生的,还有是如何起作用的。

2、古代有哪些忍受嘲讽事例

2、古代有哪些忍受嘲讽事例

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

韩信,胯下之辱

卞和 和氏璧

伍子胥 草间求活,三年归报楚王仇

司马迁受宫刑

苏武 牧羊

康熙 在熬拜的淫威下忍耐,培养亲信,积蓄力量,一举收拾了熬拜

晋文公重耳 人质到国君

3、人为什么会笑?

3、人为什么会笑?

“人究竟为什么会笑”,人们却至今不甚了了。

美国的拉玛昌达拉医生在这方面作了新探索。他指出,在听笑话或发生什么可笑事的时候,你可能感到会出现某种结果,但往往结局却是另一回事,于是你得从根本上重新作出解释,可见人们正是通过笑来告诉周围人,刚才出现的是“假警报”。

按照这种理论,如果有个人走路时踩到了一块香蕉皮,摔了个头破血流,你见了不会笑,但要是摔倒后又爬了起来,拍了拍身子又重新赶路,你就可能会发笑———其实这是你通过笑来告诉周围人,完全不必去救助他,原来是“假警报”。

拉玛昌达拉医生进而推断说,在远古时期,担任警戒的原始人也许是通过一阵哈哈大笑来解除刚刚发布的“假警报”(如狼来了)的。

拉玛昌达拉医生是在印度诊治一名患奇怪脑病的妇女时,发现这种“假警报”现象的。当时他用一根针触击她的皮肤,她竟会“咯咯”地笑个不停。对此他分析说,如果针触击的是一个正常人,皮肤接受的疼痛信号即会被送至大脑中负责对疼痛作出反应的部分,接着这一信息又从那里传到大脑中的感觉中心,最后使其感到疼痛。但对该妇女来说,信息只到了大脑的疼痛中心,而未传到感觉中心,因为两者之间的联系是被异常地切断的。因而她只是感到一点痛,而不是剧痛,对此其大脑只能解释为“假警报”,于是便“咯咯”大笑了。` 笑—— 一种神秘的人类现象。笑声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的词库中最富有魅力的词汇,人类这个动物种群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理解笑声的含义,不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成员。这不象英语或汉语,这些语言的词汇必须要你刻苦地学习才能正确的理解它的含义和掌握它的发音。而笑声用不着你刻义练习就能笑得很自如。好像人生来就有发出笑声的能力。而且,仿佛笑声也具有传染性,人们常常会因为听到笑声而发笑,看到笑容而发笑。

最具笑声特色的品质,就是笑来自于人的无意识;你无法知道你什么时候会笑,虽然在特定情况下,你能确定你什么时候你不笑。当然,人作为演员时比常人更容易控制和放纵自己的感情—人的喜怒哀乐。即使是在拍片时,如果不是剧情这个控制意识的提醒,他们也会在该笑的时候发笑,在不该笑的时候不发笑。

笑声能让我们深入地、一览无遗地洞察人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的流露,正象一道闪电照亮了我们心灵中那无尽的虚空,把我们不曾为人所见的隐秘统统暴露出来。但关于大脑中让人发笑的生理机制,科学家们目前还知道得很少;人们目前所知道的是,人的许多感触(愉悦、开心、感动等)和思考时的念头,都能激起人们发笑。而发笑本身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协调起来,作出笑的表示。人笑时,面部的表情也有很特殊的变化,五官的位置也有仿佛也被脸谱化了,这就像漫画中所画的那样——眼角向下弯、嘴角向上弯,而嘴常常稍稍豁开;这正应了中国人的那句俗话——笑口常开。

笑的意义。笑具有很明显的社会性。笑是一个人向周围人释放的一种信息,一种友善、平和的信息。当一个人独处时,他很难自个儿发笑——除非他陷入了自我陶醉的冥想之中。笑还具有传染性,因此有笑声的地方总是有某种和谐存在——当然嘲笑例外。

人的笑声是人生语言的第二个词汇。它的第一次出现大约在人出生后的3—4个月之间,远早于人开口说话的时期,也早于人开口叫妈妈的时间。笑也象哭一样,是无语言婴儿与妈妈,或照看它的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与人们通常对笑的认识不一样,笑并不完全是为了让人活得年轻,也不是为了在平凡中寻开心,而更多的是为了让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寻找一种和谐和平衡。为了确定人为什么笑和在什么时候笑,有些研究者花了十年的时间出没于各种环境下的人群之间,观察发自内心的笑是怎样产生的。就这样,他们在十年里收集了2000个笑的例子。

结果他们发现,大多数笑声都帍是来自于笑话、或有意识寻开心的把戏。人们常常在听到一句简单的问话后就开始笑。比如,你听到正在等你的人说“啊,你来啦”后就开始笑。在这种笑意的背后,也许有某种歉意,或有某种得意——这种得意来自于发笑者知道某件事而问话者不知道。我们的意识无法决定在那种场合下可以发笑,但也许我们大脑中某处存在的“搞笑”机制,它可以为我们选择笑的时机,并为我们打开笑声的闸门。这些“哈、哈、哈”就象我们这个社会的“耦丝”,连接着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

笑的进化。研究者还认为,笑声的进化来自于我们灵长类祖先那种好激动的行为。今天的科学家发现,如果你给黑猩猩或大猩猩挠痒痒,他们虽不会发出“哈、哈、哈”的声音,但却能发出激动叫声。这大概就是人类笑声的起源。无尾猿能在人类的一些发笑情景下发笑,比如挠痒和疯狂的追逐游戏。其它一些动物在游戏时也能发出声音,只是这些声音与人的笑声有着天壤之别,很难把它们说成是笑声。比如老鼠,在游戏时或挠痒时也能发出尖声呼叫,如果与人的笑声相比,我们只能把它们的这种声音说成是怪叫,而不是笑。

当我们笑时,我们通常都是在表示一种欢快的意愿。笑声,在这种情境下,有着连接群体中许多个体的作用,因而它也是积极肯定的。还有一种笑就是嘲笑,它是恶意的捉弄;在笑和嘲笑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嘲笑某人通常是为了让被嘲笑者遵守某种规则,或把被嘲笑者驱赶出某个群体。

没有人详细地分析过不同年龄人的笑声有什么不同,不过人们都认为孩子们的笑声可能最多。在5-6岁的孩子中,我们能听到最热情奔放的笑声。成年人笑得相对要少些,这大概是因为成年人玩得要少一些——笑总是与娱乐联系在一起的。

4、管理学————论述题: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激励的心理机制,实现组织目标?

4、管理学————论述题: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激励的心理机制,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Organizational goals)组织目标是完成使命和组织宗旨的载体,是随着环境、时间以及条件变化不断调整的一张“列车时刻表”。是组织争取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它是开展各项组织活动的依据和动力。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有自己预期的目的或结果,它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方向和未来。对组织来说,宗旨是共同目标;对组织成员来说,共同目标是组织阶段需要到达的目的地。对一个组织来说,科学的激励制度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 在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中,特别是那些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

2、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的发挥其才能和智慧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W·James)教授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分配制度仅能让员工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收到充分激励的话,员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出80%~90%,两种情况之间60%的差距就是有效激励的结果。管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员工的工作绩效时员工能力和受激励程度的函数,即绩效=F(能力*激励)。如果把激励制度对员工创造性、革新精神和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意愿的影响考虑进去的话,激励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就更大了。

3、留住优秀人才 德鲁克(P.Druker)认为,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三个方面的绩效: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绩效,组织注定非垮不可。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均有贡献。在三方面的贡献中,对“未来的人力发展”的贡献就是来自激励工作。

4、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科学的激励制度保含有一种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就会收到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正如麦格雷戈(Douglas M·Mc Gregor)所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才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这里,员工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成了激励工作的间接结果。 任务占坑

5、怎么能搞好自己的心态!

5、怎么能搞好自己的心态!

就是见心乱乱的

四、好恶消失的心理机制

“喜欢”与“不喜欢”会消失

从前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喜欢一个人和心理机制与讨厌一个人的心理机制,在感情的迁移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喜欢一个人的情绪与讨厌珍的情绪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当然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喜欢”与“厌恶”的一个更大的不同在于其感情能够持续多久、会如何消失这一点上。如果先把结论说出来的话,那就是喜爱的感情更容易松懈和消失,而且讨厌和憎恶的感情却比较顽固,是很难消失的。

下面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好恶之情是在什么样的心理机制下产生的。当人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或负面的(消极的)感情的时候,会把这种感情迁移到当时在场的别人身上,特别是迁移到那些引起这些感情的人身上,这就产生了对他人的“喜欢”或“厌恶”。

被人挖苦或冷嘲热讽的话,你就每次都会产生厌恶的心情,厌恶的心情就会不断增强。另外,如果你只有过一次这种厌恶的心情,而且以后再也不会与那个人相遇,尽管你对亿的厌恶程度不会增强,但一般来说这种厌恶感情本身不会消失,面是将持续下去。

那么,如果后来又几次遇到了那个人,但他却不再说那些挖苦的话了,那你会怎么样呢?如果,他不光是不再说挖苦的话了,而且总跟你说些体贴的或者是愉快的话,你又会怎样呢?

尽管是曾经讨厌的人,但如果几次跟在那个人在一起却没有不愉快的经历,甚至有过几次那个人在场的愉快经历,那么厌恶的心情就会渐渐消失。这种情况对于“喜欢”也是同样的,即使上你曾经喜欢的人,如果反复出现你跟他在一起时不愉快甚至讨厌的情况,那么“喜欢”的感情也会渐渐消失。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好恶的“消除”。

爱易消失,恨将持续

总在一起,既是喜欢的感情容易消失的原因,也是厌恶的感情不易消失的原因。如果喜欢上谁,我们会想尽可能跟那个人在一起。特别是男女恋爱的情况,如果喜欢会想整天呆在一起,甚至住在一起。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个人在一起呆的时间越长,就会经历越多的不愉快或厌烦。

如果只是偶尔见一面,即使多少有些龃龉,也会有所忍耐,两个人努力维持一种好的气氛,避免发生不愉快。但如果总在一起,不仅会有双方心情都不好的时候,而且也会吵架。相处的时间越长,其间遇到的麻烦或事故就越多,也 就越产生与外界的一些烦琐的关联。这种负面的心情不断积累,那种总想在一起的心情也会愈加淡薄。本来是因为喜欢才想总在一起,可是在一起了喜欢的感情却消失了,这种可悲的心理机制会使喜欢的心情或爱情变得松懈起来,成为令人伤心的东西。

另一方面,人要是讨厌谁一般就会想尽量不跟那个人在一起。如果不喜欢自己单位的领导,那么就会尽量不参加单位的聚餐或宴会,在单位也会尽量不见领导的面。这样就减少与讨厌的人在一起的情况,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干脆见不到对方。

当然,这样一来,就没有机会体验跟不喜欢的人一起也未必会引起厌恶的情绪的情况,也不会经历跟这种人在一起时可能出现的愉快的情况,也就是说完全无法得到“消去”厌恶心情所需要的经历。这样一来,那种厌恶的心情就会持续下去,而这种心情将会继续使你与那个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糟糕。

6、广告心理学原理有哪些

6、广告心理学原理有哪些

非常多的心理学效率都被运用于广告中,随便列举一些吧。

1、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在我们做出判断之前,会受到一个常量的影响。就像船下了锚,就只能在一个范围里晃动。现在很多广告中,在推销商品的时候,都给一份相关产品的价钱,来显示自己产品多便宜。其实,这份价格清单,我们根本就不清楚其真实性,但用这样的方式,会给我们一种这类产品的价钱应该是多少的印象,从而认为广告中产品的价钱很便宜。

2、从众心理

广告里面常常会有很多人争相购买的镜头,就是因为人有一种从众心理,总下意识的认为,大多数人都买的东西不会错。

3、配套效应

人都有一种心理,若得到某个东西,总会希望别的东西与之配套。比如换了新床单,就会想连被子也一起换掉。广告中运用这个效应的并不少。有什么东西了,应该配什么,仔细观察的话,很多广告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4、明星效应

这种效应是最普遍的,人都有爱屋及乌的思想,若喜欢一个明星,那他代言的产品,也会喜欢。

其他的还有很多,林林总总的,一时半会都列举不完,所以,广告策划才能是一门学问啊。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4926.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