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留守儿童叛逆心理,研究留守儿童叛逆心理可行性
1、研究留守儿童叛逆心理可行性
理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
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角度分析,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人格形成及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留守青少年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其他亲属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使这些孩子缺少起码的交流机会,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的变化。留守孩子普遍存在孤僻、交际自控能力差、自由散漫等心理障碍或缺陷,甚至感觉遭到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这些孩子的道德意识逐渐淡化。他们缺乏家庭的道德教养,对是非善恶缺乏明确判断;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不懂得关心和照顾别人,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体谅别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的性格。有些青少年甚至出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
在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中,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习成绩差只是留守孩子令人担忧的一个方面,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才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留守青少年大多都是由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的老人看管,他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形成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心理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相对滞后等特点。而孩子和父母在相隔多年后重新生活在一起时,由于生活习性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孩子与父母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破坏了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
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不正规的渠道获取。例:同辈人群体。它的影响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祝小宁:《青年社会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腐蚀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灵。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很强的认知能力,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对其错误行为无法及时给予纠正。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失范和越轨行为。社会化的不完全将导致青少年在成人后对自我角色定位的不明晰,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问题解决
1、资源网络分析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任重道远,需要一个良性循环的配套体制。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额的“择校费”挡住,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家中的老人抚养,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责,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而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而“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此,从社会支持系统的观点来看,社会的网络支持主要可以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自身。
(1)学校教育。可以让老师和留守儿童结对子,一帮一地当这些孩子的“代理家长”。在自己的工作中尽可能地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和道德问题,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帮助、支持和鼓励。要强化政府统筹,加强社会支持,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同时要完善学校教育,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心灵关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定期与他们的父母、代养人沟通,构建学校监护网。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权威性和感染性特点。在留守儿童道德问题上,孩子的父母应该承担大部分责任。农民出去打工是为了挣钱,而现在他们的孩子们却又因为钱而不能得到好的发展。因此,父母最好可以选择离家近的打工城市,以便可以随时回来看望孩子。平时空余时应及时与子女沟通交流,主动和孩子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除电话沟通外,若出于现实经济条件制约,也可以与孩子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
(3)社会教育。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问题提到政府层面上,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共同解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然而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情况,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虽然对于留守儿童的总量不同机构有不同的估计数据,但都要以千万计算。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虽然已不断地引起社会的关注,但针对他们的关注还很有限。民间组织的送温暖、对口结队帮扶、团聚夏令营、民工子弟学校、父母子女电话热线、留守家长培训等等活动,已在试图缓解部分孩子的心疾与现实需求。
2、解决思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将使孩子终身收益。由于长期缺失亲情,当大量农民出国务工时,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正迅速地从教育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关注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应从建立他们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入手。由于经济原因,外出务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留守子女青少年宣泄烦恼的途径比较极端,有的心理抑郁,回避正常交流途径,性格内向孤僻;有的转向类似同龄人寻找安慰,交友不当容易受不良行为影响,这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认同适应能力会产生极大影响,发展到严重情况将会直接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
2、留守儿童青春叛逆应该如何管教
一、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3、留守儿童的心理会是怎样的
逆反心理、怨恨情绪任性、暴躁,情绪消极,性格内向脆弱,孤僻,自私自卑,失落和冷默焦虑,对害怕很敏感。
感觉没人管,大人不爱他
孤独
4、叛逆是什么?儿童叛逆主要是什么原因?
孩子是个普通人,普通人会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无论是幼稚还是成熟。
当你一味的用你的想法去强加在他身上,他可能会忍受,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时间长了自然要爆发出来,他回找不到自我,会迷失本性。所谓的叛逆,就是想摆脱父母强加的思想的束缚的一种最基本的表现。是爆发抗议的结果。
有时候他并不想做一件事,正因为你不让他做,他反而就去做了。
这就是一种抗拒心理。
多多沟通吧,多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下你的教育方式。
为叛逆学生创设一个诱导他们成功的环境。这种环境设置大到教室的布置、座次的安排,小到学生桌椅的大小、日程表形式、作业和任务,以及其他形式的帮助。这些设置对教师而言,不需要言语指令就能避免学生的抵抗;对于学生而言,做正确的事情非常容易。环境会促成学生表现最佳的行为。
处理日常互动。叛逆学生的不当行为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也有一些行为先兆。教师应该在行为先兆出现的时候就“防患于未然”,而非亡羊补牢。教师要能发现一些导致叛逆学生失控的先兆,如听到某人说“不”或看到一些不赞成的手势、表情和肢体语言。有些行为先兆是积极的,有利于教育的实施,教师应该利用这样的先兆,例如:叛逆的学生喜欢选择,选择会给他们一种控制感,即使是有要求的选择,他们也会接受。要让学生结束不受欢迎的举动,选择往往很有效。面对一个上课做习题时想要扔纸团的儿童,教师可以走到他座位边悄悄地问:“你现在想要扔纸团还是要做数学作业?”而不是“不要扔纸团!”
一旦叛逆学生的行为伤害到他人、破坏财物或严重干扰课堂秩序时,要求他们离开课堂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教师让学生离开课堂的方式不当,通常会导致他们不当行为的升级。为了使学生离开造成的混乱最小化,教师要放弃一些课堂规则,和叛逆学生共同制定“离开”规则,并加以演练,形成约定,并应用于日常课堂中。
家长很明显,仅凭教师的努力,无法影响叛逆学生的所有行为,并使其改变。这就需要家长的努力和配合。家长需要学习一些技能,避免无意之间强化孩子的攻击性。家长需要学习的基本技能包括:给予关注、积极的社会强化(表扬)、发出主要命令以及服从行为的训练,家长甚至需要系统的训练才能将这些技能有效地运用于对孩子的日常管理。
专家这里的专家主要指的是儿童医疗专家和心理学家。叛逆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生理病理和心理病理的原因,因此有两种对应的方法可以直接帮助他们:一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他们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二是通过心理和行为的矫正增强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叛逆学生的一些症状如攻击性行为、易怒、抑郁、焦虑及多动症,都有对应的药物,这需要医学专家的介入。在心理咨询室中,品行障碍学生的行为(包括叛逆)都能通过心理治疗和训练得以矫正。
学校管理者对叛逆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团队共同参与的结果。这个团队的组织者就是学校(学校管理者)。他们需要将各方面组织起来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要为教育的实施提供资源和支持。团队需要确定提供哪些资源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提供这些资源就是学校的责任。学校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
叛逆是不听家长话,那是因为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能独立了,不愿受任何约束
是与家长有代沟.主要是缺少沟通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压力大所致
应该是青春期正常反映
孩子 总有一种标新立异的思想 他不想受到拘束 不喜欢总是被人管 这时 父母应该好好的和他们谈谈
多和孩子商讨 他们希望可以等到平等对待 他们不喜欢别人站在他们头上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5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