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随意乱拿他人物品,是否是一种失信的行为_
导读:本文讲述了一个孩子随意乱拿别人物品的问题,孩子被老师发现偷了同桌的东西,但孩子和家长都处理不当。文章呼吁家长要正确教育孩子,从小事教育,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并让孩子从心底认识到偷窃是让人厌恶的。家长可以通过情景想象法教育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帮助孩子形成主动还回来的好习惯。对于极少数已经形成习惯的孩子,家长要加强观察,并及时处理不良影响根源。如下为有关生活中随意乱拿他人物品,是否是一种失信的行为_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生活中 随意乱拿他人物品是不是一种失信的行为
关于孩子拿别人东西怎么办这个问题,知儿网相信很多爸妈都碰到。但却不知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一则小故事。
小义今天放学被老师留下了,妈妈来了以后,老师向她反映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小义在课下偷偷拿了同桌小灵的油画棒,当老师问起的时候他还说不知道,最后还是同学告诉老师看见是小义拿的,他才不得不承认。小义妈妈听了老师的话不知该说什么好一方面她从来没有发现小义有这方面的毛病,因而有些不敢相信;另一方面她觉着老师多半是不会冤枉孩子的。临走的时候,小义妈妈向老师表示:回家一定要弄清此事,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知儿网试问,如果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您孩子的身上,您有想过如何应对吗?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对是非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虽然他们知道什么是小偷的行为,甚至在同学拿了别人的东西以后也会指责别人,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他们的看法又是另一样。多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出于喜欢与好奇的心理,他们看到别人的“好”东西,自己也想拥有一个,看一看、玩一玩,有时他们只是“借用”一下,玩过以后也会悄悄归还,有时他们却由于忘了或实在太喜欢这件东西而没有归还。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虽然已经有了一些道德观念却还未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他们的行为目的是很单纯的,当别人指责他们是偷窃行为时,他们会极力反驳,甚至感到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也有少数孩子偷别人的东西是出于嫉妒心理,他们的家境往往并不差,但是当他们看到别人有比自己好的文具、学习用品时,十分嫉妒、不能容忍,他们拿别人的东西的目的常常不是据为已有,而是悄悄扔掉或毁坏。更有极少数的孩子是已经形成了拿别人的东西的坏习惯,他们从小在这方面没能得到家长较好的教育,或者受到了身边具有这种不良品质的人的影响。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小由于父母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她,她一直是由保姆带起来的,恰好这个保姆手脚不太干净,孩子看在眼里渐渐地试着干,当家长发现时,孩子的这种行为已经存在好几年了。
在社会上无人不憎恨偷窃行为,没有哪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那样的人,因此从小进行教育、从小事进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家长要对这一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既不要把这一问题看得过轻,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事了,而不对孩子加以教育;也不能把这一问题视为洪水猛兽,把孩子说成是小偷、贼等。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好东西,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拥有,别人的东西再好,只是别人的,如果你也想得到可以向家长提出,确实需要的爸爸妈妈可以给你买!如果你想向别人借用或看一看,必须经过别人的允许,这是一个傲礼貌的孩子肯定能做到的事。”在教育孩子时,可以采用情景想象法。比如让孩子想象自己最心爱的橡皮被别人拿走了,自己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如果你拿走的正是别人最心爱的呢?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让孩子明白别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会和自己一样难过,拿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烦恼和痛苦。在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家长千万不可因顾及自己的面子对孩子说句到此为止,下不为例的话就算了,一定要带着孩子主动把东西还回去,并让孩子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在此之后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本来妈妈(爸爸)对这件事觉着很难堪,但是一看到你能主动的承认错误并且真的想改正错误,真让人高兴!”
对于极少数已经形成习惯的孩子,知儿网提醒各位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观察注意,发现不良影响根源应及时处理,并且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让所有的人痛恨的,如果不改,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可以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讲一些通俗易做的小故事,使孩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产生恐惧唤醒效应以增强其改正的决心。看到这里现在您对于孩子拿别人东西怎么办这道题有了自己的答案了吗?爸妈们! 也许是的。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