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平等心理有哪些内容,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laoshi 心理科普 2024-06-15 23:30:01

1、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二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2、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哪些观点对后世影响大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哪些观点对后世影响大

孔子不仅以其伦理道德思想著称于世,而且,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独到之处。以往,有些学者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但笔者以为,孔子并不保守,其呼吁“克己复礼”、称赞周礼“文哉”、盼与周公梦中相见等,只是他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孔子时代,国民政治观念在诸子中普遍存在。所谓国民政治,简单地说就是打破贵族政治垄断。当时,春秋诸侯国的内政由许多大家族垄断。

而国民政治思想反对垄断,主张刑无等级,法无贵贱,黜陟开放。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主张用人应该更器重“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他的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角度不同于别人。他培养和鼓励下层弟子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而不像法墨两家那样指责人主不慧、环境不公,把升迁的希望多寄托在他人身上。

在孔子的鼓励下,子路敢称治“千乘之国”;冉求称能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公西赤虽自谦,不敢称为一国之宰,但也给自己安了个为祭祖礼仪做赞礼的重要角色。子贡凭“货殖”本事游走列国,声望不下诸侯。孔子以这种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不惧权贵、敢斗恶势力,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说,孔子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等级开放,更要求知识分子们主动承担起改造世界的责任。

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之”。

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

诚然,从形态上看孔子的表现似乎有点保守,对等级的开放表现不够激进。但他侧重于人的精神的开放、人格的开放,把精神、人格与身份、财富分开,只以个人的修养论高下,其内涵、角度、层次及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应当说大大超越他人。对周礼等级制,孔子也有实质性的削弱。周礼虽为道德而设,但道德寓于特权之中,贵族们以彼此尊重特权为守道德。孔子凸现周礼中的道德层次,用人格平等的道德代替人格不平等的道德。

他强调等级中的高低上下只是角色不同,无人格上的贵贱,并且主张君主在道德关系中履行义务更应该主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废除特权,但其强调的人格平等精神,为从根本上消除特权打开方便之门。孟子后来能说“途之人可以为尧舜”,并以一介儒生,不顾人主之尊,敢对诸侯王“色勃然”、辞锋激烈,无疑是受到孔子精神的感染。 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

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3、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

所以一定要有一颗宽容心,包容心,

能够分清楚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参考

原文出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字义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翻译大概就是“恕”了。知道对方不喜欢,就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为什么这样解释?己,自己!怎么解释为对方?己,也可以理解为知己,自然是了解对方了!意译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4、孔子主张人人平等吗?

孔子主张“人人平等”

《〈论语〉新译》主编 金 池

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孔子是“皇权论”、“等级论”、“尊卑论”、“家族论”的炮制者的说法。孔子是不是“皇权论”、“等级论”、“尊卑论”、“家族论”的炮制者呢?下面,我们用事实揭开这个谜底。

众所周知,“皇权论”、“等级论”、“尊卑论”、“家族论”的理论基础就董仲舒提出的所谓的“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在“三纲”思想误导下,又派生出“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能不亡”等封建意识、封建道德、封建说教。这些封建的东西是不是孔子的初衷呢?看看下面的事实,就一目了然了。

据《论语·八佾》记载:“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鲁定公问:‘君怎样使用臣,臣怎样侍奉君呢?’孔子答道:‘君应该按礼来使用臣,臣应该以忠来侍奉君。’”这里所说的“礼”充分体现出君臣平等的关系,而并非像后人所说的那样——即使君无礼,臣也要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曲直的“愚忠”,乃至于“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的荒唐地步。由此可见,“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等“皇权论”、“等级论”、“尊卑论”思想并非孔子思想。

另据《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子路问怎样侍奉国君。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规劝他。’”孔子主张侍奉君主“勿欺也”,即“不能欺骗他”是正确的;孔子主张侍奉君主“而犯之”,即“可以规劝他”也是正确的。其中不仅没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糟粕,反而表现出孔子为了正义和真理敢于并鼓励弟子向君主提出意见的思想。

另据《论语·微子》记载:“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意思是“齐国送一些歌舞美女给鲁君,季桓子收下了,好多天不上朝。孔子便离开了鲁国。”从孔子发现骄奢淫逸的君主和大夫不理朝政、昏庸无道,便弃官不做离开鲁国这件事不难看出,孔子不但没有和最高统治者卑躬屈膝、同流合污,反而敢于蔑视最高统治者,拂袖而去。孔子那种不畏权贵、不惑美女、不慕金钱,一心走德治新路,无私无畏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这正是孔子不慕虚荣,不卑不亢,坚持人人平等的具体行动。

说完国事,再说家事。据《论语·里仁》记载:“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见父母的意愿不顺从,对他们还是要恭敬而不违背礼节,替他们操劳而不埋怨。’”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是可以委婉相劝的。委婉相劝本身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哪里有什么霸王作风——“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的意思呢?有人说:“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是儒家“孝道”的糟粕。其实,这根本不是孔子说的“孝”,根本不是孔子的主张,而是后世儒家孕育的、统治者炮制的封建糟粕。

还有,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意思是“孔子在家乡,非常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一样。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善于谈论,只是比较谨慎而已。”由此可见,在家乡不多言多语,与乡亲们和谐相处;在正式场合,比如在宗庙或朝廷上,则落落大方,谨慎而论,与大家和谐共事,均体现出孔子这位官员的仁者风度。《论语·乡党》篇还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意思是“在乡人举行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仪式时,孔子总穿着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由此可见,孔子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这位平易近人的官员,从来不搞特殊、不摆架子,总是和乡人打成一片,实践了他自己所倡导的“人人平等”的主张。

既然这样,那么,“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以及由“三纲”派生出来的“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能不亡”等“皇权论”、“等级论“尊卑论”到底出自哪里呢?据考证,是汉代“鸿儒”董仲舒等人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炮制出来的。他们的伎俩是:明里“赐封抬高”孔子,暗里却把“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等封建糟粕强加给孔子,然后借着孔子的名誉兜售自己的封建糟粕,把孔子当工具愚弄人民,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事实上,孔子一向主张“人人平等”。除了上述证据以外,孔子提出的“泛爱众”和“有教无类”思想也是孔子一向主张“人人平等”的明证。

爱所有人

有平等观,但主要是维护没落贵族利益的,有等级观念

所有人

他不主张人人平等,而主张等级清晰稳定。他所谓的仁是对君主的要求

5、孔子礼的学说有包括男女平等吗

在某些方面,孔子并不轻视妇女,如:

一、孔子当过一方长官的中都宰,做过鲁国的司空、大司寇。在当时是个地位不低的官员,但却未纳三妻四妾,可见对女子尊重。他周游列国前两年,妻子病死于家中,回到鲁国后,未续弦再娶,也说明对女子的尊重。

二、孔子在给女儿、侄女择婿时,重道德标准。公冶长虽曾入“缧绁之中”,但孔子认为“非其罪也”,是个虽遭陷害但品质很好的青年,孔子便把女儿嫁给他。南容能视国势好坏决定自己是否从政,以“自圭之玷”来警惕自己少犯错误,重视提高道德水平,孔子便把侄女嫁给他。孔子依道德标准给女儿、侄女择婿,正是对女子负责的态度。

三、孔子之子孔鲤早于他死去,孔鲤死后,其妻改嫁别人,孔子并未阻挡,可见他对寡妇改嫁并不反对。不久,嫁出去的儿媳死在卫国,其孙孔伋在门口大哭,孔子也未阻挡,只是叫他不要哭的太痛,因为孔伋还有长辈,哭太痛是不符合周礼的。

四、《论语•泰伯》中记:“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孔子还特别提到十人中有一位帮助武王治国的妇女。西汉儒家刘向撰《列女传》中记“周室三母”中就有孔子说的那一位周武王的夫人太姒。

五、经孔子之手整理过的《诗经》中,第一篇就是描写男女相爱的“关关雎鸠”,其他还有大量反映男女之间爱情的诗作。在男女相爱中,有男思女,有女思男,有相互思念爱慕的内容。有的男子坑害了女子,诗中悲愤地对他们咒骂,帮助女子解恨,都说明孔子对女子同情,和男子一样对待。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62050.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