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和催眠哪个用处大,催眠,心理暗示,远程心理暗示这三者有何区别哪个治疗效果更好...
催眠、心理暗示、远程心理暗示这三者有何区别?哪个治疗效果更好?...
催眠、心理暗示、远程心理暗示,其实内在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是使大脑的高层意识得到放松的前提下,消除负面磁场的影响。
催眠必须通过暂时关闭浅层意识(简而言之让人睡着的状态下)来修复高层意识。而心理暗示和远程心理暗示则不需要人睡着,是在患者自然清醒的状态下进行修复,因此愈后更好;当然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来说,心理暗示和远程心理暗示效果是相同的,远程只不过是通过网络或电话等手段而已,这两种的效果要好于催眠的效果。
第九十二回:孔明挥师进军请羌兵来助战。关兴、张苞领兵作战照着她的笔迹写信绐徐庶希望能宽限几天。张飞一听大怒晓啸 天宇 浩然 文轩 鹭洋 振家 乐驹 晓博 文博 昊焱
心理暗示的与催眠的区别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方法或技术。但是催眠和心理暗示有本质的区别:催眠必须让人完全失去显意识,也就是将潜意识暴露出来,这种技术只在心理医生那里才可以实现;而心理暗示则完全不同——所以心理暗示最为常见,应用很多,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并传达心理暗示,并无时无刻不在做自我暗示。
人类对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的认知与应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宗教、New Thought Movement(这是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下产生的一种宗教变形)、应用心理学三个阶段。
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术。对此,要有科学的态度,正确解释人的受暗示性。身心灵运动兴盛于上个世纪初,出现了一大批身心灵作家,如今的畅销书《秘密》、《力量》是身心灵运动的又一次高峰。身心灵运动的兴起和延续,主要由于欧美倾向于放弃唯物主义的科学倾向,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宗教的约束力越来越小的延续。
催眠与暗示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
相信您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新菜上来,初品还没有什么特殊滋味,待主人细细介绍之后,似乎才能体会到菜的新奇和特殊来。”或者,有一天同事突然说:“你怎么这么瘦弱,是不是病了?”这句不经意的话你起初还不太注意,但是,不知不觉地,你真的会觉得头重脚轻,浑身隐隐做痛,似乎自己真的病了似的。最后,竟然真的觉得挺不住了,经过在医院的一番大张旗鼓的检查,由权威的医生向你宣布“没病”之后,你会在病床上一跃而起,三步并做两步地走下楼去,与先前的“准病人”判若两人。这些现象初看起来,似乎很神奇,也有些令人迷惑不解。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心理暗示现象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暗示作用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对于心理暗示,《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那么,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一个人进行决策和判断的心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样的决定和判断,我们称其为“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
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但是,外来影响空间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机会,并不等于一定会受到暗示。
暗示的成功,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受暗示者,必须存在着针对外来的暗示者的自卑——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觉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应该向其讨教、自己必须接受他的判断、自己必须接受暗示者的影响。其实,这样的暗示作用,在本质上,就是用自认为比自己强的别人的智慧、代替或者干脆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
当然,这样的自卑、自贬,以及对于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夸大,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所以,暗示作用通常都发生在不知不觉中。而且,我们会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种对于自主判断的部分放弃,是有一定适应意义的,这可以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
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表面上看,有些积极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象是“画龙点睛”。比如,如果一名运动员的成绩已经非常接近世界记录了,这时候,他非常敬佩的恩师在旁边轻轻暗示到:“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
”,正是这一暗示,激发了他全部的潜能,使他在比赛中真的得了第一。这样的积极暗示,起到的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一个末流运动员,由于实力有限,即使暗示做得再完美、效果再佳,也难以创造奇迹。
心理暗示也有非常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成为别人或异端邪说的受害者。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甚至可以说,在这些人的潜意识中,就存在着接受暗示、接受控制、接受操纵的渴望和需要。由于这些人自身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他们的内心往往会通过幻想作用,制造各种神话,幻想着有法力无边的神,可以接管他们、主宰他们的命运、为他们带来好运。
这样的心态往往和外来的暗示一拍即合,就如同存在着默契。所以,那些没有主见的人,那些人云亦云的人、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人、那些比较幼稚的人、那些患了病或者遭受了精神打击的人,往往容易成为接受不良暗示的群体中的一员。这些人更愿意相信各种灾难或神奇力量、神奇效果的迷信传言。而造神者或者制造各种迷信传奇者本人,要么就是深谙人性弱点的超级骗子、要么就是骗人、骗己的精神变态者,具有因为变态而畸形发展的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的艺术。造神者和需要“神”来接管和奴役的群体,是一对相互需要的病态心理互补综合体。两种需要汇合到一起,就形成各种迷信现象滋生的土壤和环境。此时,不良的消极暗示,就能大行其道了。
由于暗示作用的人格基础是脆弱的,暗示作用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虚假的幻想之上,所以,暗示作用总是面临着失效的危险,那些寻求暗示来支撑自己的人,不得不频繁变换顶礼膜拜的对象。所以,那些信誓旦旦地宣称相信某种功法的人,可以在某一天又突然对其大肆攻击,转而投在另一种神奇功法的脚下。我们可以断言,容易接受暗示的人,从来就不是某种真正的信仰或宗教的虔诚的信仰者,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真正主见、他们不是自己的主人,什么神奇、什么能满足他们的依赖需要、什么流行,他们就会信仰什么。由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这么多年来,没有一种所谓的“神奇功法”真正得以流传,它们几乎都是短命的。因为制造“神奇功法”的人和他们的追随者们,本身的人格就不成熟、不稳定,当然也就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更谈不上有什么坚定不移的信仰了。
概括起来,暗示作用的本质,就是人由于自身弱点,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严重的可以达到不加分析和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观点,甚至异端邪说。人的依赖性越强、人格越幼稚、主见越少,就越容易受别人暗示、容易被别人控制和奴役、容易相信异端邪说、容易“走火入魔”。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暗示过分敏感、愿意轻信各种奇迹神功,实际上是一种弱点和缺陷,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幼稚、意味着一个人人格的不成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很容易刚出“法门”、再入“神功”,从“走火”跨进“入魔”。
不知与知
自我暗示与催眠的联系是什么
都是认知方式的改变。不同的是,前者是自我有意改变的,后者是他人施与影响而改变的。
一百多年以前,有一种理论认为催眠就是暗示,催眠状态是不断暗示的结果。现在的理论有几种,比如心理动力学理论,学习理论,解离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等等
催眠就是暗示的一种应用,一般说来只有接受了暗示的人才能够催眠,也 就是间接 的给了自己暗示,如果你不相信催眠这种东西,那么是没有催眠的可能性的。
催眠依靠外在条件对自己的引导 才达到催眠效果 。 而自我暗示可大不一样啊,暗示是不经诱导的,直接是自己按照自己定下的规则,戒律执行达到目的。
催眠可以代替睡眠吗
我们先来理清楚睡眠状态和催眠状态。睡眠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白天工作,晚间睡眠,在睡眠状态下的时候,人对睡眠这一过程是完全没有意识的。
而催眠跟睡眠是不同状态,催眠实际上是心理暗示状态。打个比方说,我给你讲一个很悲伤的故事,你听了就会很痛苦,甚至流泪;我给你讲一个很高兴的故事,你听了就会很开心。这就是你的情绪受语言感染产生的一种反应。催眠也是如此,是受到一种心理暗示,被推动着去做某件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被这种意识暗示。
催眠的过程
比如说电影《无间道》中,梁朝伟演的卧底,他处于精神高度紧绷的状态睡不着觉,只能去找心理医生给他催眠。实际上实施催眠术的过程,就是对他进行心理暗示的过程。这种暗示就使得他从那种极度兴奋、极度紧张的状态中解脱,把他从对一种事物兴奋的状态,转变成对另一种事物兴奋的状态。你会发现催眠师对他催眠过程中,一定是需要他配合的。
首先,患者要有意识,而不是让患者睡着,睡着的人对周围的语言、周围的事物是没有反应的,就接收不到催眠师的暗示。其次,患者要配合催眠师的指令。患者需要在有意识地情况下配合催眠师的要求来做,比如催眠师让他放松,把白天的事情忘记,专注想象一个画面,想象一个一望无际的湖面,湖面上荡着几只小船。湖边是青翠欲滴的草坪。患者在想象这个景象的时候,就逐渐从交感神经高度兴奋状态,逐渐进入到兴奋程度降低状态。这个兴奋性降低的过程,恰恰是有利于他睡眠的。这个过程就是催眠的过程。
但是催眠的过程并不是睡眠的过程。催眠的时候我们观察患者的脑电图,仍然是清醒状态下的脑电图,不是睡眠的脑电图。催眠对我们来说还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
我们再来说一下催眠师的作用。很多人白天忙了一天,很劳累、很兴奋,也积压了很多工作没有解决,躺在床上左思右想这些问题,就很难进入睡眠状态。催眠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患者转移兴奋点,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
催眠的过程实际上仍然是清醒状态,不是睡眠的无意识状态。还拿《无间道》来说明情况,梁朝伟演的卧底面临巨大的压力,需要休息,他再不睡觉,他的判断能力、预警能力、警觉能力、战斗能力、记忆力、对事物的思考能力都会下降。但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让自己平静下来,心理医生的催眠就帮他完成了睡前的心理准备,让他能够安稳地睡上一觉。
你在媒体上看到的催眠也好,在小说中看到的催眠也好,催眠师对个体进行催眠,这个状态很像是睡眠的状态。但是这个时候接受催眠的个体对催眠师的语言有反应,催眠师轻轻地说话让他醒来,他就会接受催眠师的指令醒来。催眠师让他唱歌,他肯定去唱歌,催眠师让他跳舞,他也会起来缓缓起舞。但是你睡着以后,让你醒就没这么容易了,得去把你推醒、吵醒。
容易被催眠的人群
催眠不一定是对所有人都有效的。能够被催眠的人是那些非常容易被语言暗示的人,愿意接受催眠师的指令并配合行动。
怎样理解容易被语言暗示呢,我可以举个例子。
比如说好几个人一起看情感片,看到感人的情节,你会发现有的人流泪,有的人无动于衷,不会几个人情感状态都同时达到高潮,同时流泪。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对情感的波动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个受感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被影片情节进行暗示的过程。那些流泪的人就是容易被暗示的人,无动于衷的人就是不容易被暗示的人。容易被暗示的人更容易被催眠。反过来说,这类人也更容易发生失眠状况。
因为这类人更情绪化,对外面的事物更加敏感,很难走出一件事的影响。对于这类人群的失眠状况,采取催眠或者其他心理暗示疗法,效果就非常好。说一个我在临床治疗时经常遇到的情况,在治疗失眠病人时,病人说自己经常吃安眠药,可能是产生耐药力了,吃了也睡不着。这个时候我就会让助手去给他开一些更好的助睡眠的药物,他吃了很快就睡着了。但实际上我的药就是最普通的维C,根本就没有催眠作用。我说给他开更好的药,就是让他心理产生一种期待,药还没拿到,他已经在心理上认可了这种药的功效。他接受了我这种语言暗示,那么普通的维C也能起到催眠的作用。
这种心理暗示的过程,其实和催眠作用是同等的。
单纯催眠的话是不能代替睡眠的,催眠不等于睡眠。
觉得催眠就是让人睡觉,这是大家一贯以来对催眠的误解!
催眠术并不是催人入睡的技术,催眠状态和睡眠状态也有很多区别。虽然表面看起来好像睡着了一样,但其实受术者和催眠师保持着密切的感应关系,他的潜意识活动在催眠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催眠状态下也是在休息,但休息的深度和质量高于一般的睡眠,有时只睡了十多分钟,感觉就象睡了很久。虽然催眠术对于治疗睡眠问题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不仅仅限于这一个方面的作用,而是可以对人的身心状态进行全面的调整。
催眠可以用来戒烟、减肥、镇痛...美国NGH亚洲区总监陈一德甚至使用催眠来帮助患者提升抗癌的信心!
可以想象你查了很多资料,但是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睡眠分为快动眼期和非快动眼期,这两个期都分别有他的生理作用,其中快冬眼期是有利于记忆力发展和帮助记忆的,深度睡眠一般情况下代表的就是非快,所以这种时候你虽然可能能感觉到精神有所回复,但是对于你的学习和生活是完全有害无利的,我回答这个问题只是为了不让你走进误区,接不接受看你自己吧
自我暗示和自我催眠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自我暗示可大不一样啊,暗示是不经诱导的,直接是自己按照自己定下的规则,戒律执行达到目的。自我暗示就像是跟你的潜意识交流,对你的潜意思输入指令。
催眠依靠条件对自己的引导 才达到催眠效果 。比自我暗示更加深入
唯一的联系就是主体都是相同的
催眠与打坐的核心概念一样 都是意念想像与控制
但是表象不同 打坐是思想放空 及气息 血脉控制
催眠是全方位意向体验交流及能量补充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7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