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心理护理诊断有哪些,脑梗塞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1、脑梗塞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脑梗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发病率非常高,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多困扰,脑梗塞在中老年人身上容易发生,许多病人有家族史,那么脑梗塞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1、分析心理: 正确分析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2、心灵沟通: 护理人员从提高自身素质、服务质量入手,与患者心理沟通,使患者振作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3、心理辅导: 开展心理护理不仅有效地控制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够摆脱药物所无法医治的痛苦,得到全身心的康复。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向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治疗的一部分。
4、消除隐患: 不良心理状态是脑血管疾病的促发因素,尽早消除不良隐患,对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减少复发率都大有裨益。 以上就是脑梗塞的护理诊断,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于脑梗塞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脑梗塞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脑梗塞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疾病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2、脑血栓怎样?
脑血栓也称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主要是在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脑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管壁内膜粗糙不平,血小板易于粘附及聚集,甚至发生凝血;或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等。当狭窄的脑血管发生完全堵塞,便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等病理改变,从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称为脑血栓。
另外,血压偏低、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等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异常,都可促进脑血栓形成。根据脑血栓形成的部位,临床分为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如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等;以及锥-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如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等。
脑血管堵塞,叫脑血栓。应多吃蔬菜、瓜果,喝黑木耳汤等。
特别是睡觉的时候一定不能马虎。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1)脑血栓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多数病人意识消除或轻度障碍。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2)脑血栓理化检查 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3)脑血栓诊断 1.发病年龄较高,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中风危险因素或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
2.多静态发病,在睡眠中或睡醒后出现症状,常逐渐加重。多无剧烈头痛及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体征明显。
3.脑脊液多正常。CT扫描可见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发病6小时以内多正常)。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多普勒可检测脑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项检查,以便同脑出血、脑栓塞等鉴别。 4)脑血栓治疗 脑血栓治疗方法:
脑血栓应尽早及时地治疗,这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西医治疗
血管扩张剂:烟酸200~300mg或盐酸罂粟碱60~90mg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
降颅压药:发病初3天,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滴,每6~8小时1次。
抗血小板聚集剂:潘生丁50mg合并阿斯匹林600mg,每日3次口服。
有条件者可作动脉吻合术。
中医治疗
主要包括:活血化淤治疗和芳香开窍门治疗,前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分别有各自的代表药物。
可用中成药川芎嗪针剂120mg或丹参针剂 12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亦可用通脉舒络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 [编辑本段](5)脑血栓护理 加强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勤翻身,勤换洗,防止褥疮和肺部感染。注意加强营养。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减轻和消除后遗症。
脑血栓心理护理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言语、运动功能障碍,心理和情感障碍等。本病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男性多于女性。通常患者可有某些未加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少数患者病前曾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据临床统计100例脑血栓形成的患者中,出现偏瘫者95例,占95%;经过系统健康治疗,生活能自理80例,占偏瘫人数84%以上。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由于病情发展快、恢复期较漫长,患者常产生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首先了解患者的希望和期待,患者希望能被医务人员尊重和重视、期待安全可靠的诊疗护理,医务人员应给予这方面的满足;建立舒适安静方便的修养环境,可减轻久卧病床患者的身心疲惫和减少行动不便带来的烦恼和沮丧;给予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帮助患者协调其社会生活,用护理技巧填补患者的体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促进自主生活的恢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脑血栓预防 脑血栓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其中二级预防最为关键,国外由于二级预防做的好,脑血栓疾病复发率为我国的1/3~1/2,我国由于二级预防做的不好,使脑血栓复发率是美国的10%3倍多,5年复发率高达40%以上。目前我国首个着眼二级预防进行二次研究开发的中药天欣泰血栓心脉宁已经开发出来了,对于提高国民平均寿命意义重大,脑血栓的预防工作十分重要,关键是要扭转患者的治疗预防观念,同时普及国家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积极检查与治疗与本病密切相关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加强中风预测预报工作。 [编辑本段](7)脑血栓后遗症 脑血栓的后遗症中最多见的就是偏瘫。偏瘫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脑血栓病人偏瘫发生在脑部病变的对侧,如果是左侧的脑出血或脑梗死,引起的是右侧的偏瘫,反之亦然。偏瘫病人还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有时还有同侧的视野缺损,表现为平视前方时看不到瘫痪侧的物品或人,一定要将头转向瘫痪侧才能看到。以上这三种症状,总称为“三偏”。
当脑血栓发生在左侧时,言语功能有时会受到影响。运动性失语表现为病人听懂别人的话语,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只能说一些简单而不连贯的单字,旁人不能理解。感觉性失语,即语言表达无障碍,但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表现为答非所问。
脑血栓的范围较大或多次复发后,不少病人会有精神和智力的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和计算力下降、反应迟钝、不能看书写字,最后发展为痴呆,连吃饭、大小便均不能自理。病人还会出现胡言乱语、抑郁狂躁、哭笑无常等病态人格。8)预防脑血栓的最简单的方法 脑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它的发生不仅同高血压、动肪硬化的进展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关。事实上,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脑血栓。
血液在人体血管内流动,就像是河水,流速越快,沉淀越少;反之,流速越慢,沉淀越多。血粘度增高势必导致血液流速减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胆固醇、纤维蛋白等物质便在血管壁上沉淀下来,久而久之,沉淀物越积越多,若再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会导致脑血栓形成。
睡前一杯水预防脑血栓
研究证实,人的血液粘度在一天之中不停地变化着,并有自己一定的规律:在早晨4点至8点血粘度最高,以后逐渐降低,至凌晨达至最低点,以后再逐渐回升,至早晨光再次达到峰值。这种规律性的波动在老年人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外,脑血栓的发病时间多在早晨至上午期间,说明血粘度增高同脑血栓的发生必然有一定关系。
另在研究证实,在深夜让老年人喝200 毫升市售矿泉水,则早晨血粘度不仅不上升,反而有所下降。因此医学界普遍认出,晚上饮水的确可以降低血粘度,维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当然,脑血栓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血粘度增高只是众多因素之一,但至少可以肯定,养成睡前饮水的习惯对预防脑血栓的发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叩齿预防脑血栓
方法是:把上下牙齿整口紧紧合拢,且用力一紧一松地咬牙切齿,咬紧时加倍用力,放松时也互不离开,每次做数十次紧紧松松地咬牙切齿。这样可以使头部、颈部的血管和肌肉、头皮及面部有序地处于一收一舒的动态之中,能加速脑血管血流循环,使已趋于硬化的脑血管逐渐恢复弹性,大脑组织血氧供应均充足,既能消除因血液障碍造成的眩晕,还有助防止脑中风发生。俗话说:“清晨叩齿三十六,到老牙齿不会落”。因为经常叩齿可巩固牙根和牙周组织,对保护牙齿、防止龋齿很有好处。此外,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齿的坚固与肾有关,所以,常叩齿还有助于肾气充盛,对预防腰痛和耳聋目肿等也有一定作用。 [编辑本段](9)脑血栓的饮食 (1)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动物脂肪,使P/S比值达到1.8以上,以减少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每人每日25克,每月在750克以内为宜。要限制食物的胆固醇,每日每人应在300毫克以内,也就是说,每周可吃3个蛋黄。
(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体重也会下降,最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这样对全身各内脏的生理功能有益。
(3)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用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
(4)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随着饮料工业的发展,各种含糖饮料不断增加,当地多饮用含糖饮料后,体内的糖会转化成脂肪,并在体内蓄积,仍然会增加体重、血糖、血脂及血液粘滞度,对脑血栓的恢复极为不利,所以也要控制饮料的应用。如脑血栓的病人同时患有糖尿病并应用降糖药而产生低血糖时,可适当饮用饮料以防止血糖继续下降,当一过性低血糖缓解后,就不要再饮甜饮料了。现在许多厂家生产保健型饮料,其中以低糖饮料为主。用一些甜味剂来替代蔗糖,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满足了喜甜食人的要求和口感。常见的甜味剂有阿斯巴甜,甜菊甙等。其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用量小,不产生热量、无毒、体内不吸收,能够从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许多动物实验证明,阿斯巴甜无致癌性。可以放在溶液和面点制作中。
(5)脑血栓的病人有的合并高血压病,食盐的用量要小,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3克,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
(6)注意烹调方法。如果在烹调中放入盐,烹调出来的菜仍然很淡,难以入口。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钙离子可增加血管内皮的致密性,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
(7)脑血栓的病人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清晨饮水可冲淡胃肠道,水分入血液后,随活动以汗液和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晚间活动量小,睡眠前饮水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栓塞。
●脑血栓食物选择
(1)要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其中包括粗粮,蔬菜和水果。有些食物如洋葱、大蒜、香菇、木耳、海带、山楂、紫菜、淡茶、魔芋等食品有降脂作用。
(2)平时宜吃清淡、细软、含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宜采用蒸、煮、炖、熬、清炒、氽、熘、温拌等烹调方法,不适宜煎、炸、爆炒、油淋、烤等方法。
楼上说的对,注意防范。
脑血栓就是脑部血管堵塞。
成因:血管壁变厚、血变稠。
3、脑血栓病人的症状是什么?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1)脑血栓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多数病人意识消除或轻度障碍。
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2)脑血栓理化检查 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
(3)脑血栓诊断 1.发病年龄较高,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中风危险因素或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 2.多静态发病,在睡眠中或睡醒后出现症状,常逐渐加重。多无剧烈头痛及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体征明显。 3.脑脊液多正常。CT扫描可见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发病6小时以内多正常)。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多普勒可检测脑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
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项检查,以便同脑出血、脑栓塞等鉴别。 (4)脑血栓治疗 西医治疗 血管扩张剂:烟酸200~300mg或盐酸罂粟碱60~90mg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 降颅压药:发病初3天,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滴,每6~8小时1次。 抗血小板聚集剂:潘生丁50mg合并阿斯匹林600mg,每日3次口服。 有条件者可作动脉吻合术。
中医治疗 主要包括:活血化淤治疗和芳香开窍门治疗,前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分别有各自的代表药物。 可用中成药川芎嗪针剂120mg或丹参针剂 12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亦可用通脉舒络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 [编辑本段](5)脑血栓护理 加强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勤翻身,勤换洗,防止褥疮和肺部感染。注意加强营养。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减轻和消除后遗症。
脑血栓心理护理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言语、运动功能障碍,心理和情感障碍等。本病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男性多于女性。通常患者可有某些未加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少数患者病前曾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据临床统计100例脑血栓形成的患者中,出现偏瘫者95例,占95%;经过系统健康治疗,生活能自理80例,占偏瘫人数84%以上。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由于病情发展快、恢复期较漫长,患者常产生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
首先了解患者的希望和期待,患者希望能被医务人员尊重和重视、期待安全可靠的诊疗护理,医务人员应给予这方面的满足;建立舒适安静方便的修养环境,可减轻久卧病床患者的身心疲惫和减少行动不便带来的烦恼和沮丧;给予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帮助患者协调其社会生活,用护理技巧填补患者的体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促进自主生活的恢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多数病人意识消除或轻度障碍。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血栓轻微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迟钝、失误,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但由于发生的部位不一样,脑血栓的症状也不一样。 注意要低盐低脂饮食 ,就是不要吃得太咸 ,太油腻的东西不要吃,注意保持情绪稳定 不要过于激动、高兴、悲伤。经常性的吃木耳有好处。有几点我告诉你,你自己要注意,尤其血压要控制好。 一是加强锻炼一定是会减轻。 二是饮食注意,科学用餐,对恢复的一定的效果。尤其食疗方法和保健措施。 三是护理锻炼有时候比用药更重要,但一定要注意方法和量的控制。 四是家人要辛苦一点,多多进行按摩,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五是服用保健食品辅助治疗,推荐你去了解一下“日研日本纳豆激酶胶囊”,对于降三高和溶血栓的效果非常好。 得了脑血栓,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溶栓,我觉得您可以去了解一下 “日研 日本纳豆激酶胶囊”,是日本原装进口的,对于降三高和溶血栓的效果特别明显,实验证明,纳豆激酶的溶栓效果是尿激酶的6倍,一般服用1-2个月就可以见效,您不妨试试
脑血栓形成多见于45~7O岁的中老年人,男 女均可发生,男性稍多。起病突然,常手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常在数小时或1一2天内病情达到高峰。约半数曾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是由预内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两个系统供血脉,随受累的血管、病变的程度以及脑循环代偿功能状况不同,其症状和体征也有所不同。这里只谈几个大动脉血栓时的表现。
(1)颈内动脉血栓:主要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如系主侧半球(右利病人左侧为主侧半球)病变,常伴失语。病人两眼常向病灶侧凝视,可有精神异常和单眼失明。严重者可使整个大脑半球缺血,造成更严重症状,加颅内压升高(头痛、呕吐),甚至昏迷和脑疲形成等。 (2)大脑中动脉脑血栓:可出现对侧偏瘫和感觉障碍,偏瘫以面部及上肢为重,可有同向性偏盲。主侧半球病变常有失语。
皮质分支阻塞则仅出现部分功能障碍的症状。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及昏迷。 (3)大脑前动脉血栓:引起对侧肢体瘫痪和感觉减退,特点是上肢轻、下肢重。可有排尿障碍和精神症状。如前交通动脉侧支循环良好,其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 (4)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可表现为眩晕、耳鸣、眼震、复视、同向偏育、皮层性失明、眼肌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四肢瘫痪等。
桥脑基底部病变,病人意识尚存,但由于四肢瘫痪和延髓麻痹,只能靠眼球上下运动表达自己的意识活动,成为闭锁综合征。因脑血栓而致死亡者,以椎一基底动脉血栓最常见。 (5)小脑后下动脉血栓:造成延髓背外侧和小脑梗塞。病人常突然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颈交感神经麻痹(霍纳氏征)、面部浅感觉减退、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对侧浅感觉减退,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6)大脑后动脉血栓:表现为大脑枕叶症状,如偏首或一过性视力障碍;当优势半球病变时,病人阅读及视觉学习、识别和空间辨别能力等功能发生紊乱,如侵及深穿支则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异常及肢体的不随意活动等。
4、脑血栓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脑血栓的主要症状:半身麻木,手脚不能活动,语言不清晰,视力模糊等症状.
眼睛上火主要是睡眠不足,确水引起的,只要注意休息,平时多喝白开水,症状就会消失.
你可以自己去搜一下“脑血栓”。看你的症状不像是此病。
行动不便,像是偏瘫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编辑本段](1)脑血栓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多数病人意识消除或轻度障碍。
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编辑本段](2)脑血栓理化检查 脑电图:两侧不对称,病灶侧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节律。 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等。 脑超声波:病后24小时可见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CT扫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区域出现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区。
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体外血栓长度增加。[编辑本段](3)脑血栓诊断 1.发病年龄较高,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中风危险因素或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 2.多静态发病,在睡眠中或睡醒后出现症状,常逐渐加重。多无剧烈头痛及意识障碍,偏瘫、失语体征明显。 3.脑脊液多正常。CT扫描可见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发病6小时以内多正常)。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
多普勒可检测脑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进行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项检查,以便同脑出血、脑栓塞等鉴别。[编辑本段](4)脑血栓治疗 西医治疗 血管扩张剂:烟酸200~300mg或盐酸罂粟碱60~90mg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 降颅压药:发病初3天,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滴,每6~8小时1次。
抗血小板聚集剂:潘生丁50mg合并阿斯匹林600mg,每日3次口服。 有条件者可作动脉吻合术。 中医治疗 主要包括:活血化淤治疗和芳香开窍门治疗,前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分别有各自的代表药物。 可用中成药川芎嗪针剂120mg或丹参针剂 12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亦可用通脉舒络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编辑本段](5)脑血栓护理 加强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
勤翻身,勤换洗,防止褥疮和肺部感染。注意加强营养。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减轻和消除后遗症。 脑血栓心理护理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言语、运动功能障碍,心理和情感障碍等。本病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男性多于女性。
通常患者可有某些未加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少数患者病前曾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据临床统计100例脑血栓形成的患者中,出现偏瘫者95例,占95%;经过系统健康治疗,生活能自理80例,占偏瘫人数84%以上。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由于病情发展快、恢复期较漫长,患者常产生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
首先了解患者的希望和期待,患者希望能被医务人员尊重和重视、期待安全可靠的诊疗护理,医务人员应给予这方面的满足;建立舒适安静方便的修养环境,可减轻久卧病床患者的身心疲惫和减少行动不便带来的烦恼和沮丧;给予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帮助患者协调其社会生活,用护理技巧填补患者的体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促进自主生活的恢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检举
脑部形成血栓后,起病时可有头痛,患者在一觉醒来或在静止状态下,感觉肢体一侧反应迟顿、麻木、异常;重者行走困难、耳鸣、复视、眩晕、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失语、动作迟缓、一侧肢体瘫痪;严重者在短时内可昏迷。死亡率为5%~15%,梗塞的复发率为50%~60%。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0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