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脸人的心理特征是哪些,盲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1、盲脸症是怎么一回事啊?
盲脸症,医学上称为面孔遗忘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脸盲患者并非记忆力差,他们能够牢固记住名字,电话号码,以及读过的书籍,但无法记住别人的面孔,经常连家人也分辨不清,甚至对着镜子也认不出自己的面孔。科学家认为,一个单独的病变基因可能导致了“脸盲症”,并使它能够被遗传给后代。科学家称,目前“脸盲症”还没有任何治愈方法。
美国大学退休教授杰姆·赫德和他的两个女儿凯瑟琳、简妮尽管在一起生活了好多年,但他们却经常彼此“见面不相识”,原来赫德一家患有一种罕见的“面孔遗忘症”(又称脸盲症)。 父女经常见面“不相识” 杰姆·赫德是一名退休的美国大学艺术系教授,他经常会忘记熟人长得什么样。经常有熟人在路上跟他打招呼,但赫德却压根记不起此人是谁,他只能假装认识他,免得引起尴尬。赫德说:“我一直隐藏自己的缺陷,我认为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患有这个毛病。” 不过,赫德渐渐学会了通过声音、发型、体型或走路姿态来辨认他人的身份。 在赫德无法辨认的众多脸蛋中,竟然还包括他自己家人的脸。但赫德后来才知道,他的两个女儿——艺术家凯瑟琳和神经学家简妮竟然也遗传了他的“脸盲症”:她们不但经常认不出老爸的脸,甚至也经常忘记老妈长什么模样!这一家人经常会出现“见面不相识”、擦肩而过不打招呼的怪异景象。 女儿将别人儿子接回家 事实上,父女三人并不具有视觉障碍,他们都能看清楚别人的脸,但只是无法分清那些是谁的脸,无法记住那些看过的脸。 据简妮称,她对自己的“脸盲症”从来没有太重视,直到有一天她到托儿所去接儿子加布里尔时,才震惊地发现自己竟然接错了孩子,将别人的孩子当自己儿子接了回来。简妮说:“我感到事情有点不对头,我将那个孩子接回来后,有点不确定他是否我的孩子。我感到非常困窘。最后我通过询问,才知道他的确不是我的儿子。” 一生没记住一张脸 赫德一家并非惟一遭受“脸盲症”折磨的家庭,在美国另一所大学教授英语的女教师海瑟·塞勒斯也患有同样的怪病,并且更加严重。当她走进当地一家餐馆时,尽管许多人都跟她打招呼,但所有脸蛋对于她来说都是陌生人。塞勒斯从来没有记住过一张脸,即使是那些和她朝夕相处的人。
不是的。这是心理作用,当你看到脸盲症的文章时,你会渐渐觉得你得了脸盲症。但是你非常不愿意自己得那种病,所以你每天想:我不愿意得脸盲症。渐渐地,脸盲症的症状就扎根你的脑里,于是你总觉得你得了脸盲症。备注:真正的脸盲症是:你连见了家人都以为是陌生人,还要愣好长时间!
2、颜盲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应该是脸盲吧,
脸盲症又称为“面孔遗忘症”。最新研究发现,过去被认为极为罕见的脸盲症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该症状表现一般分为两种:患者看不清别人的脸;患者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
《我是证人》里面的台词,杨幂说的。指的是她虽然眼睛瞎了,是个盲人,但是她的心里很清楚,眼瞎不代表着心也瞎了,看不清事物了,因为她是用心在看事物。而有的人眼睛虽然是好的,但是心却是瞎的,因为他只是用眼睛看东西,而不是用心去体会。
3、人脸失忆症
有啊,又叫脸盲症。
脸盲症表现一般分为两种:
1、患者看不清别人的脸;
2、患者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脸盲症
3、补充说明:
(1)即便是熟人,也会形同陌路
(2)只能靠细节记住你。比如你是一个卷发的家伙(拉直后我就忘记你);比如你鼻子上有痣(离我太远看不到时,你只能是小谁家的小谁);比如你走路时像鸭子(坐着的时候休想让我跟你打招呼)
(3)几乎分不清所有明星的脸,即使那个人天天在电视上晃点。
(4)人名与人经常对不上号
(5)整体记忆力不如常人
原因:
大脑中很多个部位都参与了对容貌影像的信息处理,不过影像学研究表明一个叫做梭状回面孔区的部位尤其重要,这是大脑颞叶的一部分,颞叶是耳朵上方的一大块大脑皮层。大脑后部的枕叶面部区可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分辨看到的物体是不是人脸。同样在颞叶里的颞叶上沟能够对被观察者的表情变化和视觉角度变化作出反应。
20世纪40年代,德国斯图加特附近的温浓达尔疗养院里,神经病学家约阿希姆·博达默检查了两名在二战中头部严重受伤的病人,提出了短回路能够有选择性地存于大脑的面部识别系统中。博达默注意到,尽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脸,却认不出来是谁,最终得出结论:看到和认出人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大脑功能。在1947年的论文中,博达默首创了“prosop-agnosia”这个词,这是由希腊文“prosopon”(脸)和agnosia(意思是认不出来或不知道)构成的。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医生们在中风病人和其他患神经疾病的病人,特别是那些枕叶和颞叶之间的组织受损的病人中观察到了这个现象。然而直到1976年,先天性的面容失认症才出现在医学文献中:一个女孩经过一两个月,熟悉了同学的声音和穿着后,才认得他们。在此后的25年里,只有大约十几个病例被报道。
4、面孔失认症
没有面孔失忆症这个说法,在医学和心理学上只有面孔遗忘症这个专业术语。你所指的面孔失忆症应该是指面孔遗忘症。
你所谓面孔遗忘症,其临床表现为两方面:
1、患者看不清别人的脸;
2、患者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
其病例分析为:神经学专家对大脑如何感知面容的过程了解得还不全面,只知道从事这一工作的能力从一出生便具备,涉及大脑不同区域的广泛分布,或许反应面部对生存感知的重要性。同陌生人比起来,婴儿更喜欢看母亲的容貌,并能迅速学会如何区分男人和女人的脸。但在脸盲症患者中,那一神经路线的某些通道似乎被切断。大脑扫描显示他们的颞叶和枕骨脑叶都有损伤,而大脑的这两个区域就主要负责面部识别。
你说的这种现象不是面孔遗忘症,在心理学上的我们每个人对面孔的意识形态时模糊的,也就是说,让你模拟想象一个人的摸样的话,是很困难的,但是会有一点点的概念,越是自己熟悉的人,越是难以在大脑中模拟,而且越是想模拟出画像的话,就会越模糊,这是一中很正常的现象
5、人脸识别障碍症
确实有这种病的。可能是因为生理问题,也有可能心理。
特征:
1.记不住人脸,分辨人靠身高体型发型衣服。父母除外。短时间内出现频率很高的人,那段时间能认出来,过段时间就不行了。对一个人有印象,起码要交流过3次以上或者反复见过n次。例:陌生人和你聊得火热一段时间,消失瞬间后出现,立马认不出来;平时熟络的人一旦换发型或者穿了新衣服就认不出,除非对方先搭理你,绝对不敢先打招呼
2.凭空想象不出人脸的模样,连自己的也不能。无法注意到别人五官的特征(除非是非常有特点以致看一眼永生难忘的= =),感觉每个人的都一样,只是拼起来有所不同而已。如果哪一天成了目击者,被带到警局作嫌疑人的头像拼图,觉得不可能作得出来,估计会被冤枉死= =
人脸识别障碍症是由于心理作用或社交习惯的问题引起,实际情况多是社交中头脑中未形成人脸形象或过多观察造成错觉或不敢轻易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博达默注意到,尽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脸,却认不出来是谁,最终得出结论:看到和认出人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大脑功能。而这也是很多“脸盲症”患者克服疾病障碍的共同秘诀
6、什么是盲人盲态
满人
识是盲人做生活的强者的主要力量,也是克服残疾的主要方法。知识能使盲人正确认识盲缺陷,正确进行缺陷补偿。
注意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盲人应多阅读一些健康向上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现在又有了《盲人养鸡》、《盲人养兔》等技术书籍,即使目前找工作困难,也能学到一技之长,自谋生路。
多欣赏轻松优美的音乐,以缓解不安的心情。精神抑郁的盲人,还可以多听一些相声、小幽默等,使自己笑口常开。
多阅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塑造了美好的心灵。中国的作家行列中已出现了盲人小说家郑荣臣、盲诗人周嘉堤等。当你拿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位勇敢的苏维埃英雄,也有过坐在公园的长凳上慢慢扣着枪扳机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却以顽强的毅力活了下来。他虽然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用双手摸着,一行一行地写着,最后奇迹般地写出了这部杰作。盲人就应该像保尔那样活下去,和他相比,你凭什么失去生活的信心呢?
知识能给盲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山西襄垣县善福村的崔小英,上小学时双目失明,过分的悲伤、绝望使她满头黑发在半年之内大部分变白,她几次轻生都被父母觉察。后来她参加了盲童随班就读的学习,为了尽快掌握盲文,她刻苦学习,手指磨得褪了几层皮,渗出血来也不罢休。两年以后,她已经发表了多篇文章,并考取了盲人中学,为实现她当医生的梦想打基础。知识使崔小英摆脱了痛苦,找到了人生的欢乐。她的满头白发又变得乌黑发亮了。
知识可以开发盲人的智力,培养美好的心灵。读书和思考是一种崇高的乐趣。盲人应充分享受这一文化财富,使自已摆脱愚昧,变得高尚起来。
培养健康的情绪
盲人要培养开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思想意识的左右。对某件事情,思想不要钻死胡同,不要整日闷闷不乐,这会使恶劣的情绪绵延不休。人要使快乐变成一种心理习惯,要处处寻找快乐,发现快乐。在不开心的时候,在遇到悲哀和无法避免的困难的时候,盲人要学会以愉快的心情来对待它,那么,它可能就变得微不足道了。盲人要学会分析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学会含着微笑生活,做情绪的主人,不受外界情况的支配。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85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