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心理现象及处理暴躁脾气方法
导读:本文介绍了婴幼儿的心理现象和行为问题,包括生物功能行为问题、运动行为问题、社会行为问题、性格行为问题和语言问题。对于孩子脾气暴躁的问题,小编建议家长可以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予同情和鼓励,以缓解孩子的情绪。家长也应该保持冷静,教导孩子明白要求得不到满足时需要适可而止。最重要的是,家长应该避免溺爱孩子,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如下为有关婴幼儿的心理现象有哪些?,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婴幼儿的心理现象有哪些?
儿童的行为问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1)生物功能行为问题,如遗尿、多梦、睡眠不足、夜惊、厌食、挑食等。(2)运动行为问题,如儿童擦腿综合征、咬指
甲、吸吮手指、咬或吸唇、活动过多等。(3)社会行为问题:如破坏、偷窃、说谎、攻击等。(4)性格行为问题:如屏气发作、惊恐、害羞、忧郁、社会退缩、交往不良、违拗、易激动、烦闹、胆怯、过分依赖、过分敏感、嫉妒、发脾气等。(5)语言问题:如语言发育落后、口吃等。
2、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
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长没有满足他的欲望时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或抱着成人的腿部赖着不走。这些行为称为暴怒发作。暴怒发作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成人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会僵持下去。
坏情绪原因1: 无理取闹
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宝宝容易犯的错。起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宝宝不喜欢刷牙,所以每次刷牙的时候,他就故意捣乱或吵闹;宝宝不让父母离开,
妈妈爸爸急着去上班,他就是不让;到了商店里,他一定要买和家里一模一样的玩具,不买就大吵大闹等等。
应对招数:转移注意力
对待年龄比较小的宝宝,书上说的要讲道理这一套,肯定是行不通的。宝宝比较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态度强硬地逼宝宝就范,也会搞得大人、宝宝都非常生气。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既让宝宝有新鲜的感觉,又不会违背父母的原则。
坏情绪原因之2: 遭遇失败
宝宝的心非常简单和单纯,但是也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打击。比如,宝宝很用心地在拼拼图,但是拼了半天,都不成功;或是很努力地搭积木房子,搭得很高的时候,房子突然塌了。宝宝觉得自己没有想象当中那么能干,就会情绪低落。
应对招数:同情并给与鼓励
告诉宝宝,其他小朋友也可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也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让宝宝觉得“这件事情很多人都遇到过”,以此缓解宝宝的压力和自责的情绪。父母同情的表达可以拉近与宝宝之间的距离,而拉近距离之后的劝慰效果会更佳。不要吝啬你的亲情,轻吻一下宝宝或抱抱他,都是让宝宝摆脱坏情绪的好方法。等宝宝情绪稍稍稳定后,再帮他找到失败的原冈,一起完成原先的任务。
坏情绪原因之3:要求得不到满足
宝宝终归是宝宝,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当他在街头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当众哭闹甚至躺在地上耍赖时,父母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很多父母也许都会忍不住厉声喝斥,但这对控制场面毫无用处,对安抚宝宝的情绪也是没有帮助的。宝宝会很长时间愤愤不平,他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觉得是父母对他不好。应对招数:保持冷静教导宝宝
的确,最令父母尴尬的情形,是宝宝在公众场所闹别扭。但是大人这时必须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不要大声喝斥他,因为你的干预愈多,他的脾气可能愈强烈。宝宝闹情绪,有时是带点试探性质的,大人表现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过分。建议这时,你先深呼吸,由一数到十,平静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再跟宝宝说话,这也是给宝宝一个调整情绪的时间。宝宝见你如此冷静,就可能觉得无趣而收敛了。如果宝宝仍然无法冷静,就告诉宝宝“我们现在要走”,然后抱走他,等到了无人的场所,就试试让他哭够了自己安静下来吧!当然,你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离开他一会儿,宝宝“打仗”找不到对手,过一会儿他自己就会感到没有意思,发脾气也就停止了。
暴怒发作与孩子的性格有关,但频频发作的原因往往在于家长身上。
首先,是家人的溺爱
。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过分疼爱孩子,总怕孩子受委屈,为了博取孩子的欢心,有求必应,而不考虑这种要求是不是适当。这样就逐渐使儿童滋生了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有时,父母觉得孩子的要求过于无理,本不想答应,但孩子一发脾气,就立刻加以满足,这是一种最糟糕的做法。因为孩子从这样的事情中知道,发脾气是满足愿望和要求的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就变得更容易发脾气了,造成了恶性循环。 其次,是家庭教育缺乏一惯性和一致性。今天禁止的事,明天便鼓励去做,父亲认为是好事,母亲说坏,爷爷同意的事情,奶奶偏要阻拦。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受挫感,从而导致烦躁和暴躁。
再次,是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孩子稍有过错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或做的不好,父母就严加训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这种做法会造成两种不良结果。其一,使孩子感到不满和压抑,这种不满和压抑会在以后的某种场合中表现出来;其二,父母的举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效仿的榜样,一旦环境适当,孩子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暴躁和攻击性行为。除此以外,疾病与生理条件也是引发坏脾气的原因之一。神经衰弱的儿童特别容易兴奋、发脾气,处于疾病和疲劳状态中的孩子也常常有烦躁不安,易于发火的表现。
对于容易暴怒发作的孩子,平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体育游戏或其他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并为他们树立讲道理、讲礼貌的榜样供他们学习。每次发作平息后,要严肃地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发现孩子在哪一次能克制自己没有发作,应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最后,提及一点,家长不要自已经常暴怒发作,摔盆砸碗。 您还可以点击了解更多“发脾气”相关知识
3、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
我很理解你~~~~
我吧其实到现在还有点儿那样,脾气暴躁,反复无常,又时觉得自己很可怜,又时又觉得我活着是我家人的一种负担,自己也迷茫的要命。只不过我不喜欢恐怖的虽然很好奇。
呵呵,我要跟你说,其实我们这都是青春期的典型表现,青春期是13到19岁之间的某几年。只不过我们的表现这么过激或强烈,真的跟家庭的不幸福有绝对的关系。
我知道那种感觉,跟爸爸呆在一起就很别扭,更不可能有什么话说,但是跟别人说,他们也未必理解,所以就憋在心里。其实这些感觉都是一个正常的善良的女孩表现出的自我保护反应,非常 非常 正常。正是因为父母的离异让我们觉的困惑,又渴望父母的爱,所以表现的这么颓废和绝望。
但是你要知道,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没有扮演好 好妻子 好丈夫的角色,但那是他们的事情。你要在意的是他们于你来说是否是一个 好爸爸 好妈妈,为什么有一些父母离异的孩子照样和父母关系超好就是因为这个。
还有,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阶段任何的迷茫都是正常的,但是不管怎样难受,生活都在继续,该做到的事情一定要做,比如说自己的某种爱好,运动(很好的减压方式)或者是学习。当你投入到这种事情中去时,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些!!你会充满活力!!还有那些暴躁的感觉要合理的发泄出去,那样是比较好的。告诉自己,我很正常,我很棒!!!!
试着去接纳自己,试着扛一扛身上的这些责任,你的家需要你,你的爸爸一定也渴望女儿的关心和接纳。你是一个好女孩儿,相信你一定会走出困境的。
4、如何正确看待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序号:34 姓名:许振椿 科目: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有很多不足之处,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天听了莫主任讲的心理健康教育,我简单的作一下总结: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下几类型:
一、自我类型问题:自卑、自主性差、自我中心。
二、学习类型问题: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障碍、学习方法不当。
三、情绪类型问题;焦虑、恐惧、抑郁、强迫。
四、人际类型问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中心,不合群)。
五、行为类型问题:说谎、攻击性行为、网络成瘾、偷窃。
六、其他类型问题:适应不良、青春期、耐挫折。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2、家庭教育的误区。
3、学校教育的误区。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焦虑。
2、人际交往焦虑。
3、自责倾向。
4、挫折感。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爱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思想感。教师还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诚理解,铸就学生成长
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是课堂和班级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于营造班级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尊重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首先要消除差生的概念,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班级群体中存在差异是正常的现象,在小学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是把所有的机会集中给少数好学生,在培养了一批好学生的同时,也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情感人,以理激志,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以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
四、倾注爱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倾注爱的教育,鼓励学生自我超越。
五、学会宽容学生,给学生的心灵一份纯净
莫主任讲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课外活动等等。我们教师要教学中要应用和实践!
我个人认为要让孩子远离心理问题,关键还是在父母。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子女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条件。同时,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激发孩子的活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5、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他们一般有以下心理特点:
一、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具体办法可以讲一个名人、伟人艰辛的心路历程的故事。组织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长过程的影片,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二、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这说明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首先教师要有表率作用,同时注意培养一些学生,尤其是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然后形成班级核心,借以影响全班。为引导他们理智处事还需要开展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用理智控制情绪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故事材料,也收集“因感情冲动而造成终身后悔”的反面故事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教育。
三、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矛盾。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为达此目的应着重注意从小事做起,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开展“决不迁就自己”的活动,一旦意识到某件事或行为不对,不管是多么强烈地诱惑你,也勇敢地说一声“不”。为解决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力差,造成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尝试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跟踪记录,把他们每一时段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指正。使学生逐渐自觉对照检查,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6、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1、家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素质品德、家庭背景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等等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家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并不是由于家庭经济的好坏决定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家里经常会受到家长的斥责,学生对于家长就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无法和家长形成有效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有的家庭因为双亲的情感问题导致家庭破裂,使得学生从小缺乏安全感,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
更有甚者,家长本身的素质品德就比较低下,可想而知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多么的不利和危害。
因此,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学校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的教育,忽视了其在课余时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较为重视;课堂教学千篇一律,使得学生产生无趣、乏味甚至是厌学的情绪;
在面对学生错误的时候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得学生产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
3、社会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伴随一些消极的或者是颓废的事物的发展。
网络,影视等各种传播媒体不断发展,青少年所接受的事物也是日新月异,而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又恰恰是一个“危险时期”。
生理上的快速发展带来心理上的发展,再受到社会上不断出现的事物的影响,青少年的思考和思维能力都有着显著的提升,但是其行为又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冲动性,行为没有良好的克制,非常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