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特点,教育方法和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09-19 07:09:07

导读:本文讲述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法,指出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但孩子们需要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孩子们更难找到伙伴。因此,家长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愿望,这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文章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以及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具体形象性、无意性、形成初步个性倾向等。如下为有关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法,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法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法

有七成的家长感觉到自己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因为尽管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家长,尽管相当一部分家长都做到了,但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家长作风派头十足也基本上是客观事实。而孩子们需要满足物质生活,更需要满足精神需求。而在几乎家家都是独生子,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更是让孩子们难觅玩伴,再加之孩子们都被父母寄予了厚望的情况下,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的贫瘠也就是难免的了。 所以,之所以会出现一少部分“问题儿童”,主要原因并不在孩子,而在家长们。因为一些家长不但没有充当孩子的小朋友,反而在用一些不良行为对孩子施加着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事实上,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实在不是什么难事,但前提是你要把孩子看成是与我们相同的独立个体,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需要的绝对不仅仅是优越的物质生活,他们更需要让自己的选择和愿望得到尊重,即所谓的“家长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而且这也是家长们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最佳途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

2、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2、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在了解并参与魏桥中心幼儿园开展的“师带徒”教学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情况下,幼儿根本不知道应不应该去和同伴交往、什么时候去

3、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是什么?

3、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是什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 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了解儿童的以上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教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入园儿童的问题。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儿童刚入园的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儿童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

2.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比如,需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时,可以说“看××小朋友学习多认真,小眼睛一个劲地看着老师呢!”一般不要批评没有注意的孩子。如果老师说“×××,把你的手绢收起来!”可能会引起更多孩子玩手绢。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面条!”

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小班儿童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常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效果。例如,上课时,有的孩子要上厕所,其他几个孩子一个跟着一个学,也要去。老师不高兴了,说:“都去都去!”孩子们一下就全跑光了。对儿童提要求也要注意具体,最好说“眼睛看着老师!”而不要说“注意听讲!”因为儿童不容易接受这种一般性的抽象的要求。

四、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1.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小班儿童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大班儿童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中班儿童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2.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譬如,他知道了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粒糖给了弟弟3粒还剩3粒,但还不理解“3加2等于几?6减3还剩多少?”的抽象含义。

中班幼儿常常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例如,他们常常认为“儿子”一词的意思就是“小孩”。当他们听说某个大人是××的儿子时,常常感到不可思议:“这么大,还是儿子?”为了使教师说的话能让幼儿明白,必须注意了解幼儿的水平和经验,避免说过于抽象的语言。语言教学中,尽量用形象的解释来帮助儿童理解新词。教“笔直”一词,可以竖起一支铅笔,“笔直”就是像铅笔一样直,这样幼儿就能懂,而且能牢牢记住。

五、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希望成人给予回答。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家长、教师都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例如,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

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幼儿园教师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因材施教,针对各人的特点,长善救失,使儿童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4、3岁幼儿对什么感兴趣

4、3岁幼儿对什么感兴趣

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长到3岁,已经经历过了人生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语言基础已经奠定,思维方式初步形成,行为习惯初步具备,可以说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发展时期了。常言道:三岁之魂,百岁之才;又道是:三岁看大,十岁看老。正是说三岁左右的儿童基本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可以看出其人生轨迹的起点与发展方向。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发展到3岁,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理 3岁儿童对新事物新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特征,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成人教他做的事,并且有尝试独立做事的愿望。比如,问一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雪为什么是白色的,苹果为什么是圆的等等简单新奇而又饱含深刻道理的问题;拿到一盒新的拼插玩具,儿童一面动手去拿去摆弄去拼插,同时也希望大人看着他插,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这种表现欲隐含着期望大人的监护,好奇而脆弱,简单而执着,但这种好奇、简单、脆弱、执着中,隐含着不可思议的创造性。

2、突出的群聚心理 3岁儿童的社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渴望融入各种人群,与他人友好地交往。3岁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限于母亲和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他人交往,特别是愿意和同伴交往。他们很乐意和小朋友在一起,和小朋友过家家、打卡片、拍手弯腰做游戏,在家里是孩子,在小朋友面前是大人,爱管别人的事,常把小朋友之间的事回来告诉妈妈,或其他大人。当今独生子女相当普遍,家中无兄弟姐妹当伙伴则显得孤独与寂寞,儿童需要进幼儿园,除家庭生活之外又过一定的群体生活。幼儿园的生活把儿童带入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子。让儿童交结伙伴,学习交往与相处,增长认识,发展能力。因此,3岁幼儿如果能够同时在家庭和幼儿园的两个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

3、无意识模仿心理 3岁儿童模仿性的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显性活动或动作。比如,在家里他们喜欢模仿大人的活动和动作,装模作样打电话,有板有眼翻看电话本,用成人的口吻接电话;学包饺子、擀面皮;模仿看书看报、写字画画;男孩子模仿成人站着尿尿,全不管裤子是否被尿湿等等。再如语言上的模仿,接受了东西说“谢谢”,遇到不如意用“讨厌”,命令别人“你不该怎样怎样”。总之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都会引起他的新鲜感,他都想去尝试一下,模仿一下。因此不可低估3岁儿童的模仿性,他们正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这也是这个年龄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模仿,他们尝试经验,学习经验。所以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做出好的模仿榜样,在儿童周围的成人说话用语、声调、行为举止、爱好、姿势、习惯、情绪等无不被儿童所模仿。如父母的饮食偏爱就会无形中直接影响儿童,母亲情绪无常,也影响孩子情绪反常不听规劝。如果善于利用这年龄的模仿性则能使各种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模仿学习而巩固,所以成人要检点自己,一些不介意的行为小节,常会被儿童模仿而形成种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4、严重的情绪支配心理 儿童的心理活动受情绪支配的作用很大,因为他们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动,而且行为受情绪支配,更多是无意性的。比如一些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一些儿童不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消极的情绪。3岁儿童有时还要哭闹,就是情绪的波动表现。比如,明明吃完一块冰糕还要妈妈买,不买他就站在马路旁哭,坚决不走;看到一个并不可笑的人,孩子却笑翻了天,让大人难堪,却不能制止。 同时,3岁儿童有强烈的依恋情感,所谓依恋就是指儿童对经常和他生活在一起,经常照料他的亲人的依恋,时刻离不开他们。像在家对母亲、父亲或对祖父母的依恋,一般在3岁入幼儿园时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他们知道要上幼儿园了,但情感上却舍不得离开他依恋的亲人。表现为大哭、拉着手不放,不许亲人离去等等,这种依恋很使家长伤脑筋。我们认为依恋感受的产生是自然的,是儿童情感发展在3岁阶段的一种正常表现,不要指责,也不要割断,可以通过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从关心疼爱儿童出发,慢慢地度过与亲人分离的焦虑情绪。另外,有的儿童刚入园是总要追随一位教师,教师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并且还要老师总领着他,这些表现是由儿童羞怯心理以及害怕离开亲人的依恋心情所致,如老师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关心他满足他渐渐可消除他的不安感,用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使儿童忘却孤独而投入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变消极的情绪为积极的情绪。

5、如何培养幼儿社交能力

5、如何培养幼儿社交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论文提要:

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能力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于以后幼儿的学习、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简单分析了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一些方法。首先,通过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讲述了给幼儿创设交往环境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其他幼儿和师长等成人的榜样作用分析了树立榜样、及时鼓励对于培养幼儿交往兴趣的作用。此外,本文还详细分析了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一些具体方法。分别从教给幼儿交往的技巧;教会幼儿用表情和动作与人交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课程内容;鼓励幼儿自主活动,让幼儿在开放的过程中求发展;采用表扬、奖励的方式培养兴趣;家园同步教育,强化幼儿的交往能力等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去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能引发更多人对于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视,共同研究,把研究系统化、科学化。

正文:

众所周知,交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而幼儿的社会交往,特别是与同龄伙伴间的交往,是他们的一种社会性需要,是他们生长发育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完成个性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交往,可使幼儿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还可发展幼儿的行为调节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帮助幼儿逐步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性行为,这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完全吻合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教育目标的第一点是“让幼儿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快乐,自信。”第二点是“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第三点是“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而这三点教育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如果幼儿缺乏必要的交往,其心理和性格就会发生障碍,渐渐变得胆怯、孤僻、沉默寡言、难于接近、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等,从而导致其社会性退缩,对现实生活适应困难。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其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也就成为了我们幼儿园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下面我就简单通过一些分析来说说如何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给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提高交往能力。

从教育学的理念来说,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幼儿心理学认为:刚入幼儿园的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孤僻、胆小、不合群。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教师应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营造好的交往环境又分为以下两方面:

1.营造自由、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

在很多幼儿园里,普遍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与幼儿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在互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形成了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幼儿高依赖,高服从的局面。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幼儿有话不敢说。从而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只有多开展一些开放性的活动,在活动中为幼儿营造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师幼间的关系才能平等和谐、互相信任、互相接纳。而也只要这样幼儿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内心情感,自由地交流,自主地活动。教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鼓励、支持,让孩子在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中增强自信,变得爱说、

敢说、会说。

2.创设开放、丰富的物质环境。

富于创造、丰富的环境,能激发幼儿与环境“对话”的欲望,使幼儿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与周围世界进行交往。所以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在强调做环境,包括教室墙体和天花板的制作,道理就在这里。但我觉得仅仅做到这样是不够的。环境的创设不应只局限于成人的劳动,更应该让幼儿通过参与环境创设,达到与环境产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幼儿园一直鼓励幼儿做一些手工,然后拿来装点教室,幼儿看到自己做的东西,自然就更有想说的冲动和欲望了。另外,开设创造性游戏能提给幼儿多种社会角色,让他们模拟小社会进行简单的人际交往。

二、树立榜样,及时鼓励,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1. 其他幼儿的榜样作用

教育学原理中有一部分是专门分析榜样作用,教育专家认为榜样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是非常大的。这部分原理对于幼儿同样适用。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开始理解了朋友的意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必定有许多的表现。教师应该要抓住个别幼儿的闪光点,树立榜样,积极鼓励幼儿,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肯定,与幼儿交流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使幼儿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树立交往的信心。

2.成人的榜样作用。

(1)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重要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幼儿表率,幼儿的模仿性特强。因此,教师们之间应建立真诚、友好、平等、互助等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幼儿在观看、模仿成人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成长也起很大的作用。作为家长,在外认真工作,团结同事外,还应与邻里和睦相处,在内首先要调节好家庭的气氛,婆媳互敬互爱,才会形成孩子的“与人为善”的交往思想,从而指导他们的行动。

三、从细节、小处入手,通过一些细节的培养来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1.教给幼儿交往的技巧。

其实很多幼儿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往往由于交往的方式方法不当,使交往无法继续,甚至出现打架等不良行为,因此交往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教幼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请坐”、“你先玩,我后玩”、“我们一起玩”等,这些话很有效。其次教幼儿学会等待、分享,在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遇到困难、矛盾试着自己解决等,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朋友。

2.教会幼儿用表情和动作与人交流。

现代教育告诉我们,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孩子很多时候交往也不一定要语言,可以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表现。所以提高孩子交往能力的训练也可以安排很多形式。比如可以安排幼儿进行动

作和表情表演的比赛。在这种无声的交流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人交流的方法和乐趣。幼儿在这种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以及与人相协调。以后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3.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课程内容。

这是从幼儿学的东西上来说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都指出:只有从孩子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择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才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表达的欲望。如做“车”的主题活动,教师就可以先请幼儿到马路上,观察来来往往的车辆,然后组织讨论。由于车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课题,因此在活动中,孩子们乐于观察、探索,气氛就非常活跃,大大激发了孩子交流的热情。我们曾经开展过汽车模型比赛,非常受幼儿欢迎。

4.鼓励幼儿自主活动,让幼儿在开放的过程中求发展。

这点是就幼儿日常的学习活动来说的。只有多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解放幼儿的眼、脑、手、嘴、空间、时间,让幼儿在操作、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寻找答案,才能真正让幼儿提高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我们幼儿园一直在做一个多元智能的研究课题。其中有一个《沉与浮》的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如:积塑、磁铁、积木、铁钉、汽水罐等,让孩子自己做实验,看看什么东西是浮在水面,什么东西是沉下去的,并记录自己的发现。第一轮实验后,教师又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着的东西沉下去吗?”这种开放性的提问,激起了幼儿深入探索的热情。幼儿通过多次实验、探索和讨论,找到了沉浮的原理。最后,幼儿与同伴共同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幼儿主动探索、充分发表意见,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进行讨论交流,既锻炼了学习能力,又促进了师生间、同伴间的交流、互动。

5.采用表扬、奖励的方式。

现代教育中对表扬的作用是非常认可的。对一些交往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来说,在任何一次活动中,教师都应该留意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准确、恰如其分地在集体中对他进行表扬和奖励。由于老师对孩子持尊重、关注、肯定、赞许的态度,而幼儿具有较强的“从师心理”,慢慢地,他会认为“自己行”,班里的其他幼儿也会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玩耍了。

6.家园同步教育,强化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园教师应注重家园联系,使家庭和幼儿园形成教育培养的合力。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为幼儿在家庭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有关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方法和信息,也可组织家长畅谈交流经验和体会,以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培养技巧。只要家园密切配合,通过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幼儿就会逐渐克服交往的障碍,幼儿的交往能力与素质就能得到强化与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愿天下的父母、教师们都能重视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孩子们成为21世纪的宠儿。

6、幼儿心理学是什么

6、幼儿心理学是什么

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

6、7岁)儿童辛苦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主要有:动机、心理过程、个性、行为。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因素、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事故只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左右主要有两个方面: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教育和环境因素:主要指身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其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有以下两点:

1: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比如

家庭(家庭文化气氛,经济状况,是否单亲,父母自身教养、幼儿园和社会机构、电视等各种媒体)

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遗传、生理成熟及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外,还有幼儿的兴趣爱好,性格,。总的来说,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幼儿活动: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是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活动。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3: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4:有助于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合适的环境

学习幼儿教育的理论意义:1:幼儿心理学为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3: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幼师生这样学习幼儿心理学:1:抓住幼儿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察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幼儿心理学的重要辅助方法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幼儿心理的一般特征:1: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2: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发展

3: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想有意性发展

4:幼儿情感有易变、外露开始想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5: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性发展

1~3岁左右的孩子心理发展有何特点:1学会自由走路、2开始使用工具3会说话4想象开始萌芽、5出现思维6独立性开始出现

孩子在什么阶段动作逐渐发展完善1~3岁

3~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1:生活范围扩大2:认识依靠行动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

4~5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5~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1好学好问2抽象能力开始萌芽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行

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点

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1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形式,注意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2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

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是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信息,调整自己行为2注意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重要意义3注意对幼儿坚持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幼儿注意的主要特征: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有意注意: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规律:1注意的选择性2兴趣3记忆理解能力

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新颖、生动、形象鲜明

2:活动的游戏化

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

4:幼儿的身体状况

幼儿注意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注意的分配与幼儿活动: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中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就叫注意的分配,如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注意的分配能力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条件

幼儿注意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站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以下是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几点:

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

3:无关刺激的干扰

4:注意的转移能力差

5:不能很好的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7、观察大班小班儿童在幼儿园一日交往情况,列出各自特点,分析其道德和社会性发展水平

7、观察大班小班儿童在幼儿园一日交往情况,列出各自特点,分析其道德和社会性发展水平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如进入青春期后(

11、12岁-

14、15岁),青少年开始面临一系列心理危机,品德发展也表现出半成熟性和半幼稚性并存、内部矛盾多而复杂、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等特点;到了青年初期(

14、15岁-

17、18岁),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在自我同一性课题的确立过程中,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趋于成熟。 第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例如,能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选择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能从社会主流价值观出发,做出成熟的道德判断;从集体利益出发评价自我或他人的道德行为;对自己采取客观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驾驭自己的情绪;公正、健康地与人合作,对他人的权利和行为予以适当的关怀等等,这些典型的社会性发展任务,正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集中反映。 第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0620.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