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美学的复习题谁有?
导读:本文讨论了写小说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和设定。小说内容主要包括故事叙述、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设定是小说的重要要素之一,包括故事大纲、人物设定和环境设定。文章爱情、暧昧关系等元素,并且强调了这些元素的作用和处理方式。写小说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元素,注重设定和内容,并善于处理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如下为有关写小说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谁有美学的复习题呀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写小说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通常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不过从写作角度而言,我建议将写小说分为两大要素:设定与内容。 如果把小说比作一棵大树,小说的设定就象大树的树干,而小说内容,如同其繁茂的枝叶, 小说设定也如造房子时奠基,结构,用料那么重要,如果设定不好,就会搞出豆腐渣工程,经不起折腾。 小说设定主要包括:①故事大纲②人物设定③环境设定) 小说内容主要包括:④故事叙述⑤人物刻画⑥环境描写! 注:关于写小说方面,没有什么固定的教材,也没有多少成规,名词。以上6个分类,是本人提出的划分概念,所以后面将会逐一解释清楚。 撒冷:首先,我想,我们在这里谈论的,一定是我们市场上通常所说的网络小说。 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网络小说的主要元素一共有如下七点。
1、有个性的主角。 很多有文艺情节,或者说自视比较高的作者,总是会有些心结——“我要写个平凡的主角。”“我要写个没那么多奇遇的主角。” 就我个人观点来看,我觉得这真是大可不必,而这样走的作者,坦白说,我也不见到有几个可以成功。 原因很简单,网络文学不是阳春白雪,它本质上不过是个消遣物而已,不必把它看得过高。既然是消遣,那别人来看书,就是要简单的爽快,不会有人到网络小说书站来找《平凡的世界》的。 既然如此,那就没必要非要给主角加上所谓的波折,也没必要故意去刻画他多平凡。当然了,过于流水帐的升级也是不行的。 那么究竟该怎么弄呢?我个人觉得,很简单,主角一定是有某方面特殊才能,或者是某种特殊资本的,不然凭什么是他,不是别人当主角呢?然后,我们一定要给这个主角一个个性,一个非常强烈的个性,这个个性特征是强烈到可以成为特殊符号的,比如特别粗犷,特别老实,特别有心机,怎样都可以,总之,必须有个强烈个性。 这个个性一确立,那么其实后面就好办了,该奇遇奇遇,该怎样怎样,至于挫折,可以根据这个人物的性格自然而然的安排,切忌为了挫折而挫折,不要有非要让读者猜不到你怎么写的怪癖,写出读者猜出来的情节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通俗文学最重要的,不是出奇不意,而是情理之中。
2、爱情。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但是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很多红文里一堆花瓶,爱情欠奉,一样红。 不过,爱情如果写好了,那也是很赚读者的心的。 爱情是什么?我觉得,说白了,爱情无非是变着法的从一而终罢了。 很多作者认为,主角女人越多越好,其实这只是表象。 出于荷尔蒙的冲动,男性的占有欲固然是一方面。 但是,对于单纯情感的执着,男性其实并不弱于女性。不然,《诛仙》也不会有那么多男fans了。 主角可以有很多女人,可以睡很多女人,但是真正爱的,其实最好是只有一个。 话又说回来,爱情这个元素是个背景式的元素,写爱情的时候,我建议惜墨如金,不要写太多,写多了就烂掉了。 想想《暗战》,爱情戏一共两场半,但是那爱情赚了多少mm的眼泪啊。
3、暧昧关系。 之所以把暧昧跟爱情分开,是因为这两者还是不同的。 爱情是比较单一,而且描写不该太多,占篇幅也不能太多。 暧昧则不同了,暧昧是可以大写特写,猛占篇幅撑字数,而且读者还买单的做法。 跟爱情不同的是,暧昧是多多益善的。 你想想看,一个人的生活里,要遇到多少种类型的女性啊?老师,护士,医生,律师,银行柜台,酒店大堂经理,交通**,文员,同事,上司,甚至于的士司机。古代的,有公主,郡主,镖师,侠客之类。 如果这所有的每一个女人,都是美女呢?那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啊?即使是吵一架,即使只是打个照面,你也心旷神怡不是?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放到书里去呢?如果你能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心旷神怡,你会成功的。 不过,写暧昧有两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注意。 第一,我觉得最好是无限于接近得到,但是最好别得到,因为一旦得到,这个角色的亮色就失去了,基本上后面就不好写了。 第二,每个暧昧角色一定要是不一样的。不管怎么不一样,总是就是要不一样。
4、友情。 我觉得写友情这可能是我们业界最为薄弱的一环。因为现在大家都喜欢写个人英雄主义,主角只有小弟和敌人,没有朋友。我觉得这是很遗憾的,其实一段真正好的友情,也是很能吸引读者的。不过朋友不好写,因为一旦写不好就把主角风采给抢了,喧宾夺主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有三个心得; 第一,朋友的定义是什么?就是跟主角真正平等的人,这种平等不是简单的口头上,而且是社会地位,能力上都接近的人。 第二,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不断转化的,并不是固定的,不是说非要是朋友,也不是说非要是敌人,他是敌人,对手,朋友之间不断转换者的关系。因为关系一固定,就难写了,要么把他干掉,要么他成为小弟,那也就没法当朋友了。 第三,当朋友的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戏,独立的辅线,不能只是围绕着主角。
5、亲情。 亲情戏在我们的业界似乎也不多,一般都是浅尝辄止,不过,这也正常,因为这个东西实在不好写。包括我自己,我也不大会写这个。 原因很简单,亲情是一种天然的,不需要培养的情感。越是自然的情感越是不好写,试问,我们怎么去描述我们到底多么想吃晚饭呢? 不过,对于亲情,我有个大胆的创想。 那就是扭曲着来写,西方古代有个戏剧评论家说过,悲剧的最高境界,就是亲情相残。 如果真要写亲情,并且写出彩来,那最好是写不正常的亲情,简单地说,就是父子相残,兄弟相残。 但是这种相残必须是合理的,符合道德和伦理的,不能是丧心病狂的。而且,我认为最终,子对父,弟对兄,总之,这种下对上的时候,残都只能是个冲动,是个愿望,是牵动着戏往前走的一根绳子,真到了那一刻,是不能下手的。一旦下手,主角的立场就失去了,这会动摇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伦理观念。 比如《阳神》里洪玄机和洪易的关系,就是个很好的范例。
6、自身的成长。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因为这个东西很普遍。 放到打架的书里,就是主角功夫多高了。 放到都市里,就是主角多有钱了。 放到官场文里,就是主角级别多高了。 主角要升级,任何一个写网络小说的人都该知道,但是重点是升级的速度和节奏,这个就实在是要靠天赋和感悟,别人不可以教会了。 一个作者,只要学会这一点,那么其他所有的都不会,也会红。 而我偏偏这一点,无法给大家非常明确的意见,真是惭愧啊。
7、阶段性的成就感。 一个人武功高了之后,有钱了以后,当官了之后,他是不是该干点什么呢? 要不然的话,岂不是跟项羽说得一样,锦衣夜行? 所以,当主角成长到一个阶段之后,我们就有必要给主角创造一些环境,一个挫折,或者一个对手,来让主角的升级所得的价值体现出来,而这时候成就感就出来了。 没有人自己家里藏着一亿会有成就感的,到商场买东西的时候才会有嘛。
2、谁有美学的复习题呀
一。 填空题 1.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 。 2.《诗学》一书的作者是 ,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名为 。 3.提出了“美与善相统一”论断的人是 。 4.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的人是 。 5。艺术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是 。 6。“美本身”这一概念是柏拉图在 中提出来的。 7。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的人是 。 8。德国古典美学最著名的两个代表人物是 、 。 9。。心理学美学发展起来以后,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学说,如立普斯(Lipps)的 ,克罗齐(B·Croce)的 ,谷鲁斯(K。Groos)的 等等。 10。自然美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 、 、 、 等形态。 11。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家是 ,他的代表作是 。 12。“艺术符号”说的代表理论家是 。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有( )。 A。美的本质的理论 B。艺术本质理论 C。美的规律理论 D。美和美感起源的理论 E。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2.“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一观念,包括( ) A美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 B。美在主客体交互作用中 C。美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中 D。美是诸多规定的综合 E。美是多样性的统一 3。在审美关系中,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他有( )。 A。社会性 B。精神性 C。自然性 D。物质性 E。历史性 4。美感的深层心理特征包括( )。 A。 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 B。 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 C。 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 D。 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 E。 想象与情感的矛盾统一 5。人生天地之间的美的形态主要有( ) A。科学美 B。艺术美 C。自然美 D。社会美 E。技术美
三、名词解释 1.心理距离说 2.丑 3.崇高
四、简答题 1.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内容?为什么说在美的问题上要以人生为本? 3.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五、论述题 1。试举例说明一般理解与审美活动中的理解的区别。 2。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一填空题
1、 鲍姆加登 2。亚里士多德 文心雕龙 3。苏格拉底 4。伍举 5。丹纳 6。《大希庇阿斯篇》 7。威廉荷加斯 8。康德 黑格尔 9。移情说 直觉说 距离说 10。奇险美 壮丽美 幽静美 秀丽美 11。克来夫贝尔 《艺术》 12。恩斯特卡西尔 苏珊朗格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E
3、ABE
4、ABCD
5、BCD
三、名词解释
1、 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上世纪提出的,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2、 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3、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四、简答题
1、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2、(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A。 人生的意识。人的生存和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 B。 人生的反思和反悔。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 C。 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 (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这是因为: A。 美学研究的根本使命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 B。 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 C。 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3、(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五、论述题
1、(1)审美中的理解,有助于领悟作品中的深层文化意蕴; (2)审美中的理解,与情感交融在一起; (3)审美中的理解,对对象进行抽象地处理,又作具体地呈现,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每点4分)。
2、(1)虚拟性: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甚至违背常情常理; (2)感性: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需借助自觉理性的反思; (3)想象性:指借助想象把一般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 (4)情感性: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不知道可以帮助你吗
3、来个文学高手解决一下,谢谢(1号关闭问题)
请问这是什么学校的考题?看起来应该是考研的 审美,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各种艺术都具有审美性,文学也不例外。
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体验、欣赏、领悟和认识。审美既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凡是对美的东西的观赏、领悟和玩味,都叫审美。如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人的美等等。文学作品中包含着美,人们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对美的欣赏,这就是审美。无论是就文学作品本身还是就文学活动过程来看,文学都离不开美和审美,所以,审美性就构成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文学本源上的多样性,要求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多样性。我国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经过20余年的引进、选择、删汰,已经形成了范式多样、话语丛集的多范式多话语共生并在的总体格局。十余种批评话语经过改造、融合和重建已经在当代批评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它们是意识形态-政治批评话语、审美-社会-历史批评话语、心理-精神分析批评话语、人类学-原型-神话批评话语、审美-形式主义批评话语、结构-叙事学批评话语、解释-接受反应批评话语、后现代后殖民批评话语、以及女性主义批评话语、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等众多的批评话语,另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批评也有广泛的运用。这些批评话语有各自的概念体系、核心范畴、方法论要求和逻辑运演程序,而且还在运用于中国批评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建立了经典范例,并逐渐赢得了日益广泛的批评共同体。
那么,什么是我们认定的文学的本体,什么是自律的文学的要件?什么是文学的内部构成?经过1980年代以来的我国文艺学范式由社会历史批评等外部批评向文学本体或内部研究的转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审美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成为我国文艺学界的共识。
但是,审美性是文学本体的唯一标志吗?今天,当我们理直气壮地要回到文学的本体、文学的内部和文学的审美性时,我们有必要进行细致的理论分梳。
审美性是一个历史范畴。无论在美学史还是在文学艺术史上,审美性都是历史的产物——既是不同文学艺术现实和不同阶段的产物,也是不同文学艺术理论发展与探索的产物,更是不同研究主体依照不同范式观理解文学的产物。审美性是否作为文学本体的最重要要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理论语境中是变化的。审美性作为文学的要件,是在康德以来美学理论的巨大影响下,是美学理论发展史上审美主义兴起之后,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美学的心理学转向的成果,是文学研究借来的“核心”。但是在西方20世纪文学的文本中心论的本体建构中,英美新批评却将“审美性”作为19世纪心理主义的残余而极力予以反对。因为这种极具心理色彩的“审美性”是与新批评的“客观主义”背道而驰的,作为本体之外的意图或感受的“迷误”,它是新批评必欲去之而后快的“谬见”。同样,结构主义、叙事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都是将语言视为文学的本体构成,而将主体性连同审美性一起扫地出门。但战后德国的内涵诠释批评与其后的接受美学和阐释学,则以深厚的德国美学传统坚持文学文本的“审美性”和文学接受的“审美性”。可见,对于文学本体及其内部要素的理解,在文学理论史上是依据不同的前提与背景而变化的。
4、题材与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经过深度艺术加工的题材,一定的题材经过某种独特方式的深度加工就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内容。
2、题材是经过艺术家初步筛选的生活材料,它来自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一部艺术作品的题材一般是可以意释的,可以用说明是语言转述出来的。但一旦题材经过特定艺术形式的深度加工,转化为特定内容之后,一般说就不可以意释和转述了。题材本身还不是内容,题材之多只能说是内容的坯料,只有经过与它相切合的形式的深度艺术加工之后,才转化为真正具有审美意义的内容。(可适当加入举例:如《红楼梦》的题材与内容)
摘自《文艺心理学》,可作参考
5、请问表象(presentation)和意象(image)这两个心理学名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以下为<<辞海>>的解释
意象:1.表象的一种.既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文学创作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2.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术语.指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表象:1.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意象表象
6、网络中出现的“哥特式”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哥特风格:
音乐上:darkwav
e、gotht-echn
o、dark-alternativ
e、ambiente之类的名词都是“哥特风格”。
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那么,若是哥特与音乐的联姻,则任意地写作了GothicRock。哥特音乐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种解释:热烈的混合了各种乐器,秉持着悲观绝望的终极价值观,透露出启示录般神秘虚空的歌词。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还有些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哥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还有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哥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而在建筑上新哥特式逐渐成为时尚。
有的音乐是磁场,你不自觉地就被它吸引过去了。而哥特,则是黑洞。把人完整地吸进去,席卷你的思想、理性甚至一切下意识的东西。它会释放人性深处压抑太久的东西,让你的情绪进入白热化的癫狂痴醉。而在那种癫狂的状态下,人却会异常地清醒和冷静。快乐让人肤浅,而痛苦让人深刻。以至在痛苦中沉沦。沉沦,沉沦到黑暗的谷底。在那一刹间,你对世事忽然看得那么清楚。你终于永远也不会失望了,因为你终于绝望了。
哥特,是来自中世纪的蛊咒。黑暗给了哥特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哥特这个词汇开始鬼魅般潜入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暗含的凌厉锋芒悄悄改变了世界。以《指环王》、吸血鬼系列为代表的哥特电影正在火热票房,哥特音乐复苏并迅速发展,甚至连时装界也跟着掀起了哥特风潮。冷静地反思一下,哥特浪潮的汹涌并不止是单凭市场的炒作形成的,追究其背后,还有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的东西。
哥特文化从中世纪的兴起,几经波折发展到今天的卷土重来,有着其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我想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整个人类在20世纪都愈来愈深地感觉到生存意义的质疑。这种虚无主义的发展标榜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二战后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神学复苏的思潮即是证明。哥特风潮的回归,与其说是恰好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如说是大众有意识地发掘出了这种亚文化形态,并进一步完善了它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对于这种亚文化的实质和魅力所在,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种信仰黑暗和死亡美学的宗教。这个题目或许太大了,那么就让我从哥特音乐开始谈起罢。
从早期哥特或者说是后朋的音乐中可以听出,摇滚经历了数次狂潮的洗礼发展到70年代末,Punk式粗糙简约的嘶吼已显出颓势,转向压抑和自省。大概是punk族向社会宣泄了所有的不满之后,发现一切依然故我无动于衷,于是他们开始对这个世界深深绝望。而在主流社会的门冷冷紧闭的同时,一扇黑色的刻满中世纪浮雕的神秘大门悄悄地向他们敞开了。Punk族们凭着叛逆的勇气闯入了这片曾经被称做哥特的禁地,并在那里找到了生存和繁衍的土壤。哥特,这个潜伏了几个世纪的魅影终于重见天日,摇滚乐史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哥特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决定了它与摇滚其它分支的明显差异。作为根植于浪漫戏剧艺术和十八世纪哥特式文学的音乐风格,它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对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远之。而相应的,也有许多对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较其他的音乐形式,哥特更容易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局限在音乐方面,可以上升到艺术观念甚至价值体系的层面。
哥特音乐往往取材于挖掘和放大的人类感情世界,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所以当它再作用于受众(借用新闻学的概念,指接受群体)时,常会引发进一步的审美感情和思考空间。如果一种音乐引发的不只是艺术上的欣赏,同时还上升到哲学上的反思,以至影响到个人的信念和价值体系的改变,甚至到对生命本原及终极意义的质疑,那么它的控制力就无法言喻了。
正是籍由以上原因,我产生了把哥特音乐归于一种宗教的想法。 当然我的意思并非指哥特音乐的核心是宣扬宗教。事实上它并不比其它的音乐形式更具宗教性,至少大多数乐队的创作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某种宗教信仰,甚至有些极端的乐队旗帜鲜明地宣扬反宗教。我在这里所谈论的宗教不是指基督教、天主教或东正教等具体的实体,而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幽默一词来自什么语言?原意指什么?后来成为心理学术语。
它是外来词,由英文一词音译而来的。而英文中的这个词,则来源于拉丁文的,本义是“体液“。古希腊有一位名叫希波克拉底的医生认为,人的体液有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等等,其组成的比例不同, 而幽默一词的广泛运用,则要归功于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家琼生了。他创作的《个性互异》和《人各有癖》两部作品, 均以幽默见称。他的讽刺喜剧代表作《伏尔蓬涅》里,其人物性格便是按照 “气质“划定的,大概由于文艺的社会功能所致,琼生的幽默理论也不胫而走。而最初将此词移入中国来的,则要推林语堂了。这是一个音,意两译的词,其表述方式自然是恰到好处了。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