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浅谈如何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
导读:本文讨论了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以及如何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虽然大部分老师体罚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成才,但这种做法有可能涉及到学生的人身安全法。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体罚的程度,而不是体罚本身。文章也强调了保护小学生自尊心的重要性,包括有宽容心、耐心、恻隐之心以及将心比心。文章呼吁老师要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下为有关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浅谈如何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如何看待教师体罚学生现象
中性看待。你不能说这种现象对,也不能说它错。老师体罚学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成才,是为学生着想。大部分老师对于学生来看,有着一种异样心理,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体罚是恨铁不成钢的表露。
我觉得我们不是看待老师是否会体罚学生,这种现象在小学至高中阶段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种体罚的程度,如今是法律世界,学生有他的人身安全法。体罚过度,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做错了。
最好是做到不危及学生人身,又能给予学生提醒,告诫,帮助。老师可以适当的“罚”一下学生,但切记不要涉及到“体”。 中性看待。你不能说这种现象对,也不能说它错。老师体罚学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成才,是为学生着想。大部分老师对于学生来看,有着一种异样心理,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体罚是恨铁不成钢的表露。我觉得我们不是看待老师是否会体罚学生,这种现象在小学至高中阶段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种体罚的程度,如今是法律世界,学生有他的人身安全法。体罚过度,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做错了。最好是做到不危及学生人身,又能给予学生提醒,告诫,帮助。老师可以适当的“罚”一下学生,但切记不要涉及到“体”。
2、浅谈如何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对小学生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缺乏自尊心的小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发生困难,丧失向上的勇气,变得意志消沉,遇到挫折就会沦丧。(2)自尊对小学生健康人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性格特征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性格特征,如:开朗、活泼、忧郁、粗暴等都和自尊有着密切的关系。(3)自尊对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也有较大的影响。失去自尊的孩子不会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长期自卑的儿童,由于情绪的压抑,会使得内分泌机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絮乱。因此,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自始自终离不开自尊心的培养。
一、要有宽容心。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习惯把违反纪律的学生当着老师或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让被批评的同学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也有些老师习惯把课堂上答不出问题的同学叫起来站着上课,以示惩罚。
当然,我们的老师主观愿望是好的,是想让学生受到一点小小的惩罚后,接受教训,下次不再违反纪律。但是这种做法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应该学习一点柔性管理,只要使学生觉得自己错了,下次改正就行了。
二、要有耐心。
老师在叫一些后进生回答问题时,当这些学生回答不出时,老师往往会大发雷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讲了几遍了,全班同学都像你,我书不用教了。老师的情绪是发泄了,可这学生的自尊心也受到了沉重打击。反过来,老师能静下心来,耐心地给他们教一遍,或许他们也就掌握了。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应该得到细心维护。
三、要有恻隐之心。
在日常工作中,不少老师总喜欢把学生的错误指名道姓地公开,希望通过这样教育学生,让他今后不再犯错误。殊不知,这样做是对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严重挫伤。犯错误的同学是个别的,学生的错误又是偶然的,不公开学生的错误,教育的效果会更好些。
四、要将心比心。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老师也一样,当学生严重违反纪律时,特别是有些学生敢于顶撞老师时,往往控制不住情绪而大发雷霆,这时对学生的批评就可能会出现过激现象,语气激烈,用词尖锐,这时最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发生这种现象,事后怒火一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过激行为是很不妥当的,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主动找学生谈心,来个推心置腹的交流,来个诚恳的道歉。这样做,其实也是对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可以排除学生受委屈之后憋在心里的气,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否则,学生有余怨,对立情绪不消除,教育工作就更加难于开展。
青少年往往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言行,认可自己的才能,肯定自己的成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和发展。
3、小学生不做作业的心理问题有那些
不知道你是家长还是老师。
如果你是老师,那么有几种可能。孩子也许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把作业当成任务,批评他们是不起作用的,很多是天性,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发展孩子的爱好和兴趣。也可能是老师问题,他对这个老师不感兴趣,讨厌他的为人和教育方式,就会有反抗心理“凭什么做你作业”,又或者和老师之间有分歧,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明显的不受重视,都会让孩子叛逆。这样就要和孩子沟通,让他们理解现在的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做作业,如果不,就会受到相应程度的惩罚。
如果您是家长的话,也有几种可能。他们学前时期和爷爷奶奶这辈人在一起的时间长,受到很厚的宠溺,不写作业不会受到惩罚,也不会挨批评,因为有人护着他们。现在和你们在一起,就会和从前一样,有着“不写作业”又能怎样。那么您就的从几个面来攻击了,第一,告诉您的父母,孩子现在再受到宠溺,只会有一种后果,一家废物,养了一个蠢货。这种话不要视为难听,这是警示,一辈护一辈,只会让结局更惨。第二,和您的父母一起和孩子沟通,沟通不善,就要采取正当的惩罚,而且,切记,他们如果写了作业,又或者在写作业之前提出“写作业了就可以怎样怎样的”要求,一律不可以答应,因为条件会让他们产生依赖性,没有条件就不写作业,还不如不写,他们怎么样无赖,一定都要做最初的决定。第三,和老师沟通,保持口径一致。很多时候,孩子不怕家长怕老师,用老师的角度命令他们,如果不做,就会在班级和同学面前出丑,然后把说过的话和老师沟通,当孩子问及时,老师的话他就会听,好面子的他们,就会放下之前受到的宠溺的心态,慢慢的会做你要求他去做的事情。这个方法用在其他教育很受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无论怎样他们都不愿意写,那么就不要在逼迫他们,他们不写作业,可能是上面我说到的在老师的角度的几个原因,用同样的方式就可以。
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您,谢谢。
4、如何处理小学生迟到的现象
小学生上学迟到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违纪现象。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一年级的时候,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频繁,尤其是在冬天。但是随着行为习惯的日渐加强,这样的现象在我的班级中已经很少出现了。
我认为遇到学生迟到时,教师一定要先冷静对待,决不可不事先问明情况就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会直接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莫大的伤害。尤其是在小学低段,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厌学的情况发生。
要解决学生迟到的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迟到的原因。 经过分析,我发现,造成学生的原因有很多,大致不外乎这几种:
1、行为习惯不好,做事拖拉。这是引起迟到的最大的原因。低段的孩子,由于年纪小,收到宠爱,往往爱撒娇。而且很多孩子,因为一直以来,家长没有对他们做事的习惯进行过刻意地锻炼、培养。形成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的坏习惯。这是很要不得的。也是教师要给予重视的。因为这样的恶习,一旦没有及时地纠正,对以后的学习生活会有持续不良的影响。
2、渐渐升上高段以后,很多孩子喜欢上了网络游戏、看动画片。在班级中,也时有发现学生因为晚上沉迷各种游戏、电视而晚睡,造成的迟到。
3、再者、就是冬天天气冷了,早上因为赖床,而引起的迟到。
所以在看到学生迟到的时候,我先了解了学生因何而迟到后,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原因,实行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如果是因为家长的缘故,那么就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俗话说,家长是学生一生的老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潜在的形象。记得在一年级下学期时,为了鼓励学生早上不赖床,我专门在班级的一角,设置了一面“出勤明星”的竞赛栏,连续一个星期都获得出勤奖的小朋友,将得到一个适当的奖励,坚持的时间越久得到的奖励越大,到期末的时候,将这项竞赛的结果和各种评奖有机结合。成为参评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次利用课前谈话、个别交流甚至是专门的主题班队会,让学生了解怎么样合理安排学生休息的时间,怎样让我们的休息时间变得更有意义。让孩子在家长的监督下,自己的自律中远离电脑游戏。
总之,学生迟到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我们教师要懂得善加利用。
5、教育心理学中的负强化和惩罚两个概念怎么区分? 举例说明。谢谢!
强化是增加事件发生的概率 分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增加一个喜欢的刺激提高事件发生概率,举例:通过表扬或奖励增加好好学习的概率;负强化是减少一个厌恶的刺激增强事件发生的概率,举例:通过减少批评和消除冷漠来增强学习概率。
惩罚是减少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一个厌恶刺激或减少一个喜欢刺激,目的是为了事件发生概率降低。 举例:严厉批评使逃课行为降低,没收小说降低课堂看课外书习惯。
6、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的阻塞现象,或心理失衡,失调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障碍”。目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性格的个性化都很强,但其面临的社会却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多变化的社会,这对初识社会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这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中学阶段学生必须面对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等强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就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极多,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主要表现为:(1)认知障碍。如学生对老师家长的思想教育不理解或对学科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形成的应付心理或厌倦心理等。(2)情绪障碍。如学生因老师表扬或批评而形成的骄傲心理或自卑心理等。(3)性格障碍。如孤僻心理、抑郁心理、狂妄心理等。(4)人际交往障碍。如早恋心理、嫉妒心理、怀疑心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个体身上,上述心理障碍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几种障碍交织在一起。
面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必须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取得了一定的心理教育经验。我认为要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一、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因真实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2。创造心理吐露的机会。班主任要想了解学生的心理,除自己细心观察外,还要想法为学生创造自我吐露心理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如: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调理好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学生遇到挫折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谈心,平等地交流使学生能与教师作详细倾诉,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当某学生因不能以优异的成绩来满足自尊心时,教师可以创造一事实上的条件,使其在另外的技能活动方面取得好成绩以获得自尊心的满足;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打击时,引导学生将不愉快的事情置之脑后,从不和谐的气氛中解脱出来,潇洒地生活。
三、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实现新的心理平衡。
激励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激励者要有明确的目的、敏锐的洞察力、诚恳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仅就激励的技巧而言,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赞赏学生的优点;有效地与被激励者沟通,找出与被激励者共同的信念;容忍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在激励法中,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关键,其根本措施就是唤起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对成功的向往,创造条件让学生取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运用突破法促使学生建立起新的适合自己健康发展的心理机制。
某生因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不好,经过一番努力也未见起色,情绪低落,自叹自己脑子笨,奋斗也没用,肯定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失败者,想放弃学习努力。这种自卑情绪是对几次考试成绩不好的消极防御,如固定下来,就会严重制约他一生的健康成长。此时,教师及时与他一起讨论,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明确指出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树立信心,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找出失败的根源,重扬前进的风帆。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从长期的失败阴影中突破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去挑战、去争取新的成功,这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突破法。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疏导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作战,共同努力。作为负责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一是要在学生心理障碍出现之前进行及时疏导;二是不仅要消除外部诱因,更重要的是控制内部的、促使潜在的心理障碍变为现实的因素;三是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心理疏导,对那些无极端的表现形式,不易觉察的心理障碍要消除在萌芽状态。
7、老师的正当惩罚形式有哪些?
常规式惩罚是运用于班级工作常规管理中的惩罚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1)损坏班级利益,影响班级名誉的,罚为别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以补偿歉疚心理。(2)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外,罚抄写诗歌教育、名人警句数则,或为大家唱一支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认识,改正错误。(3)不遵守课堂纪律,损坏公物等,罚为班级买一件纪念品以挽回不良影响。(4)打架斗殴或所犯错误有较深思想根源的,罚写一份心理病历,并针对错误写一句自我警策的座右铭等等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