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生活风格,简单谈下中西方人格心理学重要思想,佛家的道和
导读:'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关注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动机,认为这些欲望和动机源于人类的性本能。他将人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通过精神分析将潜意识中的欲望浮到意识层面,以解决人们内心的问题。他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遭到了批评,但现在在心理学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下为有关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生活风格,简单谈下中西方人格心理学重要思想,佛家的道和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学派叫做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所有的心理,包括你的需求和动机都来源于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性被压抑了,但并没有消失,而是沉到了潜意识中。潜意识即我们不能意识到,只有通过精神分析将潜意识浮到意识层面我们才能意识到。这种以性为中心所产生的心理需求与动机,即能量被称为“力必多”。
同时,他还将人的人格分成三块: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即想办法满足最原始的欲望;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即它不会让本我为所欲为,会用道德来约束本我;自我符合“现实原则”,即它会让欲望在现实中得以满足,同时又符合超我的道德观。例如,一个人如果爱慕另一个人,那么“本我”希望占有,“超我”会用道德约束,这时“自我”就会让这个人在梦境中与对方卿卿我我,所以这样就有了对于梦的解析,即梦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而在梦境中得以满足的过程。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当时遭到了很多的唾弃,在那个年代性是很敏感的,所以他被认为是个道德败坏的人。但其实,弗洛伊德所创立的潜意识在今天在心理学界是广为应用的。因为人所有的内心冲突均来自于潜意识中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只有让人意识到潜意识中隐藏的欲望,正确对待才能自我愈合。后来,在弗罗伊德的学说上相继又有很多知名的心理学家出现,例如荣格,不过对于弗罗伊德的自然倾向进行了修正。现在流行的MBTI就是依据荣格的学说创立,在很多知名的500强企业中运用。
假如你想快速的了解弗罗伊德的理论但又不想阅读太多的文字,建议你看一部电影《当尼采哭泣》,看完以后你就明白什么叫精神分析了,这部电影也有同名的小说。
2、什么是“生活风格”,简单谈下中西方人格心理学重要思想 ,佛家的道和道家的道差别在哪?
道家思想乃是以 “道”为思想中心的
提倡的是万物顺其自然
是一种崇高的 高深的 思想境界
详情参考 ——道德经
而佛家则提倡仁义与修为
重在修身
修性
强调看淡世间一切
淡泊名利
是一种玄妙的思维境界
参考——般若经
西方。。。。。。
呵呵
抱歉了
不明白了。。。。。。
3、修道的问题
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这是天地的父母,也是我们的父母,祖先不知道是什么名,只是知道这是道,所以,你怎么修也不会称道,你这能是学道。
1:1 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
1:2 这道太初与 神同在。
1:3 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1:4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1:5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所以,有道,你就知道怎么走了
4、心理学中的潜意识到底是什么?佛教、道家、天主…等教派是否也属于心理哲学范畴?
信仰从根本上说还是属于自己,相同信仰的人在一起为传播他们的信仰便是宗教了,这和信仰的具体内容有关。坚定的信念,所谓明心见性,做事不违心,善也罢恶也罢对也罢错也罢,心中自有标准,所以心灵不会有任何负担,也不会疑惑,说白了也就是对的起自己。至于每个人的表现不同,还是和每个人的具体信仰有关。(所谓心理学与宗教的关系,没有意义)
5、君子坦荡荡“,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的哪个方面
即君子之道,是由儒学大师提出的。是对集体人格的阐述,是社会中好的、有利的能滑向、集中于一点,使人们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我是这么认为的。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坦荡之人不为事扰不为事忧,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君子用道来约束和要求自己。那么什么是道呢?“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可见天地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道”的。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可见这种道还是为善的。如果君子能够不断按照这种道来要求自己,以企达天人合一之境界。那么君子和小人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他们的得失也是不可以放在一起比较的了。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就是这种差距太大了。
为什么君子要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呢?古人认为天、地、人是构成天道的三种元素。(”三才者,天地人“《三字经》。三才之间是和谐共处、相互依赖和制约的一种关系。作为三才之一的人,应该有能力和责任自立自强于天地之间,怎么能够向外去求,本末倒置,置人的尊严于不顾,侮辱自己的人格呢?此非君子之所为也。同时也能看出古人尊重人格(人为万物之灵,可与天、地相提并论),以人为本和自立自强的生命态度。引申角度看,天地宇宙至今为止仍然是穷奥不可探测,古人相信人与天地可相提并论,人体奥秘可能亦不可探测(比如解剖学无法找到人体经络,而人体确实有经络的存在)。从而引发无数的修行之境界,所谓行无止境。
6、人的心理问题
一是心身问题,即心理与 生理的关系问题。有人主张心生相等论,把心理看成就是生理,这实质上就是取消了人的心理。有人主张心生平行论,这是一种二元论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 的。科学的心理学关于心生关系的理论是:心理是在生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生理活动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心生的关系还应当具体理解 为:心理是人体,特别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这就要与中外历史上一个长时期把心理和心脏联系在一起的不科学的说法区别开。人脑产生心理可以从双 头人的心理有所不同和大脑受到损伤者其心理活动要发生变化的现象得到证明。
二是心物问题,即心理与 外界实物(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这里也有两种不正确的见解。一种是心物等同论,如庸俗唯物主义观点便是。另一种是心物平行论,如我国古代宋尹学派的观点 便是。当然对这两种观点我们都是不同意的。科学的心理学则认为,心物关系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对象。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 点,心物的这种关系还可具体理解为:第一,客观性。外界事物是什么样子,头脑中反映的也是什么样子,二者是近似的。第二,主观性。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 验、兴趣、世界观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完全相同,它总是带有个人的色彩,这是主观性的表现。第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一员,对人的心理影响最大的是 社会因素。在不同的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不同,心理也不相同,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不会具备人的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心理下一个定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