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生的六十个心理学效应,心理学都有那些常见效应?
导读:本文介绍了60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包括巴纳姆效应、因果定律、瓦拉赫效应、印刻效应、三分之一效应、惯性定律、手表定理、蘑菇原理、二八法则、从众效应、地位效应、反映法则、齐加尼克效应、卢维斯定理、谦虚听取周围人的意见、边际效应、三明治效应、自己人效应、罗森塔尔效应、首因效应、互惠原理、投射效应、刺猬效应、南风效应、北风效应、喜好效应、前景效应、沉没成本效应、边际效应、三终端效应、登门槛效应、最后通牒效应、糖果效应、逆向心理学效应等。这些效应在人际交往和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影响。如下为有关改变一生的六十个心理学效应,心理学都有那些常见效应?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改变一生的六十个心理学效应
第一章 认识真正的自己:了解真实的自己,正视客观的事实
巴纳姆效应:人贵在自知,难在自知
因果定律:任何一种结果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
瓦拉赫效应:找到自己的最佳出发点
印刻效应:先入不一定为“主”
三分之一效应:看似第一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
惯性定律:命运经常被习惯主宰
晕轮效应:爱屋及乌与以偏概全
特里法则:任何改正都是进步
手表定理:更多标准会让你无所适从
蘑菇原理:没有茧中的蛰伏,哪来羽化成蝶的美丽
二八法则:找到并充分利用最关键的资源
巨人的影子: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从众效应:人云亦云,不如独立思考
地位效应:理性分析,不盲目追随
反映法则:外在世界反映你的内在真实
齐加尼克效应:有些压力很正常,不必为此太紧张
卢维斯定理:谦虚听取周围人的意见
第二章 打败消极的自己:乐观面对生活,生活会带给你快乐 塞利格曼效应: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期望定律:有梦才有希望
坚信定律:坚定信念,理想才会实现
比伦定律:失败也是一种机会
破窗效应:已经破损的东西更易遭到破坏
野马结局:控制你的坏情绪
瓦伦达效应: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
鲶鱼效应:让自己保持适度的紧张
史华兹论断:幸福没有依靠,全凭自己掌握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然后轻装上阵
乞丐效应:顺时莫张狂,逆时莫绝望
蔡戈尼效应:掌控自我,享受平衡生活的乐趣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一定不会做好
踢猫效应:别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
甜柠檬心理:接纳自己,找到自身优势
第三章 成为受欢迎的自己:让自己变得人见人爱
互惠原理:与人相处,不妨先付出一点
投射效应:不要总以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别人
刺猬效应:和谐关系在合适距离中实现
喜好效应:要想钓到鱼,首先要知道鱼爱吃什么
南风效应:感人心者莫乎情
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更可口
自己人效应:让自己成为受人喜欢的“自己人”
罗森塔尔效应:人们会成为你想象中的样子
边际效应: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留白效应:给别人留下适度的空间
名片效应:恰到好处地展示你自己
古德曼定理:聆听比诉说更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首因效应:抓住第一印象的机会
互悦机制: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
第四章 实现成功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吸引力法则:改变生活从改变自己的思想开始
毛毛虫效应:低头赶路,更要抬头看路
成就动机:给自己安装一个成功的“引擎”
吉格勒定理:为自己设定一个高目标
飞轮效应:不要害怕开始的困难,挺住就是胜利
路径依赖定律:最初的选择决定最终的结果
糖果效应:克服小的诱惑,你才能得到更多
登门槛效应:因势利导才能趁势而上
最后通牒效应:设定最后期限,你的效率会更高
蜕皮效应:成长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
卡瑞尔公式:事情已经糟糕透顶,剩下的就是解决问题
奥卡姆剃刀定律:放弃是一种智慧
重复定律:不断重复就会不断加强
专精定律:全神贯注,好上加好
2、心理学都有那些常见效应?
向你介绍一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有时也称光环效应,指我们评价他人的时候,从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
4刻板效应 我们在评判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就是刻板效应
5登门坎效应 即指一个人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往往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在你请求别人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
6冷热水效应 一杯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当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当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凉。当要说令人不快的话语时不妨事先声明,这样就不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上开个窗口,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可是如果提议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相应退让,同意开个窗口。如果你想要提供给对方一杯温水,不放先给他一杯冷水,那么就更容易使他接受这杯温水。
3、十大心理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4、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哪些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哪些?
答: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每一名教师都是艺术家,学生是白纸,老师就是拿着画笔在纸上作画的人,不要小看自己的作用,也许我们的一个微小的颜色选择就可能成就一个人,因此,让我们多为我们的作品添上几笔色彩。
5、心理学里有什么效应?比如霍桑效应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所谓“霍桑效应”,就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中文名:霍桑效应
外文名:Hawthorne Effect
别称:实验者效应
表达式: y=−ax2+bx+c y=生产力,x=工作环境属性
提出者:乔治·埃尔顿·梅奥
提出时间:1924年
适用领域范围:工厂环境/设计性/创造性行业教育/服务部门
分享
基本原理
所谓“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比如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霍桑效应的基本条件是,重要的工作环境属性能够被大量捕获,没有暗藏的或隐晦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理解霍桑效应,有必要掌握两个概念:Yerkes-Dodson法则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尽管刺激因素确实能够将生产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但是任何刺激因素(如薪水)都不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它总有效用饱和的那一刻。 所以,不能够完全指望霍桑效应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应该辅以其他技术性办法,如工作再设计、工作扩大,以及培育学习型组织,等等。
产生背景
霍桑实验:“发泄”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
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支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来效率一直未上升。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历时九年的实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从而诞生了管理行为理论。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
实验阶段
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在将近8年的时间内,前后共进行过两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赞助下进行的;第二个回合是从1927年至1932年,由梅奥主持进行。整个实验前后经过了四个阶段。
照明实验
照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照明的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这项实验前后共进行了两年半的时间。然而照明实验进行得并不成功,其结果令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有许多人都退出了实验。
福利实验
1927年梅奥接受了邀请,并组织了一批哈佛大学的教授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的第二阶段的“福利实验”。
“福利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梅奥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排除了四种假设:
(1)在实验中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可导致产量增加;
(2)安排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以解除或减轻疲劳;
(3)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
(4)个人计件工资能促进产量的增加。
最后得出的结论为:
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能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
6、226种心理效应是哪些
对不起,我实在找不到226种心理效应,但是,我发现有一本书正好符合你的要求——《解读心理效应》汤笑写的,挺好的,以下是该书的简介: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物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国内第一部普及心理效应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汇集了226种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对其一一铨释.并结合典型实例予以说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给读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的助益。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0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