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观对教育有何启示,什么叫幼儿心理学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1-04 14:27:07

导读:本文介绍了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观和幼儿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氛围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他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在于关注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即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惩罚而受到阻止;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儿童辛苦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包括动机、心理过程、个性、行为。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因素、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合适的环境。如下为有关如何评价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观对教育有何启示,什么叫幼儿心理学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如何评价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观 对教育有何启示

首先,要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观,是建立在对成年人的研究基础上的,并没有直接观察儿童,而是要求病人回答幼年经历(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从而做出理论推测,而这些回忆有时是片段的,甚至是歪曲的。

因此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理论的科学性不足。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氛围5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该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应该从其中心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上论述

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惩罚而受到阻止;

超我包括两个方面即良心和自我理想。

其中的良心,是指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完美;

综上所述,教育的关键应该在于“超我”

如何评价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观 对教育有何启示

2、什么叫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

6、7岁)儿童辛苦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主要有:动机、心理过程、个性、行为。 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

6、7岁)儿童辛苦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主要有:动机、心理过程、个性、行为。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因素、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事故只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左右主要有两个方面: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教育和环境因素:主要指身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

其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有以下两点:

1: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比如

家庭(家庭文化气氛,经济状况,是否单亲,父母自身教养、幼儿园和社会机构、电视等各种媒体)

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遗传、生理成熟及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外,还有幼儿的兴趣爱好,性格,。

总的来说,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幼儿活动: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是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活动。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3: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4:有助于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合适的环境

学习幼儿教育的理论意义:1:幼儿心理学为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3: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幼师生这样学习幼儿心理学:1:抓住幼儿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察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幼儿心理学的重要辅助方法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幼儿心理的一般特征:1: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2: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发展

3: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想有意性发展

4:幼儿情感有易变、外露开始想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5: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性发展

1~3岁左右的孩子心理发展有何特点:1学会自由走路、2开始使用工具3会说话4想象开始萌芽、5出现思维6独立性开始出现

孩子在什么阶段动作逐渐发展完善1~3岁

3~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1:生活范围扩大2:认识依靠行动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

4~5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5~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1好学好问2抽象能力开始萌芽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行

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点

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1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形式,注意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2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

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是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信息,调整自己行为2注意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重要意义3注意对幼儿坚持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幼儿注意的主要特征: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有意注意: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规律:1注意的选择性2兴趣3记忆理解能力

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新颖、生动、形象鲜明

2:活动的游戏化

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

4:幼儿的身体状况

幼儿注意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注意的分配与幼儿活动: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中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就叫注意的分配,如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注意的分配能力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条件

幼儿注意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站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以下是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几点:

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

3:无关刺激的干扰

4:注意的转移能力差

5:不能很好的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9叶育儿园,9ye。com)3803

什么叫幼儿心理学

3、皮亚杰采用什么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

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不仅是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欧洲机能主义的重大发展。

它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以及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过对偶故事法,可以对儿童是否具有道德意识和判断的依据,对儿童道德判断阶段进行划分。

皮亚杰采用什么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

4、儿童心理的发展成熟及其作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1)环境影响 华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环境刺激而形成。

他还提出了他闻名于世的一个论断:“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一个乞丐或窃贼”。 华生相信人类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

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小艾尔伯特实验”,这个实验在心理学史上被誉为“经典实验”之一。此类实验会对被试造成伤害,现在这样的研究已经不被实验伦理所容许。 他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

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实验还发现,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华生的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这些情绪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前生活中建立的复杂的条件反射。 华生的理论和实验对我们正确认识环境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富有启迪,但是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指导、控制和调整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2)强化控制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

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 斯金纳的行为强化控制原理包括强化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儿童偶然做了什么动作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强化的次数加多,概率随之加大,这便导致了人的操作行为的建立。 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依照斯金纳的看法,儿童所以要做某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

要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消退,如长时间的啼哭或发脾气等,可在这些行为发生的时候不予理睬,结果孩子就会不哭不闹了。 再次,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 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格充其量是行为的总体,即是一种行为模式。人格的差异,就是行为的差异,而行为的差异是由于人在过去受到的强化不同而造成的。

如有人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这不是他性格谨慎,而是因为他曾经滑倒在路上,(受到过行为后果的惩罚!)。 斯金纳的强化原则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良行为的矫正是有效的。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其理论片面强调环境作用,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3)观察学习(榜样学习) 班杜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学习理论》,全面体现其心理发展观。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或榜样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人类可以通过观察榜样进行学习,实际上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的复杂的行为模式。

观察学习的动机 儿童活动的动机来自于过去在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替代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 实验一: 让儿童观看电影里一个女性成年人对一个充气人的攻击性行为,然后让他们再现。结果是所有儿童都能较准确地显示出榜样的攻击行为。 实验二: 把4至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两组儿童在电影中都看到一个成年男子演示四种不同的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快结束时,甲组儿童看到这个成人榜样受到奖励;乙组儿童看到的则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惩罚。

接下来,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里面放有一个同样的充气人及成人榜样使用过的其他物件。结果甲组儿童比乙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再组织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后以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回想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两组儿童表现无任何差异。 4)积极性尊重和价值条件 罗杰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罗杰斯提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性尊重的需要,每个婴儿都被驱使着去寻找积极性尊重需要的满足。儿童能否养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完全取决于这种积极尊重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充分满足。罗杰斯用这种观点分析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在成长过程中,儿童了解到有许多事情他们是可以做的,因为由此可以获得温暖、喜欢、尊敬、同情、认可、爱抚和关怀等积极性尊重。

反之,有些事情是不许可他们做的,因为由此会失去积极性尊重,而得到消极性关注,如漠不关心,冷淡、讥讽、憎恨打骂。儿童获得父母的积极性尊重往往是有条件的:儿童的行为只有符合父母的价值观念,才会得到肯定,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斥责,甚至惩罚。罗杰斯把这种条件称为价值条件。价值条件的反复出现,儿童就会将它内化为自我意识中的一部分,成为指导儿童行为的准则。

价值条件作用,使儿童追求积极尊重,能够获得发展动力,但是消极性关注又可能带来副作用,如依赖、消极、敏感、多疑,给心理异常埋下种子。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呢?罗杰斯认为关键在于父母对儿童错误行为采取的态度。如果孩子做了一件错事,父母采取诚恳的态度,一方面适当地指出孩子行为的错误,表明父母对此采取的批评态度;同时又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并不会为此而贬低他,不再爱他。

让孩子体会到是他的行为不可爱,而不是他的自身。这样,价值条件的副作用就可能不再发生。 5)教育和社会文化的作用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俄国)的著名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这些都和儿童心理发展有关。 其理论观点主要有: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社会文化。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概念性思维、理论性想象、高级情感和预见性意志等等)是在掌握社会文化经验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心理发展不能在社会环境以外进行,离开了教育无法实现。 其次,儿童高级的心理机能产生原因。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精神生产工具─人类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在认知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言语作为思维的工具起着计划、协调、解决问题的作用,思维、认知随着语言这个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提高。语言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中实现的。 第三,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思想。

维果斯基认为,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儿童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上述思想,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儿童从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6)发育成熟对学习的影响 格塞尔是美国的儿科医生,他通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著名的成熟论,对儿童心理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与学习,但成熟更为重要。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基因决定和指导下的自然展开过程,是生物成熟的自然结果。在未成熟之前,教育和训练对发展都不会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反,只有生理上成熟了,练习才会对发展产生作用。

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T和C进行行为基线的观察,认为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运用词汇和肌肉协调等训练,而对C则不予相应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C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C就达到了T的熟练水平。

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因此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这一实验就是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但是格塞尔过分强调了生物因素的作用,故有以偏概全的倾向,特别是在受社会教育影响较多的年龄较大的儿童身上往往得不到充分证明。

一般来说,在发展的低级阶段,那些较简单的初级的心理功能如感知、动作以及初级言语,受成熟制约相对于环境因素来说较大,而发展到高级阶段那些较复杂的高级心理功能如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则更多地依赖于环境学习。

5、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守恒概念是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分水岭”,掌握守恒概念标志着儿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是认知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守恒概念:是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包括有质量守恒、重量守性、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守恒概念是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第三个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并不是同时获得这些守恒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获得的,先是在7-8岁获得质量守恒概念,之后是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1-12岁)。皮亚杰确定质量守恒概念达到时作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的开始,而将体积守恒达到时作为具体运算阶段的终结或下一个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开始。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近的一些研究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增加问题的情境性,儿童能表现出更强的守恒掌握能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

6、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能力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特点及教育措施

学前 锻炼他的注意力 因为刚刚学习时儿童的注意力一点也不能集中 不能在学前教孩子知识 不然孩子就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 家长毕竟不如老师 上学后孩子一般都会有逆反心理 不能强迫地告诉他们怎样学习 需要慢慢锻炼 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要适度 也不能没有压力 就说这么多了 希望采纳 介绍一本书吧!它说的更详细《儿童发展心理学》 你好!

霍!至少够写篇论文的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随便说说昂 我个人认为在于环境和教育

7、幼儿心理学论述题

1、由于过去幼儿园只注重智力开发,不注重包括自信心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孩子,特别是小、中班的孩子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做事常依懒成人的帮助,独立性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不少家长也总认为孩子年纪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或者家长只重视孩子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智力因素,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忽视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能够真正做成什么事情。

而自信的对立面恰恰是自卑,一个缺乏自信、遇事就慌、充满自卑心理的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很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发生问题,孩子智力因素的优势往往会被其非智力因素的劣势所削弱,最终的结果也常常是不尽人意。因此,在教会孩子认字识数的同时,还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认识外界事物;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的潜在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对孩子的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4、研究价值: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同时自信心也是未来社会公民应具备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心理素质。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强。

因此,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作为我园的研究课题,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的影响,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全面发展。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对客体的认识始于儿童对客体的活动。儿童对客体的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还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前提。儿童思维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是其一系列不同水平活动内化的结果。

正如皮亚杰研究指出的那样:“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活动是儿童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是幼儿征服和统治满足生活需要欲望的天赋本能;活动能推动幼儿运用工具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能推动幼儿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能推动幼儿适应环境能力的发展;能推动自我概念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能提高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

活动更是发展幼儿个性的一种手段;是显示幼儿创造愿望的场所;是促进幼儿全面平衡发展的途径。总之,幼儿的一切发展几乎都寓于活动过程之中。孩子一般长到两岁以后,动作、言语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自我意识萌芽。这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的愿望,什么都要自己来,虽然常常不自量力,但这种“我自己”的愿望却体现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寻求自我肯定的需要。

我们常见婴幼儿要去做事遇到家长阻拦时,他们会执拗地嚷嚷:“我长大了!我长大了!”孩子虽小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是现代科学研究所证明了的。

2、活动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人、社会和历史的现实。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造成的”。

人的本质是活动的,人必须通过活动来弥补自身的“未确定性”和本能的匮乏性;人是通过活动建筑自己的“世界”的;人是通过活动沟通“现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同时在活动中也沟通了主体自身的感知、思维和情感体验。如果剥夺了幼儿的活动不仅会引起他们强烈的不悦感,而且还会阻碍幼儿智力的发展,甚至导致性格的畸形发展。正因为如此,幼儿本能地格外喜欢身体的、双手的以及五官的活动。活动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在活动中,他们感到能控制自

己、能控制环境、能获得新知识。即使有的活动技能他们难以掌握,有的问题难以解决,可是在活动本能的驱使下,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吃苦,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解决。一旦成功,幼儿便沉浸在证明自己有能力的欢欣之中和倍感自信之中。孩子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家长要为婴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

活动不仅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使之产生对环境的控制并获得成功的欢乐,从而增强自信。

8、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

、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儿童心理学在儿童

教育、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 、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

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解释 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

青年初期(14~15岁)心理的发生和

发展为研究对象。在西方文献中,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以及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范围上基本相同。

9、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试题(1)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B )。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 A )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 )。

A。直接刺激 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 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 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 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D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C )。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 D )。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B )。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 C )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C )。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 填空题(10分)

1、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_图形_、图表、__符号_,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 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_分类法 _、排除法、解释法_、守恒法。

3、 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_事物之间或者事物与其特征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 _四岁左右_岁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 _直觉行动思维_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三、 名词解释(20分)

1、 问题言语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2、 情绪情感

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3、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

4、 能力

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5、 理智感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四、 简答题(30分)

1、 创造想象有何表现?

(1)独立创造,一定新意性

(2)提出不寻常

(3)讲故事,编结尾

(4)讲出画面中没有画出的情节

(5)脱离现实与现实混淆

2、 简述依恋感发展的四个阶段?

(1)对人反应无差别的阶段(出生—3个月)

(2)对人反应有差别的阶段(3—6岁)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3岁左右)

3、 简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趋势。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4、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总趋势。

(1)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

(2)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

(3)从思维反映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应未来事物。

5、 影响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活动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

(2)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3)活动组织的合理性

(4)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

(5)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 论述(30分)

1、 为什么幼儿中期常常出现“告状”现象。

(1)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2)中期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为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3)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2、 为什么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效果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接近?

这与幼儿两种信号系统的特点及其协同活动的发展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幼儿的头脑中,形象和词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都不是某一个信号系统的孤立活动,而是两个信号系统的共同活动,再形象记忆中,固然是事物生动的形象起主要作用,但词所表达的事物的形象也是重要的记忆材料。 通常要学这门功课的,应该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吧。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门功课当然非常重要。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对待孩子行为的方式,甚至会严重误解或者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就算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了解这方面的内容,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包括你未来孩子的心理有更多了解,说不定还会改变你对“人性” 的看法哦,我是很严肃说的。

10、皮亚杰对儿童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皮亚杰的理论是以发生学和发展的观点探讨人类认识的个体心理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认为儿童的认识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并且知识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其基本理论要点:

①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但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儿童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差别而加速或推迟。

②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8363.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