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投射作用指的是什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
导读:本文介绍了心理学中的投射作用,即个体将自己的特征转移至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其直接效果是个体的主观意向对于社会认知形成的影响作用比认知对象本身的特征还要大,即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投射作用在社会认知中也存在积极作用的一面,即个体总是趋向将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判断成与自己相类似,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先入为主地来认知评价他人。心理投射测量法是一种利用投射作用原理对个性心理进行测量鉴定的比较客观、准确、有效的测量方法。如下为有关心理学上的投射作用指的是什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心理学上的投射作用指的是什么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投射作用的直接效果,是个体的主观意向对于社会认知形成的影响作用比认知对象本身的特征还要大,即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大于认知对象客观特征在社会认知中所起的作用,即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
社会认知中的这种“喧宾夺主”的投射作用,使得个体在进行社会认知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点投射到客体身上,从而将一些本不属于对象的心理行为特征强加到对方身上,掩蔽了客体的真正的人格心理特点,扭曲了客体的真实面貌,形成对客体错误的认知图式,使得认知中的客体不是像客观中的客体,而是越来越趋向像个体本身自己。
如个体在社会认知中的心情是愉快的,则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判断将趋向是肯定性质的,若个体的心情是不愉快的,则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判断将趋向否定性质的。这是投射作用消极的一面。
投射作用在社会认知中也存在积极作用的一面。由于投射作用使得个体总是趋向把对认知对象评价判断成与自己相类似,总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经验“先入为主”地来认知评价他人。
因此,投射作用会使个体在对确实与自己相类似的人进行社会认知时,对客体的评价判断会更加地轻易、更加地精确、更加的到位。
个体在社会认知中存在投射作用的特性,后被利用发展成了一种心理测量法,即心理实验研究中常采用的“心理投射测量法”。即通过对他人个性测量中的评价而可测量检测出评估者本身的个性特征。因为,个体在对他人个性测量时,将自己的许多心理人格特点投射到了对他人个性测量的评价上。
这种方法比直接对评价者进行个性测量的效果还要好,这种通过个体测量他人而对个体进行测量的间接方法,避免了个体在直接进行自我测量鉴定时所可能存在的自我赞许倾向的影响。因此,心理投射测量法,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设计出的对个性心理进行测量鉴定的一种比较客观、准确、有效的测量方法。
2、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
一般从比较乖的越来越叛逆,青春叛逆期是最主要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的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这对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意义。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地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发展不平衡地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焦躁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地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地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 (1)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3)由以“教”为主向着重“学”的教学模式发展; (4)教学模式日益现代化。
3、现在儿童教育中有哪些违背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做法
1、过早应试教育,打破孩子天真烂熳、童真童趣的感应,阻止观察世界和自然的行为;
2、成人化表演所谓艺术培养,让人看起来驴唇不对马嘴,形而上学严重,抹杀孩子们的自然探究风格;
3、草木皆兵矫枉过正,孩子不知道对与错,只是紧张防备,不是唯唯诺诺窝窝囊囊,就是天不怕地不怕;
4、娇生惯养唯我独尊,没有最基本的礼貌教育,一抹模仿大人或者动画片、影视剧当中的人物形象,满口脏话连篇,一副吊儿郎铛黑老大的气派,张口就骂伸手就打,后果不堪设想。
4、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有关键期吗?
记忆力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从不需要把该做的事写在纸条上,见过的脸,听过的名字从来不会忘,可以毫不费力记得自己读过看过的每件事。有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记忆力的好坏之差与遗传当然大有关系;有些人生来就有既快又有效率的收编检索资讯的方法。既然凭早期辨识记忆的优劣可以预测日后的发展,可见天生的差异在婴儿期之初就看得出来了。
以双胞胎作的研究指出,记忆力的好坏不同约有40%可归因于遗传基因。这个比重虽然不轻,其实基因对记忆的影响不及对其他认知能力如视觉空间掌握和感觉速度——的影响大。所以,记忆力主要还是受基因以外的因素影响。换言之,主要是受经验的影响。记忆力和其他技能一样,是熟能生巧的,多多努力去获得并且保存住新的讯息,就可以精进。 磨练记忆力成果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学校。
心理学家在全世界各地测试记忆力的差里一,结果发现,文化背景与经济条件完全一样的人之中,受过两、三年学校正规教育者的记忆力,比没受过学校教育者好;完成正规学校教育越多的人记忆力会越好。正规学校教育特别能够加强的是记忆方法,因为学生为了通过各种大小考试,必须练就朗读背诵、将讯息整理归纳、作笔记等本领。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