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消费,培养孩子接受表扬的习惯
导读:本文讲述了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的不良后果。孩子只能接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导致缺乏内部激励机制,不利于健康成长。小编建议家长掌握表扬的技巧,适量表扬,不要使用物质奖励。表扬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减少表扬的次数,并切忌过度表扬。这样,家长才能发挥表扬的作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如下为有关孩子爱听表扬话怎么办,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消费?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孩子爱听表扬话怎么办
俗话说:人无完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孩子一旦养成了只能听表扬,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事实上,家长对孩子表扬的目的在于让孩子确立起一种内部激励机制。
一位母亲向某心理学专家咨询时说:“我女儿今年10岁了,上小学三年级。女儿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不错,就是特别嗜好表扬。
在家里,不管她干什么事情,如果我和她爸不及时给予表扬,或者说表扬得不到位,她就会非常不高兴,情绪一下子就从山顶跌入山谷。久而久之,我们发现,如果我们不表扬她,她干什么都索然寡味。因此,我们摸准了女儿的这种脾气,平时也就动不动就表扬她,哪怕她只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是取得了芝麻大点的成绩。但令人担忧的是,习惯了表扬的女儿,根本无法接受我们一点点善意地批评。
有时候,当她在学习上,或者是在生活中做得不太好,我们耐心地提醒她,也会惹得她老大不乐意。听老师说,她在学校里也如此。明明是她粗心做错了题,老师点名提醒她,她的反应异乎寻常地激烈,有时候甚至还会哭鼻子。
难道是我们对她的表扬太多了?我们总不可能对她进行无原则没完没了的表扬吧?这可怎么办呀?现在要纠正她的这种毛病是否还来得及呀?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纠正她的这种毛病?” 当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一样看待。因此,家长无意中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表扬多于批评。正像上文那位母亲所讲述的那样,孩子对表扬就形成了过分的依赖。相反,对批评,哪怕是善意的批评也会产生无原则的抵触心理。
俗话说:人无完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孩子一旦养成了只能听表扬,不能接受批评的坏习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事实上,家长对孩子表扬的目的就在于让孩子确立起一种内部激励机制。也就是说,当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得好时,通过表扬能够促使孩子渐渐地不需要外部表扬就能获得自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能够帮助孩子在成人后树立做事情的自信心。也就是说,表扬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最终的“不表扬”。
因此,为了能纠正一些孩子过分嗜好表扬的习惯,我们建议家长这样做—— ★掌握表扬的技巧。表扬是一门艺术,需要把握好表扬的技巧。小孩子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他们的言行需要大人的表扬,从而增强自信心。但是,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一般不要使用物质奖励。比如,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母亲喜欢这样教导孩子:“宝贝儿,你乖乖地睡啊,妈妈明天给你买巨无霸!”这样做,将促使孩子过早地贪恋物欲。
一旦养成了习惯,没有物质性刺激,孩子就很难接受家长的教导。而且,如果父母向孩子的承诺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兑现,这将大大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刚开始表扬多一点,然后慢慢地减少。为了培养孩子的一些好习惯,比如按时完成作业等,起初,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进步了,一定要瞅准时机,着力表扬。慢慢地,等孩子在父母的表扬声中养成了习惯时,则需减少表扬的次数。而且,表扬的间隔时间要长一些。
直到孩子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或成绩时,再对其给予表扬。只有把握好了这样的节奏,才能发挥表扬的作用。
★切忌表扬过度。父母表扬孩子时,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当孩子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时,一定要不吝赞美之词。一个家长说:“小时候,父亲对我的要求特别严。在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父亲几乎从未对我的言行加以赞许。有一次,我考了全班第一名,兴冲冲地回家告诉父亲。哪想到父亲却冷冰冰地对我说,你能在全年级排第几。
当时我感到特别伤心,觉得父亲很不近人情。正因为父亲从不表扬我,所以我在20岁之前一直缺乏自信。”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对孩子的表扬太夸张,这将促使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因此,对待孩子的表扬一定要适中,把握好轻重。
★表扬要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当孩子的某些言行得到了父母的认可,父母为了强化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在表扬孩子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教导孩子这样做为什么可取?将为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积极作用?让孩子真正明白自己因何而受表扬,即使父母未对其加以表扬,孩子也会自觉地把这种好的言行保持下去。这样做,还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让孩子做到:“不管爸爸妈妈表扬与否,我都会这样做!”
2、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消费?
消费学习既是知识方法的学习,也是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学习。通过消费学习要让青少年学会合理安排个人开支,了解和学会计划家庭开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青少年中的高消费现象,扭曲了孩子间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现代社会商品信息多、变化快,处于生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分辨力不够,自制力弱,容易养成不良习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理财是人生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学好投资理财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
应该让孩子了解家庭收入和支出。
一部分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常常在家庭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消费需求,造成家庭经济紧张。
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理解家长在开销上的节省和限制,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
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有助于孩子克服攀比心理和乱花钱的毛病。
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有钱也需树立节俭观念,不可超前消费。
要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还没有真正通过劳动为社会、为家庭创造财富,衣食住行和接受教育要靠父母和国家承担,所以没有理由在生活消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
父母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引导青少年不攀比,不追求时髦,不追名牌。
对于孩子的不适当要求,家长要敢于说“不”。
培养孩子节俭的美德。
让孩子明白“别人有的我也可以没有”,“人穷不一定志短,有钱未必有志”。
允许孩子在一定条件下自己计划花钱。
单纯限制不是解决孩子乱花钱的好办法。
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考虑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由孩子掌握自己的日常开支,这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计划花钱。
在指导孩子自主消费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出建议:
量入为出,避免攀比;
学会计划,适当存款;
比较价格,科学购物;
明智选择,自我保护。
不受广告诱惑。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虚假广告,如果你发现了,就要直接告诉孩子,广告的宣传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必为广告的宣传所迷惑。
即使广告本身没有问题,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可能购物消费,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依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
有一些孩子喜欢用父母的劳动所得大方地“献爱心”、“帮助别人”,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应当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才有意义。
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自己还没有创造财富、不能以金钱来帮助别人时,可以选择其它的帮助方式。
帮助孩子理解“施舍不是帮助”。
3、剩男,剩女是怎么炼成的?
“剩女”,是那些大龄女青年得的一个新称号,他们被称作“单身派”,也可以称为“3S女人”: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单身,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条件优越。
比她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有的人说,“剩女”是被男人制造出来的。因为她们独立,有工作,有房子,有车子,普通的男人不敢往旁边站,至于优秀的男人,他们更不急。他们改追事业追名牌,泡健身房泡咖啡馆,就是不泡妞。
剩女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停留不下来。她们有充实的干劲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远大的理想,出类拔萃的另一半。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随着年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剩了下来,所以成为了剩女。
“剩男”与“剩女”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有人这样说:男人和女人都是好面子的动物。在择偶时,男人喜欢找个比自己弱的女人,女人也不喜欢比她强的男人,这样假如我们可以将人分成ABCD四个层面的人,A男选择B女,B男选择C女,C男选择D女,那么剩下了D男和A女,便成了当今的“剩男、剩女”。这些“剩男、剩女”多半是这个社会上相当极端的两种人。
其实,“剩男、剩女”现象完全是因为个人的心理在作祟。
有些男人不愿意去接受自己觉得俗气的女人,但又对一些女人呢觉得太优秀,不敢去追。结果有些看来很不错的男人就变成“剩男”了。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有的男的平时很认真读书,对追求女生方面却一窍不通,对于自己的心中的白雪公主不知道怎么去争取,于是眼睁睁看着她远去,而自己也渐渐的成了“剩男”了。
4、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喜欢赶时尚
年龄小,人生经历少,阅历尚浅。
对“时尚”没有概念,很满目的追求自己心中的欲望。
“时尚”一个在《辞海》都没有解释的词。就简单两个字都解释不清都满目的消费物质,挥霍青春。再加上现在的老师素质也相当次,不能给现在学生给予正确导向。家长的过于溺爱让他们缺乏对社会残酷性的认识。
其实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同时也是社会对新一代的洗礼。结果是很明显的,只有两个类。一类是一直这样迷茫下去,一类是经过洗礼重生得到更多的社会知识从而努力向前。
5、“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的心理教育原理
花生糖教育教师资格培训为您解答:
总的来说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包括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处于个体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的发展具有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个体的发展依赖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四)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五)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独立的主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6、为什么乡下学生很多都喜欢买名牌服装…我城里的都穿不起…这个就是贫富差距吗…?
有一种解释是行得通的:他们就因为一个城乡上的差距,使得他们的心灵很受压抑,而他们又希望重新振作起来,从而提起自信,创造自己。
首先就得保证在奋斗的场合里对等,不能让城乡的差距成心中永远显现的创伤。 从而寻求对等,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向善的情形,你可以留意一下你那同学想‘混’的场合与他的名牌是否对等。 否则就只能是要么真有,要么就是虚伪作怪了。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4869.html